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學術會議「井噴」需改革科研評價體系

2020-12-11 閃電新聞

治理年終學術會議「井噴」亂象,必須落實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切實改革經費管理制度。要給科研人員更大的信任度,相信他們能用好經費,從預算管理轉變為經費包幹制。通過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科研經費使用的公開,建立更為科學的經費管理制度,既保障科研人員的科研自主權,又避免科研經費被擠佔、挪用。

距離2020年結束僅剩40餘天,最近線上線下學術會議扎堆舉辦。據報導,不少科研「圈裡人」反映,「快到年底了,經費不花就要收走了,學術會議搞起來。」「一周開兩三天會,這一周就廢了。一個月開兩三次會,這一個月就廢了。」專家認為,承載著各種應有和不應有功能的學術會議,讓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堪其擾,卻又不得不疲於奔命,而會議「井噴」影響著國內整體學術會議的「含金量」。

年終學術會議,尤其是「國際」學術會議井噴,學者到處趕場子,並非今年的新鮮事,而是多年來就一直存在的學術怪象。沒有學術含金量的所謂國際學術會議,既浪費國家的科研經費,又折騰學者的精力。要治理這一學術怪象,必須改革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給科研人員更大的科研經費自主支配權,並建立重視學者本身學術能力與貢獻的學術評價體系。

我國科研經費支出一直存在「缺錢花,花不出,趕緊花,胡亂花」的問題,缺錢花是申請項目後,經費不到位;花不出是花錢必須按事先確定的預算進行,在項目立項時沒有列入預算的開支,哪怕在具體科研中必須花,也不能花;趕緊花則是必須趕在規定時間(如年底)完成,花不完的錢要上交;隨之帶來的就是胡亂花。年終趕在經費必須花完的節點召開學術會議,主要是「趕緊花」和「胡亂花」的表現。

2016年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完善符合人才創新規律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改革完善科研項目招投標制度,提高科研項目立項、評審、驗收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改革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下放科研項目部分經費預算調整審批權,推行有利於人才創新的經費審計方式。當時科技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科研經費只要用得合理、規範,課題也驗收了、合格了,剩餘的科研經費可以留在本單位繼續用於科研活動。不過在實際執行中,一些地方和有關立項單位擔心科研人員亂用錢,還是要求必須上交沒用完的經費。

熱衷舉辦學術會議,尤其是國際學術會議,還與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有關。之前很多科研人員參與學術會議,是為了發表會議論文,現今發表會議論文已不是科研人員的主要追求,而是為了完成「國際」指標。在科研評價體系中,是否有國際合作,是否組織或參加國際會議,是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為完成這樣的指標,一些主要為國內學者參加的學術會議,也要命名為國際學術會議,參加學術會議的外國學者可能只有幾人,把會議裝點為國際會議的樣子。

這樣的國際學術會議主要是走過場,完成經費支出和考核指標,當然沒什麼學術含金量。對於這樣有名無實的國際會議,主辦者所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心知肚明,但是卻不願揭穿。這樣的國際學術會議,被校方和科研機構作為國際化政績,國際學術會議越包裝得高大上越受歡迎。

治理年終學術會議「井噴」亂象,必須落實中央《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切實改革經費管理制度。要給科研人員更大的信任度,相信他們能用好經費,從預算管理轉變為經費包幹制,並建立科研經費公開制度。通過對不涉及國家秘密的科研經費使用的公開,建立更為科學的經費管理制度,既保障科研人員的科研自主權,又避免科研經費被擠佔、挪用。

學術評價應該關注學者本身的學術能力與貢獻,而非外在指標,把「國際會議」作為一項評價指標,與唯獎項、唯帽子評價一樣,都屬於急功近利、形式主義的評價指標,如此學術評價體系非改革不可。只有構建真正基於學術本位的學術評價體系,才能剎住熱衷組織參加、過度倚重「國際會議」的不正之風。

