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迪:「美」是書籍設計的最低標準

2020-12-25 澎湃新聞

「大方live」是中信出版·大方的活動品牌,每月定期推出系列線上主題分享,收聽來自文學藝術界的新聲,激發不受時空限制的交流,建造無形卻熱烈的現場。

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回不去的地方和再也見不到的人,唯有記憶,能讓它們永遠鮮活。因為一場疫情,「失去」的體驗在今年變得尤為深刻。在本月的大方live中,我們共讀幾本「記憶之書」,在字裡行間,重回現場,與那些無法忘懷的和難以割捨的,再度相逢。

本期分享人是設計師、翻譯、出版人周安迪。他從《逝物錄》中文版與德文版的對比說起,以《上海芝加哥》、《魔術師時代:哲學的黃金十年》為例,聊了聊書籍設計這門手藝。在他看來,我們忽略的小東西正是需要被珍視的,例如頁碼和數字。於他而言,好的書籍設計應尊重內文,呈現作者意圖,照顧讀者體驗,帶領讀者想像文本。他不喜歡「最美的書」這樣的標籤,書籍設計絕不僅是美化作用。設計一本書,關乎到如何合理地組織、呈現內文,讓書籍與讀者無聲地交流。

周安迪

設計師、出版人、翻譯

設計與出版合作方主要包括企鵝蘭登書屋、上海世紀文景、上海文藝、上海99讀書人和北京大學人文研究院等。譯有《設計為何》《怎樣用設計改變世界》《極簡設計》。2018年聯合創立文化出版品牌:梯(Telos Books)。

中文版《逝物錄》完美還原德文版氣質

最近大方出版的《逝物錄》是一次關於記憶的書寫,我讀完之後非常喜歡,內容當然是不錯的,單從設計來說,也很好看、用心。一方面是對於原版氣質的還原度很高,另一方面,細節處理得非常精緻。

《逝物錄》

[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著 陳早 譯

中信出版·大方 2020年4月

讀《逝物錄》後,我覺得它的設計很好看,就想看一下德文原版,它在德國拿了「最美之書」的獎。能看出來,德文版的內文排版比較密,內文與頁面的比例合適,整體來說是非常舒服的設計。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細節:章節之間的插頁和正文用了不同的紙。中文版也是這樣設計的,很特別。

《逝物錄》德文原版

我發現中文版和德文版略有區別,德文版的書稍窄一些。但是整體上,中文版把原版的氣質還原了出來。這是不容易的,因為漢化是一個很難的工作。把原版書設計成一本中文書籍,還要保留原版設計的氣質,需要大量選擇、加工的工作。譬如德文版《逝物錄》的書名Verzeichnis Einiger Verluste,用的是無襯線字體,而中文版標題也選擇了無襯線字體。這樣的選擇並不是沒有理由的,能看出《逝物錄》很注重細節的還原。

《逝物錄》與原版對比

還有一個細節,是在條碼這裡。我記得德文原版是直接在白紙上印黑,但是中文版是在黑紙上印銀。大家可以看到,條碼的黑色部分周圍做了描邊,描邊之後又反色,這樣方便掃碼。其實在黑紙上印很多顏色都不行,包括白色,有時白色印在黑色上會顯灰色。但是印銀色是可以的,因為銀墨的遮蔽度高,還帶有一種金屬的光澤感。《逝物錄》選擇了銀色,這個細節的工藝處理非常精緻。

《逝物錄》的條碼設計

總的來說,我很喜歡《逝物錄》的設計,它把德文原版的設計元素還原得很好。沒有護封,顯得乾淨、簡潔。於我而言,我會希望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架上。單從設計方面看,這就是一本值得注意的書,大家至少可以去書店翻一翻,如果喜歡的話買回去。

