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2020-12-11 中國青年網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其二,張博某次在網上搜索自家刊物,得到的搜索結果前6項都是「釣魚」式代發論文網站。這種網站還頗有市場,騙子假冒《世界漢語教學》名義行騙,北京語言大學一位教師就被騙走了4萬元。

其三,一位投稿的高校教師,在編輯部追問下承認,論文是從網上買來的,「花了600元」。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

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這件事非常重要,是生命線,是基石。」王志剛說,科研的本質在人,對科學家在人品上的要求應該更高。

他介紹了科技部近年處置科研誠信問題的新舉措,並舉了一起引人關注的學術造假處置案例。2017年,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銷了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譁然。科技部等多部門聯合調查發現,被撤稿的107篇論文涉及作者521人,其中486人不同程度存在過錯。

「科技部當時毫不放鬆,一篇一篇查,不搞『抽樣』,查完以後進行處理。」王志剛介紹,當事人受到了所在部門的處理。其中,兩位院士候選人被「拿下」,有少將降級成了大校,還有幾位教授降為副教授。有的還面臨刑罰。

王志剛說,科研領域違法犯罪者中,近年來陸續有院士、校長、教授被判刑。「院士、教授不是擋箭牌,不是鐵帽子,犯了什麼就處理什麼」。

他向張博委員介紹,科技部已與公安、網信部門溝通,取締了一些非法代發論文的網站。自己也上網查過,此類網站仍然存在,「最近我們還會處理」。

對於學術不端,王志剛表示,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各單位仍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擔起責任。一方面要加大打擊力度,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另一方面要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的學風和科研環境。

張博委員在提案中的一些建議,有的已經「落地」。2020年9月1日,科技部《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開始施行。這項規定界定了64項科技違規行為以及相應的處理措施,填補了對部分科技違規活動處理的制度空白和工作短板。

科技部秘書長苗少波介紹,這些舉措與政協委員們的建議有關。委員們圍繞科研誠信、嚴肅查處科研項目公關等方面多次提出過提案。

在匯報提案辦理情況時,苗少波說,科技創新工作受到政協委員高度關注,科技部承辦的提案數量,2018年為290件,2019年為441件,2020年為497件,「呈快速增長態勢」。提案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在提升。委員們積極圍繞科技創新中的痛點、難點、熱點,提交了高質量、建設性的提案,對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幫助。

他舉例指出,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委員們圍繞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優化科研項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科技部會同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推出相應改革舉措。如實施了減少信息填報和材料報送的「減表行動」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原有的57張表格壓縮到了11張。

苗少波還表示,在提案辦理過程中,科技部注重提案落實,使委員們的關切轉化為實際政策措施。而經過溝通,委員們也對科技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形成了更為廣泛的共識,讓科技創新工作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礎。

