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封面設計背後的故事

2020-12-15 藝術中國

作家董橋在《最後,迷的是裝幀》一文裡說:「書痴先是只買要讀的書,繼而搜買想讀的書,再則立心讀遍存書,最後捧回家的全是些裝幀美麗的老書,就算讀不懂書中的絕種文字也硬要買來玩賞。」

這句話大概代表了很多因好看的封面設計而「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之人的心情。根據 goodreads.com 於 2008 年做的一次調查「書籍封面多大程度影響了你的購買決定?」,近 60% 的人說購買圖書有一半原因是因為封面設計。在知乎,「你買過哪些因裝幀而買的書?」這個問題有 2447 人關注、109 個回答,足見大家對於封面設計的重視和熱情。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愛上一本好看的書然後把它帶回家,故事就可以結束了。不過對於出版社、編輯和設計師等業內從業者來說,這個行為的意義要大得多——你對於封面設計的關注,已經成為推動圖書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之一。

陶偉鵬是中信出版社人文社科類圖書編輯,曾經負責過騰訊研究院《眾媒時代》這本熱銷圖書的編輯和策劃。在平時工作中,「讀者在什麼情況下願意付費」是他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的受眾年齡主要在 25 歲到 45 歲左右,包括白領以及有一定社會資源和話語權的中產階級。他們的消費能力和社會地位決定他們非常強調生活方式,對產品也很有要求。這也就意味著圖書品質必須放在第一位,其中就包括書籍裝幀和封面設計。」

後聲文化工作室的設計總監王左左,最近就在給中信出版社的諾曼馬內阿系列設計新封面。新老封面的對比圖,前後差異非常明顯。

  從左至右,1、3 為老設計,2、4 為新設計

「用戶體驗很重要。現在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還都是挺強的,但是你必須要做好自己的產品,才能讓他們覺得好。」王左左說,「對於圖書設計我想做的事就是『改變』,改變它們之前那些陳舊的外觀,改變每一本書之在人們心目中現有的想像。」

他還記得 2014 年重新設計《戰後歐洲史》的封面時,把這本叢書從封面設計、裝訂形式到內文排版全都變了。「從上下冊變成了 4 卷,每一卷的時間點也重新分了,比以前更清楚。隨便鋪滿的文字肯定和用心做過的版式是不一樣的。」

  《戰後歐洲史》,左為舊版本,右為新版本

王左左提到的「改變」,其實不只是封面的改變——也意味著消費群體的變化,以及隨之而來圖書內容和品牌定位的變化。

新星出版社已經有 11 年歷史了,主要特色是偵探推理小說和人文社科類圖書,最近也開始做人物傳記。社長謝剛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新星出版社這幾年一直在調整出版內容和定位,經過不停探索,將讀者定位於 25 歲至 40 歲之間,所以書必須精緻、雅致,在內容、設計等各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如果把這個定位總結成一點,就是「讓閱讀回歸風雅」。

新星出版社的營銷編輯毛毛從 2013 年起開始負責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運營,直接與讀者們互動,因此也更直觀地感受到消費者的變化,以及出版社在內容和設計上為此做出的調整。「午夜文庫算是新星最早的品牌之一,我們就是想做小眾的、精緻的書,把『推理』這種類型文學推薦給大家。慢慢我們意識到,午夜文庫很大一部分讀者是在校生。他們的閱讀品位很年輕、很新潮。」

正因如此,午夜文庫的設計也更加多元。「日本推理封面設計更偏日系風格,有時候還會有無釐頭的元素出現。阿加莎·克裡斯蒂系列小說則保持了統一分割,但每本書封面的插畫都會根據書裡的內容進行創作,這個插畫還能撕下來(不會破壞書)進行收藏。」

  午夜文庫「伊坂幸太郎」系列中的兩本

  午夜文庫「阿加莎·克裡斯蒂」系列中的三本

當消費者品位反作用於圖書定位、封面設計作為品牌和產品包裝的一部分吸引了更多讀者時,出版社也因此有了更多主動權,開始發揮公眾教育的作用。

毛毛對《好奇心日報》說:「很多讀推理的人也喜歡科幻,這兩個圈子有很多可以相交的點,所以慢慢我們的幻象文庫也被大家認可了。這些年新星也一直在做人文社科的書,我們想讓大家看到各種人的說法、各種學說、各種態度、各種生活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圖書品牌正在通過設計的改變尋找、吸引屬於自己的受眾。比如在微博上粉絲已達 46 萬的 Mook 雜誌《知日》。《知日》早期時出版公司一直在變化,直到第 5 期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後才確定下來。後來 typo_d 工作室設計師馬仕睿加入成為藝術指導,《知日》也開始呈現出更具個性的設計風格,這種個性其實是圖書品牌之所以能夠吸引讀者的關鍵。如同馬仕睿在一次活動中所說:「一本書必須保留些有趣的東西在裡邊。版面可能像一個遊戲一樣,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地玩兒,但是要小心不要玩得太輕浮。」

