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前路是墳而仍是走」: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如何啟示當下?

2020-12-20 界面新聞

記者 | 潘文捷編輯 | 黃月1

中國在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生產的一大批作品被稱為「革命歷史小說」,這些作品「在既定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來實現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文學批評家黃子平則試圖在其中尋求新的解讀可能性。他1996年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革命·歷史·小說》由此而來,這本書為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見解,而且其文本細讀的方法也樹立起了典範。該書曾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在2001年推出簡體中文版《灰闌中的敘述》,多年來一直是中文系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的必讀書目。

《革命·歷史·小說》曾在2018年由牛津出版社推出增訂本,但因一直沒有在大陸再版,舊書網上的價格一度炒到了兩三百元。經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洪子誠推薦,北京大學出版社日前出版了該書的增訂本。新版中補充了黃子平的長篇訪談,涉及他對自己學術道路的清理;還增加了黃子平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期間和學生圍繞本書展開的課堂討論,對該書中一些隱而未發的話題加以延伸。

如果把中國當代文學的起點定在1949年,那麼黃子平是當代文學的「同齡人」。他1977年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在80年代成名,90年代離開大陸,隨後在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任教,如今是中山大學(珠海)中文系的講座教授。他為人們留下最深記憶的事跡之一是,1985年他和錢理群、陳平原進行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論述框架,這一文學事件至今還在影響著中國當代文學的批評研究。他們三人也因此被稱為「燕園三劍客」,黃子平更是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小提琴手」。

在日前舉辦的「當代文學:形式與歷史——《灰闌中的敘述(增訂本)》線上新書分享會」中,洪子誠談到,他從黃子平這本書裡看到,我們不僅要關注文學文本裡說了什麼,而且「要特別關注怎麼說,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說」。他稱黃子平「把內容跟形式之間溝通起來,內容是一種有形式的內容,形式也是一種內容的形式,這一點給我印象很深刻」。

「灰闌中的敘述」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何對現當代文學研究如此重要?在這次線上新書分享中,除了洪子誠和黃子平之外,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李浴洋、上海師範大學師資博士後劉欣玥、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博士李超宇也給出了各自的思考。

陳平原、錢理群、黃子平

從「鐵屋中的吶喊」到「灰闌中的敘述」

《灰闌記》是一個古老的故事,講的是兩個母親爭奪一個孩子,兩個人吵架到包大人面前,包拯靈機一動,在地上畫了一個圓圈,這就是「灰闌」。包拯讓兩個「母親」每人拉住孩子一條胳膊開始拔河,誰先把孩子拉出灰闌就把孩子判給誰。在爭奪中,親生母親不忍心看自己的孩子啼哭或者脫臼,就撒了手。最後,英明的包大人把孩子判給了放手的這個母親。

《灰闌記》的故事有很多改編版,德國作家布萊希特就寫有《高加索灰闌記》。黃子平從香港作家西西的《肥土鎮灰闌記》裡看到,在灰闌中任人擺布和撕扯的孩子,突然開口說話了,他的心中所想讓包大人自以為聰明的斷案方法瞬間變得愚蠢而可笑。黃子平看到,灰闌其實無處不在,所有的敘述都處在這樣或者那樣的灰闌當中。

黃子平認為,西西小說走出灰闌的方法是援引圖書材料和新聞材料來給現實體驗做注釋。在他眼中,灰闌中的孩子說話,是為那些由高音喇叭發布的權威言辭所做的注釋。李超宇認為,「這種注釋可以稱為一種反注釋,即反過來的一種注釋,似乎可以對權威言辭有所消解。但是問題在於,灰闌當中,弱者的話語常常很輕易地被打發掉。即使是英勇的反注釋,也照樣會被納入法力無邊的大注釋圈中消失得無聲無息。」敘述好像雖然能在某種程度上突破第一層的小的包圍圈,但是無法突破更大的包圍圈,「就好像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一樣。」

活動現場

但李超宇也看到,黃子平並沒有因此放棄敘述,他認為,在《<故事新編>:時間與敘述》一文中,有一節題為「敘述以反抗『絕望』」,不妨將之看成作者的一種自況。黃子平在文中說魯迅「比別人都更充分地把這一『敘述使命』跟個人的生命體驗融為一體,從而藉此在語言異化和歷史困厄的雙重危機中,探詢生命的意義和人類生存的境況。敘述成為靜夜中的一種掙扎,成為『明知前路是墳而仍是走』的寫作實踐。」李超宇認為黃子平也是如此,即使被鎖於灰闌之中仍要敘述。

