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扎堆開,「泡沫」知多少!學術會議的井噴與亂象

2020-11-19 科學網

作者:馮麗妃

距離2020年底僅剩40餘天,最近線上線下學術會議扎堆舉辦,在疫情之後尤顯突出。記者就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科研「圈裡人」感嘆:

「快到年底了,經費不花就要收走了,學術會議搞起來。」

「想晉升教授?你組織過國際會議嗎,在國際會議上作過報告嗎?」

「現在的會議沒有『國際』『高峰』不香。」

「一周開兩三天會,這一周就廢了。一個月開兩三次會,這一個月就廢了。」

承載著各種應有和不應有功能的學術會議,讓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堪其擾,卻又不得不疲於奔命。會議井噴,影響著國內整體學術會議的「含金量」。

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看來,很多形式大於內容的會議都是「學術泡沫」。「現實中我們不能奢望把所有泡沫都消除乾淨,適度的學術泡沫也不一定是洪水猛獸。」他說,「但現在的問題是泡沫過多了。」

當前國內學術會議究竟存在哪些亂象或泡沫?它們如何產生?又應怎樣應對?《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突擊會議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召開的線下會議數量大幅減少,近日記者在一次採訪中了解到,某課題組還餘60多萬元會議經費。如果年底花不出去,這筆經費將會按要求返回。那將會讓撥款單位認為他們此前申請的經費大於實際需求,導致來年經費減少。

於是,該課題組決定召開一次大規模的學術會議,把這筆錢花出去。這種現象被稱作「突擊開會」。

「突擊開會明顯是浪費。」南方科技大學物理學教授李淼對記者說。通常,國家層面如科技部、基金委的項目經費沒有這樣的要求,有比較長的使用區間;而地方財政往往要年底結算,且結算較早(如12月中旬),一些錢就必須在此之前花出去。

對此,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軍平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時上級部門經費下來可能就到了年底,而按很多項目任務書的要求,年底要把它花掉。撥款和預算兩者之間沒有很好地吻合起來,導致用款的時間非常短。」

「這個現象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更深層的問題不在會議的表象上,而在制度上。」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程宗明對一些撥款單位為什麼沒能儘早做這件事一直心有疑惑:「是太忙嗎?」他表示,國外學會的經費大多不會和政府經費掛鈎,不會要求在一定時間內把錢花完。

利用短暫的窗口期花掉一筆經費,開會顯然並非唯一的辦法。「但學術會議既可以把錢用掉,也可以讓團隊學到東西,一舉兩得。」張軍平說。

突擊會議的另一個問題是讓參會者的日程安排變得艱難。程宗明表示:「正常情況下,多數會議主辦方應該提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把一個會議的時間定下來,這樣可以讓參會人員提前做出規劃,不會因為時間重疊錯過一些工作。」

不過,在江曉原看來,經費突擊花費的整體情況在好轉。一方面,國內科研經費比以往充足,很多單位即使年底經費花不掉,第二年也不會因此減少。另一方面,除了行政撥款外,高校和研究單位的資金來源已經變得更加廣泛,很多經費使用並沒有年度性的限制。

不過,江曉原坦言,即使是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存在貧富不均的情況。「有些單位可能經費比較緊張,越短缺越容易產生恐懼,擔心不把錢花掉,第二年會減少撥款。」

「加分」會議

在不少學者看來,造成會議數量激增的另一個原因是,很多管理部門把個人晉升與是否主辦過一定級別的學術會議相掛鈎。甚至一些項目申請中也列了明細,以此作為評價標準。

「如果每一個想升正教授的副教授要舉辦一個國際會議,每一個要申請項目的PI要主辦一個國際會議,那得有多少國際會議要開?」李淼頗有些無奈地說,即便是南方科技大學這樣一所改革型的大學,也未能逃脫這一考評機制。

