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平 :香港文學在內地

2021-02-19 活字文化
立足於界河彼岸來看,如果香港不再被人云亦云地一言以蔽之曰「文化沙漠」,或即使是沙漠也仍有仙人掌之類的文學奇葩在倔強生長,那麼,「香港文學」是如何進入內地的閱讀視野的,內地的讀者和專業讀者是如何選擇、解說、批評和再生產這境外之物的呢?

文 | 黃子平

黃子平,廣東梅縣人,1949年生。高中畢業後,到海南島橡膠農場當農場工人八年有餘。1977年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論著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文學的意思》、《倖存者的文學》、《革命‧歷史‧小說》、《邊緣閱讀》、《害怕寫作》及《遠去的文學時代》、《歷史碎片與詩的行程》等。參與編著《文化:中國與世界》叢書、《漫說文化》叢書、《中國小說》年選以及《香港散文典藏》。

 

被命名為「香港文學」的那個「實體」,正如香港這個城市,是「身世朦朧」的(小思, 1996年),是「失去記憶」的(也斯, 1993年),是「懸浮未定」的(西西, 1986年)。

西西,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8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曾任教職,又專事文學創作與研究,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著作極豐,出版有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1983年,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1992年,她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名列臺灣《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1999年,長篇小說《我城》被《亞洲周刊》評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5年,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獲世界華文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長篇小說《飛氈》。2009年,《我的喬治亞》、《看房子》入圍臺北國際書展大獎。

何謂「香港文學」?南來北往東去西遷土生土長留港建港移民回流的作家,左右逢源左右為難中間獨立有自由無民主的政治傾向和文學經費,鬆散聯誼宗旨含混聚散無常的文學社團與協會,自生自滅停刊復刊再停刊風雲流散的文學雜誌,現代後現代殖民後殖民過渡後過渡的文學思潮和語境,雅俗對峙雅俗雜錯雅即俗俗即雅的文學生產與消費——界定之難,真箇是只好稱為一種「不明寫作物體」( Unknown Writing Object, UWO)罷?

 

但或許這不過是「只緣身在此城中」的人的感覺而已。立足於界河彼岸來看,如果香港不再被人云亦云地一言以蔽之曰「文化沙漠」,或即使是沙漠也仍有仙人掌之類的文學奇葩在倔強生長,那麼,「香港文學」是如何進入內地的閱讀視野的,內地的讀者和專業讀者是如何選擇、解說、批評和再生產這境外之物的呢?

 

 

實際上,從來就未有一個「整體地」進入內地的「香港文學」。歷史地看,民間的零散流入在「文革」之前便已以「睜隻眼閉隻眼」的默許形式存在。例如 1961—1963年間「文藝政策調整」時期至「文革」前夕,甚至在我身處的那個粵東小鎮,以「走私」方式攜入的多卷本《金陵春夢》(唐人)便已隨處可見。這部道聽途說、真假參半的「蔣家王朝」野史演義,為物質匱乏的鎮民們平添幾許閒聊清談的談資。「文革」後期,尤其在 1975—1976年間(鄧小平復出、有關「四人幫」的謠言風起),金庸、梁羽生的新派武俠小說有相當數量,伴隨乍著膽子開始回鄉探親的港澳同胞,流入閩粵等沿海地區。

《金陵春夢》是一部長達230萬字的章回小說,全書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寫蔣介石在大陸的大半生,從崛起到覆滅,遁往臺灣,另續殘夢為止。八集分別為《鄭三發子》、《十年內戰》、《八年抗戰》、《血肉長城》、《和談前後》、《臺灣風雲》、《三大戰役》和《大江東去》。

這裡有兩個值得注意之點:( 1)均發生在官方意識形態略有鬆動的年代;( 2)以「無傷(官方意識形態)大雅」的通俗文學作品為「先遣」。這兩個特徵實際上以變換了的不同形態延伸至 90年代的今天。但在彼時彼地的閱讀語境中,則還應看到, 1942年以來的左翼文學實在就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而呈現的「大眾文藝」之一部分。從形式(包含其積澱為形式的內容)上說,這部分先期流入的香港作品,與內地「工農兵文學」並無多大「異質性」。