劉欣玥進一步分析說,「灰闌中的敘述」可以看作是魯迅的「鐵屋中的吶喊」在20世紀末乃至今天的迴響,兩者共同關涉了現代中國文學、現代中國人如何發出聲音、如何啟蒙、如何自救的這樣一個歷史命題。劉欣玥說,「鐵屋中的吶喊」在魯迅那裡更多涉及的是先覺者如何發聲,去喚醒沉睡在鐵屋中的老中國的兒女的命題。但是到了「灰闌中的敘述」,姿態變得更加溫和,同時不失清醒和堅守。「現在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權利,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渠道,但是我們很容易被調門更高、更強勢的聲音所席捲和魅惑,進而放棄思考。」正如在《灰闌記》裡,大家常常只看到斷案的包青天,看到兩個爭奪子女的母親的申訴,卻很少看到那個被爭奪的孩子也可以自己發聲。因此,「在這樣一個無往而非灰闌的世界裡,我們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幫助弱者發聲,還要去傾聽更邊緣、更微弱但是可能是更智性的聲音,學會對他們做出有效的聲援和回應。」

重讀、重寫、再解讀

李浴洋記得,黃子平曾經說過「所有的證據都在文本裡面」,他重視文本,對文本的態度是「既信任又不信任」。一方面對所有的文本首先採取不信任的態度,從正面看、從側面看、從背面看,看出文本的「秘密」來;另一方面,與同代的學者相比,黃子平的研究又體現出了一種對文本的執著,那些學者可能會直接使用歷史材料或批評材料,黃子平則始終「信任」文本本身。

對於這一評價,黃子平說,對文本的細讀在中文系或文學批評界一直發展得不夠。「我們太早地把『新批評派』的細讀方法超越了,或者說把它拋棄了,這是不對的。」他認為,一定要「重讀」,因為對一個文本讀一遍,是不會有什麼心得的。正如李超宇所說,正是通過「重讀」,黃子平發現了文本內部的矛盾、雜糅、曖昧之處,「把文本的縫隙扯得更寬一些,讓讀者看到性、宗教、江湖等範疇和革命歷史小說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甚至還可以用作家本人的創作談來解構作家的寫作。

《灰闌中的敘述(增訂本)》黃子平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0-02

劉欣玥提到,今天可以把《灰闌中的敘述》放在起源於80年代廣義的「重寫文學史」的思潮中去看待。「重寫文學史」最早是1988年上海學者王曉明和陳思和在《上海文論》主持的專欄,以當時的審美標準重新評價過去的名家名作以及各種文學現象。「重寫文學史」思潮在80年代出現還有另外的寓意,就是要找到一個全新的框架,使現代文學中被侮辱、被損害的人能夠重新發出聲音。

「重寫文學史」作為一個口號正式提出是在1988年,但是關於重寫文學史相關問題的討論和努力早在80年代更早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其中就包括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參與的「20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挑戰曾經依附於政治史的文學史敘述,要求把文學史重新還給文學。

劉欣玥看到,雖然「重寫文學史」專欄只開了一年《上海文論》就關閉了,但是關於重寫的熱情和思考並沒有終止。劉欣玥認為,在一個整體的、更大的「重寫文學史」的脈絡中,黃子平每一步都沒有缺席。在這個大時代的文學研究的轉向裡面,黃子平曾經和一批他的同代學者共同關切著如何重新去組織文學史敘述的問題,他們之間的對話也構成了《灰闌中的敘述》的語境,「這本書也是在這個過程一步一步實踐出來的產物,是曾經非常貼近時代脈動的見證。」

《灰闌中的敘述》非常重要的背景就體現在「重讀」和「重寫」之中。黃子平說,其實重讀、重寫、反思、再解讀都是同一個意思。「這個幾乎就是80年代的一個潮流,表面上是一個動詞,反覆出現,但是它是一個思潮,對習以為常、已經沒感覺的東西,人們希望重新讀出它裡面的各種縫隙、各種內在的矛盾。」

