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面對美國當下的新冠疫情,北京大學80級的200多名校友在24小時之內就籌集了19萬元人民幣和3500梅園的資金捐助了美國。」
這條短短的新聞一放出來,猶如一塊巨石砸進了深潭,讓平靜了不太久的疫情話題,引爆網絡熱點,一時間各類聲討和譴責的聲音遍布網絡,由「北大捐款美國」引起的輿情在不斷持續發酵。「崇洋」「媚外」「懷疑智商」……各種指責文章帖子猶如潮水一般地湧來。
一、是否是「黑」料?
我的觀點,要對一件事進行是非評判,需要對此事進行全面的了解。事情原由是什麼?我費了好大的勁都沒能找到新聞源頭,頓時感覺近十年的新聞從業是白費了。
我先是通過關鍵詞搜索,全網撲面而來的是關於北大此次事件的責罵聲。我皺著眉頭變換著關鍵詞去搜索,結果還是沒找到。我想,新聞媒體沒有權威信息源,那麼一定是在北京大學的官網。我便去官網查看了,但查找了半天,依然沒找到此次信息的蹤影。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有人在故意「黑」北京大學。但立馬就推翻了這個想法,因為一想到該校的實力,如果真的是污衊,估計早就淨網了。
一番苦苦搜索,並不是沒有所獲,我大體知道了,內容大致是:隨著美國的新冠疫情持續惡化,日前有北大80級的校友從美國向同學發來求助信,期間談到目前美國不少醫院的醫用物資奇缺,正在裸奔的一線醫護人員急需防護用品。聽到消息後,北大80級校友200餘位同學開始行動,僅用24小時就捐款人民幣19萬多元,美元3500元。
這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即時消息,在疫情期間,我們的朋友圈裡常常會受到類似好人好事的新聞。但緣何這條新聞會引起網絡輿情的軒然大波?
二、熱議焦點在哪兒?
任何熱點新聞都有其爆點。北大此次輿情的爆點在於,捐款對象是「美國」,捐款人是「北大」,而且,新聞還覺得自以為豪地提到了「僅用24小時」……這短短的消息,無一不是如刀子如鋼針扎在國人的痛楚!
因為新冠病毒,國人對美國的憤怒可謂是集體爆發。先是美國大兵一事,之後便是美國的胡攪蠻纏,對我們國家的各種污衊,各種誹謗。美國一次次種種流氓式操作,讓我們國人的怒火達到了頂點。
當大伙兒團結一心,一致對外,劍拔弩張的時候,偏偏有人在我們屁股後面,替美國搖旗吶喊,大伙兒自然是橫眉冷對,怒髮衝冠。後院著火,本來就不是什麼好事,偏偏燃起這把火的是我們的高等學府,自然是讓我們怒火中燒,氣不打一處來。
「怎麼會這樣!你是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啊,你的行為代表的可是高等知識分子,你們就這覺悟?」「人家這麼欺負我們,隔岸觀火就算了,你們偏要跑去幫忙,愛憎不分明,丟的不是你們北大的人,丟的是我們國人的人!」「美國如此對我們,北大的學生卻還積極為美國奔走捐款,實在是教育的悲哀!」……
「他們是不是覺得幫助美國很榮幸?育人首先要教育『德』,即使再優秀的人才,心裡沒有祖國有何用處?」
甚至有人聯想到了北大這樣「神速」態度是否也有過針對武漢呢?「武漢疫情時,北大是否有捐款,又捐了多少?完全不懂這些學生北大學生在想什麼?」
其實,當大伙兒在各種抨擊的時候,只是抓住了一個朦朧的信息點,不外乎「北大」「捐款」「美國」。人們在群情激憤的時候是否想過,在中美激烈輿論戰之際,這麼一個高智商的群體會犯如此「大逆不道」的錯誤,甘願成為眾矢之的嗎?
三、我們錯怪了誰?
