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鄉關何處》:無論我們走多遠,故鄉都依然是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2021-01-19 水木君說

詩人余光中先生去世時,他的作品《鄉愁》曾刷爆朋友圈: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大家是在悼念余光中先生,又何嘗不是在懷念自己的故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多人遠離了故土,越走越遠,一路向前的同時,又時常想起故鄉,那可能是在某個黃昏或夜晚,可能是因為聽到一句鄉音,或者嘗到記憶中熟悉的味道,亦或是見到某位故人……

於是,漸漸發現,無論我們走多遠,故鄉都依然是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鄉愁都是心中難以消解的情愫。

無論我們的故鄉是繁華都市,還是在小鎮鄉村,只要想到故鄉,我們的心頭就會不由地一暖。

當我們在懷念故鄉時,也許是在懷念故鄉的山川河流,懷念故鄉的那些人、那些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鄉愁。

於是,古今中外誕生了無數懷念故鄉的作品。《鄉關何處》就是其中很特別的一部。從讓自己魂牽夢繞的親人,到難以忘卻的故人,一點一滴,慢慢道來。

作者野夫,原名鄭世平,土家族人,出生在湖北恩施。他曾當過警察,進過監獄,做過書商。獨特的經歷加上深度的思考,使他的作品有非同尋常的感染力。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01讓人牽掛、讓人魂牽夢繞的人是母親

故鄉,讓遊子們魂牽夢繞的地方,每次想起故鄉,也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母親。

外婆是大家閨秀,外公是大戶人家劉家的三少爺,也是黃埔八期的士官生。聽起來似乎家境殷實,可是這並沒有給母親帶來任何保障。

外公很快開始了戎馬生涯。年輕的外婆帶著年幼的母親開始了寂寞的一生。抗戰爆發後,外公和部隊退守西南。外婆帶著母親東躲西藏,為了能讓年幼的母親活下去,外婆託人把母親送到伯父家。

寄人籬下的日子不是那麼好過的,母親像僕人一樣,一邊做工,一邊求學。外婆則靠著撿棉花紡線艱難為生。抗戰勝利後,母親和外婆得以團聚。

後來,聽說已被授予少將頭銜的外公衣錦還鄉,駐紮在武漢。母親去認親,卻被拒絕,原來外公以為妻子、女兒死於戰火,早已再娶,他對所有人隱瞞了自己的過去。為了名聲,他是萬萬不會認妻女的。憤怒的母親闖入外公的酒會大鬧一場,情況一發而不可收拾。

外公逼迫外婆離婚後,母親堅決改姓,發誓要與這位國軍將領的外公斷絕關係。

哪吒曾刮骨還父,如果刮骨就能斬斷和上一輩的關係,性子剛烈又決絕的母親未嘗不願意,可是,想要真正切斷與那個人的關係,太難了。

1949年,革命大學招生,母親報考。從她報考革命大學那天起,母親就要填比別人多很多的表格,一次次被問「你是不是軍閥的女兒」。

母親不明白,明明自己和外婆一直過得清苦,自己從來沒有從那位國軍將領那裡受過任何恩惠,明明她比所有人都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她要因這個人而被扣上「歷史不清」的帽子。在特殊的年代,她遭到不該受的待遇和周圍人的敵意。

很多年後,終於平反時,母親已經老了,她的委屈和不甘又該如何訴說?

在特殊的年代,身為礦長的父親也曾被打倒,家被抄了,家裡到處都貼是大字報。母親靠著微薄的工資養活全家。三個兒女都在長身體,需要吃飯,年幼的野夫又生了病。父親也病危住院。

雨果說:「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親卻是堅強的。」外人很難想像,母親是如何熬過那段時光的,也許她曾一次次對自己說:「不能垮。」

野夫小學畢業時,學校以他有傳染病為由不肯接收他讀中學。原本不向任何人低頭的母親此時低下頭,忍氣吞聲地求文化站站長,野夫才進了中學。

後來,母親和父親都平反了,姐姐成了工人,野夫上了大學,這個支離破碎的家終於迎來了曙光。

但歲月並沒有從此就饒過母親。幾年後,野夫的父親得了癌症,又過了幾年,野夫入了監獄。母親一邊照顧病重的父親,一邊惦念著獄中的兒子。當野夫回到家中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已經老了,原本堅強的她此時像個孩子一樣離不開兒女們。

母親帶著破舊的家具和野夫住在租來的簡陋的房子裡。她為兒子織一條條毛褲,把自己多年裡寫的幾十萬字的家族回憶交給兒子。她知道兒子生活不容易,說如果自己生病了會拖累兒子,她想去找父親。