 

不過,民國野史畢竟與中共黨史有別,俠客美女亦與「樣板戲」英雄英雌迥異;議論宋美齡秘聞難免與傳播藍蘋女士醜史一樣危險,江湖俠義與快意恩仇也可能與學習雷鋒精神相悖。在一新內地讀者耳目的同時,這些作品的品貌是頗為詭異的:既是用以炫耀擁有者具「南風窗」資源的域外珍品,又是只能私下傳閱的半違禁品。豐富、邪惡、神秘、魅惑,由這些先遣作品所象徵的「香港文學」,其形象正與彼時國人心目中的「香港」形象一般無二。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創作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1955年連載於香港《新晚報》,1980年出版單行本。該小說以清乾隆年間漢人反滿鬥爭為背景,圍繞乾隆皇帝與陳家洛二人間奇特的矛盾糾葛而展開,他倆既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敵,一個是滿族皇帝,一個是反清組織紅花會的總會主。該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然而這種民間自發的零星的文學傳播與越界閱讀,目前因為缺乏統計調查很難作一準確描述。可以肯定的只是,在多年內鬥中大傷元氣,或雖大傷元氣卻仍忙於繼續內鬥的意識形態部門、學術界和文學界,其時仍無心無暇,也無力去「關顧」它們。至於與這些作品不同的更複雜多質的那部分「香港文學」,則仍處在內地讀者視野的盲區,或許甚至未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1980年 11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在編印《臺灣小說選》、《臺灣散文選》的同時,推出《香港小說選》和《香港散文選》。由閩而非粵的出版部門主持第一套香港文學作品選的編印,在彼時國家出版署仍集中控制各地選題之最後審定的機制中,可以推斷它是被納入對臺統戰的整體規劃之中一起設計的。與此前民間的零散自發閱讀不同,國家機制在此立即顯示了鮮明的意識形態立場與選擇傾向。《香港小說選》編者的後記中如是說:

 

這裡收入了三十位香港作家的四十八篇作品,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香港的形形色色的描寫,反映了摩天高樓大廈背後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同時,揭露和鞭撻了香港上層社會那些權貴們的虛偽和醜惡。

 

這時用來過濾「香港文學」的標準濾器,是極寬泛而又極狹窄的。按照內地文學教科書的常規,「關心民生疾苦,控訴剝削階級」的標籤可放之古今中外八方四海而皆準:從唐代的白居易到美利堅的德萊塞,無不合用。因此,「香港文學」便被納入最廣義的「進步文學」而通過「關檢」,進入 80年代初期的公眾閱讀。如果「改革開放」尚且要「摸著石頭過河」,戰戰兢兢立足於一塊寬而穩的基石,來推介界河彼岸的文學就是情有可原的了。但是,僅僅依據恩格斯評巴爾扎克而界定的「典型論」「現實主義」來檢選「香港文學」,讀者看到的便只是那「主義」本身,而非「香港文學」的「現實」了。


饒有興味的是,當時內地的文學潮流正好是「回到現實主義」,以此來對十多年來的「假大空」極「左」文藝路線撥亂反正。其時轟動中外的「傷痕文學」與「反思文學」,從某一方面來看,也正正用了寫實法,「反映」了浩劫中廣大勞動人民與知識者的「辛酸和痛苦」,「揭露」和「鞭撻」了上層權貴們的「虛偽和醜惡」。大苦難,大悲劇,令人震驚,令人震撼,令人震悚。按說香港同行的現實主義作品介紹過來,正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反諷之處卻在於,相形之下(只是「相形之下」而言),港九這邊的「辛酸和痛苦」、「虛偽和醜惡」,似乎分量不夠且了無新意。難怪這四十八篇作品,未能給當時的讀者留下應有的印象。

 