「指揮棒很重要。」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他對比說,以前有很多會議目的是收錢出版低水平會議論文,因為這類文章被納入了考核指標。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越來越少,因為目前的考核指標更傾向於高端的SCI論文。

「當管理部門把開會變成了指標,要求、鼓勵你開會,甚至有一些考核要求你主辦多少次會議才能加分,這樣一來大家當然忙著辦會了。」江曉原說,這其中不乏一些所謂的「國際」會議。

如前幾年滋生了一批本身並非學術人員,卻專門在中國做國際會議生意的老外。每每開會,他們坐在前排,跟著會議混吃混喝混旅遊,有時甚至還有錢拿,會議內容他卻完全不懂。江曉原說:「如此『國際』會議,只是為了國際參會代表達到一定的百分比。這樣的學術泡沫很好笑,也是在非常嚴重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指導下才會出現的怪現象,這兩年我們的自信提高了不少,但仍然存在這類現象。」

無「大腕」 不會議

過於崇尚頭銜,這是國內學術會議飽受詬病的一種現象。一場會議舉辦得是否成功、有沒有影響力,首先要看有多少行政領導到場,有多少諾貝爾獎得主、院士來作報告。

學術會議的報告人名頭越大越好?程宗明表示,這是所有國際會議都存在的一個現象。但國內和國外學術會議一個比較大的差別是:如何定義學術界的知名人物。

「中國更崇尚名人的頭銜,而國際上更講究這個人現在做的是不是最前沿的研究。前者更看重你過去的成績,後者更強調你眼下做的。」程宗明說。儘管一些國際會議上也有資深人士講解領域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但在講到具體學術內容時,三四十歲年富力強的報告者更代表領域的前沿。

「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什麼是真正的、最前沿的學術,是不是一定要有領導或學術頭銜的人來站臺,會議質量才有保障。」他補充說。儘管國內也在強調打破「帽子」「破四唯」,但在「官本位」「論資排輩」大環境的影響下,學術會議報告「去頭銜化」短期很難實現。

一些學者認為,這也與學術會議上的另一種現象—— 一些報告人靠著同一個PPT參加各種不同的會議——密切相關。

「大家都找有『帽子』的去作報告,你的時間本來就那麼一點,要指導學生,還要去做別的學術活動,就沒有時間專門去做PPT了,就像『每個成名歌手都有一首成名曲一樣』,報告人成了某個『PPT歌手』。」張軍平說。為提高一些成果的關注度和引用率而在不同會上反覆作報告,也會形成「PPT歌手」。

英國小說家戴維·洛奇諷刺小說《小世界》中的扎普教授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不論走到哪兒作報告,講的都是同樣雲山霧罩的東西。」江曉原向記者舉例說,「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扎普教授』,最多只是程度上的差別。」

大會成為「交際場」

毋庸置疑,學術會議的第一要義是學術交流。不過,在這樣的場合,特別是一些人數多、規模大的會議,人情世故也不缺位。學術會議成為「交際場」,是否可取呢?

此次採訪中,記者發現,處於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科研人員對此態度也大相逕庭。「資深」科研人員更傾向於認為,這會衝淡原本嚴肅的學術討論氛圍;而處於職業上升期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則認為,交際有助於促進科研交流與合作。

儘管收到的參會郵件很多,江曉原一年參加的學術會議卻不過5次左右,除非是特別感興趣的會議,或是偶爾應朋友邀請才去。在他看來,如果一些學術會議「交際味」過濃,會議質量肯定會受影響。

「像我這種年齡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還在一線工作的中青年還是願意去聽一聽。」喻海良說,「我們這代人應該是承上啟下,要去聽一聽老一代的講解跟見解,也要去挖掘一些博士生苗子,給他們點信息或者鼓勵,促進行業的發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徐步青、常國偉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的劉湉禕等多位博士研究生向記者表示,學術會議可以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結交新的科研夥伴。常國偉希望,學術會議能讓自己「領略不同城市的人文風情,熟知領域內『大牛』的科研思路,學會如何面對面地與科研人員進行有效溝通」。