 

  左為《知日》第一期,右側為最新一期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出版社轉型、圖書定位升級或消費者品味變化,這背後落腳到執行層面的還是編輯和設計師。然而同建築設計、產品設計等圈子對比起來,這個圈子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除了大眾更為熟知的香港設計師陸智昌,以及前文提及的馬仕睿以外,很多有才華的設計師可能還有不少人沒聽說過。比如擅長青春校園類圖書的熊瓊,以及《設計詩》作者及設計師朱贏椿等。

「設計師就像編輯的手,」陶偉鵬打了個比喻,「編輯提思路,設計師從專業角度盡力實現,80% 的情況下都需要反覆磨合、調整。」

設計師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固定。」有時候一晚上就好了,有時候設計師要糾結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做好了也有可能責編不滿意、社裡其它部門有更好的意見,就會要改稿。」毛毛介紹說。

  熊瓊設計的《最孤獨的冰箱和有故事的遠方》

  朱贏椿自己的書《設計詩》

我們之前報導過,在一本書的誕生過程中,成本首先佔到零售價的 40%,5% 至 10% 為批發商賺取的利潤,20% 至 30% 歸書店所得,剩下 20% 至 30% 由出版商賺取。對比起來看,這其中編輯和普通設計師的收入略顯微薄,而業務負擔則較重。

有編輯透露,很多出版社的年輕編輯一年可能需要完成 20 到 30 本書的任務,這意味著兼顧業務壓力和圖書品質會成為不小的挑戰。目前國內圖書設計的市場平均價格為 3000 元,對於很多年輕設計師來說,設計就像一門不那麼賺錢卻發自內心熱愛的手藝活。許多人選擇先在工作室邊工作邊學習,然後找機會創立自己的工作室,真正把美學理念和商業需求結合起來。

如同出版業新媒體「做書」在「讓我們談談頁邊距」活動的推廣文案中所說:「對於每一位認真負責的設計師而言,沒有一個細節沒有根據,沒有一個元素不是錙銖必較。在這個『不怎麼細膩』的時代,希望我們在摩挲、翻閱每一本書時,能體味到設計師們在背後的良苦用心。」

 

《好奇心日報》藉機採訪到了為新星出版社設計過眾多推理封面系列的設計師 @broussaille 私制。對話實在有趣,希望你讀過後也能對圖書設計師這個群體有更多關注和了解。

Q = 好奇心日報

Q:做封面設計多久?因為什麼機緣開始做?主要設計過哪些圖書?與哪些出版方合作過?

7 年不到。

喜歡讀書,喜歡做設計,那把兩件喜歡的事兒拿來當工作肯定是太幸福了。

挺多的了吧,比如伊坂幸太郎的書啊,蠻多日本小說,嗯,一些科普作品,科幻,也有不少社科,特別嚴肅的文學作品似乎還沒有機會涉獵,這部分其實是我入行的動機,希望以後有機會做到,嗯。

也挺多的了吧,噗。

Q:在設計圖書時你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內容跟封面還有版式的契合度,「對」是很重要的感覺,我會遇到拿到一本書以後覺得不對就沒法兒讀的情況,我不希望我做出來的書讓讀者覺得不舒服覺得它錯了;

閱讀感受,紙張的手感是否符合這一本書的氣質,當然還有內文的字體啊行距字距這些,就是上面說的版式;

書的定位,適合在什麼場合看會直接影響紙張和開本的選擇;

很多吧,你總希望讀者拿到書的時候能感受到自己被照顧到了還有我們所有參與者的用心;

最後還有成本,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Q:對你影響比較大的設計師有誰?有哪些重要著作或觀點你覺得值得推薦?

我覺得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會影響到你,每個人的優勢都不同嘛,我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是我的老師,這話說得好像挺那個的,不過這是實情,驚喜都在生活裡面。

既然可以從所有人身上學到東西,所有的觀點就也都有意義。

Q:你如何平衡市場需求和個人喜好?

我認為設計應該是有驚喜在的,就是我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會覺得「誒!還可以這麼做哦!」,這個感覺我很喜歡。

到底什麼是市場需求,大眾審美?我不太願意做的一種妥協是「做成這樣讀者更買帳」,人吃一種口味的東西久了總還是會膩的吧,比起來做所謂「安全」的設計,我更在意設計對內容本身的表達還有契合度。

Q:對行業和讀者有什麼想說的?

