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不僅是糧食作物,還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近些年來,蠶豆的種植面積在逐漸擴大,對於種植戶來說,有著不錯的收益。
蠶豆赤斑病是蠶豆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病害之一,該病害分布廣泛,在我國蠶豆種植區域,基本上都有發生,據觀察,尤其是長江流域蠶豆種植,發病率相對較高,對於產量有著較大的影響,有數據統計,發生嚴重的年份,能減產一般以上,更加嚴重的情況,有可能造成絕收。
蠶豆赤斑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它是有蠶豆葡萄孢、灰葡萄孢、擬蠶豆葡萄孢三種病原菌引起,其中,蠶豆葡萄孢是主要的病原菌。
蠶豆赤斑病症狀
蠶豆赤斑病主要侵染蠶豆的葉、莖、花和豆莢,當葉片受害後,剛開始會在葉片上出現赤色的小點,隨著病害的加重,小點會變成病斑,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中間的顏色為赤褐色,並且有凹陷,病斑四周顏色為濃褐色,並且有凸起,葉片的正面和反面都能被侵染。
當莖部被侵染後,剛開始也會出現赤色的小點,隨著病害的加重,小點會變成條斑,顏色為深褐色,並且會形成裂痕。
當花部被感染後,剛開始會有棕褐色的小點,隨著病害的加重,會導致花冠枯萎,並且顏色變為深褐色。
當豆莢感染病害後,出了豆莢表面有褐色的病斑外,還能夠滲透到豆莢內,危害種子,導致豆莢內的種子表皮出現小紅斑,造成產量和品質的下降。
蠶豆赤斑病發病因素
1、溼度
蠶豆生長過程中,如果遇到連陰雨天氣比較多,容易感染赤斑病。
2、土壤
粘性土壤相比沙土質土壤,發病率會有所提高。
3、地勢
地勢較窪的農田,相比正常高度的農田,發生赤斑病的機率要高。
4、排水
排水不良的農田或者是常年連作的地塊,更容易感染赤斑病。
蠶豆赤斑病傳播途徑
蠶豆赤斑病的病原菌菌核,會在田間病殘體中越冬,等到適宜的溫度和天氣條件時,菌核會萌發出分生孢子梗,進而產生孢子,開始進行侵染。
在侵染過程中,會隨風雨進行傳播,如果田間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天氣,赤斑病的傳播會得到一定的遏制,不過一旦遇到連陰雨天氣時,葉、莖、花或豆莢上的病斑開始迅速變大,危害也會越來越重,直至最後蠶豆枯死。
蠶豆赤斑病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
在購買蠶豆種時,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由於區域不同,種植的品種會有一定的差別,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儘量不要跨區域種植。
2、合理輪作
如果該地塊種植蠶豆時,赤斑病發生非常嚴重,建議進行輪作倒茬種植,比如和小麥、水稻、油菜等作物進行輪作,時間2-3年以上為宜。
3、合理密植
蠶豆的種植密度要合理,如果種植過密,容易發生病害,如果種植過稀,產量又上不去,一般情況下,正常的地塊,一畝地的播種量在20-25kg,如果選擇等行距播種,行距保持在30cm即可,如果是寬窄行種植,寬行距為50cm,窄行距為25cm即可,一畝地的株數大概在12000-15000株之間。
4、化學藥劑
目前市面上針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治藥劑有多種,以外,不少農戶會直接選擇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進行防治,但是這多年來,隨著病菌的變異以及對多菌靈的抗性加大,不少農戶反應,使用單一的多菌靈,效果越來越差,因此,下面再給大家介紹藥劑:
25%咪鮮胺乳油、3%甲霜·惡黴靈(5%甲霜靈+25%惡黴靈)水劑、8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125g/L氟環唑懸浮劑、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20%葉枯唑可溼性粉劑等等。
以上就是關於蠶豆赤斑病的相關內容介紹,希望能給種植戶帶來一些幫助,關於此,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在下面評論中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