儘管「懶得開會」,江曉原卻並不反對,甚至還鼓勵青年人參會交際。在他看來,這是學術界生態中的正常現象。「年輕人當然希望認識德高望重的前輩,後學者當然希望自己的工作被更多的人了解、欣賞。學術會議承載這種功能,也無可厚非。」他說。

「狼群式」競爭阻礙會議分享

與炙熱的會議交際相對,一些學者指出,在國內學術會議上,鮮少有人把最好的研究展示給別人看,更不要說那些尚未發表的研究了。儘管國內不乏頂尖的研究者。

「這也是一個矛盾點。」喻海良道,「國外的情況好像正好相反,即便論文尚未發表,也有很多人員選擇先在會議上報告自己的研究結果。」

在他看來,這與國內外的科研文化不無關係。「國外的小同行是大家各做各的,像『老虎圈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領地,而國內是『狼群式』戰術,一群人搶奪。」他對比說,「在國內有時候你在會議上說了你的想法之後,可能就被別人拿走了。這顯然不利於小同行之間的分享。」

在程宗明看來,這個阻止中國科學界有效合作的大問題,同樣體現在對會議質量的影響上。「真正討論學術問題,基本上不在同一個學校內部的科學家之間。」他說,「這是一個非常可悲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想第一個做出來。」

在論文上,這表現為一篇文章的作者很多不在一個單位,甚至同一個領域的合作也很有限,導致真正的交叉合作在國內極為欠缺。在學術會議上,這表現為大家談的內容缺少外延和更新。「這也是每年我們選擇會議報告人時,通常會選擇不同領域報告者的原因,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一個學科的學術發展和繁榮。」程宗明說。他和同事合作組織的以《園藝研究》期刊為題的學術會議已經舉辦了七屆。

科學界需要什麼樣的學術會議

從讀研究生至今將近40年,江曉原深刻感受到國內外會議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以前,人們去開一個會是很認真的事情,組織者對於與會者的篩選也是很嚴肅的。現在,任何人都可以去參會,只要你有興趣,哪怕不是專業的人,只要付了會費,就可以去。」他對比說。

「對那些不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來說,會議的誘惑更大。」江曉原說。很多人創造力其實早就衰竭了,就挺願意開會刷存在感,越開會越沒時間搞研究、寫論文,形成惡性循環,忘了初心。他主張,大規模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會要少開,可以多開一些有更高學術含量的小型、高端會議,把學術之外的事情減到最小程度。

「好的學術會議應該短小精悍。」李淼表示。即時間上不搞「馬拉松」,規模最多保持參會人數140人左右,會議主題聚焦性強。對此,張軍平也表示,會議的主題應該比較明確,不能過寬。「如果僅聚焦在一個方向上,可能會把思維限制住,偶爾跳一跳方向可以,但多數時候應該儘可能專一些。」

「學術會議當然重在學術交流。這種交流一要實在,要有真材實料供交流;這種交流應該是開放的、自由的,要重實質而形式靈活。此外,它不該成為個人小團體的表演舞臺。」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說。

在程宗明看來,提高國內學術會議質量,還需要改變當前存在的一些體制問題。比如用當下的學術水平說話,中青年必須挑大梁。「未來肯定要往這個方向變,但變化的速度取決於不同學術圈裡掌握資源和話語權的人是不是開明,是不是為年輕人去考慮的。」好的一面是,現在學術界很多有影響力的資深學者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也在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但固有的慣性特別大,要想短時間改變有些困難。」程宗明說。

「一言以蔽之,學術的本質是創造和創新。學術界最需要能真正有效促進新知識生產的學術會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永謀說。他建議在學界提倡少開會、開對會(問題對口)、開好會(精心組織)、開小會(人少交流更深入)的新風尚,學者要逐漸培養勇於拒絕參會邀請、控制參會次數的好習慣,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更重要的工作上。

