詩人余光中先生去世時,他的作品《鄉愁》曾刷爆朋友圈: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大家是在悼念余光中先生,又何嘗不是在懷念自己的故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人遠離了故土,越走越遠,一路向前的同時,又時常想起故鄉,那可能是在某個黃昏或夜晚,可能是因為聽到一句鄉音,或者嘗到記憶中熟悉的味道,亦或是見到某位故人……
於是,漸漸發現,無論我們走多遠,故鄉都依然是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鄉愁都是心中難以消解的情愫。
無論我們的故鄉是繁華都市,還是在小鎮鄉村,只要想到故鄉,我們的心頭就會不由地一暖。
當我們在懷念故鄉時,也許是在懷念故鄉的山川河流,懷念故鄉的那些人、那些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鄉愁。
於是,古今中外誕生了無數懷念故鄉的作品。《鄉關何處》就是其中很特別的一部。從讓自己魂牽夢繞的親人,到難以忘卻的故人,一點一滴,慢慢道來。
作者野夫,原名鄭世平,土家族人,出生在湖北恩施。他曾當過警察,進過監獄,做過書商。獨特的經歷加上深度的思考,使他的作品有非同尋常的感染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01讓人牽掛、讓人魂牽夢繞的人是母親
故鄉,讓遊子們魂牽夢繞的地方,每次想起故鄉,也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母親。
外婆是大家閨秀,外公是大戶人家劉家的三少爺,也是黃埔八期的士官生。聽起來似乎家境殷實,可是這並沒有給母親帶來任何保障。
外公很快開始了戎馬生涯。年輕的外婆帶著年幼的母親開始了寂寞的一生。抗戰爆發後,外公和部隊退守西南。外婆帶著母親東躲西藏,為了能讓年幼的母親活下去,外婆託人把母親送到伯父家。
寄人籬下的日子不是那麼好過的,母親像僕人一樣,一邊做工,一邊求學。外婆則靠著撿棉花紡線艱難為生。抗戰勝利後,母親和外婆得以團聚。
後來,聽說已被授予少將頭銜的外公衣錦還鄉,駐紮在武漢。母親去認親,卻被拒絕,原來外公以為妻子、女兒死於戰火,早已再娶,他對所有人隱瞞了自己的過去。為了名聲,他是萬萬不會認妻女的。憤怒的母親闖入外公的酒會大鬧一場,情況一發而不可收拾。
外公逼迫外婆離婚後,母親堅決改姓,發誓要與這位國軍將領的外公斷絕關係。
哪吒曾刮骨還父,如果刮骨就能斬斷和上一輩的關係,性子剛烈又決絕的母親未嘗不願意,可是,想要真正切斷與那個人的關係,太難了。
1949年,革命大學招生,母親報考。從她報考革命大學那天起,母親就要填比別人多很多的表格,一次次被問「你是不是軍閥的女兒」。
母親不明白,明明自己和外婆一直過得清苦,自己從來沒有從那位國軍將領那裡受過任何恩惠,明明她比所有人都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她要因這個人而被扣上「歷史不清」的帽子。在特殊的年代,她遭到不該受的待遇和周圍人的敵意。
很多年後,終於平反時,母親已經老了,她的委屈和不甘又該如何訴說?