其實,曾每日目睹五花大綁的浮屍流出珠江口的港人,並非對比鄰大地的苦難和血淚毫無感應。《尹縣長》 70年代初在香港的發表得「傷痕文學」風氣之先,只是未入選家眼界,或其所「反映」的痛苦與醜惡不在內地界定的「現實主義」範疇之內。

《尹縣長》是陳若曦於1974年發表在明報月刊。該書問世後反響很大,讚美與誹謗並起。這篇小說寫的是文革初期發生巒陝西興安縣的一個悲劇,在國共內戰中率本部投共的國民黨上校,已為新中國努力工作十多年,連個小小的縣長到「文革」時也罷了。但仍然難逃厄運,終因「歷史問題」而被槍斃,可他臨刑前還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這個冤死者名叫尹飛龍。據作者介紹,原型為一雷姓人物,經歷幾乎末作改動,以血的真實來扔露「文革」謊言。

 

 

類似的情形延續至 80年代中期漸有改變。此時在內地,對西方現代派文學的評介與借鑑正如火如荼。「香港文學」中的「現代主義」部分亦於此時才被「發現」。花城出版社(廣州)得地利之便,於 1983年推出《香港作家小說選》,由香港作家曾敏之作序。序中雖仍延續閩版作品選的思路,道是,「從作品中有助於認識香港的社會現實,撫摸到這個城市各種典型人物的脈搏,令人對資本主義商品化所加於人的精神桎梏獲得深刻的理解」。但也開始論到香港為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指出香港小說除運用傳統現實主義手法,也受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影響。但集子中卻極少收錄現代派風格的作品。直到 1986年,花城出版社推出《香港作家中篇小說選》,才有劉以鬯的《猶豫》、西西的《象是笨蛋》和吳煦斌的《牛》收入,但基本仍以現實主義作品為主。

劉以鬯,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上海、香港從事編輯工作,迫於生計開始寫作小說,著有小說集《天堂與地獄》、《寺內》、《春雨》,長篇小說《酒徒》、《陶瓷》,論文集《端木蕻良論》、《短綆集》等。曾主編過《國民公報》、《香港時報》、《星島周報》、《西點》等報刊雜誌。他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他一直致力於嚴肅文學的創作,其著名小說《對倒》,引發香港大導演王家衛拍攝成電影《花樣年華》。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2010年獲選為香港書展及香港文學節首位「年度作家」,2013年5月9日榮獲2012香港藝術發展獎「傑出藝術貢獻獎」。

 

有趣的是,此時內地為了「合法地」引進西方現代派文藝,正試圖從理論和創作實踐兩方面證明:可以將現代派「技巧」與現代派「內容」相剝離,在採用現代技巧的同時可以對其哲學及心理內涵完全免疫。這種用心良苦的策略在理論上頗難圓融匯通,自然也無法瞞過正統批評家的靈敏嗅覺,但在實踐方面,當時確實為內地衝決文化專制提供了最有效的嘗試途徑。因此,當時介紹的有限的幾部香港「受西方現代派影響」的作品,其著眼點,也只聚焦於它們的技巧與手法方面,譬如說「意識流」的運用等等。也因此,對「香港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之間的複雜關係,難有更貼切的細緻了解。

吳煦斌的《牛》,以令人驚豔的方式呈現香港的自然風貌,打破了長久以來先在的「城市」身份,為香港文學史添上自然書寫的筆觸。在她的筆下,我們彷彿看見石的紋理、蕪茛花的眼眉,在自然原始的世界裡靜靜地活著的瑰麗姿態。

 

舉例來說, 30年代發端於上海等地, 40年代在昆明等地成熟的現代主義詩歌,如何在香港的 50年代至 70年代繼續生長,又如何與當時臺灣的現代詩潮相呼應,諸般情狀,顯然都處於當時為「朦朧詩」而激辯的各路評家的視野之外。

 

當然,即使在今天的香港本土,對這段當代詩歌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還尚待推動。但一些明顯的存在被無意忽略的情形,更能昭示文學作品的「越界閱讀」或文學理論的「旅遊」等等之中,一些無法忽略的現象罷。