相關焦點

  • 治理學術會議「井噴」需改革科研評價體系
    治理年終學術會議「井噴」亂象,必須落實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切實改革經費管理制度。要給科研人員更大的信任度,相信他們能用好經費,從預算管理轉變為經費包幹制。距離2020年結束僅剩40餘天,最近線上線下學術會議扎堆舉辦。據報導,不少科研「圈裡人」反映,「快到年底了,經費不花就要收走了,學術會議搞起來。」「一周開兩三天會,這一周就廢了。一個月開兩三次會,這一個月就廢了。」專家認為,承載著各種應有和不應有功能的學術會議,讓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堪其擾,卻又不得不疲於奔命,而會議「井噴」影響著國內整體學術會議的「含金量」。
  • 漫談學術會議中的文獻(Proceeding)
    學術研究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閉門造車,所以學術研究離不開學術交流活動。學術會議不僅是重要的學術交流活動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會議類型。學術會議在推動該學科領域學科建設、科研發展、人才培養、世界科技進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正因為如此,從古至今,學術團體、學術機構、皇室、政府部門,甚至是名門巨賈,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美第奇家族均熱心投入學術會議交流活動。
  • 科學網—只投稿不用出席的國際學術會議算什麼
    >>>本期關鍵詞:偽國際學術會議 傳統意義上的學術會議乃是學者發布研究成果,增強人際交往與合作的一種重要形式。否則,與知假買假是一樣的。不一樣在於:買假買來的假貨,也許還是有一定使用價值的;「投資」於假會的價值則約等於零。當然有人覺得,投資於假會對於職稱晉升還是有用的,那我就無話可說了。
  • 國內學術會議被指漸成雞肋 部分會議變身旅遊
    近日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讓一名年輕的科技記者目瞪口呆。  這是某部委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開幕式上,足足一個多小時,各國代表輪番上陣,大讚頭天的晚宴菜譜,由於完全聽不到與學術相關的內容,許多與會者甚至選擇到外面喝咖啡。  其實,如今的學術會議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嘈雜聲音。
  • 學術會議英語主持 | 怎樣說明會議舉辦的目的
    、以及會議的目的和期望等。今天教給大家如何說明會議舉辦的目的。主辦方或學會代表向與會人員簡略說明國際會議舉辦的目的是一種慣例。預先說明會議舉辦的目的,可以使與會人員提前知曉會議召開的目標,對會議的順利進行起到重要作用。
  •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 會議紀要
    第十二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12)於2019年11月15-18日在武漢大學隆重召開。會議由南方計算力學聯絡委員會、江蘇省力學學會聯合主辦,武漢大學承辦,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單位協辦。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方計算力學聯絡委員會主任、河海大學章青教授和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院長劉泉聲教授擔任大會主席。
  • 學術會議舉辦詳細流程
    學術會議是一種以促進科學發展、學術交流、課題研究等學術性話題為主題的會議。學術會議一般都具有國際性、權威性、高知識性、高互動性等特點,其參會者一般為科學家、學者、教師等具有高學歷的研究人員。由於學術會議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會議,因此參會者往往都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學術展板的形式展示出來,使得互動交流更加直觀、效果更好。因此,這種學術會議必須要非常嚴謹不容一絲差錯。下面就由尊義會議杭州活動策劃公司來詳細講講學術會議舉辦的流程。
  • 官方定點酒店亂象:色情業進入 衛生紙開會議發票
    一位已經辭職的原定點酒店負責政府採購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酒店內的商品專櫃,絕大部分就是針對官員群體的,他們當中不少人甚至連毛巾、衛生紙都開會議費的發票。」 [網友有話說][更多精彩內容]  拔出蘿蔔帶出泥的橋段一再上演。原本並不顯山露水的「定點酒店」因8月初的法官招嫖案進了公眾視野。
  • 學術信息 | 近期會議與徵稿
    《當代會計評論》2020春季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
