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學術「不端」還是「不當」,誰說了算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不端」還是「不當」,誰說了算

核心閱讀

近幾天,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經媒體報導受到廣泛關注,更因為當初擔任推薦人的4位院士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而似成「定案」。

7日,中國科學院表態:此事正在調查中,將嚴格按照有關程序處理。

王正敏院士所在的復旦大學在2013年8月已拿出了一份《關於舉報我校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學術不端行為的調查報告》,結論是「學術態度上是不實事求是的」,但「不屬於抄襲」。因舉報人對結論不服,該校啟動程序進行複查,尚無結論。

涉及學術規範及技術性很強的專業成果問題,究竟該由誰來調查、判斷,並給出公正可信、負責任的結論?在這一案件的採訪過程中,記者頗感困惑。

「學術不端」,怎麼界定?

在中國聽覺醫學領域,王正敏院士大名鼎鼎。他長期從事聽覺醫學和耳神經—顱底顯微外科研究,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創建衛生部聽覺醫學重點實驗室,多次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獎項。

也許直到1月3日,王正敏出現在復旦大學組織的媒體情況通報會上,首次公開回應前弟子、秘書,現為同院醫生的王宇澄對他的造假舉報時,還完全沒有意識到,也沒有準備好,要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面對一場顛覆以往78年人生所獲得的一切榮譽、評價的質疑和聲討。

王宇澄在一年前就已向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遞交了舉報信,其中涉及王正敏博士學位造假、論文投稿方式造假以及書籍引用未註明出處的三方面問題。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在2013年8月給出回應,並在該委員會網站上公布了調查報告。報告認定,王正敏提供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已獲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定,學歷造假問題不存在;王正敏作為合作者之一發表的幾篇中文論文中,有些論文內容高度重複,屬重複發表,「在學術態度上是不實事求是的」;使用大量插圖但未註明出處的做法,「儘管不屬於學術剽竊,但是不符合國際公認的學術規範」,相應的文字內容為「解剖學描述,不屬於抄襲」。

舉報人和被舉報人都對這一結論感到不滿。王正敏為其專著中使用了100多幅和他的導師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專著中相同的耳部手術手繪圖一事辯解說,已在文字中提到圖片來源,烏果·費緒教授也對此知情,還在序言中提到了「引用他的圖時很小心謹慎,這些圖能夠使得讀者對手術有很好的理解」。

由一所大學對其聘用的員工進行學術道德狀況調查,很容易被質疑為「手軟」,缺少社會公信力。復旦大學對王正敏被舉報案中給出的結論,就是受到了這種質疑。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中國科學院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曾經派出相關負責人到復旦大學了解這一舉報事件並聽取其調查結論。中科院相關負責人在7日的回應中也表示,2012年11月收到投訴,隨即致函復旦大學,要求對投訴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在收到復旦大學回函和調查報告後,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常委會曾開會進行專題研究,並成立了由相關領域院士組成的專門工作小組進一步核查。「正在調查」的結論,令人期待。

學術規範,如何「歷史地看」?

這兩天,復旦大學剛剛通過了新的《學術規範實施規定》。比起2005年出臺的舊版本,新規定明確了「學術不端」的兩大類表現,即剽竊抄襲和成果造假,一旦調查認定,當事人必須接受學校的行政處分;其次是包括五類行為的「學術不當」。按照新規,一件學術問題必須在舉報立案6個月內完成調查、給出處理意見,在12個月內完成處罰。

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主任周魯衛表示,在王正敏案調查過程中,因學術規範委員會成員意見不一致,問題被提交給更高一級的校學術委員會,由醫學部委員們討論、投票,得出了現在的結論。「如果按照新規複查,會有5名學術委員會成員組成調查小組負責調查,另有3人組成合議組負責認定。」他同時表示,對於一些學術舉報中,涉及2001年著作權法修正之前出現的錯誤,需要「歷史地看」,不宜用現在的觀點做界定。

「歷史地看」,也是記者在近年來採訪學術道德事件中時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有中科院院士在說到王正敏案涉及「一稿多投」問題時表示,在上世紀90年代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一稿多投、中英文論文並行是學界默認甚至是很認可的做法,這一做法在很多年後才因為不合國際規範逐漸取消。

對王正敏院士另一項更為嚴重的「舉報」,是他主持研發的國產人工耳蝸並非自主研發,而是克隆國外公司的模仿品。並非微電子工程師的王正敏院士能說清的基本事實是,國產人工耳蝸研究團隊的確晶片技術水平有限,曾由工程師對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贈送的一隻教學用耳蝸做過分析。研究乃至模仿國外產品核心技術,曾是發展中國家許多科研成果起步階段的重要手段,今天是否也要「歷史地看」?王正敏則完全否認是模仿:「如果真能克隆的話,我們怎麼會由那麼多家單位合作摸索十多年才形成了實驗室裡第一個數字人工耳蝸呢?」他說,科利爾公司對該成果並無異議,還曾提出購買該研究成果和專利。

究竟該由誰、如何把握好「歷史地看」的尺度?如果王正敏團隊真的涉嫌以「山寨貨」當「自主研發」去騙取國家經費,那不僅意味著學術欺詐,甚至面臨刑事追究。

院士成果「造假」,誰在核實?