8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的籤署,以及海峽兩岸交往的日漸頻繁,與「臺灣文學」並稱為「港臺文學」的香港作品也開始在內地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閩粵京滬等地的社會科學院及大專院校紛紛成立「港臺文學」研究室或所,開設有關的課程,湧現一批港臺文學研究專家,成立有關的全國性學會或協會,招收港臺文學碩士班。大部頭的《臺灣文學史》與《香港文學史》,也捷足先登地,有許多部陸續推出。形勢大好不是小好,充分顯現了一種「國家項目」在全面推展時的規模和氣勢。

這裡有兩點值得提出來略加討論。

 

1.對境外文學的解讀,其基本理論立足點,已從「革命現實主義」轉向明確的「民族國家」意識。強調血濃於水。強調起源、文字、文化、傳統的「同」,淡化流派、政治、地域、現實的「異」。體現在「香港文學史」的寫作中,便是「愛國不分先後」地建立起廣泛的文學統一戰線。人不分左右,文不分雅俗,兼容並蓄包羅萬有,論及的「作家」、「詩人」竟比一本「中國當代文學史」還多。這也許是撰史者的缺乏史識無力篩選,但更起決定作用的恐怕還是默受了「基本國策」的指揮罷。

 2.「香港文學」原來得地利之便而忝居「港臺文學」之前,此時大約因「回歸」已成定局,「統」的迫切性下降,遂從此每每附驥「臺灣文學」而行。有力的證據是有專家提議必也正名乎,易「港臺文學」為「臺港文學」。排名的先後本屬習慣和約定俗成,一旦像煞有介事地要來「正名」,便可隱隱然透露讀取境外文學時某種價值取向的遷移了。

 

 

然則「香港文學」在內地的命運,莫非便是由一系列有組織的誤讀所構成的了麼?這當然也是一種錯覺。儘管人數不多,內地仍有一些研究者細讀香港作品,在潮流的邊緣,與香港作家作品對話交往。譬如李子云,很早就在巴金任主編的《收穫》雙月刊上主持專欄,及時介紹刊載了西西的中篇小說《肥土鎮灰闌記》。又如趙園對施淑青「香港系列」的紮實研究。艾曉明在香港作品的研究方面更為連貫和及時跟進。她所編的《浮城誌異——香港小說新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年),被香港本土的學者視為能比較精到、透徹地洞悉 80年代香港小說的整體面貌和特色,「甚至比不少評論人更了解香港小說」。

本書為國內目前第一部反映1980~1990年香港小說創作整體風貌的選本。所收23篇小說均為當代香港知名小說家的中短篇佳作。

 

柳蘇(羅孚)為艾曉明編的這本小說新選寫序,介紹她編選的動機,是「想讓更多的讀者知道,香港並不只是生產內地書攤上那一類流行的愛情小說的,不要以為,香港小說,就是這樣。」此中消息,正是與「嚴肅」研究的涓涓細流形成鮮明對照的「書攤流行」文學的洶湧洪濤。據內地學者的統計調查,說是 1985年前後形成了港臺通俗文學作品在大陸傳播的「高潮期」。讀者廣及城鄉知識分子、大中小學生和工人、市民、農民,並漸次形成一系列閱讀熱點,如「金庸熱」、「亦舒熱」等。出版方面,多類出版社不分專業和範圍地競相印行港臺武俠和言情作品,種類之多,發行量之大都極可觀,兩三年內,主要武俠與言情小說家的重要作品已基本在大陸出齊。其中,非官方新華書店的民間發行系統(「書攤」),在傳播這些作品時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於是,量決定了質,倘若在內地城鄉問起何謂「香港文學」,大多數讀者依據自己的書攤閱讀經驗,肯定只會——「以為,香港小說,就是這樣。」

香港作家亦舒

 

其實,「就是這樣」也並不壞。不壞的理由不在金庸、亦舒作品本屬上乘,作為「香港文學」的代表亦與有榮焉;而在於,彼時彼地的文化實踐中它們所起的良性功能。

 

