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狼2》大火,吳京被逼捐。毫無疑問,這部電影讓吳京名利雙收,但這並不是吳京應該巨額捐款的理由。被逼捐過的明星,並非僅有吳京,背後的邏輯也並不難理解。然而,這種強盜邏輯何時才能劃上休止符?
「逼捐」背後的三種邏輯
在人類社會中,幫助他人是一種值得尊重和稱讚的美德,所以所有社會都提倡和鼓勵捐助捐贈等慈善行為。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要求或逼迫他人做慈善嗎?或者說,整個社會是否可以通過法律強制他人做慈善呢?很多人可能會對此作出否定性的回答,但是當出現諸如地震、洪水或颱風等天災時,「逼捐」現象卻屢屢出現。
近日,因為電影《戰狼2》備受關注的演員吳京就陷入被「逼捐」的漩渦。他在九寨溝地震後,發微博祈禱震區平安,很多網友在後面留言聲稱,「那麼高的票房、那麼高的利潤,吳先生打算分多少錢給災區?」「賺了中國同胞十個億,現在四川同胞有難了,吳京同志總得捐上一兩個億表一下態吧」……
被「逼捐」過的明星或社會公眾人物並非只有吳京一個人,既然類似的現象經常發生,我們不禁要思考:「逼捐」現象背後,存在哪些需要反對的錯誤邏輯?缺失哪些我們需要堅持的正確邏輯?
「逼捐」現象背後體現出一種畸形的「道德綁架」邏輯。從個人層面上來說,每個人追求道德上的提升都是值得稱道的事情,諸如自省和幫助他人。進一步講,我們能否要求別人像自己一樣追求美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顯得不那麼確定,因為這不僅涉及到對道德的不同理解,也涉及到道德從個人的自我提升擴展到群體之間的行為指引。「道德綁架」就是將自己的道德標準施加於他人身上,並以此作為指責或強制他人的依據。「道德綁架」在實踐中往往會以兩種截然相反的面目出現,一種是將自己置於道德制高點,指責他人不做某事就是不道德,諸如說明星有錢不捐就是缺德等;另一種是將對方置於道德制高點,指責他人不做某事就是虛偽,諸如說有錢不捐不配做社會精英等。
「逼捐」現象背後展現出我們社會中缺乏一種真正的慈善邏輯。諸如捐錢幫助他人的慈善行為的核心是自願,與之相反,還有一種做好事的方式是納稅。對於後者而言,國家通過稅收的方式匯集資金,進而幫助社會需要幫助的人,諸如當代社會中的福利性權利或政策大多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如果做慈善也可以強制,那麼慈善和納稅還有什麼區別?我國慈善法制定時,就曾有有關部門提出應當讓每個公民每月拿出部分工資來做慈善,但並未被認可。
「逼捐」現象背後展現出我們社會中缺乏一種真正的權利邏輯。媒體上經常報導,這是一個權利的時代,甚至是一個權利泛化的社會。但是,權利的增多並沒有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權利的本質,而個人權利應該被視為對抗功利主義式多數的「王牌」。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財產享有財產權,這是受到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對財產權的限制需要有充分理由的證成。社會中的「仇富」心態是對財產權的最大危害,「逼捐」邏輯認為災區民眾需要幫助,而富人有錢自然就需要多捐錢,這幾乎是「吃大戶」的另一個版本。這種邏輯擴展開來的結果就是任何人的財產都可能在此藉口下被奪走,包括那些贊成「逼捐」的人。
我們更願意相信,網絡上的「逼捐」現象只是「鍵盤黨」的情緒發洩,而不是社會的普遍現象,但是「逼捐」行為絕對不是對慈善事業的一種促進,而是一種戕害。因此,成熟的慈善文化需要在尊重權利和自願的基礎上得到良性發展。
責編:邵宇翔
31086294,.吳京被逼捐1億 背後的三種邏輯 強盜邏輯何時休?,.2017-08-25 08:09:59,.204231,.邵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