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中國古代將矛和戈功能合為一體的格鬥用冷兵器。由戟頭和戟柄組成。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戟柄為木、竹質。戟最長可達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騎兵使用的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銅戟,以後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鐵戟。
戟按式樣和大小可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戟一般都是由鋒,援,胡,內,搪五個部分組成。《釋名。釋兵》中稱:
「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與柄長一丈六尺。」
戟用「援」之法,有衝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壁,翻刺等;用「搪」之法,則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史籍和文學的記載中,有很多使戟的高手。像項羽的天龍破城戟,三國呂布的方天畫戟,典韋的大鐵戟,初唐名將李靖、薛仁貴,以及中唐中興名將、《紅樓夢》中賈珍點過的傳奇《滿床笏》中所唱誦的郭子儀的方天畫戟,後唐太祖李克用的虎威戟等,差不多都是伴隨著一個個讓人血脈賁張的英雄時代出現的。「方天」兩字,直如愁雲慘澹,龍戰於野,流星趕月,白虹貫日。
畫戟上的方天,可與上天相比之意。畫,用畫裝飾的或以圖案等裝飾的,也指皺紋、紋縷。所以方天畫戟的意思就是可與上天相比的畫戟,命名多有誇張意,旨在說明該戟有多厲害,使用者一定不凡。
而今天的主人公——薛仁貴,他也是不凡的一份子。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演義裡說薛仁貴能吃鬥米鬥面,氣大無窮,有九牛二虎之力。使一桿方天畫戟,有萬夫不當之勇。而我提到的薛仁貴的方天畫戟,則是一種在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一側有月牙形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的、威震沙場的利器。
唐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徵高麗,從貞觀十八年(644年)秋開始,即調集軍資糧草和招募軍士,積極進行戰爭準備。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土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不久,唐太宗親徵高麗,張土貴軍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後,單騎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於馬鞍,降伏餘眾,救君印回營,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正史中說薛仁貴因貪汙腐敗,被貶官,直到晚年才復出。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展,阻斷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治今甘肅敦煌),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之後,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兼代州都督,率軍前往雲州(今山西大同市)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2萬人,及牛馬羊3萬餘頭。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裡。
薛仁貴為唐朝名將,勇於力戰,長於用兵,深於謀略,建立了赫赫戰功,從而為唐前期的強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假使他沒有這杆方天畫戟,那他的徵伐記錄有可能沒有這樣精彩,所以說,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