相關焦點

  • 發揮第三方評價優勢 助力科研評價改革
    當前,我國正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公平、公正地評價科研質量?我國科研評價路在何方?
  • 破「SCI至上」後,科研評價體系如何立
    高校科研組織的行政化色彩較濃,推動相關工作也需要抓手。於是,在一部分高校,SCI論文成為科研水平和學科建設績效的顯性指標,甚至變身為科研活動的「指揮棒」。其次,改革開放後,在大多數領域的國際學術競爭中,我國高校主要處於「跟跑」狀態。在學術水平和治理成熟度還不太高的時候,選擇SCI論文之類的指標,也有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的現實考慮。
  •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立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下,我國齊抓共管的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約束與激勵並重的科研誠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 新時代我國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研究
    以下3篇文章為華南理工大學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我國科技評價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聚焦科技評價體系、評價制度改革、推動科技治理現代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科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強大助推器。科技評價是科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科技創新的有力指揮棒,因此,探索更加尊重學術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術共同體規範的科技評價體系,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 會議扎堆開,「泡沫」知多少!學術會議的井噴與亂象
    記者就在不同場合聽到有科研「圈裡人」感嘆:「快到年底了,經費不花就要收走了,學術會議搞起來。」承載著各種應有和不應有功能的學術會議,讓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堪其擾,卻又不得不疲於奔命。會議井噴,影響著國內整體學術會議的「含金量」。
  • 郭正堂院士專訪:評價體系改革促進中國學術期刊發展
    2020年,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兩刊」)迎來創刊70周年之際,《中國科學》雜誌社專訪郭正堂院士,探討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及中國科技評價體系改革等問題。 「兩刊」促進了中國科學的傳播和發展 今年是「兩刊」創辦70周年,能否回憶一下您與「兩刊」之間的緣分?
  • 切實推進科研評價體系建設
    《意見》鼓勵採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教育科研評價體系的建立健全,讓真科學回歸社會,真正讓科學資源與人類經濟和生產生活相匹配融合,最終帶動中國科技創新與進步。《意見》的出臺對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淨化學術環境、優化學術生態再一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 學術評價、科研評價、期刊評價:傻傻分不清楚!
    學術資訊、免費學術資源、論文寫作投稿經驗、基金申請書共享、學術期刊介紹、學術會議發布!在當今學術界,對論文發表及期刊評價體系的詬病,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鳴的話題之一,其中既有人表達憤怒之情,也有人理性地提出一些建議。
  • 中國科學報: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科研評價制度
    中國科學報8月25日報導,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
  • 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開幕
    12月5日,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本屆大會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由教育部圖書館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和北大-維普學術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協辦。
  • 立規明矩全流程加強科研誠信治理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5 月19 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一方面通過改革,強化學風作風建設,形成好的環境土壤,並通過政策規定和文化引導,讓社會氛圍好起來;另一個方面加強制度約束,讓違規者必受到嚴懲。探索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2019 年11 月14 日,南開大學校長、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人舉報40 餘篇學術論文涉嫌造假。
  • 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大學創新體系建設,清華方案來了!
    《創新體系意見》對清華大學要建設什麼樣的大學創新體系進行了明確闡述,提出要完善和發展以健康的學術生態為基礎,以制度健全、機制暢通的學術治理為保障,以一流學術成果產生和一流人才培養為目標的大學創新體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成為服務國家發展的戰略科技力量。
  • 2020廣東省考申論每周一練:建立科學科研評價體系 摒棄唯論文導向
    2020廣東省考申論每周一練:建立科學科研評價體系 摒棄唯論文導向 2020-03-03 09:42:43|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構建綜合集成學術評價體系
    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發布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與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提出的「定性定量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有一定的關聯性。能否將綜合集成方法應用於學術評價,建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學術評價體系是值得學界探討的話題。
  • 郭東明:讓SCI論文回歸學術初心,構建中國特色的論文評價體系
    更何況「影響因子」學科差異性很大,用「影響因子」來評價個人的學術水平或者作為區分學科發展優劣的重要維度是對定量科研評價的扭曲。SCI創始人和影響因子的提出者加菲爾德教授曾經在多個場合不斷提及,其創建的初衷是促進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不贊成用來做學術評價。2009年,他受邀參加我校主辦的一個國際會議上就明確表達了上述觀點。
  • 【校報特稿】教學改革:天津大學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大討論紀實
    校黨委書記李家俊指出,天大第四次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是學校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及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並進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校長金東寒強調,要藉此契機充分認識和深刻把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義,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探索構建新時代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體系。
  • 破除高校學報潛規則需徹底改革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原本只是一個學術載體、一個學術平臺。讓C刊承載科研評價的功能,只會使原來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論文索引工具異化。要使高校學報回歸本位,必須徹底變革當前異化的科研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價作用。前段時間,某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因曝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來稿,被指存在身份「歧視」的潛規則,一時成為學界的熱議話題。
  • CCF福州 | 成功舉辦「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進一步完善論文成果體系評價」線上論壇
    、中銳網絡等高校和企業的CCF會員100餘人參加了會議。隨後,鄒復民、陳德旺、陳日清、李佐勇、鄒金仁和許力等幾位專家從地方本科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科研人員和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等不同角度分享了對破除「唯SCI」的看法和建議。線上思辯環節也是活動高潮,與會人員對會議主題和專家發言進行了熱烈的思辨。
  • 唯SCI論文數量的評價體系必須終結
    此外,對科研人員的業績考核,職稱評定,年終獎勵,優秀人才選拔,引進人才等,SCI論文的數量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在這種指揮棒長期影響下,我國科教界已經形成一個「唯SCI論文數量」的固定思維模式。  「唯SCI論文數量」評價體系操作簡單,無須動腦筋,最方便「外行領導內行」的行政化領導,也最適合「全國一盤棋「的管理模式。這也是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大行其道,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 「法治與治理現代化」學術工作坊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推進華東政法大學一流政治學學科建設,回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國家戰略需求,提升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中青年教師科研能力,2020年10月31日,圍繞政治學、法學等學科重大理論問題,「法治與治理現代化」學術工作坊在上海順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