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 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於秋瑩 攝影 哈爾濱新聞網記者 範子龍
嘉賓 哈爾濱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 劉玉龍
本周,《北方書道論譚》在市文聯書法家協會的組織下,召集了全國十餘名知名書法家在我市召開論壇,探討如何在電腦化的資訊時代,堅持練習書法,並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論壇後,本刊記者專訪了哈爾濱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劉玉龍,劉玉龍的故事很勵志———用書法這個專長改變了命運,並用此影響更多人也熱愛書法。
電腦化讓書寫漢字變得越來越陌生,甚至已經到了提筆忘字的程度。
印象中,寫書法的人,要麼就是頭髮「打柳」的老學究,要麼就是卡著酒瓶底兒那麼厚的深度近視眼鏡的。
在提到書法作品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曼哈頓有的賣。
「我把報紙疊成一格一格的,每個小格裡寫完字後,在滿是字的報紙上再寫幾個大大的字,直到報紙上看不見白,才會扔掉。」
著魔書法緣於骨子裡的愛
1967年,劉玉龍出生在雙城市臨江鄉葛家崴子一戶普通家庭裡,父親是鄉裡電影院的一名職工,家裡兄弟5人,劉玉龍排名老二。在幼年記憶中,只要父親拿起毛筆蘸上墨汁,把黑黑的「圖畫」寫在紅紅的紙上,就證明明天會有餃子吃,多年後,劉玉龍才知道,那是父親正在寫春聯。
劉玉龍祖籍河北,爺爺「闖關東」來到東北,父親在小學時曾學過書法,是村裡的「文化人」。雖算不上書香門第,但劉玉龍從小看見父親寫字也會跟著模仿。4歲時,他就開始拿著粉筆在家裡的一塊小黑板上寫寫畫畫。在村頭的牆上常印著大大的標語,還不識字的劉玉龍總是跑到有字的牆根下,拿著粉筆一筆一筆地在大大標語下寫下他小小模仿字體。劉玉龍仍然記得5歲時的春節,父親如往年一樣拿出了紅紙和毛筆準備寫春聯,鄰居把父親叫出門,5歲的劉玉龍爬到凳子上踮著腳拿起桌上的毛筆,模仿父親的樣子在紅紙上畫上不知所謂的「字」。父親回來後並沒有責罵劉玉龍,他把劉玉龍「攆」下了桌,自己拿起毛筆開始寫春聯,而劉玉龍又「死皮懶臉」地爬到桌邊看著父親寫著字。
「從這次以後,父親發現我有在這方面很有悟性,天賦談不上,但是我確實很喜歡寫字,很喜歡模仿。那時報紙並不普及,每家每戶都攢著報紙準備糊牆用,父親與郵局關係不錯,常常從郵局拿回廢舊報紙,讓我練習寫字。我把報紙疊成一格一格的,每個小格裡寫完字後,在滿是字的報紙上再寫幾個大大的字,直到報紙上看不見白,才捨得扔掉。」劉玉龍說。
「我的啟蒙老師是名日語老師,他是第一個肯定我書法的人。當多年後我回到家鄉,老師看到我如今的成績很欣慰。」
無師自通支撐書法家的夢
「因為練習書法,我把古詩詞都背了下來,在那個年代,字帖對於我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還記得那是初中時的事了,哥哥的同學在北京讀書,我就央求他能不能給我買兩本字帖。沒想到,半個月後就給我郵過來字帖了,對我來說真的是如獲至寶。」劉玉龍說。
從得到字帖後,劉玉龍每天規定自己練習500個毛筆字,父親偶爾會指導他練習,這個時期劉玉龍的書法突飛猛進。他對這兩本字帖仿佛著了魔似地愛,上學也帶著字帖,老師在課上講課他就在課桌下面偷偷地練習書法。在語文課上老師當場「抓住」他練習書法,被老師揪到班級後排罰站。
劉玉龍說:「我仍然記得,我的日語老師送過我一幅他的書法作品,寫著『劉玉龍會成為未來的書法家』。他是第一個肯定我書法的人,也是第一個告訴我練習楷體要學習王羲之的人。」他的啟蒙老師是名日語老師,叫葛秀功。一次偶然的機會,葛老師翻開劉玉龍的日語書,書的第一頁上劉玉龍用毛筆字寫了一首詩。在得知這首詩是劉玉龍寫的後,老師便誇他很有天賦,並時常義務指導他書法。當時劉玉龍的字已經被葛老師掛到班級裡展示了,他也因此在學校小有名氣。看見自己的作品被掛到班級的牆上,劉玉龍說,那種感覺比現在參「國展」還讓他興奮和驕傲。而老師的一席話,讓劉玉龍在日後遇到挫折的日子裡,得到一絲慰藉和鼓勵。
村裡人知道劉玉龍寫書法寫得好,所以從15歲開始,每年過年,劉玉龍就開始幫鄉親們寫春聯。雖然他對書法著魔似地愛,但卻沒有因此斷送學業,19歲的他已經開始給報社投稿,寫一些農村的故事。劉玉龍看見黑龍江日報當時有個「學友」欄目,上面有書法家的題字,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劉玉龍揣著他寫的字來到哈爾濱想要投稿。編輯看他寫得不錯,兩周後在報紙上發表了他的字,還在字旁標上「雙城市農村19歲小夥劉玉龍字」,劉玉龍一下在雙城出了名。