給小角色一個大舞臺

說到書籍設計,我向來的理念是希望大家可以記住一些平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東西。就拿我最近做的書來說吧。這是一本很小的書,叫《上海芝加哥》。我覺得作者是在強調,一些本來不容易注意到的東西,應該讓人注意到。上海的部分寫的是上海一些市井的小地方;芝加哥的部分寫的則是一些離市中心很遠的芝加哥地鐵終點站,都是平常不太被人注意到的。這本書設計靈感來自荷蘭著名設計師Irma Boom。

Irma Boom的作品

一本書的頁碼常常被人忽視,除了功能性以外,大家覺得它並不重要。所以我非常想給它一個重要的位置。大家可以看到,《上海芝加哥》的頁碼是非常大的,但又不幹擾正文。我喜歡頁碼,它是一本書的版面設計裡最靈活的東西。版面設計的許多因素規則性比較強,比如字號、行距、字體樣式,這些都需要考慮到易讀性、易認性,位置有一定的限制。但是頁碼卻可以出現在版面的任意位置,設計方式多,表現力強。

周安迪作品《上海芝加哥》

數字的表情也是非常豐富的。數字字體的樣式有很多。比如在Lining Figure樣式中,數字是一樣高的;而Old Style的數字就不一樣高。光是這兩種分法,就已經讓數字有十分不同的氣質。拿《逝物錄》的頁碼來說,數字樣式就不是Lining Figure,而是Old Style,大家可以注意到1比6矮。字體設計這件事很有趣。

如果一本書內容沒有價值,

設計師不該為之做一個好封面

現在有些編輯對封面的要求是「好看就行」,這個要求太低了。我不喜歡「最美的書」這樣的說法。「美」強調裝飾性,而我不認為書籍設計或封面設計僅僅是裝飾作用,它關乎到如何將內容合理地組織、呈現出來。我做書籍設計時總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設計與文本的關係,一個是封面與內文的關係。

多數情況下出版社找到我時,書的內文已經排好了,我要設計的只有封面。因此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內文和封面的關係是什麼?一本好書應該有一個好封面。而如果一本書內容沒有價值,那麼設計師不應該為之做一個好封面。我經常遇到一種情況:一本書內容不怎麼樣,卻想通過書籍裝幀來彌補內容上的缺憾。這幾乎是一種欺騙讀者的行為。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封面與內容契合是非常重要的。

周安迪設計作品

《天堂城堡中的音樂:巴赫傳》

[英]約翰·艾略特·加德納 著 王雋妮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年5月

我做書籍封面的時候,會思考作者想要什麼樣的設計。但進行這種思考之前我必須說,無論是思考封面與內容如何契合,還是對於書的解讀,都是非常主觀的。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一個人對文本的解讀是主觀、隨機的。不同的人讀到同一個文本,感覺是不一樣的,這與個體的人生經歷、知識背景以及平時閱讀的內容息息相關。

對於一個文本來說,不能說哪種封面最合適,哪種絕對好。但是在承認自己主觀性的前提下,可以嘗試理解文本,嘗試了解作者的意圖,嘗試想像讀者對於封面的期待。這些考慮是重要的。

去年,我為上海文藝出版社和企鵝中國出版的《魔術師時代》做了一個封面。這本書介紹了1919年到1929年之間四位德國哲學家的人生經歷,內容不錯。它不是完全學術性的哲學書,因此讀者不全是學者,一般大眾也可以讀。有了這些考慮,我希望這本書的封面以四位哲學家為主體,風格既要學術一點,也要友好親切一些。最後製作的展開圖是這樣的:它的封面是全英文,腰封上有中文。這也是我常用的設計方法。中國的書當然要有中文,但是就一本引進書來說,我希望它至少有一個部分是全英文的。於是我把腰封做成中文,壓在英文封面上。這樣一來,中文英文都有了。

《魔術師時代》

[德]沃爾夫拉姆·艾倫伯格 著 林靈娜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9年8月

業餘的人才需要靈感,

專業的人不會一籌莫展

設計一本書之前,首先我會把文本從頭到尾讀一遍。尤其是小說,一定全部讀完,尋找有可能用在封面上的視覺元素和線索。另外我會調查,這個作者的其他書籍封面長什麼樣。如果是再版書,要查它以前的版本是什麼樣。