忙碌困頓的野夫當時沒有注意到母親不經意的暗示。一天,母親早上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去。家人發現了她留在家裡的遺書。

原來,她知道自己病了,她聽見自己的母親在呼喚自己。兒子已經平安回家了,她覺得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沒了牽掛,她要去找自己的母親。她到長江上去了,讓兒女們不要找她。

兒女發動了所有親友沿著長江找了很多天,直到絕望都沒有找到母親。很難想像,縱身躍入江水的母親在臨終前,內心經過了怎樣的掙扎,她是否對兒女還有著牽掛和不舍。

有句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許母親的離開給野夫留下的傷痛和遺憾比一般人要深得多。

她性子剛烈,可是,她這一生有太多身不由己,沒有一天是過得省心的。早年寄人籬下,隱忍求生。中年飽受命運折磨,到了老年,還要為兒子操心。哪怕是在臨終前,她想得最多的是不要拖累兒女。

許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裡是加倍的……她寧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她自己去死也行……

母親就是這樣偉大,為了能護兒女周全,讓她們做什麼,她們都願意。

02有一種愛,是來自外婆的愛

有人說,有外婆疼的孩子是幸福的。為了孩子,她會放棄原本安寧的晚年生活。她是萬能的,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相比於母親,外婆可能更慈祥,更包容。在童年裡,能得到外婆照拂的孩子,是被上天寵愛的孩子。

外婆出生在書香門第。她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出國留學的幾年裡,年幼的她被寄養在姨媽家。那些年裡她受了很多委屈,以致於多年後每次想起那段時光都會落淚。

外婆23歲時,她的父親要帶著另娶的家眷去外地赴職,臨行前,做主將她嫁給了劉家的三少爺。外婆的父親也許認為自己為可憐的女兒找了個依靠,哪知道外婆悲劇的一生才剛剛開始。

外公常年在外。戰火紛飛的年代,外婆在家帶著年幼的母親艱難度日。後來,衣錦還鄉的外公不肯認妻兒,母親大鬧一場後,外公回鄉逼著外婆離婚。

外婆成全了外公的名聲和前途,她在契約上按完手印後就哭暈了過去,她甚至沒有要外公給的補償。族人們因此而尊敬她,指責外公,可這又有什麼用呢?年輕的她被族人們挽留在劉家,開始了自己漫長的寡居生活。

劉家大宅的日子並不好過,外公的父親去世後,家境更是日益凋落。外婆靠著夜以繼日的紡紗和縫補養活自己的女兒,接濟外公的弟弟,照顧自己名義上的婆婆,那個比自己年紀還小的女人。

後來,外公被不明身份的人伏擊而死。又是她這個早就被休了的下堂妻為外公料理喪事。

母親成親以後有了身孕,外婆為了照顧臨盆的母親,在老年時背井離鄉。大姐出生後,她幫母親撫養這個孩子。二姐早產,別人都以為養不活,是外婆用米湯一口口餵大了這個不足四斤的嬰兒。

野夫出生時,又是外婆為他剪斷了臍帶,抱著他慢慢長大。外婆講的故事和唱的戲曲,為野夫的一生埋下了人文的種子。

她很善良,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日子裡,她還接濟街上的乞丐。周圍人尊敬她,稱她為「婆婆」,遇到困難都愛上門找她。

正因為有外婆,四歲前的野夫過著近乎天堂般的日子。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當父母被批鬥時,又是外婆拼命護著野夫不被人欺負。

在形勢異常嚴峻的時候,為了能讓孩子們生活下去,她求老家的故人接受她和大姐回鄉務農。後來,野夫得了肺結核。母親希望外婆回來幫自己照顧孩子,外婆不願再回這傷心地。

12歲的野夫給外婆寫了一封信,外婆收到後每天都邊看邊哭,後來,她帶著大姐回來照顧她最愛的孩子。

《紅樓夢》中,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也許這句話原本是想表達,女性像水一樣純淨柔美,讓人憐惜。事實也的確如此,但是,女性又是堅強的,尤其是當面對想要守護的人時,很多女性的堅強、隱忍超乎想像,再柔弱的女性都會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她操勞所有家務,可是,她始終過著簡樸的生活,甚至從來不上桌吃飯。孫輩的孩子們長大後給她寄錢,她卻一分都沒花過。

外婆像那個年代的很多女性一樣,隱忍,善良,吃苦耐勞。這樣的老人,應該長命百歲,可是,有一天,她忽然因腦溢血倒下了。匆匆趕回家的野夫趴在床前呼喚她時,她意識已經模糊,但依然在安慰外孫:「別哭,我沒事。」

每個人都說她是一個好人,可是這個世界上的好人往往是要受苦的。外婆的早年沒有享受過母愛,成婚後的日子更是坎坷,女兒長大後,還要為女兒、孫兒一輩操心。

人們常說好人有好報。可是,她的好報又體現在哪裡呢?