在特殊的年代,身為礦長的父親也曾被打倒,家被抄了,家裡到處都貼是大字報。母親靠著微薄的工資養活全家。三個兒女都在長身體,需要吃飯,年幼的野夫又生了病。父親也病危住院。
雨果說:「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外人很難想像,母親是如何熬過那段時光的,也許她曾一次次對自己說:「不能垮。」
野夫小學畢業時,學校以他有傳染病為由不肯接收他讀中學。原本不向任何人低頭的母親此時低下頭,忍氣吞聲地求文化站站長,野夫才進了中學。
後來,母親和父親都平反了,姐姐成了工人,野夫上了大學,這個支離破碎的家終於迎來了曙光。
但歲月並沒有從此就饒過母親。幾年後,野夫的父親得了癌症,又過了幾年,野夫入了監獄。母親一邊照顧病重的父親,一邊惦念著獄中的兒子。當野夫回到家中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已經老了,原本堅強的她此時像個孩子一樣離不開兒女們。
母親帶著破舊的家具和野夫住在租來的簡陋的房子裡。她為兒子織一條條毛褲,把自己多年裡寫的幾十萬字的家族回憶交給兒子。她知道兒子生活不容易,說如果自己生病了會拖累兒子,她想去找父親。
忙碌困頓的野夫當時沒有注意到母親不經意的暗示。一天,母親早上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去。家人發現了她留在家裡的遺書。
原來,她知道自己病了,她聽見自己的母親在呼喚自己。兒子已經平安回家了,她覺得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沒了牽掛,她要去找自己的母親。她到長江上去了,讓兒女們不要找她。
兒女發動了所有親友沿著長江找了很多天,直到絕望都沒有找到母親。很難想像,縱身躍入江水的母親在臨終前,內心經過了怎樣的掙扎,她是否對兒女還有著牽掛和不舍。
有句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許母親的離開給野夫留下的傷痛和遺憾比一般人要深得多。
她性子剛烈,可是,她這一生有太多身不由己,沒有一天是過得省心的。早年寄人籬下,隱忍求生。中年飽受命運折磨,到了老年,還要為兒子操心。哪怕是在臨終前,她想得最多的是不要拖累兒女。
許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的……她寧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她自己去死也行……
母親就是這樣偉大,為了能護兒女周全,讓她們做什麼,她們都願意。
02有一種愛,是來自外婆的愛
有人說,有外婆疼的孩子是幸福的。為了孩子,她會放棄原本安寧的晚年生活。她是萬能的,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相比於母親,外婆可能更慈祥,更包容。在童年裡,能得到外婆照拂的孩子,是被上天寵愛的孩子。
外婆出生在書香門第。她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出國留學的幾年裡,年幼的她被寄養在姨媽家。那些年裡她受了很多委屈,以致於多年後每次想起那段時光都會落淚。
外婆23歲時,她的父親要帶著另娶的家眷去外地赴職,臨行前,做主將她嫁給了劉家的三少爺。外婆的父親也許認為自己為可憐的女兒找了個依靠,哪知道外婆悲劇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外公常年在外。戰火紛飛的年代,外婆在家帶著年幼的母親艱難度日。後來,衣錦還鄉的外公不肯認妻兒,母親大鬧一場後,外公回鄉逼著外婆離婚。
外婆成全了外公的名聲和前途,她在契約上按完手印後就哭暈了過去,她甚至沒有要外公給的補償。族人們因此而尊敬她,指責外公,可這又有什麼用呢?年輕的她被族人們挽留在劉家,開始了自己漫長的寡居生活。
劉家大宅的日子並不好過,外公的父親去世後,家境更是日益凋落。外婆靠著夜以繼日的紡紗和縫補養活自己的女兒,接濟外公的弟弟,照顧自己名義上的婆婆,那個比自己年紀還小的女人。
後來,外公被不明身份的人伏擊而死。又是她這個早就被休了的下堂妻為外公料理喪事。
母親成親以後有了身孕,外婆為了照顧臨盆的母親,在老年時背井離鄉。大姐出生後,她幫母親撫養這個孩子。二姐早產,別人都以為養不活,是外婆用米湯一口口餵大了這個不足四斤的嬰兒。
野夫出生時,又是外婆為他剪斷了臍帶,抱著他慢慢長大。外婆講的故事和唱的戲曲,為野夫的一生埋下了人文的種子。
她很善良,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她還接濟街上的乞丐。周圍人尊敬她,稱她為「婆婆」,遇到困難都愛上門找她。
正因為有外婆,四歲前的野夫過著近乎天堂般的日子。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當父母被批鬥時,又是外婆拼命護著野夫不被人欺負。
在形勢異常嚴峻的時候,為了能讓孩子們生活下去,她求老家的故人接受她和大姐回鄉務農。後來,野夫得了肺結核。母親希望外婆回來幫自己照顧孩子,外婆不願再回這傷心地。
12歲的野夫給外婆寫了一封信,外婆收到後每天都邊看邊哭,後來,她帶著大姐回來照顧她最愛的孩子。
《紅樓夢》中,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也許這句話原本是想表達,女性像水一樣純淨柔美,讓人憐惜。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女性又是堅強的,尤其是當面對想要守護的人時,很多女性的堅強、隱忍超乎想像,再柔弱的女性都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她操勞所有家務,可是,她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甚至從來不上桌吃飯。孫輩的孩子們長大後給她寄錢,她卻一分都沒花過。
外婆像那個年代的很多女性一樣,隱忍,善良,吃苦耐勞。這樣的老人,應該長命百歲,可是,有一天,她忽然因腦溢血倒下了。匆匆趕回家的野夫趴在床前呼喚她時,她意識已經模糊,但依然在安慰外孫:「別哭,我沒事。」
每個人都說她是一個好人,可是這個世界上的好人往往是要受苦的。外婆的早年沒有享受過母愛,成婚後的日子更是坎坷,女兒長大後,還要為女兒、孫兒一輩操心。
人們常說好人有好報。可是,她的好報又體現在哪裡呢?
