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君,來源:致匠心(ID:Heart-Hands)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來源標註有誤請告知,我們及時予以更正/刪除
O2O商學院投稿及建議:842645227@qq.com
既然選擇了,就不能虛度此行。
楊福喜窮其一生所堅守的,是祖父留下的四個字:端不生涯。一旦決定好職業,就必須全身心投入,窮盡一生磨練技能。
北京市郊的一座普通農家院中,
堆滿了竹子做的弓胎、上百支箭和幾十種必備工具。
這個看似普通的院落,
是中國目前僅剩下的唯一一家傳統弓箭鋪——聚元號。
鋪子的主人叫楊福喜,
是聚元號弓箭鋪第十代傳人,也是目前唯一的傳人。
「聚元號」初創於1720年至1721年間,
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
小院中,
掛著一張刻有「道光三年毅甫制」的弓。
「這張弓是當時老掌柜為紀念聚元號成立一百周年而製作的」
這是楊福喜的鎮店之寶。
冷兵器時代,
弓箭是最為重要的兵器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的六藝之一,
據說,其發明可追溯到黃帝時代。
到了清代,騎射被列為八旗之本,
朝廷專門設立17家弓箭鋪作為皇家御用兵工廠,
「聚元號」便是其中之一。
做出的弓箭均上繳兵部、禮部、戶部等,
不得外賣。
朝廷定時給他們發放錢糧,待遇極其豐厚
但時過境遷,其餘十六家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據說,當年乾隆在一次打獵過程中,
用了聚元號弓箭,
因為弓箭裝飾精美,深得聖心,
乾隆皇帝御賜「聚元號」匾額。
聚元號由是成了當時最負盛名弓箭鋪。
其實,聚元號最早並不姓楊,最初姓氏也無可考證。
聚元號第七代掌柜姓王,人稱小王。
清末,小王夫婦染上了鴉片,
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無心打理鋪子,
以四十大洋售賣。
楊福喜的爺爺楊瑞林在親友的資助下,
盤下了鋪面,
成為聚元號第八代掌門。
接過聚元號的楊瑞林,卻趕上了弓箭被打入冷宮。
火器取代了弓箭,朝廷取消了弓箭鋪從業人員的俸祿,
弓箭鋪從此自生自滅,全憑掌柜自己的本事經營闖練。
楊瑞林不得已改變了經營策略:
在原來只賣做弓箭的基礎上,
開發了弩箭、匣箭、袖箭、箭槍等多個品種,
擴大了經營面,備受人喜歡,
聚元號名聲也從此越叫越響。
中國弓,原名筋角木反曲複合弓,
看似簡單,然而製作工藝卻遠超想像。
聚元號制一張弓需20多種天然材料,2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弓胎選用贛南粗壯新竹,
先陰乾一年,去掉水分。
再用工具打磨,火烤塑形。
第二步:勒牛角鋪牛筋
為增加弓臂韌度和彈性,
須在弓胎外側貼牛角片,裡側鋪牛筋。
牛角要選用60釐米以上的,還要直。
一百支牛角中,只有兩三支適合。
牛角磨成片,弓胎兩頭各貼一個。
牛筋層數決定一張弓力量的大小,
一般三四十磅的弓,鋪兩層就足夠。
鋪到九層,就是狀元弓。
將竹木、牛角、牛筋粘合成一體的,
是一種被稱為鰾的天然膠。
鰾膠是用豬皮,經過蒸、砸、濾、凝製成。
鰾膠能深入潤進材料,將三者徹底融為一體。
第三步:上弦
上弦要根據弓發出不同聲音作出調整,否則就有斷弓的可能。
弓弦用的是普通粗棉線,本身彈力不大,
只是用於傳導弓臂的力量,切忌不掛箭空放。
