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蠶豆病害發生較為嚴重,尤其是蠶豆的紅斑、霜黴病和鐮刀菌枯萎病,嚴重影響蠶豆的正常生長發育、開花和結莢,導致產量和品質顯著下降。下面是對蠶豆病綠色防控技術的介紹,供您參考。
合理輪作,大規模及時播種(即10月10-25日);採用生物鉀肥和藥劑拌種,規範種植,合理混播箭舌豌豆;增加磷鉀肥施用量,及時灌溉,防凍;加強實地調查,及時預防和控制病蟲害。銹病:含58%甲霜基錳鋅100-150g/mu或含50%粉鏽清150g/mu,春季發病初期及時防治1-2次;
莖枯萎病:及時清除中心菌株,取出田間進行破壞;同時,用農業鏈黴素400-500萬單位/畝或10株酸銨1000倍液體防治。
南美斑潛蠅:在農業控制的基礎上,堅持「科學使用農藥、預壓、中控、後保護」的防治策略。及時清除大豆母枝,清理大田,減少或降低蟲源基數,做好苗期和開花莢結實期前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可使用「無公害,一次性清潔,」等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控制;禁止使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
蠶豆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
許多農民不重視蠶豆病蟲害的防治,導致蠶豆減產,有的地方連年發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紅斑和銹病,主要害蟲為蚜蟲。主要症狀及預防方法如下。
枯萎:大多數低溼地都排水不暢。當溫度低且多雨時,根和莖受損。病變為紅棕色和棕黑色。腐爛根的根部有黃褐色的菌絲,相互連接。在幼苗期,菌核更有害。
莖腐病:低洼地易發生漬水或過量施用氮肥。苗期和中期為害嚴重。這種疾病侵襲根和莖的基部,使它們變黑腐爛,最終導致死亡。
紅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莖和花,受影響的葉片為棕色小圓斑,邊緣紫色棕色,葉片脫落和死亡嚴重。
鏽:整株植物都會受到傷害,葉子就是重量。受損部位首先出現黃色斑點,然後變成紅色和黃色斑點,最後變成紅褐色斑點。這種疾病在陰天和潮溼的條件下很容易發生,嚴重時葉子乾燥。死了。
蚜蟲:主要發生在花期至成熟期,危害幼葉、花和莢。使蠶豆減產。
藥劑防治方法
防治病害:
早期發病的畝用65Daisen溼性粉末50克對水50公斤噴霧。每畝噴0.5%石灰水50公斤。用70%甲基布津粉100克水噴霧75公斤,或50%噴霧800次。
病蟲害防治:在蚜蟲初期,使用50%痰霧可溼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用50%蟎松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WP 2000倍液噴霧。
蠶豆病毒病防治措施
蠶豆感染後,豆尖立即停止生長,出現黃綠色花葉病,由上到下逐漸消失,失去綠色,死亡。除上述症狀外,在花期和成莢期,受感染的植物往往不能開花、結果或長成死種子。
蠶豆病毒病的發生和發展10月蠶豆播種出苗後,蚜蟲從野生寄主遷移到蠶豆幼苗上,即感染花葉病毒的第一批病株,即中央病株,然後病蚜逐漸繁殖擴散。不攜帶病毒的蚜蟲危害病株後,也成為受感染的蚜蟲,攜帶病毒的雌性蚜蟲可將病毒傳給後代和孫代。隨著蚜蟲的不斷繁殖,染病昆蟲的種群基礎不斷擴大。蚜蟲為害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春季之前,病毒病株(病池)出現在蠶豆田。
蠶豆病毒病的防治措施該病是由病毒通過病毒傳播引起的,可以控制,及時控制,應用病毒抑制劑是一種有效的措施。提出以下預防措施:
70%吡蟲啉水分散顆粒劑5 g / g加6%寡糖鏈蛋白可溼性粉劑30 g /畝,加水45 kg噴霧對照;22噻唑呋喃高氯氟20克/畝加6%寡糖蛋白可溼性粉劑30克/畝水45公斤噴灑控制;50吡啶異丙基40 g/mu加上6寡糖鏈蛋白潤溼粉30 g/mu水45kg噴霧控制;噴施40%樂果乳劑30g/畝+6%低聚糖鏈蛋白可溼性粉劑30g/畝,噴水量45 kg/畝;為了提高這一效果,可以在上述溶液中加入0.136%的紅白度。
選擇上述代理之一,並注意備用。在初始欄位中使用3次,每10天一次。噴灑時間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4點之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