需要更多的責任感和判斷力吧我猜。

大家都來多讀書吧~~好東西太多了一輩子都讀不完╮(╯▽╰)╭

題圖來自 bookish-relish.blogspot.com

相關焦點

  • 書籍裝幀的封面設計
    書籍作為文字、圖形的一個載體的存在是不能沒有裝幀的。書籍的裝幀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應該說有什麼樣的書就有什麼樣的裝幀與它相適應。在我國,通常把書籍裝幀設計叫做書的整體設計或書的藝術設計。 封面設計在一本書的整體設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書與讀者見面,第一個回合就依賴於封面。封面是一本書的臉面,是一位不說話的推銷員。
  • 20個最令人難忘的書籍封面設計
    書籍能夠通過空間和時間保存書面文字。然而,通常是他們的封面允許所述書籍留在我們的腦海中。當然,我們不應該根據他們的外表來判斷書籍,但既然我們都已經這樣做了,為什麼不翻閱一下有史以來最令人難忘,標誌性和精心設計的書籍封面?
  • 書籍封面設計原則!
    文/薛虹 封面是書的外貌,它既體現書的內容性質,同時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並且還起到了保護書籍的作用。 封面設計需要遵循平衡、韻律與調和的造型規律,突出主題、大膽設想,運用構圖、色彩、圖形等元素,設計出比較完美而富有情感的封面。①書法體。
  • 優秀的書籍封面設計,讓你不看書都難
    # 書籍封面設計Book Design封面設計主要分為兩大類書籍和雜誌,其中以書籍的封面設計為多。世界各地每天都出版很多書籍,封面的表現對於書籍來說非常重要。雖然國內出版業對於書籍裝幀設計越來越重視,也出現很多讓人欽佩的作品,但和傳統深厚的歐美國家比較起來,還是有明顯差距。下面就帶大家看看國外優秀的圖書封面設計,其中包括美國著名文學網站Literary Hub評選出的年度最佳封面設計,希望能給大家製作作品集帶來一些靈感。
  • 那些誕生於「黃金時代」的書籍封面設計
    早期的書籍封面是用布或皮革等材料做成的硬封皮,封面上除了標題和作者外別無他飾。隨著書籍售價走低、愈發普及,出版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書皮便成為營銷的機會——出版商僱來藝術家、插畫師、排印師乃至平面設計師做設計,通常(但並不全是)用適當的方式來傳遞書籍的內容,吸引顧客。
  • 書籍封面設計思路!不能盲目
    書籍裝幀設計從廣義來說,不僅僅單指圖書封面的設計,而是包括開本、紙張、四封、扉頁、內文、環襯、護封、頁碼、印刷、裝訂等整體塑造圖書的過程。但在視覺傳遞過程中,封面設計在最前沿產生著重要的審美影響。構思立意是設計的第一步,也是設計作品中所進行的思維活動。
  • 設計學院|書籍封面設計欣賞
    書籍設計類別:書籍封面設計來源:版式設計很簡單這些封面設計使用各種虛實素材,在設計師的巧手組合下有了變化萬千的面貌。《我是那》Design:羅心梅以簡單幾何構成的主圖充滿禪味,極簡風格與抹茶底色在同類書籍中格外清新。
  • 書籍封面怎樣設計才耐人尋味?
    TYPO25印刷書籍設計。25歲的年輕設計師魏遼選擇了自己生活中的25個主題來展示其印刷和編輯作品。設計思想是通過使用鮮豔的顏色和字符來構造姓名的漢字的主要視覺效果。價值觀以和諧為標誌,但在必要時可以掩蓋,第一手師生情緣志重現那段追隨巴特、浪遊巴黎知識圈的黃金年代華氏451度封面設計《華氏451號》是美國作家雷·布拉德伯裡(Ray Bradbury)撰寫的反烏託邦小說,該小說於1953年首次出版。
  • 平面設計教程之書籍封面設計案例分享
    平面設計中有關書籍封面設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設計產品。如何才能讓自己設計出來的書籍封面設計,更加有吸引力呢?下面眾圖網為大家分享一個書籍封面設計案例,希望能幫助大家。①以16開(正度: 185 mmx 260mm )精簡裝書籍設計為例。
  • 英國每年做一個小眾獎,讓人看到書籍封面設計的精妙
