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2020-12-11 澎湃新聞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立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下,我國齊抓共管的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約束與激勵並重的科研誠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科技部誠信辦相關負責人7月2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誠實守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礎。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做到對學術不端零容忍,相關科研主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早在2007年,科技部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協等部門,建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目前,聯席會議的成員單位已達到16家,在協調統籌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我國科研誠信與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健全的科研誠信制度是形成良好科研環境的根本保障。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框架下,成員單位先後聯合制定發布了一系列科研誠信相關的制度和辦法。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財政部等聯合發布《關於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對科研誠信建設的制度建設、宣傳教育、監督懲戒等作出規定,成為一個時期以來科研誠信工作的重要指導。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以來,圍繞新的五類計劃體系,科技部探索建立以誠信為基礎的科技監督和評估體系,突出強化信用管理,構建懲處機制,避免「劣幣驅良幣」現象,為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保駕護航。

探索建立科研嚴重失信行為記錄製度,也是科研誠信建設中的重要一環。2016年,科技部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嚴重失信行為記錄暫行規定》,明確界定了嚴重失信行為的範圍,對記錄的內容、程序、信息的使用等都作出明確規定,為開展失信行為記錄和信息共享,開展聯合懲戒提供了制度依據。目前,在匯集各成員單位查處的失信行為信息基礎上,已初步建立了嚴重失信行為資料庫。在2016年和2017年重點研發計劃立項評審、中青年領軍人才遴選、結餘經費管理等工作中也都參考使用了該資料庫的記錄結果。

科技部誠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開展科研信用管理相關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探索將科研信用與社會信用體系對接,加強與地方、部門的聯動和信息共享,實現「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氛圍。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延東近年來對學術誠信相關問題開展了持續的跟蹤調查研究。他認為,從數據中可以看到近年來學術誠信環境建設的一些成績和亮點。比如,科技工作者對整體學術誠信環境的判斷更趨積極,學術不端泛濫之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高校加強學術規範教育和培訓的努力初顯成效,等等。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學術不端問題的嚴重性及治理的困難。需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完善和落實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制度、加強學術規範的培訓和教育工作,以進一步淨化學術環境、提升我國科研誠信水平。」趙延東表示。

(原標題:加強科研誠信建設 對學術不端零容忍——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十周年回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科研誠信,學術不端

相關推薦

評論(69)