自然,把「香港文學」等同於流行作品,把香港文化等同於普及文化頗為欠妥。對香港普及文化的多元複雜發展,也需要作具體的分析。既不能簡單說因為流行所以就代表了「大眾心聲」,因而必定帶有對體制的顛覆性;也不能一概而論劃入「文化工業」的廉價製品,先入為主厲行批判。媒體、符號、受眾之間的複雜關係,如何捲入了意義的生產、經驗的重構和身份意識的聚散,都需要回到歷史脈絡中去一一追溯。但在 80年代中期,港臺武俠與言情小說熱浪之席捲內地讀書界,其對「一體化」文化體制的消解鬆動,確實意義深遠。


 

「一體化」的特點是思想、立場、步伐、渠道與語言的高度統一。體現在幾十年的「工農兵文藝」裡,只有「國家」頂替著「人民」的名義自說自話,平民百姓反而被派定了緘默的角色。甚至在 80年代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裡,也不脫拂之不去的「工農兵文藝」腔。自 1985年「尋根文學」起,平民的世俗生活,連同他們的趣味與價值、夢想和神話,方得以無須粉墨而自為登場。依阿城的說法,內地的世俗文化,於此時才「從心絞痛裡緩過一口氣來」。「香港文學」裡的武俠言情,應運而至,正是這「文化接上了世俗元氣」的催化劑及其表徵。 

值得細加辨析的是 90年代,內地已轉型到「政治緊縮經濟調控」的「雙軌制」,一種權錢交換的混雜型消費文化儼然成形,一種以「新民族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及其理論言說亦隨之瀰漫(「後現代混雜派」理論亦在其中起一種古怪的支撐作用)。武俠言情作品便也在這新的文化語境中移形換步,自我消解了其原有的顛覆性,融入新的壟斷體制而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試舉兩個例子以說明之。其一,乃某「後現代」理論家主編《二十世紀文學大師文庫》,為 20世紀作家排座次,茅盾慘被剔出十名之外,「查大俠」卻得以安放在大師寶座之第四把交椅上( 1994年 8月)。大師的貢獻,在凝聚現代華人的文化認同也。其二為所謂「中央級」的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香港某女強人籤約出版其「財經小說」系列,在全國廣為宣傳,籤名賣書( 1992年 8月)。這「系列」的好處,據說是,一可以增進在商界弄潮的「知識」,二亦反映了香港同胞回歸前夕的迫切心情。

梁鳳儀,中國大陸及港臺最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香港商界、出版界、影視界女強人。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創造了財經與文藝融為一體的財經言情系列暢銷小說、影響力已波及全球華人文化領域。她的作品自問世後便暢銷不衰,她本人除了榮獲香港市政局、香港藝術家聯盟聯合主辦的一九九一年度最佳作家大獎以外,還是全港書局公認的最受歡迎的三大作家之一。

 

這種種熱鬧,顯示了新的解釋系統的強大闡釋能力,亦不能簡單視為一廂情願的自說自話,確實從另一方面也透露了香港本土寫作中某些耐人尋味的微妙動向。九七在即,內地的有關專家未雨綢繆,已經開始討論如何安頓「一國兩制」中的「香港文學」。過去,可將香港文化或文學當作一個純然「他者」來研究,九七後,其差異形態不可能在短期內與內地「銜接」,「一國兩制」的框架又使其存在具有合法性,於是專家們便面臨一個確立自身文化批評與研究的立場的問題。

 

討論的結果,是頗有點類乎走鋼索的幾個「既要……又要……」:

 

既要積極參與文化文學活動,又要注意保持個人的獨立評判,不能隨波逐流;既要珍重對文化文學的發言權,又要注意「超越性」而不必付出捲入「圈子」派系之爭的代價;既要強調個人的獨特見解,獨運匠心,又要注意顧及社會、公眾利益為準則;既要批評文化文學中的種種弊端,又要注意與人為善、溫和節制的態度;既要維護文化文學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又要避免過急主義或自由主義的手段。

儼然一部「文學駐港人員手冊」。其中消息,便仍然是「差異性」的無法安頓,更頗有深怕反被同化的憂患意識躍然紙上。「就當前而言,不論廣東還是香港,文化/文學需要有一條共同的『遊戲規則』,那就是:茶葉與咖啡可以共存,嗎啡和海洛因應當禁止。」這當然是很好的,只是不知有無規定用什麼水泡茶衝咖啡:河水還是井水?