調查以後,我會在草稿紙上構思可能的方向。要把一個封面做出來,有兩點:一是要有創意,另外也得做得出來。有些創意非常有趣,但是缺乏一些技術手段和時間,很難實現。做書籍設計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比如書的內容,書的受眾,出版社是否重視,書的封面成本,書的定價,書是成套還是一本,是做成學術書還是暢銷書等等。設計時可能有好幾個想法,但最後做出來的只有一個。總的來說,首先自己要大量閱讀、仔細調查。

另外,編輯寫的裝幀單也很重要。有編輯將書的解讀寫得十分詳細,或者具體地描述想要什麼樣的封面,這些給我很大的幫助。很多時候出版社直接把內文和裝幀單丟給我,我依循這兩樣東西做封面,做完給編輯看,其實跟編輯的交流是很少的。編輯是否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想要什麼效果,對我是否信任,都可以體現在裝幀單裡。如果裝幀單寫不明白,就說明大家還沒想清楚這本書應該是什麼樣的,就需要大量的溝通。來回的語言溝通沒什麼效果,最後反而是做不好書的。

對我來說,做書籍設計,沒有完全一籌莫展的時候。只能說,有時能想出很棒的點子,有時絞盡腦汁也只有一個平庸的想法。但什麼都做不出來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每一次我都有一個過得去的保底版本,保底版本至少是好看的。做一個好看的封面其實很容易,因為「好看」已經是設計的最低要求。在好看的基礎上,能契合內容、抓住書的特點、印製成本不高、吸引讀者,甚至驅使讀者反覆閱讀,這些都是更高的要求。

說到一籌莫展,我想到美國藝術家Chuck Close說:「Inspiration is for amateurs. The rest of us just show up and get to work.」 業餘的人才需要靈感;專業的人有手段,通過專業的流程,怎麼樣都能做出來。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設計,有藝術的部分,也有技巧的部分。設計師通過專業的技巧,總是可以做出東西的。至於能不能上升到藝術,這就是更高的要求。但總不該「一籌莫展」,總是能有產出的。

不可錯過的國內外設計師

Peter Mendelsund是我非常欣賞的封面設計師。他不但在平面設計上出彩,還有很棒的想法。Peter Mendelsund最厲害的地方不在於視覺語言,而在於他有大量的閱讀基礎,因此他對於文本的敏感度和闡釋力是普通設計師很難達到的。這不是短期學設計理論可以做到的,而關乎長期培養的人文素養。

Peter Mendelsund作品

除了他以外,我還迷臺灣設計師王志弘。王志弘的設計有自己的風格,完成度非常高,非常縝密。這方面很多設計師做得不夠,包括我在內,幾乎也望塵莫及。他最近有一些風格上的改變,在嘗試突破自己。現在臺灣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設計師,他們的作品都是值得一看的。

王志弘作品

還有一位我很欣賞的設計師,叫David Pearson。大家熟知的《偉大的思想》(Great Ideas)企鵝口袋書系列設計就是出自他手。這套書的設計很棒,後來也漢化到中國。除了廣為人知的《偉大的思想》系列,他還設計了《從設計看企鵝:企鵝封面故事(1935-2005)》(Penguin By Design)。日文版的《從設計看企鵝》設計出自另一位優秀設計師——白井敬尚之手,內文設計出眾。今年「梯」工作室將與企鵝圖書合作,爭取推出《從設計看企鵝》中文新版,希望和日文版一樣精緻。