  • 怎麼發表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1、國際會議一般都是由主辦方的主辦國發出邀請函,等確定了主題後,然後就是圍繞主題內容展開有關的學術交流。如果是個人想要參加這一次的學術會議,那麼就需要通過聯繫國內組織人員去申請,如果得到許可後,再進入下一步的工作,凡是得到學術會議的許可一般都會收到兩到三次的通知函。
  • 學術會議邀請函內容怎麼寫 醫學會議邀請函設計製作
    學術會議邀請函是對知名的學者、教授發出的邀請其前來參加學術會議的信函。
  •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有什麼注意事項?
    參加國際的學術會議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開拓自己眼界的好機會,但是有很多人會覺得自身英語不好,交流不便等等問題。至於參加國外的學術會議需要注意哪些地方,以下是總結的四點注意事項: 了解會議 一般好的學術會議都不是首次舉辦的,往往都會形成自己的傳統,如隔一段時間開一次。所以,參會前可以先去了解前幾次的會議情況、規模、形式和檔次等等。
  • 《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0)》在線發布
    《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0)》在線發布2020-07-11 23 : 09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重要學術會議指南(2020)》(以下簡稱《指南2020》)日前完成多輪審定修改工作,經《指南2020》指導委員會通信評審通過已在線發布。
  • 【學術會議】「『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通知
    由西北工業大學主辦,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合作處、科學技術管理部共同承辦的「『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將於2017年9月22日-25日在西北工業大學舉行。本次會議旨在以多學科及跨學科視角,與海內外學者及各界人士共同搭建充滿美好願景的「一帶一路」,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多元互動,探討與摸索「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與走向,共同面向全球化與「一帶一路」進程中的挑戰與機遇。
  • 2018年運動科學學術會議指南
    請您根據時間統籌安排好2018年的學術活動交流行程。一、綜合類會議 1.第十一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    地點:8月 時間:北京11. 2018年全國運動增強體質與健康學術會議☆ 地點:待定 時間:11月12.
  • 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為什麼要排斥漢語   其實,2006年國際弦理論大會開幕當天,三位科學家(包括數學家丘成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面對6000多聽眾的演講,也都未設同聲傳譯,使用的都是英語,多數聽眾包括一些從外地趕來的大學生,表示沒有聽懂多少(這自然有英語水平問題,也有專業水平問題)。
  • 學術會議英文主持 | 如何頒獎
    小白老師說:英文主持聽起來很難,但是細想一下,最基本的無非是問候來賓、致歡迎詞、宣布開會、介紹會議的背景
  • 東北亞研究院代表團赴韓參加學術會議
    應韓國慶熙大學、東國大學的邀請,4月24日至28日,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代表團訪問了慶熙大學及東國大學,並參加了學術會議。在由韓國東國大學北韓研究所舉辦的「金正恩體制出臺與朝鮮的對外關係」國際學術會議上,與會代表就朝鮮半島局勢、南北關係、朝鮮與周邊國家關係、中國對朝鮮半島問題的作用等展開研討。
  • 如何從參加學術會議獲得最大收穫?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隨著夏季的臨近,學術會議季節即將來臨。對許多人來說,這意味著與人見面、發展想法、提高知名度和獲得靈感的有趣機會。但是,會議也可能令人生畏和不堪重負。因此,為了幫助您制定成功的會議體驗策略,邀請處於不同職業階段的科學家分享他們參加學術會議的技巧和方法。為了簡潔和清晰起見,他們的答覆經過了一些編輯。採訪提綱你為什麼去參加學術會議?你如何決定去參加哪些會議?
  • 第十三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會議紀要
    第十三屆全國MTS材料試驗學術會議於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成都隆重召開,會議由中國力學學會MTS材料試驗協作專業委員會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