相關焦點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利益全部清退歸零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零容忍!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利益全部清退歸零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有記者提問:科技界的學風和作風一直都是各方高度關注的問題,請問科技部如何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和學風建設?對此,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秘書長賀德方同時強調了對學術不端行為的零容忍,將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
  • 科技部賀德方: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呂騫)5月19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在發布會上表示,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科技部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營造導向鮮明、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 嚴厲打擊學術造假——科技部、教育部、衛生...
    通氣會由科技部辦公廳主任馬連芳主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大力營造求真務實、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和鼓勵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雖是個別案例,但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
    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表示: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有兩份重要的文件,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還有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實際上構建了科技界學風作風建設的戰略布局和整體安排。科技部始終把學風作風建設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力推進。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 立規明矩全流程加強科研誠信治理
    科研誠信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內容。在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等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科學研究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與此同時,論文造假、剽竊事件也屢屢見於報端,這不僅破壞了我國學術研究的氛圍,也嚴重影響了我國科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名譽。如何重塑科研誠信?
  • 朱邦芬:中國學術誠信問題的兩個 「史無前例」
    「史無前例」:一是中國學術誠信問題涉及面之廣和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我們社會對科研誠信問題的關注史無前例,並給出了遏制學術不端問題的幾個建議。這種科研的原動力在我國的科教界比較缺乏。中國的很多教師和科研人員把科研看作是一種謀生職業,本質上還是原來科舉文化的延續,把科研發表論文看作應付職業考核的要求,看成個人晉升的途徑,甚至是做官的墊腳石,缺乏基本的科學精神,當下的學術誠信問題,與此密切相關。下面就我國學術誠信現狀,談談我的看法,談談如何使我國的學術不端蔓延得到根本的遏制。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 「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學習平臺上線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記者史競男)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在線學習平臺日前在中國知網正式上線發布。近年來,學術造假、撤稿事件時有發生,學術不端問題受到社會普遍關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懲戒學術不端,力戒浮躁之風。教育部也將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查處列為2019年工作要點,對學位論文作假行為「零容忍」。
  • 科技部:對六十四種科研違規行為「零容忍」
    原標題:對六十四種科研違規行為「零容忍」 9月1日,科技部發布的《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生效,對6大類主體、64種科研違規行為亮出「組合拳」。
  • 【學會動態】「 出版倫理規範建設與科研誠信協同共治」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現場朱邦芬院士在「科技期刊在發現、識別和解決科研誠信問題過程中的困難與對策」報告中指出,對學術不端行為我們要做到零容忍,除了嚴肅處理還要主動出擊。學術誠信建設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國的一流學術期刊要在維護學術誠信方面作表率。「影響因子」雖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指標,我們應該取之有道。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一個刊物的總影響力,中國的科技期刊要爭取刊登能夠在科學史上留下來的論文,為中國科學家獲得世界科學大獎作出貢獻。饒子和院士表示科技期刊從業人員違反倫理道德屬於職業犯罪,應更為嚴肅處理。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已有多位被「拿下」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 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
  • 人民日報談學術誠信:對學術不端決不能包庇縱容
    網絡圖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科技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是發展形勢所需、大勢所趨。科研誠信則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
  • 多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涉嫌學術不端,科技部:違規人員,一切歸零
    科技部嚴懲學術不端2020年,多家國內外期刊雜誌紛紛撤稿一些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論文,例如:4月份,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旗下期刊宣布撤稿33篇論文,在此批被撤稿論文的名單中,發現了大量中國學者和高校的身影,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出臺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硬措施 嚴肅查處一批科研不端行為
    ,出臺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硬措施,構建科技大監督格局,嚴肅查處一批科研不端行為並及時向社會公開。六是紮實推進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務實開展對美科技交流合作,聯合制定中歐科研創新合作路線圖,舉辦中俄科技創新年,召開第二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科技創新論壇。支持在腦科學等領域發起大科學計劃。深入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建設19家聯合實驗室,基本建成一體化技術轉移網絡。
  • 學術誠信乃大學精神底色
    這幾起學術不端行為引發廣泛熱議。事實上,近年來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始終保持高壓和零容忍態勢。無論是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還是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或代寫論文等,均構成學術不端。學術誠信是大學精神的底色。高校必須堅持以學術誠信立校、立教、立研、立身,竭力塑造風清氣正、求是崇真的大學精神。
  • 教育部答紅星新聞:破除唯論文、唯SCI論,對學術不端堅決零容忍
    針對我國高校的科研成果,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在2016~2019年,高校科技經費總額近8千億元,而高校科研經費支撐起了我國80萬碩士和30萬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現實裡,部分高校仍存在學術不端等現象,而唯論文、唯SCI論等風氣也同樣在高校中有跡可循,如何扭轉科研學風也成了備受關注的話題。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 中科院:嚴肅查處學術不端 真正起到震懾效果
    (原標題:中科院:嚴肅查處學術不端 真正起到震懾效果)
  • 論文剽竊案頻發,豈能任由學術不端「秀下限」?
    如此學術不端之舉豈能一直「秀下限」? 此前,社科院發布的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中,曾收集了64個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 學術造假敗壞科學群體的聲譽,對之必須零容忍。 其次,科研管理部門在科技項目立項、申報、驗收、評價等環節嚴查嚴審嚴懲,一旦發現科研人員弄虛作假,就要給予應有的懲處;管理部門還應建立科研誠信資料庫,將各種不端行為記錄在案,並將科研誠信體系納入社會信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