相關焦點

  • 書籍封面設計原則!
    文/薛虹 封面是書的外貌,它既體現書的內容性質,同時又給讀者以美的享受,並且還起到了保護書籍的作用。 封面設計需要遵循平衡、韻律與調和的造型規律,突出主題、大膽設想,運用構圖、色彩、圖形等元素,設計出比較完美而富有情感的封面。①書法體。
  • 書籍裝幀的封面設計
    書籍給人們知識與力量。古人說過,「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而面目可憎也」。足見書籍作為精神食糧有多大的教育啟迪作用。書籍作為文字、圖形的一個載體的存在是不能沒有裝幀的。書籍的裝幀是一個和諧的統一體,應該說有什麼樣的書就有什麼樣的裝幀與它相適應。在我國,通常把書籍裝幀設計叫做書的整體設計或書的藝術設計。 封面設計在一本書的整體設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古典書籍封面設計,典雅,繁複的美!
    —— 手繪繪畫 SHOU HUI PAINTING —— 安利一組古典書籍封面設計 歐洲古典書籍封面設計, 以裝飾藝術風格為主
  • 德國哈雷藝術與設計學院手工書籍設計藝術展開幕
    2010年3月4日,「藝術書籍德國設計」(Book Art Made In Germany)德國哈雷藝術與設計學院手工書籍設計藝術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開幕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主任馬泉主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鄭曙暘致辭、德國哈雷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薩賓娜·高爾德(Sabine Golde)女士致辭。
  • 從視覺美感到「五味俱全」——改革開放40年書籍設計發展之路
    整體設計漸成新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書籍設計者開始與文本著作者一樣,成為書卷文化和閱讀價值的共同創造者。1996年,在呂敬人、寧成春、吳勇、朱虹舉辦的書籍設計四人展上,「書籍設計」的概念被提出。
  • 斯德哥爾摩舉行當代中瑞書籍設計藝術展
    新華社發(魏學超攝)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9月19日電(記者付一鳴)「華彩書香—當代中瑞書籍設計藝術展」1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展覽旨在為當地社會了解中國優秀圖書設計和優秀設計師提供平臺,並為中瑞兩國在該領域的交流合作創造機遇。
  • 全國最低工資標準發布 2020福建最低工資標準是多少
    全國最低工資標準發布 2020福建最低工資標準是多少 2020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出爐!福建、青海、廣西已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 印刷、海報、書籍排版設計與製作及書籍裝幀設計結課總結
    印刷、海報、書籍排版設計與製作的課程類型為專業發展課程,共48課時,主要通過學習平面矢量製圖軟體Illustrator的基本操作,並在之後利用軟體進行書籍排版。矢量製圖軟體與之前所學的Photoshop位圖製圖軟體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充滿樂趣也極富挑戰性,學生必須親自去做,才能夠體會到二者的區別。計算機中顯示的圖形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矢量圖和位圖。
  • 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時間2019 全國各地最低工資標準一覽表
    至誠網(www.zhicheng.com)5月8日訊  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關係到每個人的錢袋子。據記者梳理,今年以來,重慶、上海、陝西等地已經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北京、河北、山東等地年內也將有望上調。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摘 要:書籍裝幀自古有之,而且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書籍裝幀的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到了現代,書籍裝幀事業發展時期相對繁榮。書籍的裝幀設計風格和走向漸漸趨向於從情韻美、趨向於內在美和形式美,並注意到書籍傳遞的廣告信息來陶冶情操,以增強裝幀設計的內涵。
