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微型太陽能板,只要一個桶就能進行光合作用!

2020-12-15 DeepTech深科技

在化石能源危機四起的今天,能有效收集存儲利用天然核反應堆——太陽,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議題。自然界中光合作用是有效利用太陽光的途徑之一,但是,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效率一般不高,大部分植物將太陽光轉化成生物質的轉化率僅為0.1%-0.2%,就算是生物反應器條件下的微藻類,目前也只在1—2%。

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希望能夠跳出植物的視角,能夠人工利用太陽光來「山寨」光合作用,人工光合作用就是收集「液態陽光」的一個過程,通過清潔、綠色過程來減少二氧化碳並生產高價值化工產品,將太陽光轉化為液態燃料存儲起來。

人工光合作用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細菌與無機半導體結合,納米半導體粒子主要是收集陽光,這模擬自然界光合作用中葉綠素的作用。

在最近的第 254 屆美國化學會全國會議暨博覽會上,來自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 Kelsey K. Sakimoto 團隊提出一種新型微型太陽能電池板,其是由細菌組成的混合系統。該系統利用硫化鎘(CdS)納米粒子改造非光合作用的細菌Moorella thermoacetica,太陽能電池板表面是由可以捕獲太陽光子硫化鎘納米粒子組成,光激發硫化鎘CdS後可以產生光生電子-空穴對,並用於參與人工光合作用中的化學反應。

圖丨細菌修飾CdS生物反應器(左);吸收光的納米晶體(中)將太陽光、二氧化碳、水轉化為有用的化學物質(右)

隨後他們表示,該 CdS-Moorella thermocatica 系統可以利用光將二氧化碳還原為乙酸。乙酸是一種通用型的化學原料,可以用於製造聚合物、藥物以及液體燃料,並且廚房裡醋 5—20% 是由乙酸構成。Sakimoto 團隊也將致力於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化學燃料如,甲醇、液氫等液體燃料存儲起來。

Sakimoto 說:「一旦這些微型太陽能電池板『裝上』這些細菌,這樣細菌就可以全部通過太陽能生產食物、燃料以及塑料」。那麼為什麼需要太陽能電池板這樣一個媒介呢?因為只有光伏電池可以將所有太陽光轉化成電子流,而自然光合作用只是將其轉化成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食物。

而這樣一個細菌-半導體混合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有多高呢?Sakimoto 說,「可以超過80%」。而且得益於細菌這樣一個生物體,該系統可以進行自我複製和繁殖,從而可以長期穩定進行人工光合作用。不同於許多人工光合作用裝置,這樣一個系統裝置不需要花費巨大的固體電極,因為在進行化學能轉化過程相對於整個裝置是獨立的,只需要一個桶就可以在太陽光下進行反應。

這樣一個高效的人工光合作用無疑為人類的能源未來制定一份 B 計劃。一向看好新能源的比爾·蓋茨也格外關注人工光合作用。他認為這項技術具備光明前景,並稱該技術很「奇妙(magical)」。2015 年,他還和多位全球商界名人聯合成立了一個旨在全球範圍內開發清潔能源的機構——突破能源聯盟 (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馬雲、馬克·扎克伯格、貝佐斯等都是該基金會的投資人。

