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都明白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但真遇到熊孩子「作妖」的情形,這火想壓都壓不住。真能套用那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控制不了對娃發火」。孩子難道真是上天派下來折磨你的嗎?天生就是來「討人嫌」的嗎?並非如此,孩子這三種行為,看起來「討人嫌」,卻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
在談三種行為之前,我們要了解大腦發育的概念,大腦發育不僅僅是頭變大、變重了,關鍵在於大腦中的突觸數量的形成,突觸數量形成的越多,大腦發育的越好,孩子也越聰明。而突觸形成的條件是來自外部的刺激,這種刺激則來自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等。
話說回來,孩子一些「討人嫌」的行為,可能恰恰是增加外部的刺激,讓大腦形成更多的突觸。下面我們就看看是哪三種行為,看起來「討人嫌」,卻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
一、看螞蟻、翻垃圾桶
我始終覺得2歲前的孩子就是天使,孩子進入兩歲以後,就開啟了「小惡魔」的模式,一不留神就拆家、動不動就無理取鬧,這些都能忍,最讓我無法忍受的就是爬在地上看螞蟻、喜歡翻垃圾桶。相信很多家長都覺得這行為討人嫌,但是家長別急著發火,這其實進入了細微事物敏感期。
成年人很容易忽略生活環境的細節,但是孩子卻會非常敏感,他們會很容易對一些小事物感興趣,並且進行自己的探索。——《0-6歲敏感期,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
細微事物敏感期:一般在孩子1歲半到2歲左右就會出現,這個時候孩子對於細微事物很痴迷,他們會盯著螞蟻看半天,翻找垃圾桶裡的紙屑和菸頭,不僅會觀察還會玩上半天不捨得撒手。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是觀察力正在迅速發展,所以這個階段也是鍛鍊孩子觀察力的最佳時期。
除了觀察力的發展,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也在不斷提高。你會發現孩子的四肢變得更加靈活,甚至發展出了「捏」這樣的精細動作,直到能充分理解這些細小的活動,才會停止,而孩子會在反覆的過程中,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通過觀察力和細微動作的發展,孩子可以通過視覺、觸覺的外部刺激更多,自然大腦發育更好。所以那些「討人嫌」的孩子,雖然總是弄得髒兮兮,但大多都是小機靈鬼!
二、玩的時候,喜歡「裝聾作啞」
喬治·居維葉:「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有一些孩子在玩的時候,喜歡「裝聾作啞」,你叫他就是聽不見。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為了多玩一會耍小心機。其實不然,很可能你擁有一個有超強專注力的孩子,他確實在玩的時候,抗幹擾能力太強,所以聽不見你說話。
要知道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活動的基本條件。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就是那些學霸的孩子並非智力多高,但專注力很好。那些差生,普遍專注力缺乏。所以如果你家孩子有這種表現,家長心裡該偷偷高興,他可能是潛在的學霸。
那為什麼說注意力強的孩子大腦發育好呢?有神經學家研究發現,右腦更多的用於控制注意力。所以當一個孩子的注意力越強,證明其右腦發育得越完善!
三、喜歡「翻舊帳」
記憶力是智力的拐杖,記憶力是智慧之母。——亞里斯多德
很多孩子過了2歲以後,就不好騙了。比如你答應給他買棒棒糖,以前轉移注意力也就過去了,而過了兩歲以後,孩子喜歡把這事兒拿出來「翻舊帳」,有些孩子到了3歲以後,還會拿媽媽撒謊這樣的話來跟你說道一番,真是讓家長應對起來頭都大了!
面對這種「翻舊帳」的討人嫌行為,背後其實是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逐漸變強。一般來說,孩子在3歲前的記憶很少能記住,因為三歲前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出來,無法把看到的東西用詞彙標註,自然無法存儲到腦袋中。
但如果你家孩子能記住,證明他們擅長使用圖像記憶,就好像在腦子中儲存了照片,等到語言能力完善以後,他自己敘述出來,那麼多半他的記憶力不一般,日後是背書的好手。孩子記憶的東西越多,大腦的神經突觸也會建立得越多,孩子大腦自然發育得更好。
其實在0-6歲這段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很多的行為和大腦的發育是相輔相成的。通過一些行為可以看出孩子大腦發育得如何,我們也可以通過遊戲來提升記憶力、專注力、觀察力來幫孩子開發大腦,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最後還是要提醒家長,對孩子還是需要多些耐心,孩子每個讓你生氣的行為,別先去責備,請多去探究一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