  • 室內設計入門——全網最實用室內設計書籍推薦
    入門款室內設計書籍推薦:01《裝修設計解剖書》(日)松下希扣(豆瓣評分:7.1)2013對家居設計還要現代主義設計師感興趣的朋友值得一讀,因為其實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室內家具設計,書名這個翻譯著實不太貼切。對經典家具的進行介紹,還對現代主義大師做了全面介紹(女性視角),這聯繫強化力可以說是很讓人敬佩了。
  • 設計學院|書籍封面設計欣賞
    書籍設計類別:書籍封面設計來源:版式設計很簡單這些封面設計使用各種虛實素材,在設計師的巧手組合下有了變化萬千的面貌。《(p)》Design:夏皮南利用線條挖空的書盒與書封線條完成莫列波紋的效果,只有透過書盒才可見底下的(P),讓書盒成為構成完整設計的一環。
  • 2020最低工資上調多少?最低工資標準2020
    相信不少小夥伴應該知道,最低工資標準是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一種制度。據悉,不少地區對於最低工資標準都是實行一年一調整,關注的小夥伴自然也不少。那麼,2020年上調最低工資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簡單的了解一下部分省份的最低工資標準吧。
  • 臼田捷治&秋山伸談書籍設計:讀書這事,質感與觸感是重要的
    2018上海書展期間與之相關的書籍探討和論壇也相繼展開。近日,由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書藝問道——呂敬人書籍設計40年」展覽,從書籍設計的角度講述40年來中國書籍的發展,展覽期間舉辦的多場學術論壇從「書籍設計的形態與美學」、「亞洲藝術書籍的差異與共性」等多緯度探討國際書籍的發展。
  • 書籍封面設計思路!不能盲目
    文/喬俊 書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是人們傳播知識的載體,書籍裝幀藝術則是這個載體的結構和形態的設計,即通過由外到內的整體設計,將科學、藝術有機地融合,既要達到傳播圖書性質、內容、文化屬性、特點,又要展示設計師創意和藝術修養。
  • 那些誕生於「黃金時代」的書籍封面設計
    隨著書籍售價走低、愈發普及,出版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書皮便成為營銷的機會——出版商僱來藝術家、插畫師、排印師乃至平面設計師做設計,通常(但並不全是)用適當的方式來傳遞書籍的內容,吸引顧客。儘管今天的書籍封面設計師有了電腦程式助他們一臂之力,然而,世紀中期現代主義書籍封面設計師使用的許多技術和方法,如手寫體、拼貼畫和俏皮的簡約風格等,對今天的設計師來說仍然具有繼往開來的啟發意義。今人視「二戰」後為書籍封面設計的「黃金時代」,值得觀瞻學習。
  • 專家談書籍設計:克制創意 接受文本的約束(圖)
    以前做講座,我講得更多的是書籍設計的創意、想法,還有一些各種各樣的體會,而今天講座的題目是《再少一點,書籍設計的克制與約束》。創意的事情這麼有意思,為什麼我們要克制自己,要約束呢?  我喜歡聽讀者說的話,有的說,因為字小,版面很雅致,可讓不讓人讀了,你們設計師完整讀過自己設計的書嗎?有的說,封面紙用得好硬,昨天我的手被書頁劃傷了,不過書的內容還好,沒捨得扔……這些話我們都不能當耳邊風,從事這個工作,讀者的每一句話都要細細體會,要充分考慮讀者的感受。  書籍設計的和與適  下面講書籍設計的和與適。
  • 平面設計教程之書籍封面設計案例分享
    平面設計中有關書籍封面設計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設計產品。如何才能讓自己設計出來的書籍封面設計,更加有吸引力呢?下面眾圖網為大家分享一個書籍封面設計案例,希望能幫助大家。①以16開(正度: 185 mmx 260mm )精簡裝書籍設計為例。
  • 作為一名設計師,必讀的設計類書籍都在這了!(附設計類電子書)
    用戶體驗度量_ [美]Thomas Tullis&William Albert,周榮剛譯101.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原書第2版)102.至關重要的設計103.眾妙之門-網站UI設計之道_[美]Smashing Magazine著,賈雲龍
  • 《徐志摩詩集》| 書籍設計展示
    書籍採用了裝線騎馬訂的裝訂方式,可以平攤開來閱讀,也是為了書中幾個設計服務。缺了個圓的封面,表示著徐志摩得不到林徽因心中的空缺。書中用兩面大篇幅的聊天框形式寫出了現代人們對於徐志摩的評價,正好貼合了書籍的設計方向類似於筆記本的詩集內文貼在書籍內頁上,人們可以在了解到三個不同的女人對於不同時期徐志摩的詩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