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創意
人工智慧訓練師、網約配送員、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進入中國職業大典,數字經濟領域正在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中,不少新職業也成為支持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
職業院校如何抓住機遇,培養產業數位化和智能化轉型所急需的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8月25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原副會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校校長俞仲文在第六屆中國職業教育合作峰會上指出,人工智慧時代,職業院校亟待新一輪的改革。
機遇:數字經濟和疫情催生新職業需求
在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大發展的背景下,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驅動的智能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之一。2020年新冠疫情給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各行各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的同時,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也讓人們再一次認識到數字經濟的浪潮。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工作等方式,使得生產效率大大提升,人們的生活更加的舒適、便利。同時也誕生了更多的職業需求。據人社部數據,未來五年新職業人才隊伍缺口龐大,如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無人機駕駛員等新興職業需求將超過3000萬。
「防疫復工中的許多實例說明,我們已經走入了人工智慧時代。」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社部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楊志明認為,每次經濟危機後都會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新發展。今年3月份,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的16種新職業中,就包括了人工智慧訓練師在內。
挑戰:人才需求從配合機器到控制機器
「當前勞動領域出現三大趨勢,勞動的需求從數量轉向質量,勞動的供給從無限走向有限,勞動的流向走向新生代。」楊志明說道,目前對職業人才的需求從人口紅利轉到技能紅利,職業技能院校畢業的新職業、新技術學生大受市場歡迎。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技術人才?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原副會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校校長俞仲文表示,隨著人工智慧產業迅速壯大,人才困境日益凸顯。行業企業對於高端技能人才、複合型技能人才需求數量增加,低技能勞動者就業難,而高技能勞動者供不應求。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分會會長丁金昌認為,推進職業院校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首先要把握人工智慧時代就業發展的趨勢。「而我們迎來的新的需求是什麼呢?就是技術的創造者、管理者和監督者,也就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科研人員。」
丁金昌表示,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新時代需求,必須跟數位技術結合,「我們現在控制機器的人才是新的需求。」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不僅要有人才培養的功能,還能提供技術服務和社會培訓。在崗位能力培養之外,還要重視專業教育和徳技並修。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培訓處處長譚志彬認為,目前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並存,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企業在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發揮,生產一線職工,特別是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整體較低、發展通道不暢等問題。
方向:對接行業用人需求,實施職業教育「1+X」制度
「我國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及課程體系和市場需求聯繫不夠緊密,有的滯後需求一大截,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雙重矛盾日益突出。」譚志彬表示,滿足市場需求是培養技能人才的根本目標。
他建議,高校及職業技術學院應該減少需求量小或需求量呈下降趨勢的專業招生指標,新設為新興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相關專業。另外,推進職業院校和對應領域的企業合資和合作辦學,有助於院校為企業穩定輸送人才。
譚志彬認為,我國技能人才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尚不健全,普遍存在重知識、輕技能的問題,要立健全技能水平與等級的考評機構及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建立層級合理、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獎勵到位的競賽機制,打通高技能人才職務與職稱晉升的通道。
「『1』是基礎。『X』是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反映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針對職業教育「1+X」制度,譚志彬表示,其重要作用在於促進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引導各試點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在職教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要求雙師型教師在現有專業課程教師證書超過一半,最大化地推動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將發揮指導、規範社會培訓機構辦學實訓的重要作用,同時嚴格的證書考核制度和考務管理,將促進培訓機構不斷提升培訓質量。
此外,1+X證書制度提倡和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能夠為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更多緊缺人才。
來源:芥末堆企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