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0年7月,嘉慶皇帝帶著后妃和皇子們去了木蘭圍場,準備進行一年一度的木蘭秋獮,嘉慶一行人當時住在熱河行宮。可是就在當天晚上,嘉慶皇帝突然暴斃,大臣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白天還在批奏摺的皇帝,到了晚上居然毫無徵兆的去世了,更讓他們為難的是,不知道如何處理嘉慶皇帝的身後事。
按理說前一任皇帝去世,大臣們在舉辦完皇帝的喪儀之後,按照皇帝生前指定的太子人選,迎接他繼位就可以了,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嘉慶皇帝去世的過於突然,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會突然去世,所以根本就沒有留下遺詔。而清朝的太子人選,又和歷代王朝都不一樣。
康熙晚年兩度廢立太子,造成了「九子奪嫡」的亂象,在這場戰爭中脫穎而出的雍正皇帝,深深地感覺到太子之爭的可怕,所以他為了後人不再重複他的遭遇,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秘密立儲制度即皇帝生前確定好太子人選,然後把此人的名字寫在遺詔上,再把遺詔放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後面。因為乾清宮乃皇帝住所,普通人無法觸碰到皇帝遺詔。自雍正之後,乾隆、嘉慶都是按照這種方式繼位的,所以嘉慶皇帝暴斃,大臣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派人回北京,取出正大光明匾後面的遺詔,宣布新皇帝的人選。
可是消息很快傳來,正大光明匾後面空空如也,根本就沒有遺詔,隨行的大臣們感覺大事不妙,沒有了先帝遺詔,就意味著他的三個兒子都有繼位的可能,萬一他們像當年的「九子奪嫡」一樣,那就是在動搖大清的根基。這種擔心並沒有成為現實,在嘉慶皇帝僅僅去世三天之後,皇二子旻寧就在父親靈前登基,這就是道光皇帝,而道光皇帝如何順利繼位,在清朝一直是眾說紛紜。
嘉慶皇帝在熱河行宮暴斃身亡後,遠在北京的孝和睿皇后立刻命人發出懿旨:「皇二子旻寧品行俱佳,是當之無愧的太子人選,應該馬上繼位。」這道懿旨以五百裡加急的速度送往熱河行宮,但是在場的大臣們看了,卻都沉默不語。因為這看似是太后在發表意見,為國家確立皇帝人選,但是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孝和睿皇后並不是旻寧的生母,旻寧的生母是孝淑睿太后,已經去世了二十多年,所以旻寧只是孝和睿皇后的養子,她有自己親生的三阿哥綿愷和四阿哥綿析。既然孝和睿皇后有親生兒子,她為什麼公開支持旻寧當皇帝呢?即使旻寧是嫡長子,可是清朝的太子歷來是「立賢不立長」,她又為什麼不為自己的兒子爭取一把呢?
而且孝和睿皇后公開支持旻寧登基的做法,在「後宮不得幹政」的清朝是絕不允許的,即使她已經是太后,先帝也沒有留下遺詔,新皇帝的人選也要由眾大臣一致商議,孝和睿皇后的做法無異於牝雞司晨。清朝唯一一個由太后宣布新帝登基,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但是根據清朝官方史料記載,孝莊太后立新帝的決定,是由當時已經病入膏肓的順治皇帝提出來的,也就是說孝莊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仍然要遵守「後宮不得幹政」的祖制,聽從皇帝的意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孝和睿皇后的行為就是在幹預國家大事,大臣們可以反對她。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大臣們在沉默過後,又經過了一番秘密商議,居然都覺得孝和睿皇后的想法很對。內務府大臣禧恩是旻寧的支持者,他在看到懿旨後也公開表示:「我覺得皇二子旻寧很不錯,可以考慮讓他繼位」。禧恩性格直率,在國家繼承人選的問題上也毫不避諱,他立刻找到了兩位隨行的軍機大臣拖津和戴均元,讓他們說說到底該讓誰繼位。兩位軍機大臣不愧是老狐狸,兩個人一言不發,言外之意就是:我們沒有意見,但是也不想表態,一切都聽你的。