視野叢書:黃子平特輯《文本及其不滿》

即將問世,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黃子平:文學批評界還缺乏對文本細膩解讀的意識
    撰文丨孫佳雯1985年,被譽為「燕園三劍客」的黃子平、錢理群、陳平原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創新座談會上宣讀了一篇名為《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論文,建議在文學史研究中建立一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挑戰曾經依附於政治史的文學史敘述,要求把文學史重新還給文學。
  • 「明知前路是墳而仍是走」: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如何啟示當下?
    文學批評家黃子平則試圖在其中尋求新的解讀可能性。他1996年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革命·歷史·小說》由此而來,這本書為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見解,而且其文本細讀的方法也樹立起了典範。該書曾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在2001年推出簡體中文版《灰闌中的敘述》,多年來一直是中文系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的必讀書目。
  • 香港文學碩士(MA)含金量幾何?
    新京報漫畫/高俊夫■ 大學小言香港本地人很清楚,這「文學碩士」屬於在職進修,花錢讀書,藉以提高自己的學識及學歷;不太明白的是內地的學生家長或用人單位。□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常有人問我,到香港弄個文學碩士(MA),只要十萬港幣,是不是真的;甚至還有在內地已獲碩士學位的,想來香港「深造」,再拿一個文學碩士。他們不知道,香港的MA,其「含金量」其實不及很多內地大學的碩士學位。
  • 「中體西用」的香港文學
    香港文學由中國人寫、用中文寫、寫中國人、描中國事、展中國心,給中國人讀,作品具有中文品位、意象、風骨和氣韻。新近出版的《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96)》所列作品,幾無例外的是中文作品;文中間或夾帶英文,那不過是信手拈來、裝點門面之物。  香港文學是在中國古典文化和文學的薰陶、在中國現代文學的氛圍中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 香港詩人也斯病逝 臨別遺言關注香港文學
    母親在做手工時也會教也斯讀一些從內地帶過來的書,比如《長恨歌》、《琵琶行》、《赤壁賦》、《李陵答蘇武書》等,也斯念得朗朗上口。家庭的影響使也斯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讀小學五年級時,也斯隨母親搬到北角,讀遍家中由內地帶到香港的「五四」作品。他說,「朱自清編的《新文學大系》詩歌卷是我的新詩啟蒙。
  •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成立
    (觀察者網訊)據香港大公網、香港商報報導,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成立典禮於11月18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署理局長陳百裡,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會長馬逢國等嘉賓出席活動並共同主禮。
  • 我校參加香港2018年內地高等教育展並拜訪香港校友
    近日,由國家教育部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聯合主辦的「2018內地高等教育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作為經教育部批准對港免試招生的110所內地高校之一,我校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內地高校組團訪港,同臺展示各自辦學特色與優勢,為有意赴內地求學的香港學生提供面對面的校園資訊及諮詢服務。
  • 香港的文學「發燒友」
    當時大陸經濟情況雖然不太好,但這種由個人當著客人的面「湊份子」的情況我從未見過,何況還是香港的作家協會負責請客。當時我們不便問,後來才知道,香港的文學創作與文學組織,政府沒有任何的資助,更談不上有什麼由政府付工資的專業作家,或者作家協會之類的組織。他們在謀生之餘從事文學創作,特別是從事嚴肅文學的創作,完全是出於一種愛好。
  • 香港學生內地開學 嚮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香港學生內地開學 嚮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2019-09-02 11《大公報》記者從公開資料了解到,截至2019年6月,全國共有1.57萬名香港學生在內地3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習,而廣東54所高校就有近8000名香港學生正陸續返校和入學。  香港經歷了兩個月來的社會紛爭,不少赴內地求學的香港學生直言對香港現狀感到心痛,擔憂香港經濟因此被拖垮,讓年輕人發展機會更少。
  • 香港嶺南大學招收內地學生招生簡章
    根據國家教育部議定,2007年香港大專院校於內地招收高中畢業生,申請戶籍須屬以下25個省市:  四川、湖北、山東、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北京、上海、重慶、天津、遼寧、湖南、廣西、陝西、河南、海南、江西、雲南、貴州、河北、山西、黑龍江、吉林及安徽。