最愛的人已經遠去,當倖存者還未真正參透生死時,面對親人的去世,內心又是多麼難過?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歲月饒過我們的親人?

03

除了親人,還有些故人讓我們牽掛。他們可能與我們沒有血緣關係,可能已經多年未見,我們甚至不常想起他們,但是每次想起他們,我們的內心總會感覺溫暖。

他們中有些人有過跌宕起伏的命運,然而,無論經過多少磨難,他們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有著近乎哲人的智慧。比如么叔。

么叔出生在大戶人家,和兄長們一樣,年少時去外地求學,是民國時期的高材生,學成後在外地教書。

後來,被一封家信喚回了老家,被迫繼承了祖輩的「罪名」,備受折磨,嘗盡屈辱,後來,成了一位皮匠,幫人修鞋,修理小物件,靠著這點手藝維持一家四口的生活。

即便他穿著打滿補丁的舊衣服,那衣服也永遠是乾淨整潔的。他的性格溫和又不謙卑,給街坊鄰居的孩子們講故事,講做人的道理。

再後來,他和家人又被趕去鄉下務農。在大家都吃不飽的年代,他還在房前房後種上花和竹子。鄉下的日子是辛勞而清苦的,可是,他從來不抱怨。

政策落實後,祖宅還給了他,他開著生意冷淡的賣針頭線腦的小店。按照世俗的標準衡量,他和那些兄長和侄子輩的孩子過的生活有天壤之別,但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卻說:

人這一輩子,怎麼過都是過,活法不同而已。人世間的很多變故,是身不由己的。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就好。」

和么叔有著坎坷經歷的還有老李。在高考恢復後不久,28歲的老李和作者野夫一樣在湖北恩施的一所中師學校裡就讀。

在背景、身份多樣的同學中,老李仍顯得特殊,這不只是因為他退伍軍人的身份,也因為他的性格和處事方式。他把補助都省下來,除了買煙就是買書。

他平時不做作業,等到考試時,卻寫出了讓老師和全班同學都驚嘆的文章。他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卻讓周圍的人肅然起敬。

畢業後,他想去教書,但這個毫無背景關係的老實人被迫長時間待業,後來被安排進縣委辦公室。按說,這是個還錯的去處,但他對仕途一點興趣都沒有。

他天天申請去教書。但沒想到接下來又被安排進當地教育系統的辦公室,也許是因為他的文筆被看重。一次次抗爭後,他終於回了鄉下小學教書。

他沒有結過婚,曾有姑娘背棄了兩人的約定,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動過成家的念頭,儘管想為他說媒的人不計其數。

他和么叔一樣,經歷坎坷,不同的是他很理性,又很清醒,對時代,對周圍的人與事有著異於常人的認知,但又沒有么叔一樣的豁達。這樣的人也許註定是痛苦的,是孤獨的。他在45歲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故鄉的人又是善良的,不經意間,給予他人很多東西。他們有著樸素的生存智慧,即便日子艱難,他們也能想辦法讓日子繼續。

他們即便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也沒有很深的往來,卻在不經意間,讓我們對家鄉多了一份眷戀,即使多年不見,他們依然能喊出我們的名字。我們可能平時不會想起他們,哪天忽然想起,一打聽,才知道他們已經故去……

有人說,故鄉承載不了夢想,所以有了遠方,有了他鄉。他鄉安放不了靈魂,所以有了懷念,有了故鄉。有人說,到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故鄉。還有人說,在工業化進程中,記憶裡的故鄉已經難覓……

