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能打贏韓戰的確是美軍歷史上極為恥辱的一幕,但和那把在華盛頓燃起的熊熊大火相比,那就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
有什麼能比得過首都被佔領,白宮和國會大廈等重要建築全被付之一炬更加讓美國臉上無光的事情呢?
事情還要從19世紀初說起。
當時美國雖然已經獨立成國,但並沒有將北美大陸的英國殖民地盡數收入囊中:幅員遼闊的加拿大依然屬於英國。
而且英美兩國向來不合,英國搞的禁運法給美國經濟帶去了沉重打擊。
美國人因此對英國人恨得牙痒痒,打到大不列顛雖然不現實,但欺負一下加拿大的膽子還是有的。
於是1812年,英法兩個大國在歐洲打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美國趁機向英國宣戰了。
面對美國這一手不講武德的偷襲,英國是很頭痛的。要知道,英國在歐洲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拿破崙,他們根本沒有餘力派兵支援加拿大,只能調集加拿大當地的軍隊和民兵武裝進行防禦性抵抗。
不過雖說加拿大的兵力不強,但美國也沒有多少軍隊可用。在開戰之初,美國陸軍總人數連一萬人都不到,到了1812年年底,也才擴充到1萬5千人左右。
這點兵力雖然在加拿大橫行肆虐了一陣子,但並未能將加拿大徹底徵服,反而激起了加拿大人復仇的決心:美國軍隊打著解放殖民地的口號打過來,卻對加拿大平民燒殺搶掠,犯下不少罪行。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814年,隨著拿破崙在歐洲戰場的徹底失敗,英國人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支援北美。於是,復仇行動開始了。
1814年8月,英國將領羅伯特·羅斯率孤軍劍指華盛頓,而美國人則誤以為這支英軍的目標是巴爾的摩,故此分散了防守兵力,並未對華盛頓重點設防。
8月24日,美國人做夢都沒想到,英國人居然就這樣直奔著自己的首府來了。倉促之下根本來不及調兵,只能依靠大約7000名沒受過多少軍事訓練的民兵在布萊登斯堡進行防禦。
然而這些民兵隊伍根本就是烏合之眾,儘管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親臨前線督戰,卻也無濟於事,面對衝殺過來的英軍,他們毫無鬥志,很快就被打得潰不成軍。
見勢不妙,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趕忙撒丫子就跑,帶著一眾軍政要員迅速撤出華盛頓,一路狂奔逃到了位於馬裡蘭州蒙哥馬利縣的溪鎮,溪鎮也因此被人們送上了一個「美利堅一日首都」的綽號。
不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華盛頓還是落到了英軍手裡。由於是孤軍,這支英軍並沒有打算長期佔領這裡,他們的目標很簡單,那就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在英軍開進華盛頓之後,國會大廈成了他們的第一個目標。在把國會大廈劫掠一空後,英軍試圖用火將大廈燒掉。不過這座建築的主體都是石制,他們只好把家具什麼的都堆在一起,撒上火藥之後才成功點燃。
火燒國會大廈之後,英軍並沒有停手,他們雄赳赳氣昂昂,沿著沿賓夕法尼亞大道來到了總統官邸。
總統官邸也就是現在的白宮,英國士兵又在總統辦公室裡放了一把火,怕火燒得不夠旺,他們還添了很多燃料進去。
此外,英軍還燒掉了美國財政部、戰爭部的大樓,只有專利局的大樓在戰後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據說當時英軍準備炮轟專利局,但專利局的負責人索頓勇敢地用身體堵在了炮口之前,他義正言辭地質問英國士兵:這裡是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你們憑什麼毀滅它?專利局大樓也因此倖免於難。
有意思的是,在英軍縱火後不到一天,一場大型雷暴席捲而來熄滅了大火,一股龍捲風還捲起兩門大炮,砸死砸傷了幾名英軍士兵和美國平民。
當時有英國士兵和華盛頓當地百姓交談,問道:「老天!你們國家經常出現這種鬼天氣嗎?」
那位美國人毅然道:「當然不是!這是老天爺要把我們的敵人趕出這座城市!」
英國士兵回擊道:「我怎麼覺得這是老天爺在幫你們的敵人毀滅這座城市呢?」
於是乎,美國人開始鼓吹「風暴拯救華盛頓」,英軍作惡多端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英國人則認為火已經燒了一天,該燒的都燒得差不多了,再來一場風暴這才是老天爺的神助攻啊。
不管怎麼說,在風暴過後,這支英軍從容撤離了華盛頓。
直到11月份,麥迪遜總統和國會才先後回歸華盛頓。由於國會大廈等建築被毀,他們不得擠在郵局和專利局辦公。
至於總統官邸,由於被大火燒得黑漆漆,重建的時候乾脆就把牆面塗成白色,這才有了後來的「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