  • 香港高考(DSE)VS內地高考差別這麼大!
    (DSE)和內地高考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德國等國家已經承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與當地中學畢業資歷對等,獲得DSE考試成績,即等同於獲得當地高中畢業文憑,可憑DSE成績直接申請當地大學。尤其無需額外提供英語成績的證明。
  •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2021內地招生專業
    ◆◆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擇校季, 香港各所高校陸續招生中, 高考並非獨木橋,一考不能定終身!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 豐富的專業方向,國際的教學環境 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香港教育大學 | 2021年內地本科生招生計劃
    語文教育中心中國語言學系、英語教育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文學及文化學系。課程與教學學系、幼兒教育學系、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心理學系、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香港教育大學本科課程採用學分制,一般分為四年及五年全日制,學生完成五年制教育學士課程後可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申請成為註冊教師,在香港幼稚園、小學或中學任教。
  • 內地考生報考香港高校全攻略,請收藏!
    疫情之下,國外留學受阻,更多的學生將眼光聚焦於國內,其中香港是名校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港大、港中文、港科、港理工、城大、浸會、教大、嶺南等,連老師工作室特將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的關鍵信息進行了梳理和分類,想報考香港的考生和家長,請收藏好,如有疑問可隨時留言,在線為您解答!
  • 內地、香港學歷互認
    南方網訊 7月11日,教育部部長周濟和香港特區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在北京籤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根據這個備忘錄,內地和香港的高校將互相承認對方的本科和碩士學歷,香港和內地學士學位獲得者均可以到對方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和進行職業學習;碩士學位獲得者可以直接攻讀對方高校的博士學位。
  • 香港製造挺進內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香港產品銳意進軍內地市場,內地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香港製造」將不再困難。  根據2003年6月29日香港與內地籤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的具體安排,內地將對原產於香港的273種產品實行零關稅優惠。這部分產品包括鐘錶、首飾、化妝品、紡織及成衣製品、部分電機及電子產品、紙製品、化學製品、藥物及金屬製品等。
  • 2020本科、副學士|香港浸會大學內地生申請已開放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已開啟內地生申請通道。無論是成績優越的同學,還是成績不盡如人意的同學,都可以向浸會遞交申請。香港浸會大學為持有不同高考成績的同學,提供多元化的升學出路,為內地申請者提供本科及副學士課程。
  • 香港浸會大學本科專業招收內地學生
    香港浸會大學今年繼續面向內地招生,報名日期至本年5月31日(星期四)截止。獲得錄取的學生可於今年9月到香港升學。 【申請資格】根據教育部規定,戶籍屬北京、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陝西、山東、上海、四川、天津、雲南、浙江的應屆高考生。
  • 香港教育大學|2021年內地本科生招生計劃公布
    人文學院(FHM): 語文教育中心中國語言學系、英語教育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文學及文化學系。 香港教育大學於一九九四年由四所師訓機構和語文教育學院合併而成,是香港八所公立高等學府之一,也是香港唯一一所專注師資培訓的高等院校,提供多項本科生及研究生課程。 香港教育大學有哪些學院招收內地本科生?
  • 香港教育大學 | 2021年內地本科生招生計劃公布
    語文教育中心中國語言學系、英語教育學系、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文學及文化學系。課程與教學學系、幼兒教育學系、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心理學系、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香港教育大學本科課程採用學分制,一般分為四年及五年全日制,學生完成五年制教育學士課程後可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申請成為註冊教師,在香港幼稚園、小學或中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