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戰爭是第二次美英戰爭的一部分,這場戰爭是獨立不久的美國為了領土擴張、乘英國正陷於拿破崙戰爭之機而發動,最終由加拿大民兵、原住民武裝和英軍組成的聯合軍隊打退了美國的入侵。
這次戰爭對推動加拿大國家形成起了巨大作用,成為加拿大國家認同的開端。加拿大歷史上,美加戰爭是唯一一次外敵入侵的戰爭,關乎加拿大生死存亡。這場戰爭促使加拿大的英語和法語兩大殖民地居民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美國,美國希望通過武力吞併加拿大的希望徹底破滅。
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詹姆斯·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提議。
1812年6月18日,美國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美國將發起戰爭的理由美其名為: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很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應該是屬於美國的國土。
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奪取加拿大的戰略計劃。之所以把對英宣戰的時間確定在1812年,是因為當時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的拿破崙打得不可開交,英國在北美洲的軍隊數量不足兩萬人,而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各方面形勢都對美國有利。美國人認為,此時的加拿大絕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美國在戰前就秘密制訂了兵分三路攻取加拿大的作戰方案:一是從東路進攻加拿大的蒙特婁;二是沿尼亞加拉進攻,進入安大略湖兩側並北進;三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但開戰後,由於美國各州不願參戰,導致美軍兵員嚴重不足。美軍被迫改變三路進攻加拿大的計劃,變為集中兵力先攻佔聖勞倫斯河支流及五大湖區。 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禦鬆懈。美國欲向北擴張,並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將美國軍隊視為解放者。
1812年,美國卸任總統託瑪斯·傑斐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併,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美國必須控制整個北美洲大陸的信念後來被稱為美國的昭昭天命。
1813年春天,英國陸海軍對緬因州至維吉尼亞州的沿海地區進行騷擾和攻擊。美軍在諾福克保衛戰中獲勝,擊退了2000英軍的進攻。但在佛羅裡達州的米克斯堡之戰中,美軍被印第安人打敗,死400多人,被俘500多人。在東海岸,英將羅斯8月19日率軍4000人在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登陸,直奔首都華盛頓。美軍集中正規軍 和民兵7000人迎擊。
但英軍300人的先頭部隊一發起衝鋒,美軍便潰不成軍。麥迪遜總統及政府成員倉皇逃往維吉尼亞山區。英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華盛頓,為報復當年美軍焚燒多倫多市國會大廈,英軍也放火焚毀了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築。美國從此放棄對加拿大的領土要求。此後,美國人將領土擴張的目光瞄向了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