最愛的人已經遠去,當倖存者還未真正參透生死時,面對親人的去世,內心又是多麼難過?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歲月饒過我們的親人?
03
除了親人,還有些故人讓我們牽掛。他們可能與我們沒有血緣關係,可能已經多年未見,我們甚至不常想起他們,但是每次想起他們,我們的內心總會感覺溫暖。
他們中有些人有過跌宕起伏的命運,然而,無論經過多少磨難,他們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有著近乎哲人的智慧。比如么叔。
么叔出生在大戶人家,和兄長們一樣,年少時去外地求學,是民國時期的高材生,學成後在外地教書。
後來,被一封家信喚回了老家,被迫繼承了祖輩的「罪名」,備受折磨,嘗盡屈辱,後來,成了一位皮匠,幫人修鞋,修理小物件,靠著這點手藝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即便他穿著打滿補丁的舊衣服,那衣服也永遠是乾淨整潔的。他的性格溫和又不謙卑,給街坊鄰居的孩子們講故事,講做人的道理。
再後來,他和家人又被趕去鄉下務農。在大家都吃不飽的年代,他還在房前房後種上花和竹子。鄉下的日子是辛勞而清苦的,可是,他從來不抱怨。
政策落實後,祖宅還給了他,他開著生意冷淡的賣針頭線腦的小店。按照世俗的標準衡量,他和那些兄長和侄子輩的孩子過的生活有天壤之別,但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卻說:
人這一輩子,怎麼過都是過,活法不同而已。人世間的很多變故,是身不由己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就好。」
和么叔有著坎坷經歷的還有老李。在高考恢復後不久,28歲的老李和作者野夫一樣在湖北恩施的一所中師學校裡就讀。
在背景、身份多樣的同學中,老李仍顯得特殊,這不只是因為他退伍軍人的身份,也因為他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他把補助都省下來,除了買煙就是買書。
他平時不做作業,等到考試時,卻寫出了讓老師和全班同學都驚嘆的文章。他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卻讓周圍的人肅然起敬。
畢業後,他想去教書,但這個毫無背景關係的老實人被迫長時間待業,後來被安排進縣委辦公室。按說,這是個還錯的去處,但他對仕途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天天申請去教書。但沒想到接下來又被安排進當地教育系統的辦公室,也許是因為他的文筆被看重。一次次抗爭後,他終於回了鄉下小學教書。
他沒有結過婚,曾有姑娘背棄了兩人的約定,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動過成家的念頭,儘管想為他說媒的人不計其數。
他和么叔一樣,經歷坎坷,不同的是他很理性,又很清醒,對時代,對周圍的人與事有著異於常人的認知,但又沒有么叔一樣的豁達。這樣的人也許註定是痛苦的,是孤獨的。他在45歲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鄉的人又是善良的,不經意間,給予他人很多東西。他們有著樸素的生存智慧,即便日子艱難,他們也能想辦法讓日子繼續。
他們即便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很深的往來,卻在不經意間,讓我們對家鄉多了一份眷戀,即使多年不見,他們依然能喊出我們的名字。我們可能平時不會想起他們,哪天忽然想起,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已經故去……
有人說,故鄉承載不了夢想,所以有了遠方,有了他鄉。他鄉安放不了靈魂,所以有了懷念,有了故鄉。有人說,到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故鄉。還有人說,在工業化進程中,記憶裡的故鄉已經難覓……
有故鄉可以回的人是幸福的,有地方可以安放鄉愁的人是幸運的。
願每一份懷念、每一份鄉愁都有地方可以安放,願每一位難回故鄉的人都能在異鄉的夢裡,偶爾看見故鄉的山川河流,見到那些難以再見的親人和故人,重溫那些逝去的往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