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雞是兩廣地區比較流行的菜餚,是正宗的客家特有的美食,屬粵菜菜系,以特有的烹飪手法「浸」來還原食材本味,製作工藝簡單原始,但成菜口感別具一格,雞皮金黃油亮、爽脆彈牙,雞肉熟而不爛、滑嫩鮮甜,屬實是不可多得的養生佳品!
下面就跟隨「學廚之路」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白切雞的製作方法和烹飪技巧吧!
雞的選擇
對於烹飪來說,食材選不對,後面所有努力都白費,在食材的選擇上切不可馬虎大意。
原則上來講,需要選擇南粵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品種,例如湛江雞、清遠雞、鬍鬚雞等等。
操作上相對靈活,只要是3斤左右的散養雞,公雞最好選擇醃雞,或者還未產過蛋的母雞均可。
雞的預處理
雞宰殺完畢在清洗過程需要特別注意:
1)雞脖子宰殺時遺留在刀口及流進脖子內部的血汙
殘留的血汙不緊腥味較重,而且在浸制之後會使附近的雞肉發烏,嚴重影響雞的賣相。
2)雞皮表面的黃膜
正常的散養雞在宰殺褪毛之後,在雞皮的表面會有一層黃黃的膜,需要耐心搓洗乾淨,這層黃膜很容易去除,如果不去除在浸泡的時候會出現有些地方脫落有些地方沒有脫落,造成雞的表面顏色不均,嚴重影響雞的賣相。
3)雞腹腔中的內臟
在雞的其它烹飪方法中,很少去除雞的肺臟和腎臟,但白切雞口味清淡,內臟的口感非常差,需要去除。
去除方法:將雞雞背朝下,雞屁股朝向自己,左手按住雞胸,右手伸進雞的胸腹腔,沿雞背用手指向下輕挖,胸腔中可以取出肺,腹腔中可以取出腎,然後用清水徹底清洗乾淨。
4)將雞爪彎曲,塞進開膛的雞腹腔中,雞爪可以充分撐開開膛的孔洞,便於下一步浸泡時熱水的進入。
浸煮
為了保持雞肉的鮮嫩,白切雞是用熱水浸熟的。
1)因為雞是浸熟的,水少的話起不到保溫的效果,所以製作時選擇大點的鍋,家庭選擇鋼筋鍋或不鏽鋼桶為宜;
2)加入一大鍋水,水中加入蔥結,薑片,料酒去腥,適量食用鹽入底味,為了雞的賣相更好,可以加入三顆黃梔子上色;
黃梔子就是梔子花開呀開那個梔子的果實,是天熱著色劑。
3)水開調小火,水面保持似開非開的狀態,行話稱蝦眼水;
4)提住雞頭將雞放入鍋中,稍停片刻將雞提出水面,待雞腹腔中的水全部流出之後再次將雞浸入熱水,此動作重複三次,稱作「三提三放」;
三提三放的目的有兩個:
一個是為了讓雞適應熱水的水溫,不至於一下進去水溫過高,雞皮劇烈收縮照成雞皮破裂影響賣相。
第二個是為了讓腹腔裡的水溫與鍋中的水溫保持一致,防止雞腹腔內部不熟。雞入鍋之前是涼的,入鍋後灌入腹腔的水溫會迅速下降,如果直接浸泡的話很容易造成腹腔內水溫溫度不夠,通過三提三放將熱水灌入倒出給雞內部預熱,以確保雞內外受熱一致。
5)將雞浸入熱水中,蓋上蓋子,關火,浸泡半個小時,必要時取重物將雞頭壓入水面以下;
雞頭很容易漂浮在水面,成熟以後雞頭顏色發黑,影響整個菜品賣相
6)時間到將雞提出,立即投入冰水中浸泡降溫,等待雞溫度冷卻,中途適時翻動;
冰水需要用純淨水去冷凍,切不可用生水,過「冰河」通過熱脹冷縮,可以使雞皮充分收緊,同時也是雞皮爽脆的關鍵。
蘸料的調配
蘸料的種類比較多元化,不同地區飲食習慣不同,調配方式也不同。
1)沙姜香菜組合
沙姜拍散剁碎,香菜切段,加入生抽和熟花生油,攪拌均勻即可
2)香蔥末生薑組合
香蔥蔥白切成末,生薑拍散切碎,擠出多餘的薑汁棄去不要,澆入熱花生油激發香味,鹽、雞粉,麻油、調味即可。
白切雞的斬切和擺盤
排盤原則是參照整雞原來的模樣
1)斬下雞頭雞脖,雞頭雞脖分離,雞頭與雞脖連接處修平整,放於盤邊,雞脖劃開雞皮,剔除淋巴結,切小塊擺於盤子中央;
2)沿關節處卸下雞腿和雞翅,操作時先用刀劃開皮膚,用水輕掰使關鍵錯位,切開關節周圍連接的筋膜即可輕鬆取下;
3)取下雞爪,去除指甲,切成小塊,與雞脖一起放在盤子中央
4)雞身側放,用刀從中間分開,分離雞胸雞背;
5)雞背再次豎著從中間切開,斬成小塊,按原來模樣分列於盤子中央,雞頭雞爪的兩側;
6)用刀面拍打雞胸,使骨肉分離,將雞肉修整整齊,切塊,覆蓋與盤中雞脖雞爪之上;
7)將雞翅平放在臺面,在第一個關機處後2釐米處下刀,一分為二,擺放於盤中雞的肩膀位置;
8)雞腿先沿肉厚處平片一刀,再斬成小塊,擺在盤中雞的左右下方即可。
小貼士:
——雞隻本身的品質遠大於烹飪技巧對本菜的影響;
——雞大小以3斤左右為好,浸雞時鍋要大,水要足;
——冰塊務必用純淨水或涼開水凍制,保證切雞時案板清潔;
我是「學廚之路」,如果此文對您有幫助,勞煩您點個讚,關注我了解更多美食教程及烹飪技巧!
此文由「學廚之路」原創,未經許可,謝絕任何形式的抄襲盜用,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