相關焦點

  • 曬曬太陽就能活,為什麼人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皮不夠厚
    任何一個發明家都可以告訴你,如果你有一個偉大的想法,那麼很快,很多人都會登門拜訪你,尋求與你合作。在一個驚人的發現中,美國生物學家、提出內共生理論的林恩·馬古利斯意識到植物內部的葉綠體是在植物譜系進化早期被捕獲並受到馴化的藍細菌。這種陸生植物的單細胞祖先似乎吞噬了一種藍細菌,但沒有消化它,而是意識到藍細菌對自己有益,決定利用它。
  • 奇葩神奇生物,綠葉海蝸牛,能進行光合作用一生只需進一次食!
    科學家在大海中發現了一種神奇的生物綠葉海蝸牛,這種蝸牛的身體比較小,只有1~3釐米長,神似一片綠色的樹葉,但它的身體不僅外觀像樹葉,並且也擁有像樹葉一樣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神奇功能,在生物學上基本只有植物才會擁有光合作用的能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x第一種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而產生能量的生物,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 科學家揭秘原始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過程中發生光能-電能轉化的核心被稱為反應中心。光合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科學》刊發的一篇論文嘗試回答了這些問題。
  • 人類能否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
    在大自然中,很多生物並不需如此,例如植物、海藻以及很多種細菌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維持生存。那麼人類是否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像植物一樣,從太陽能中獲取食物呢?通常說來,動物是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的,但是一切規則總有例外。豌豆蚜是一個新發現的變異物種,它是農民的敵人但卻是基因學家的朋友。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學反應,是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轉換過程。光合生物通過把太陽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固定二氧化碳為有機物,同時釋放出氧,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食物和氧氣。光合生物是自然界最高效的太陽能固定「機器」,平均每年通過光合生物的光合作用所同化的太陽能約為人類所需能量的10倍。
  • 為了生存,這種動物會偷取植物基因進行光合作用
    要是我們曬太陽就能填飽肚子,那該有多好。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知道動物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 然而,有一種動物偏不認命,它就為了生存把自己綠了。
  • 月光會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月光會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月光下能否「有」光合作用,以及月光下的光合作用能否「維持」植物的生長。第一個問題:月光下能否「有」光合作用。答案是能。光合作用可以大體分為兩個過程,一個叫光反應,只能在光照條件下進行,靠葉綠素或其它色素(下文以葉綠素指代)吸收光能,然後利用光能分解水,產生氧氣、還原氫以及 ATP, 為下一步暗反應提供還原劑和能量。另一個暗反應不需要光,主要利用前一步產生的還原氫和 ATP, 來還原二氧化碳,得到葡萄糖等能量物質。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不僅驅動著我們地球的環境變化、推動著高級生命的起源和進化,也使得人類文明的誕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
  • 植物生長需要光照,月亮能讓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嗎? - 艾伯史密斯
    月光本質上是月球對太陽光的反射,其中也包含了整個可見光波段,可以讓植物進行微弱的光合作用,但是月光的輻射能量密度太低,無法維持植物全部的生長所需。地球上所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都是相似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然後釋放氧氣,主要包含了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光反應:植物在色素和酶的作用下,把光能轉化為活躍的化學能。
  • 萬物生長靠陽光,那麼在月光下,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太陽通過內部的核聚變,在持續消耗大量氫的同時釋放大量能量,然後通過熱輻射的形式將熱量傳遞到地球上。地球上的植物、藻類以及部分細菌通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水轉變為有機物把能量儲存起來,為地球物質循環和生物的發展演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
  • 揭秘30億年前地球原始光合生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浙大學者的成果...
    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印尼開展「100微型圖書館」計劃,第一個是用冰淇淋桶做的
    荷蘭著名的建築事務所 ,在 2012 年創辦印尼辦公室之際,提出了一個「100 微型圖書館」的計劃。SHAU 打算在整個印度尼西亞及周邊國家的社區裡,建設閱讀場所來培養人們對書籍的興趣。 SHAU100 微型圖書館計劃在南太平洋地區廣泛開展,以圖書館建設為中心,連接當地的社區、NGO 以及政府力量,共同建設社區型的小圖書館,讓去圖書館看書變成一件真正便利的事情。
  • 「無光」也能生長,光合作用不止一種
    然而,6月15日《科學》雜誌刊發的一項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傳統經典理論,研究人員發現,一種藍藻細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可以把「近紅外光」轉換成生命體所需要的化學能,而不是「可見光」。「這個發現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認識,按照這個思路,人類可在基本沒有可見光的深海海底,或地外行星上,尋找新的生命。」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許曉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紅外線也能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日本京都大學三室守教授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儘管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高低有所不同,但其效率相同。這一發現使低電力糧食生產成為可能。
  • 為什麼綠色植物不能吸收綠光進行光合作用?
    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石——生產者的重要組成,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並儲存在有機物中,不光用於自身生長、發育、繁殖,也為生態系統中其他生物所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主要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也是生物圈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
  • 光合作用的秘密,細說多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
    實際上除了植物外,一些藻類以及個別其它的生物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可真是功勞不小,可以說如果沒有光合作用,就沒有我們人類。因為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把光能轉化為自身有機物中的能量,植物被動物吃掉以後,這些能量又可以到其它動物的身上。一些植物動物體內的能量,最後通過食物轉移到我們人體中。
  • 海蝸牛為何能進行光合作用 詳解PNAS論文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蝸牛不僅能藉此進行很好的偽裝,還能像植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取能量。」(見更多閱讀) 我剛開始也是被這句話吸引,但讀完這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論文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之後,才發覺它的重點並不在此。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太陽能」海蝸牛(sea slug)並非首次被發現,而且科學家對它早有研究。
  • 房車上加裝的太陽能板,一天能產生幾度電?
    目前多數房車一般有四種方式進行補充,第一種是底盤自帶的發電機,例如依維柯歐勝底盤就是150A雙發電機,有一個150A的發電機單獨給後面生活區的畜電池進行充電;第二種是用市電給房車生活區蓄電池進行充電,這個就比較好理解,目前多數房車廠家都配備充電電源線,只要找到220V電源插座正確連接,就可以充電了,當然,目前還有使用新能源充電樁充電的,這個就需要一個轉換器設備
  • 太陽能板是如何工作的?
    太陽每年都會產生很多能量,我們稱之為太陽能。太陽每天輻射在澳大利亞上的能量兩萬倍於我們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中獲得的能量,而且,對我們來說,在太陽餘下的五百萬年的壽命中,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將矽晶層變成太陽能電池板需要特殊的製備工藝,矽晶層要被加熱到1000攝氏度,然後將一層金屬片放置在該層的背面,同時在太陽能電池上覆蓋一層帶有孔洞的金屬網並讓此面衝向太陽。當60片太陽能電池製備完成時,它們將被固定在一層玻璃上來做成太陽能電池板。
  • 數萬億微型太陽能電池板如何為物聯網供電?
    但對於像檢測遙遠水庫的水質,鐵路線的裂縫,或者農家奶牛的健康及情緒等行為的物質進行能源供應是很棘手的。  有機太陽能電池板或許是一個解決方案。它們價錢便宜,而且相當靈活,無論微型傳感器外形怎樣都可以為其供電。它的單元大小可以做到僅兩微米厚——大約只有人類頭髮寬度的1/50——但卻可以通過如此小的表面接收大量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