有故鄉可以回的人是幸福的,有地方可以安放鄉愁的人是幸運的。

願每一份懷念、每一份鄉愁都有地方可以安放,願每一位難回故鄉的人都能在異鄉的夢裡,偶爾看見故鄉的山川河流,見到那些難以再見的親人和故人,重溫那些逝去的往事。

-END

相關焦點

  • 無論我們走多遠,都有一個溫暖的懷抱叫故鄉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處最柔軟的地方那裡藏著一隅故鄉文|沐沐那是當我們在鋼筋水泥構建的大城市中闖蕩累了,不由得會想起的地方。那裡有最親的家人、有熟悉的鄉音、有堅實的土地,那裡承載著我們童年所有快樂的回憶,也是我們長大後內心安定的源泉。無論我們走多遠,多想逃離,故鄉永遠在這世界的一個角落中,為我們留有一個溫暖的懷抱。像是清晨目送孩子出門的母親,目光中充滿期盼。她希望你在外一天順利,也盼著你早早準時回家。母親的目光無言,在我們看不到的背後流露,但只要一想到,心裡就熱乎乎的。
  • 日暮鄉關何處是?
    其時,我就在故鄉讀書,年紀尚小,甚至連故鄉的概念都沒有,可這兩句詩就是直擊心坎,再難忘懷。鄉關何處,鄉關何處,於崔顥,大概是思念和牽掛,而我,則是追問,是一生的找尋。我與故鄉是疏離的,甚至提起那兩個字時,是侷促,是躲避,是置身局外的感覺,似乎與我沒有關係。記得剛到北京時,終於長舒了一口氣,別人問起你哪兒人時,回答的口氣坦然而驕傲:山西人。
  • 「美文選粹」鄉關何處
    了解這一點,對於正確閱讀餘秋雨先生的散文也許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章的行文應該是集中於一個既定的話題的,但文章的每一個部分又有一個承接著這個既定話題的子話題。餘秋雨先生這篇《鄉關何處》的子話題無疑就是標題裡的這個「鄉關」。鄉關,意思是指故鄉。關於故鄉的一切,餘秋雨先生有著怎樣的見解與體驗呢?讓我們循著餘先生設定的中心話題與子話題,一起去理清思路,觸摸旨趣。
  • 野夫:《鄉關何處》鄉愁是一種重負,也是一種痛苦情緒的表達
    鄉愁,對很多人來說,是對對故鄉的情懷牽連。也有人說: 鄉愁,是一杯烈酒,在醇酣中回味。然而,當翻開野夫的散文集《鄉關何處》,卻看到了他對於鄉愁別樣的敘述與理解,以及一種沉重情緒的表達。正如他自己對此散文集所言: 「許多年來,我問過無數人的故鄉何在,大多數都不知所云。故鄉於很多人來說,是必須要扔掉的裹腳布;仿佛不遺忘,他們更難以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 故鄉,你一直都在我的心中,你是我心中那個美麗無比的地方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從古到今,人們從未改變的就是——相思之苦。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至今未回去過。「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平日倒還不覺得特別想家,可是每逢過年的時候,一種鄉愁便湧上心頭。
  • 崔顥經典七律賞析:「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兩首唐詩就像是盛唐七律當中最耀眼的明珠,代表著盛唐七律詩歌的最高水平。不過,兩首唐詩所表達的主題卻有相當的不同。杜甫《登高》寫的是秋日一個人的孤獨,無論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還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在寫人到中年的孤苦;而崔顥的唐詩雖然也寫的是秋天,但是表達的情感卻在於思鄉。
  • 夢裡故鄉,永遠在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鄉情是種濃得化解不開的情結,無論是那土坯斑駁的老屋,還是那嫋嫋消散的炊煙,故鄉的人與事……都在距離與時光裡成為曾經。故鄉多年來依然都在等候,靜靜等我歸來,寬厚慈愛地分享我的成功和喜悅,照撫我的失意與疲憊……洗濯我陳年的晦澀與心靈上的陰霾,平復我躁動的靈魂,再次整裝上路!然而,這一切卻都成為曾經!幾年前,父母去了天堂。唯一可以讓我感受到溫暖親情的老屋也不在了!
  • 無論走得多遠,別忘了回家的路
    人世風光無際,長亭短亭,無論人走得多遠,那條回家的路,在心中,始終不敢荒蕪。拍一拍肩上的沾染的塵土,再累也一樣堅持的腳步,我想,這條回家的路上再苦再累,也沒有什麼能阻擋你的腳步。因為在你心中,沒有比它更強的信念。
  • 旅居海外藝術家眼中的故鄉:「無論走多遠,魂牽夢繞的是草原」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8日電 題:旅居海外藝術家眼中的故鄉:「無論走多遠,魂牽夢繞的是草原」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兩個碩大羊頭下面,是四蹄直立的羊身,畫面的背景是一片綠,寓意草原中的綠色。這是旅美藝術家莫尼1月8日在內蒙古美術館展出的一幅作品。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是種不能提的傷痕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難忘,故居難歸,舉目四望,盡為他鄉之景,側耳細聽,滿是異國之音。禁不住愁思上湧,思緒翻飛,全然都是故國的一首《黃鶴樓》。老夫子的講解又漸漸入耳來:昔日神仙已經駕著黃鶴飛去了,這裡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黃鶴樓。