那些拉弦聽響,大讚好弓的,其實是外行。
第四步:裝飾
前三個步驟稱為「白活」,第四個步驟叫「畫活」。
畫活,就是在弓身上畫上各式各樣的圖案。
比如蝙蝠就經常被畫在弓臂上,一來音同「福」字,二來寓意晚上也能箭無虛發。
弓完成後,就是制箭了。
箭杆是用一種叫「六道木」的灌木製成。
箭杆在空氣裡穿梭,阻力越小越好,
需要反覆摩挲打磨,颳得光滑筆直。
箭羽,最好用鵰翎。
但雕現在是國家保護動物,不能取用。
楊福喜便退而求其次,選用歐洲品種鵝毛。
聚元號傳到楊福喜父親楊文通手中,
這幾年也是「聚元號」經營的黃金時節。
1958年北京開展了「除四害、講衛生」運動。
為了打麻雀,不少人擁到「聚元號」買弩弓。
聚元號達到了鼎盛,
楊福喜也在這一年出生。
國家實行公私合營,「聚元號」併入了「體育用品合作聯社」,
往日輝煌不再,文革期間更是遭受滅頂之災,
在破四舊中,聚元號首當其衝成了炮灰。
楊文通含著眼淚,把「道光三年毅甫制」的老弓一折兩段,
對外宣稱:「不再做弓箭,從此封鋪。」
這一封鋪就是三十多年,險些讓這門手藝絕跡
改行後的楊家人,告別了曾經熟悉的弓箭製作。
為了生計,楊福喜也選擇了當時的熱門職業,開出租。
1998年,楊福喜陪父親觀看一場國際射箭比賽後,
楊文通淚流滿面:「我不想把制箭這門手藝帶進墳墓。」
面對痛心疾首的父親,楊福喜下定決心
「我要完成父親心願,把這門手藝傳下去。」
於是,他鬆開方向盤,辭職拜父為師。
這一年,他40歲,一切從頭再來
一學,就是整整六年
一篇論文改變了「聚元號」
學藝六年期間,技藝精進,楊福喜便開始製作售賣弓箭。
一屋子共七八十套弓箭,無人問津,
2001年僅賣出一套,「聚元號」險些再次關門。
「賣不出去,一直苦熬著。」
在原中國射箭隊總教練徐開才介紹之下,
中國社科院博士儀德剛在聚元號待了8個月,
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古代弓箭的論文。
這篇論文,引起了很大反響,斬獲不少獎項。
各路媒體紛紛前來採訪楊福喜
聚元號,也因此被推廣了出去。
上門訂貨的人從此絡繹不絕。
其中,不乏成龍、吳宇森、霍英東這樣的大咖。
2006年,聚元號弓箭終成國家非遺保護項目。
雖然聚元號又恢復了曾經的輝煌,
可楊德喜心中總壓著一塊石頭
「手藝不是人人都能學的,『聚元號』的傳承依舊困難重重」
聚元號走紅後,慕名前來學藝的有十多人,
因學習弓箭製作的全套工藝,一般要8至10年
「但最後一個都沒留下來,受不了這份苦。」
值得欣慰的是,
兒子楊燚已經跟隨他學習弓箭製作五年多了
下一代傳人問題似乎得到解決
可在楊德喜看來
「一項傳統技藝絕對不應該只由一個人來傳承,而應該是一批人。」
目前聚元號一張弓賣幾千元到一兩萬元不等,
但楊福喜想培養一批真正懂弓箭的買主。
「我想開一家傳統弓射箭館,恢復禮射。」
「 錢要掙,但要放在第二位。首先要考慮怎麼傳承民族文化,傳統弓箭技藝傳承了下來,禮射之道也不能丟了。《禮記·射義》中說:「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射求正諸己,要正的,就是我們的心。」
楊福喜窮其一生所堅守的,是祖父留下的四個字:端不生涯。
「端不生涯,就是一旦決定好職業,就必須全身心投入,窮盡一生磨練技能。」
既然選擇了,就不能虛度此行。
-END-
以全平臺日均超50萬閱讀的影響力,致力為讀者提供精彩、深度、有料的商業財經讀物,為企業提供全媒體品牌策劃、內容創作、推廣傳播。
商務合作QQ:842645227
微信ID:o2obus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