    英國一個十分小眾的書籍封面設計獎項,英國封面設計學院獎(The Academy of British Cover Design,簡稱 ABCD),在前不久公布了 2016 年的獲獎名單。儘管這個不收取報名費、接收電子書和自行出版書籍參賽的獎項,有些另類且影響力微弱,但是其中有意思的設計還不少。
  • 古典書籍封面設計,典雅,繁複的美!
    —— 手繪繪畫 SHOU HUI PAINTING —— 安利一組古典書籍封面設計 歐洲古典書籍封面設計, 以裝飾藝術風格為主
  • 書籍封面的情感表達!
    文/潘璠 自古以來書籍都被視為人類的良師益友,人們在書籍中汲取知識,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其中最為重要的封面設計,封面設計作為書籍裝幀設計的門面,是前奏、是一本書給讀者的第一印象。那麼在書籍裝幀設計中,情感的指引如果表現在封面設計中?
  • 日本設計師 NORITAKE 的書籍、雜誌封面設計作品
    一組簡約風格封面插畫設計,簡簡單單萌化你~分享日本設計師 NORITAKE 的書籍、雜誌封面設計,他的設計簡約、安靜,卻能一下就抓住觀看者的注意力,很不簡單。首先是畫面很乾淨,主設計元素居中、較大,文字和其他信息分布在周圍,尺寸也小,不會分散人的注意力,讓你一眼就get到主圖像;然後是主元素圖像的設計,他做到了既保持自己設計風格、又很切題,能展現甲方想要的宣傳信息,有腦洞卻沒有讀圖障礙(腦洞不會藏很深)。
  • 書籍封面的藝術創意
    在確定了開本、內容、頁數等書籍設計的常識性信息後,封面設計的好壞,首先要看版式構成是否合理並富有創意,設計構思有沒有符合與體現整本書的風格和定位,這需要設計師有著豐富的文化藝術素養,通過技術實現創意。在設計時清晰地傳達書的主題,將各個元素合理安排有主有次、有強有弱,依據主次關係安排畫面。
  • 書籍封面表現形式
    文/郭玲 書籍封面設計就像為書量身定做衣裝,內外兼修成為傳播審美的載體,書籍封面設計不是越華麗越好,越醒目越好,而是要與書籍內容的表現風格統一,努力去捕捉書中的神韻,書籍封面設計源於書籍的內容,並且服從於書籍的內容。
  • 書籍裝幀設計課程線上展覽
    設計的亮點1.插畫風格上,使用了復古水彩風格,選取了故事中的經典場景來進行插畫創作,使插畫風格與小說故事相契合。線稿與彩稿的搭配,使整本書充滿律動性,富有節奏感。2.文字排版上,適當的加寬字間距,讓頁面產生呼吸感。
  • 大冰又用小朋友做封面,什麼樣的封面設計才是好的?
    照片裡的都是胡適比如妖魔鬼怪、亂象叢生的經管類和成功學的書籍,如一篇文章中所寫的:經管類熱門圖書的封面設計都五花八門,畫面效果極為鮮明,頗具廣告性,顯得「搶眼」「熱鬧」「火爆」,展現出「沸騰的經濟生活」的社會局面。
  • 周安迪:「美」是書籍設計的最低標準
    他從《逝物錄》中文版與德文版的對比說起,以《上海芝加哥》、《魔術師時代:哲學的黃金十年》為例,聊了聊書籍設計這門手藝。在他看來,我們忽略的小東西正是需要被珍視的,例如頁碼和數字。於他而言,好的書籍設計應尊重內文,呈現作者意圖,照顧讀者體驗,帶領讀者想像文本。他不喜歡「最美的書」這樣的標籤,書籍設計絕不僅是美化作用。設計一本書,關乎到如何合理地組織、呈現內文,讓書籍與讀者無聲地交流。
  • 終極盤點:2020年度PUP獲獎書目封面設計大賞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封面和裝幀往往能夠比內容更快地將圖書呈現給讀者。除了呈現標題、作者這些最基本的內容,成功的圖書設計通常要做到更多——它能吸引我們將書在手中捧上一會兒,細細翻看,再對其設計加以欣賞玩味。我們始於書的封面設計,陷於精良的排版和紙張,忠於出版社對深邃思想的高質量呈現。在短短的時間裡,我們「以貌取書」,像欣賞藝術品一般對圖書設計加以珍視和品鑑。
  • 範用的封面藝術:設計的封面可以下酒
    那是他為三聯設計的七十餘種圖書封面的「自選集」,有巴金的《隨想錄》、夏衍的《懶尋舊夢錄》、楊絳的《幹校六記》、鄭振鐸的《西諦書話》、葉靈鳳的《香港風物誌》和俄國綏青的《為書籍的一生》等。三聯近二十年來人文社科類的精品多囊其中。該書彩印,對入選的每本書的內容和相關設計背景做了簡單介紹。讀這本書,真是一種享受,也是對三聯老版本的一次有趣的巡禮和把玩。書名叫「葉雨書衣」。葉雨,業餘的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