「辦理好提案,是對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尊重,是對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尊重,是對廣大政協委員的尊重。」苗少波說。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已有多位被「拿下」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多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涉嫌學術不端,科技部:違規人員,一切歸零
    科技部嚴懲學術不端2020年,多家國內外期刊雜誌紛紛撤稿一些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論文,例如:4月份,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旗下期刊宣布撤稿33篇論文,在此批被撤稿論文的名單中,發現了大量中國學者和高校的身影,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利益全部清退歸零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利益全部清退歸零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有記者提問:科技界的學風和作風一直都是各方高度關注的問題,請問科技部如何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和學風建設?
  • 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 嚴厲打擊學術造假——科技部、教育部、衛生...
    2017年6月14日下午,學術期刊集中撤稿調查處理工作新聞通氣會在科技部召開與會媒體記者    2017年6月14日下午,學術期刊集中撤稿調查處理工作新聞通氣會在科技部召開。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雖是個別案例,但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始終堅持眼睛向內,從自身查找原因,正在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按照統一尺度、甄別責任、嚴肅處理,向社會公開,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
  • 科技部賀德方: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呂騫)5月19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在發布會上表示,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科技部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營造導向鮮明、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 院士學術「不端」還是「不當」,誰說了算
    王正敏院士所在的復旦大學在2013年8月已拿出了一份《關於舉報我校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報告》,結論是「學術態度上是不實事求是的」,但「不屬於抄襲」。因舉報人對結論不服,該校啟動程序進行複查,尚無結論。 涉及學術規範及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成果問題,究竟該由誰來調查、判斷,並給出公正可信、負責任的結論?在這一案件的採訪過程中,記者頗感困惑。
  • 從長大走出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回母校!
    從長大走出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回母校!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部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偉倫太空與地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1971年至1979年在長安大學(前身之一西安地質學院)任機械專業教師。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
    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表示: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有兩份重要的文件,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還有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實際上構建了科技界學風作風建設的戰略布局和整體安排。科技部始終把學風作風建設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力推進。
  •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中國科研誠信體系的建立已經歷了十年的發展,在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統籌協調下,我國齊抓共管的科研誠信建設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約束與激勵並重的科研誠信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所獲榮譽和利益將全清零
    近期,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副秘書長賀德方、重大專項司司長陳傳宏、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發布會上對於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和學風建設方面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科技界倡導正確的價值導向。
  • 全國政協委員丁奎嶺:加強學術規範強化科研誠信建設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接受人民網專訪,就「加強學術規範 強化科研誠信建設」話題進行了交流與分享。人民網:今年兩會當中,您主要關注哪些方面的話題,帶來哪些提案,可否與網友分享?丁奎嶺:今年兩會中,我主要關注學術誠信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話題。
  • 饒毅正式舉報裴鋼院士學術不端
    導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月21日晚10:25分,饒毅在其公眾號「饒議科學」實名舉報林-裴 (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
  • 通報曹雪濤、饒毅、李紅良等教授涉嫌學術不端的最新調查結果!
    教授級人物涉嫌學術不端情況,科技部官方有所回應!簡述渉事人物被質疑學術不端論文的情況:曹雪濤院士的63篇論文、李紅良教授的21篇論文、耿美玉研究員的5篇論文、裴鋼院士的1篇論文、以下是科技部發布《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的正文:針對網絡反映的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假問題,在21個部門參加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框架下,科技部會同教育部、衛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建立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的聯合工作機制
  •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出臺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硬措施 嚴肅查處一批科研不端行為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2021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報告中指出,實施減輕科研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專項行動,圍繞優化創新生態加強作風學風建設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曹雪濤在pubpeer網站的回應 第一,曹雪濤提到,「您(伊莉莎白 比克)提出的關切再次提醒我,作為導師、主管和實驗室的領導者,我的角色和責任有多重要」,言外之意是
  • 用公開透明的調查回應公眾關切
    不管抄襲誰的論文,都是違背了基本的學術規範和學術倫理。一些高校教授把眼光投向自己的學生,顯得荒謬又滑稽;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更是丟了個「國際」臉。  發現學術不端行為並不容易,而利用信息差抄襲國外論文更難以被發現。
  • 「不端」還是「不當」,學術規範誰說了算
    王正敏院士所在的復旦大學在2013年8月已拿出了一份《關於舉報我校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報告》,結論是「學術態度上是不實事求是的」,但「不屬於抄襲」。因舉報人對結論不服,該校啟動程序進行複查,尚無結論。   涉及學術規範及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成果問題,究竟該由誰來調查、判斷,並給出公正可信、負責任的結論?
  • 院士公開批鬥論文買賣
    去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張澍對把SCI論文作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評價言猶在耳。今年兩會上,又有多位代表提案方向對準了SCI論文。 日前,全國政協委員葛均波院士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在各級醫院和研究機構,SCI成為職稱晉升、人才計劃和獎金發放的主要衡量指標。」 葛均波院士認為,SCI至上滋生了許多學術不端現象,甚至出現了公開買賣論文的亂象,應該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科研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