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故事,對於大家來說是耳熟能詳,千百年來無論小說、戲曲、電視劇都對楊家將,進行讚揚。也是國人面對外族入侵和西方列強欺凌,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託。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被擒不屈,絕食而死
楊家將最早的統帥是楊業,楊業原本是北漢的大將,年幼的楊業就被北漢世祖劉崇看重,他以楊業為養孫,改名劉繼業。北漢滅亡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知道劉繼業的威名,《宋史》記載:「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並為其複姓楊,單名業。
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遼軍從雁門關大舉進攻,楊業率領數百名騎兵繞到遼軍背後,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楊業升為雲州觀察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
由於主將潘美、護軍王冼的錯誤指揮和掣肘,楊業戰敗,被遼軍生擒,《宋史》記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楊業之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
楊家將第二代楊延昭,作戰勇猛,屢建奇功
楊延昭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做軍陣之類的遊戲,楊業每次出徵的時候,都會帶著楊延昭?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和父兄一塊出徵,《宋史》記載:「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鬥益急」。楊業去世以後,楊延昭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邊防前線任職。
鹹平二年(999年),遼軍騷擾邊疆,楊延昭當時在遂城,城小而無準備,遼軍攻城又急,遼聖宗的母親蕭太后指揮作戰,宋軍人人自危。《宋史》記載:「延昭悉集城中丁壯登碑,賦器甲護守。會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眾。以功拜莫」
後來楊延昭又屢建奇功,澶淵定盟的時候,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1005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大中祥符(1014年),楊延昭去世,終年五十七歲。《宋史》記載: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護櫬以歸,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錄其三子官,其常從、門客亦試藝甄敘之。
楊家將第三代,楊文廣得範仲淹賞識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和範仲淹相遇,範仲淹發現楊文廣非常有才能,就把楊文廣帶在身邊。皇祐四年(1052年),楊文廣跟隨狄青徵討盤踞邕州的蠻族首領儂智高的叛亂。
後來楊文廣被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因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後來,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的回音,楊文廣就死在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的後代去哪了?
正史上的楊家將主要就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歷史的楊家將沒有楊宗保、穆桂英,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然而三代以後,楊家便開始沒落,《宋史》只記載到了楊延昭,對於楊家的後裔卻隻字未提。
明朝大學士宋濂考證發現一支楊家將血脈,宋濂編修的《楊氏家傳》中記載:」先祖楊信,曾祖楊業(楊繼業),祖父楊延昭,父親楊充廣。楊充廣南徵與播州楊昭通譜,因楊昭無子,遂將子貴遷過繼於楊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楊業之後商。」從這份記載來看,楊家後人已經割據一方,做了300年的「土皇帝」。
所謂播州楊氏,是中國西南歷史上的一個土司政權,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經歷宋、元、明,一直到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氏被明朝政府所滅。
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廢隋朝羊柯群置播州,後來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淪陷南詔。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領軍隊佔領播州南詔,自立為主,成為世襲刺史的家族政權。到了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楊氏歸附宋朝,楊氏依然為首領。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政府詔招撫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楊邦憲投降元朝,後來又升播州宣撫司、資德大夫。到了洪武五年(1372年)楊氏又降明,到了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應龍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敗亡,這也代表播州割據600年的楊氏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