就這樣,三位重臣中一位公開支持,另外兩位表示默許,又有孝和睿皇后的懿旨,旻寧登基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情。然而更讓人懷疑旻寧繼位有陰謀的,是在大臣支持、皇后支持的情況下,先帝遺詔居然出現了。據隨行軍機大臣拖津和戴均元說,他們在一個小太監的手裡發現了裝有先帝遺詔的盒子,鑰匙已經找不到了,是拖津用手把盒子掰開,裡面是嘉慶帝的字跡,明確指出將來立皇二子旻寧為帝,而且寫下遺詔的時間是在嘉慶四年,也就是說嘉慶早就確立好皇帝人選。
這件事情也很奇怪,為什麼在一切都成定局之後,遺詔就出現了呢?而且立遺詔的時間很早,也就更加讓人認定,旻寧是當之無愧的人選。本來應該放在乾清宮的遺詔,嘉慶又為什麼要隨身攜帶,還交給太監保管,難道是他知道自己此去必死無疑,所以把遺詔帶走了嗎?這種種謎團都圍繞著旻寧繼位而展開,至今仍然是個謎。但是很快就有人站出來闢謠:「你們別瞎猜了,皇帝之所以能繼位,是他自己有本事。」
我們印象中的道光皇帝,為人優柔寡斷,做事畏手畏腳,在他這一朝,清政府對外戰爭屢戰屢敗,被迫打開了國門,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可是年輕時候的道光皇帝,卻是一個情商高且文武雙全的人物。有人認為,正是他身上的這些優點,讓嘉慶皇帝決定傳位給他。
旻寧雖然是孝和睿皇后的養子,但是他情商很高,會討養母的歡心,而且他性格寬厚仁慈,又懂得謙讓,和兩個弟弟的關係也很好,這讓孝和睿皇后把他當作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疼愛。旻寧不僅人品好,他的武功也是皇子中最出眾的,旻寧小的時候擅長打彈弓,每次都是百發百中,所以他長大後騎馬射箭的水平也相當高,在皇子中無人能及。據《清高宗實錄》記載,有一次乾隆皇帝帶著旻寧去木蘭秋獮,旻寧用自己做的弓箭射死了一頭鹿,乾隆皇帝大喜過望,激動的說:「這孩子有我少年時跟康熙爺的風採。」
不過旻寧這些還都是小的優點,不足以讓嘉慶對他另眼相看,他最為出眾的一次,是在嘉慶十八年發生的「癸酉政變」中的表現。嘉慶十八年,河北一帶發生大規模災荒,百姓流離失所,最後加入了天理教,他們決定打進皇宮,向皇帝討一個說法。天理教首領林清知道嘉慶去木蘭圍場,宮中守備虛弱,而且他們還有在宮中的天理教太監作為內應,於是天理教徒化妝成商販的模樣來到紫禁城城門下。由內應太監打開了東華門和西華門,準備火燒紫禁城,一時間宮中殺聲震天,正在上書房讀書的旻寧聞訊立刻衝了出來。
旻寧一手拿弓箭,一手拿火槍,對準最前面的幾個教徒開了火,由於他槍法精準,這幾個人當場身亡,旻寧又拿著他的武器展開了戰鬥,瞬間還囂張的天理教徒就傻了眼,眼看著自己的人越死越多。驚呆了的侍衛們也緩過神來,他們被旻寧的英勇所感染,一部分禁衛軍立刻有序組織防備,另一部分禁軍火速出宮調集火器營,等到火器營帶著洋槍洋炮趕來時,剩下的天理教徒非死即殘,全部被抓了起來。事後旻寧還派人給各宮嬪妃送去了禮物,並派人慰問她們,安撫她們的情緒,這更讓旻寧獲得了滿宮上下的尊敬。
嘉慶皇帝聽說此事也非常驚訝,他憤怒地說:「漢唐宋明都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如此離奇的事情居然在我大清朝發生了。」但是旻寧的作為讓他非常欣慰,嘉慶回宮後破例封旻寧為智親王,並且用純金給他打造了一塊親王印,這塊印章重達二十斤,價值相當於今天的三百多萬,而最有寓意的是印章上的動物——贔屓。贔屓是龍的九個兒子中的一個,以擅長隱忍和擔負重任而聞名,嘉慶皇帝很可能從那時起,就暗示旻寧他是將來的皇帝,否則像贔屓這樣寓意深刻的神物,怎麼可能輕易賞賜給旻寧呢?
時間已經過去了兩百多年,道光繼位背後的謎團,是父親的指定繼承,還是一場蓄謀已久的宮廷陰謀,答案已經無從知曉。不過道光早年的聰慧,和他順利繼位,對清朝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正是從道光朝開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從此走了將近兩百多年的黑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