起初我也以為80級的北大校友是在為美國人著急,是在為美國人募捐。但看到了80級北大校友的公開信,才知道錯怪了他們。
首先,捐助人不是學生,是80級北大校友會成員,算一下年齡,大約60歲上下。
其次,捐助的動機,是校友求助,40年前北大同窗,疫情困在美國,求助國內校友,校友會發動捐助。
再次,捐款屬於民間對口捐助,跟北大基本上沒關係。
另外,北大80級校友的行為屬於禮尚往來。在北大80級校友的公開信中,已經說明了情況。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北大校友籌集了幾十噸的醫療物資,寄回了國內。僅僅憑藉北大校友,當然無法籌集這麼多醫療物資,必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踴躍捐款捐物。
真相終於水落石出。我們才知道不恰當的新聞表達鬧了一個大誤會。
的確,其實,細細拼一拼新聞點,「200餘位同學,一下子給美國捐了19萬元」。平均到人頭上,每個人大概一千元的標準。對於60歲上下的人們來說,千元捐資應該是很平常的禮節習慣。按北京的消費標準,可能也就是同學聚會的基本分攤費用。所以,也沒必要大驚小怪了。
新聞有點兒帶偏節奏。
四、「北大捐款事件」折射了什麼?
其實,此次事件的背後映射的是國人對人才流失的擔憂和憤恨。「半國精英在北大」民間的說法是國家的精英一半在北大,就算是誇張的說法,但有一個數據不容忽視:2019年北大畢業生高達2726人,出國留學人數為30.01%。
更有消息分析到,「當年北大數學『黃金一代』的四大天才,現在早已留在美國;80後畢業於北大,留在美國擔任教授的人已經有8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吳皓和丹楊,都是來自北大……」
人才的流失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當今時代,人才資源已成為關係國家竟爭力強弱的基礎性、核心性、戰略性資源。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拿此次疫情來說吧,如果沒有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臨危受命,擔當救國民於危難的重任,及時傳遞最真實的信息,創造解決疫情困境的「中國方案」,恐怕我國的疫情不會在短短的60日內日漸轉好。
雖然,抗擊疫情是國人全體努力的結果,也是數不清的院士,還有數不清的醫護人員和義務志願者們辛勤努力的結果,但鍾南山院士和李蘭娟院士當屬國之英雄中的英雄!
出國留學究竟是為了什麼?因為如今是一個崇拜知識的時代,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助你實現夢想。向我們的遠親近鄰學習,這不是錯;回國與否,這也是個人選擇。但中國有句古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忘本之人,良心已喪。
鍾南山院士也有過留學的經歷。1979年至1981年,鍾南山院士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及倫敦大學呼吸系進修。就在剛剛,鍾南山院士還獲得了2020年愛丁堡大學傑出校友獎。
「首個獎項」,愛丁堡大學以此形式來致敬這位抗疫英雄,此外還提到了他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作出的貢獻。
此次獎項是今年2月24日至3月4日進行線上投票所得,並非其他意義的奉承或者蹭熱度,而是民之所向,眾望所歸。
該獎項評選委員會成員尼亞姆·馬丁(Niamh Martin-McGarrigle)評價道:「在這個國際面臨疫情的時刻,愛丁堡傑出校友獎讓我們在全球校友群體中發出積極正面的消息。鍾博士對學生、教職員工和校友都是一種激勵,他的事跡體現了學校的重要價值觀:動力、激情和持續努力。他的勝利是當之無愧的,我們祝鍾南山博士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能夠順利。」
愛丁堡大學東亞地區總監表示,鍾老的獲獎讓許多中國校友無比自豪,還團結了世界各地的校友和學生。「這次獲獎對我們現在的中國學生、校友和將來的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因為鍾博士不僅代表著學術和專業上的卓越,也代表著奉獻和正直,這在我們共同努力應對今後挑戰時是至關重要的。」
「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當國外的疫情肆虐之時,國家敞開懷抱迎接海外學子歸來,這樣溫暖的背後是十幾億人又多增加了數月的疫情留觀期。
國家需要時,你挺身而出。這是對時代英雄的召喚。
但如果不挺身而出,只是心懷一顆愛國之心,也足矣。
可千萬別「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精英們,你們別忘了沒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哪有你們今日的「精英」。(媒體評論人 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