  • 品讀·原創|故鄉永在,無論你走了多遠,走了多久……
    再聊到我這些年的經歷:大學畢業後先是被分到一個林區小鎮,後來在一個三線城市工作了8年,再後來被調到哈爾濱的一所大學當了老師……我們都「折騰」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慨嘆,一批一批的人徹底離開了鄉村,已經把根扎進了城市。我們的後代是再也回不到春播秋收的農村了。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起看看!
    如果說,它是一種對故鄉或家國眷戀的情感狀態,那麼,這種情感或許有點像空氣,呼吸它時你感覺不到它,一刻或缺就頓覺憋悶。它也像極了戀人關係:失去了的才是你的。有人以為遊子或戌邊將士才最珍視鄉愁,其實並不盡然,我的記憶中就有許多時候,幾乎是在不經意中便與它撞了個滿懷。印象最深的是:小學6年級時,父母雙雙被「打倒」。
  • 樂壇快訊:戴玉強一首《回家》,觸動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2020年的疫情觸動著內心,逆行者凱旋迴家的報導,海外同胞回家急迫的腳步,我們「以藝抗疫」責無旁貸,做為公益歌曲推出這首作品。孟勇老師用工匠精神打磨作品,連續三天三夜精心交響樂的編曲,打破了慣性編曲的套路耳目一新,游離音樂元素在旋律裡貫穿主題。前奏和間奏漸變成一種民族風,融合了國際音樂元素,音樂大片的感覺,呼之欲出,餘音繞梁,耐人回味,風格【空靈】、【溫暖】、【深情】。
  • 越繡·劍橋城|走的再遠,也要在故鄉有個家!
    越繡·劍橋城 | 走的再遠,也要在故鄉有個家! 其中一條回答 「再繁華,亦是他鄉;再遠走,總歸故鄉!」 得到了網友大量的點讚。 尤其今年年初疫情的時候, 在外地奮鬥的鄉親們, 真正覺得——「想在老家有套房」。
  • 畢華勇丨心中柔軟的地方被扎疼了
    以前上下左右的鄰居,年長的都去世了,年輕人為了孩子上學,大都進了城。有幾戶人家新修了窯洞從老莊搬走。每當在縣城或別的地方碰見村裡人,不由得說起老莊。其實,老莊就是我們一批人童年生長的地方。如今不住人了,空洞洞的窯早已面目全非。
  • 草書欣賞: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昔人已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裡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芳草茂盛。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呢?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 春來何處不歸鴻——宋代流寓嶺南文士的故鄉觀念
    「鄉愁」可謂流寓文學的永恆主題,但不同時期流寓者的故鄉觀念是不同的,更主要的是流寓者精神的自我調適與超越。彭潔瑩副教授的論文以宋代流寓嶺南文士為例,闡釋了流寓者故鄉觀念的變遷,觸及了流寓文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春秋代序,陰陽慘舒」固是文學藝術發生演變的重要因素,但無論作品創作抑或傳播接受最根本的還是作為主體的人。
  •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竟然是第一唐詩,憑什麼?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黃鶴樓》在歷史上名氣極大。當代有學者做過一本《唐詩排行榜》,他統計了很多數據,比如歷朝歷代選唐詩的數據,歷朝歷代評點唐詩的數據,二十世紀學者研究唐詩的論文數據,等等。根據這些數據,他計算出了一百首影響力最大、最被人關注的唐詩,並做了一個排行榜。
  • 萬人大合唱許巍的《故鄉》,但有妻子的地方,才是許巍的故鄉
    故鄉對每一個人來說,肯定都是最特別的地方,尤其是傳統的中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故鄉情結。老一輩總說落葉要歸根,要榮歸故裡,不管你走多遠,都到哪裡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故鄉就是我們的「心安處」和「種花家」。
  • 阿斯普裡拉緬懷馬拉度納:無論你身在何處,你都在我心中
    哥倫比亞足球名宿阿斯普裡拉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中緬懷了離世的阿根廷球王馬拉度納,在生涯中,阿斯普裡拉一直都將馬拉度納視為「不可超越」的對象,即使是退役之後,他也經常與馬拉度納互動,兩名南美球員之間有很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