相關焦點

  • 黃子平:文學批評界還缺乏對文本細膩解讀的意識
    《灰闌中的敘述(增訂本)》,黃子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2月版近日,黃子平攜新書《灰闌中的敘述(增訂本)》做客北大博雅講壇,與洪子誠、劉欣玥、李超宇、李浴洋共話當代文學的形式與歷史。《灰闌記》黃子平對這個情節十分讚賞,也很快敏銳意識到,這個灰闌當中,這個微弱的聲音能夠改變灰闌外的世界嗎?或者它能夠幫助這個弱小者掙出灰闌嗎?由此推而廣之,黃子平發現灰闌無處不在,我們所有的敘述都囊括在這樣的語境中,灰闌中的孩子說話,可以解釋為對權威言論的一種反注釋,一種消解權威言論的嘗試。
  • 陽曉的《灰闌記》有布萊希特的影子,也是一出韻味正宗的川劇
    「灰闌記」的戲劇故事本就源自中國,元朝絳州李行道寫作的《包待制智勘灰闌記》。這是中國最早傳到歐洲的戲劇作品之一,「灰闌記」的故事由此開始了它在歐洲文學戲劇界的演變流行史。1925年,德國柏林上演了由卡拉本特改編的《灰闌記》,這個劇本除了加入了一些愛情戲份之外,基本忠實於李行道原著。
  • 陰宅絕技:看墳知男女
    師傅反問徒兒,長大後,如何為師?如何為人?……我們來溫習一下我們的行規吧,不妄言;不妄作;不自用;不點真龍乾坤穴;不洩天機。與人為福;救人於危; 懲惡揚善;保護地脈;謹慎授徒。地理訓示善點君子,莫渡小人。求富造福,誠意為先。
  • 黃子平 :香港文學在內地
    文 | 黃子平黃子平,廣東梅縣人,1949年生。高中畢業後,到海南島橡膠農場當農場工人八年有餘。1977年考上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論著有《沉思的老樹的精靈》、《文學的意思》、《倖存者的文學》、《革命‧歷史‧小說》、《邊緣閱讀》、《害怕寫作》及《遠去的文學時代》、《歷史碎片與詩的行程》等。
  • 墳前的3大禁忌口訣你了解嗎?一旦中了,「血光之災」難以對付!
    那麼我們今天就說一說墳前的三口訣。墳前的3大禁忌口訣你了解嗎?一旦中了,「血光之災」難以對付!一:農村墳墓女兒墳、婚姻破裂妻嫁人我們在為先人選擇墳墓的時候,往往不會考慮周圍的墳墓情況。因為墳墓周圍的墳墓會對墳墓產生很大的影響。
  • ICON灰的首吃螃蟹,給中國品牌帶來什麼啟示?
    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的時代,我們從吉利ICON身上,或許能夠更清晰地窺視出,當下頭部中國品牌在「軟實力」上的探索、中國品牌「出圈」新路徑。今年上市之初,ICON灰車型也是一車難求,以致於在疫情期間,更有消費者願意加價購車。值得一提的是,ICON造型設計也得到更加注重顏值的女性消費者的認可,訂單中女性車主佔三分之一比例。而ICON超前的外觀造型,獨特的ICON灰專屬車色,也得到眾多諸如設計師等「時尚達人」的青睞。這再次印證了ICON灰的「跨圈層」圈粉能力。
  • 第一句唱前半生走馬西風長路是什麼歌 走歌人原唱是誰完整歌詞
    第一句唱前半生走馬西風長路是什麼歌 走歌人原唱是誰完整歌詞  第一句唱前半生走馬西風長路是什麼歌  據悉,這句歌詞出自歌曲《走歌人》,這首歌曲的原唱叫做暗杆。  走歌人歌詞介紹  這一程行路迢迢  他把鄉音背掛在琴上  一言語天地蒼蒼  扶著一首歌  路過一個村莊  斑駁愁思自飄蕩  唇間藏著心事兩行  迎風青絲印牆上  撥起弦便獨自心傷  第一句唱前半生  走馬西風長路
  • 那古道青墳煙敢問今夕何年是什麼歌 在哪可以聽
    那古道青墳煙敢問今夕何年是什麼歌?據悉,這首歌曲叫做《狂浪生》。混音:江松松、魏新剛  醉別關  斷了幾生念  可惱這燈火燻了眼  三生嘆  秋夜終歸短暫  一杯苦酒我獨自斟滿  兮何年  一人一馬過關  未曾得志馬放南山  兮何年  萬千佳人相伴  可笑今朝我形隻影單  那古道青墳煙
  • 福音書中的受難敘述(上)
    福音書中有關耶穌受難敘述的經文,分別記載於」太二六1~二七66;可十四1~十五57;路二二1~二三56;約十八1~十九42」中。
  • 亡妻墳前下跪感動無數國人,現今過得如何?
    他在亡妻墳前下跪,感動了無數國人。他就是張良善,陝西人,出生於1965年,是新藏線路上的一名運輸兵。這是一條位於五千米高,連接中西部的一條重要公路。這條路彎急路陡,而且經常還會有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因此新藏線也被譽為「死亡之路」。 張良善在這條路上工作了20多年,行駛60多萬公裡,100多次的往返,他將750多噸的物資、500餘人運送到邊防卡哨。