高中畢業後,劉玉龍來到雙城市青年電影院工作,本以為能從事電臺編導的活,卻被安排為拿著手電在電影院清場的工作。後來,領導賞識他的書法功底,讓他幫忙抄材料和寫電影介紹的海報。
「我的啟蒙老師是名日語老師,他是第一個肯定我書法的人。當多年後我回到家鄉,老師看到我如今的成績很欣慰。」
無師自通支撐書法家的夢
「因為練習書法,我把古詩詞都背了下來,在那個年代,字帖對於我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還記得那是初中時的事了,哥哥的同學在北京讀書,我就央求他能不能給我買兩本字帖。沒想到,半個月後就給我郵過來字帖了,對我來說真的是如獲至寶。」劉玉龍說。
從得到字帖後,劉玉龍每天規定自己練習500個毛筆字,父親偶爾會指導他練習,這個時期劉玉龍的書法突飛猛進。他對這兩本字帖仿佛著了魔似地愛,上學也帶著字帖,老師在課上講課他就在課桌下面偷偷地練習書法。在語文課上老師當場「抓住」他練習書法,被老師揪到班級後排罰站。
劉玉龍說:「我仍然記得,我的日語老師送過我一幅他的書法作品,寫著『劉玉龍會成為未來的書法家』。他是第一個肯定我書法的人,也是第一個告訴我練習楷體要學習王羲之的人。」他的啟蒙老師是名日語老師,叫葛秀功。一次偶然的機會,葛老師翻開劉玉龍的日語書,書的第一頁上劉玉龍用毛筆字寫了一首詩。在得知這首詩是劉玉龍寫的後,老師便誇他很有天賦,並時常義務指導他書法。當時劉玉龍的字已經被葛老師掛到班級裡展示了,他也因此在學校小有名氣。看見自己的作品被掛到班級的牆上,劉玉龍說,那種感覺比現在參「國展」還讓他興奮和驕傲。而老師的一席話,讓劉玉龍在日後遇到挫折的日子裡,得到一絲慰藉和鼓勵。
村裡人知道劉玉龍寫書法寫得好,所以從15歲開始,每年過年,劉玉龍就開始幫鄉親們寫春聯。雖然他對書法著魔似地愛,但卻沒有因此斷送學業,19歲的他已經開始給報社投稿,寫一些農村的故事。劉玉龍看見黑龍江日報當時有個「學友」欄目,上面有書法家的題字,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劉玉龍揣著他寫的字來到哈爾濱想要投稿。編輯看他寫得不錯,兩周後在報紙上發表了他的字,還在字旁標上「雙城市農村19歲小夥劉玉龍字」,劉玉龍一下在雙城出了名。
高中畢業後,劉玉龍來到雙城市青年電影院工作,本以為能從事電臺編導的活,卻被安排為拿著手電在電影院清場的工作。後來,領導賞識他的書法功底,讓他幫忙抄材料和寫電影介紹的海報。
要把書法寫進生命中
在電影院工作不到半年,劉玉龍的書法得到雙城市領導賞識,被調轉到雙城市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工作。高考恢復後,劉玉龍放棄了工作考進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大學畢業後,劉玉龍來到雙城市政府從事文秘工作。1992年全國開展書畫展覽,雙城市共選送了6幅作品,其中就有劉玉龍的字。同年劉玉龍調轉到松花江地區臺灣工作辦公室工作,每晚住在單位的他,依舊沒改掉拿著報紙練字的習慣。
在松花江「臺辦」的日子,劉玉龍至今想起來還是很難忘,從小在讚揚聲中長大的劉玉龍第一次嘗到了不被人認可的滋味。每晚,劉玉龍在同事下班後,都會在桌子上鋪滿報紙練習寫字,偶爾單位的「高人」路過他的屋子,看見他正在練習,會指點一二。慢慢地與同事熟絡起來,「懂行」的同事建議他向正規的、有名氣的書法老師請教。劉玉龍帶著他的作品找到哈市某著名書法家,劉玉龍說:「那位老師看過我的字後,就跟我說我的基本功不行,讓我多多練習,並未多說其他。我聽後很受打擊,曾經幾次想要放棄書法。」回到單位的劉玉龍越寫越不對,橫看豎看自己的字都不順眼,近半年他沒碰過毛筆。「我發現,我怎麼寫都不行,那就暫時放下吧。我看了大量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歷史書籍,也許藝術也是需要沉澱的。」劉玉龍說。
1995年,劉玉龍以「扇面」毛筆字參加「國家字畫」展覽,取得優異的成績。2001年,劉玉龍獲得書法界的最高榮譽———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靠一個老師就等同於傍一個大款」,劉玉龍一直堅信,藝術是學不來的,如果只是模仿名家名字的書法,肯定不會成功,只要自己努力終究會得到回報。2001年,劉玉龍申請調轉至哈爾濱書法家協會,他終於實現了把興趣愛好與工作合二為一。而在此後的工作中,他每年都會組織書法論壇,到老年大學、青少年宮的書法課堂進行書法教學指導,開辦書法報紙及雜誌,2011年他舉辦首屆《北方書道論譚》面向書法界徵集與書法相關的論文,並準備整理出版。他用他的質樸和努力,向每一個中國人傳播書法的博大精深。
劉玉龍2歲的兒子在劉玉龍每天練字時也會拿起毛筆在一旁寫寫畫畫,劉玉龍說,墨香伴著他走了30多年,他不會強制兒子學習書法,但是兒子與年幼時的劉玉龍一樣對漢字充滿好奇,相信這份墨香也會伴著年幼的兒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