  • 農村老話「懷裡屎,墳前紙」,是什麼意思?
    前兩天不是清明啊,我在上墳燒紙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大爺。「大爺,你也燒紙去了啊?」老大爺笑呵呵回道:「是啊,爹娘撫養我們這麼大不容易,墳前燒張紙略表孝心」。我和大爺一邊走一邊嘮起了嗑:「還是有兒子好,死了還有人給燒張紙」。大爺吧嗒了一口煙說道。我說現在新社會了,小子閨女都一樣。大爺70多歲了,身板還挺硬朗,但是有點兒老腦筋。
  • 農村俗語:「墳後莫有樹纏藤,墳前莫有桃花紅」,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墳後莫有樹纏藤,墳前莫有桃花紅」。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認真思索了老白天,但還是沒有能夠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墳後莫有樹纏藤所謂的「樹纏藤」,也就是指有藤狀植物纏繞在墳墓後邊的樹木上。
  • 2歲女兒夭折,30歲王安石在墳前寫下一首詩,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
    於是在離開鄞縣前的一個肅殺秋夜,王安石獨自啟程前往明月松岡處打算看望女兒最後一次。他沒有攜夫人一起,或許是怕眼淚控制不住。秋風蕭瑟,月明星稀,草木枯黃,這真是符合半山的心境啊!王安石獨立女兒墳前,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
  • 兒子不肯寫作業,爸爸帶其到墳前罰站被責備
    近日,一則孩子不寫作業被帶到墳前罰站的新聞火了,這件事也引起了人們對於孩子教育方式的思考。現在的小孩子比較早熟,對於事情的看法也跟我們那個時候不一樣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還應該用呵斥或者鞭策的方式呢?
  • 窗口看小康(62) | 承載希望的灰樹花 跟著慶元菇農走「花路」
    窗口看小康(62) | 承載希望的灰樹花 跟著慶元菇農走「花路」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2-09 12:25:25 Wed    浙江新聞客戶端 初冬時節,正值灰樹花生產旺季。與灰樹花打了30多年交道的慶元縣黃田鎮上際村菇農鮑世勇,這陣子總是穿梭在菇棚裡,忙著呵護管理新一批幼菇。
  • 「那古道青墳煙敢問今夕何年」是哪首歌的歌詞?完整歌詞是什麼?
    這首歌有一句歌詞是那古道青墳煙敢問今夕何年,很多網友表示這首歌的歌詞很特別,那歌詞有什麼含義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狂浪生歌曲揭秘據悉,這首歌曲叫做《狂浪生》,由李宗南演唱。狂浪生歌詞一人一馬過關未曾得志馬放南山兮何年萬千佳人相伴可笑今朝我形隻影單那古道青墳煙敢問今夕何年可願與我夢裡共赴雁門關問罪森羅宮殿怪我狂浪輕言君不見我踏破玉闌幹白盔銀袍
  • 古風唯美句子:別在我的墳前哭,弄髒我的輪迴路
    是你懂得太早,還是我悟的太遲,你已在因果早退,我卻在紅塵中尋找……6、繁花落盡,文字中總是遣詞了太多寂寞;良辰美景,月色中總是闌珊了秋水長天;人走茶涼,故事裡總是落下了無言結局。是我貪得無厭,還是你太過決絕,你遺留的一瞥,成了紅塵一劫。
  • 闌·空中景觀餐廳11月1日盛大開業
    闌·空中景觀餐廳將於11月1日盛大開業。開業期間將有多重好禮。歡迎添加闌·空中景觀餐廳微信參與贈禮活動。添加微信請掃描底部二維碼。
  • 公文如何敘述:概括敘述+具體敘述——《品味公文》DAY21
    敘述,是公文寫作中一種重要的表達方法。那麼,什麼是敘述呢?作者認為,敘述,就是述說工作、事件或人物的基本情況和變化過程,給人以清晰明確的印象。而具體敘述則不同,更側重於對事物、人物某一個方面的詳細敘述。敘述的目的是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某個觀點,常見於調查報告、經驗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