對於舉報,王正敏院士辯解說,申報院士時需要有三項成果:首先需要提交10篇高質量的代表性論文,第二是有專利技術,第三是有別人的評價意見,院士資格評審主要是詳細審查這些成果。此外,還有一個只列論著目錄而不必提供論文的附件,正是在這份多達200多篇的「目錄」裡,王提供了3/4的規範論文成果和1/4「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論文」,包括將自己論著中的手術案例抽出發表在自己主編的雜誌上重複的文章,共57篇受到質疑。王正敏的解釋是:「當時的理解是,只要有我名字的都要填寫。但整個目錄內容都不是作為成果的,寫多寫少,對院士評選沒有影響。有些文章標題很清楚不是論文,也沒有人提出來這樣不行。」

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推薦人劉新垣等4位院士在舉報案被權威媒體報導後聯名寫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表示「當時只看了推薦材料,並沒有審查《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相信了單位」。

中科院方面已對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制定了嚴格規定,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的有關規定、《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院士有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者,一旦核實,將予以警示、批評、警告直至撤銷其院士稱號的處理。

然而,如果申報院士的推薦人和評審者都沒有仔細閱讀過「目錄」,要麼,就是「目錄」真不重要,要麼,我們需要質疑的,就遠不止是王正敏這一個院士。

誰來幫公眾廓清真相?不只是針對「這一個」,真正要整肅學術道德和院士隊伍,還需要能夠精準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

相關新聞:中科院回應王正敏被舉報學術造假

製圖:宋 嵩

本報北京1月7日電 (記者吳月輝)7日,中科院就王宇澄舉報王正敏學術造假一事作出回應,稱此事正在調查當中,將嚴格按照有關程序處理。目前,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常委會已成立由相關領域院士組成的專門工作小組進行進一步核查和研究。對媒體報導的一些投訴信未涉及的新問題,也正在開展相關調查。

據中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12年11月,中科院學部收到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王宇澄對其老師王正敏院士的投訴,學部隨即致函復旦大學,要求對投訴情況進行調查核實。2013年9月,學部收到復旦大學回函和調查報告。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常委會隨即開會進行了專題研究,目前正在進行進一步調查。

據了解,中科院對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制定了嚴格規定,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中的有關規定、《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

按照規定程序,中科院學部對收到的投訴,首先轉交院士所在單位或歸口主管部門調查處理。若有違背院士行為準則的,無論是在增選過程中還是當選院士後,學部都將根據相關程序進行調查。中科院院士選舉分6個學部進行,對院士的處理也是首先由相應學部進行調查,根據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由其所在學部提出處理意見和建議,可給予警示、批評、警告直至撤銷其院士稱號的處理。

相關焦點

  • 「不端」還是「不當」,學術規範誰說了算
    原標題:「不端」還是「不當」,誰說了算   核心閱讀   近幾天,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經媒體報導受到廣泛關注,更因為當初擔任推薦人的4位院士寫聯名信要求中科院對王正敏予以除名而似成「定案」。
  • 引力波科普文章被指抄襲引爭議 認定學術不端,到底誰說了算
    抄沒抄,誰說了算?「在我看來這次的抄襲事件並不大,但事後各方的爭議更值得關注——當一個學術不端事件存在爭議的時候,到底誰有資格認定,以及用什麼程序來認定。」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科學家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那麼抄沒抄,到底誰說了算?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饒毅正式舉報裴鋼院士學術不端
    1月21日,科技部網站發布《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通報了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中科院裴鋼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首都醫科大學饒毅教授、武漢大學李紅良教授等的相關論文涉嫌造假問題調查處理結果。
  • 教育部: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教育部19日發出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明確高校對本校有關機構或者個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應建立健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工作機構。    這是我國教育部門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通知指出,高校對下列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進行嚴肅處理。
  • 多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涉嫌學術不端,科技部:違規人員,一切歸零
    科技部嚴懲學術不端2020年,多家國內外期刊雜誌紛紛撤稿一些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論文,例如:4月份,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旗下期刊宣布撤稿33篇論文,在此批被撤稿論文的名單中,發現了大量中國學者和高校的身影,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已有多位被「拿下」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 「學術不端」怎麼譯?
    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學術不端」如何用英文表達,哪些行為屬於「學術不端」,相關行為又會面臨哪些處罰。   對於翟天臨疑似論文抄襲一事,大多數英文媒體都使用academic misconduct和academic plagiarism來表示。misconduct指不當行為,不端行為,處理不當,行為不檢等。
  • 豈能用學術不端來反學術不端
    「不知知網」的翟天臨,不僅在不經意間替知網做了一把廣告,而且也直接帶動了知網的「生意」——在此之後,高校整治學術不端行為的力度不斷加大,旨在杜絕抄襲、剽竊、侵佔、篡改他人學術成果等行為的論文查重,因此變得更加嚴格。作為國內最權威的論文查重網站,知網與全國百分之九十的高校建立有合作關係,換句話說,百分之九十畢業生的論文要在知網進行定稿查重。
  • 期刊學術不端行為如何界定?
    最近某位明星學術不端的新聞登上熱搜,其在直播間自爆更改過考生身份,從而掀起了軒然大波。近年來,剽竊、偽造、篡改等類型的學術不端行為時有發生,從翟天臨論文作假到湖南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抄襲,再到107篇論文涉嫌同行評議造假被撤稿,如何才能遏制學術不端行為?什麼才是最準確的學術不端認定標準?
  • 針對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涉嫌學術造假問題,中國工程院回應
    近日,因為涉嫌存在學術造假,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外籍院士、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曹雪濤被推到了風口浪尖。而這一切的起因來自於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Elisabeth Bik博士在PUBPEER網站上發布的一篇推文。
  • "拉郎配和借雞生蛋":需要嚴加防範的學術不端
    學術界和相關的行政管理部門對學術不端持&34;的態度使一大批學術不端者受到了應有的懲處,下文摘錄部分案例以資參考。2009年3月●浙江大學賀某某論文造假,被撤銷副教授職務和任職資格。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藥學院院長李某某負有監管不力的責任,不再續聘。●雲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某某被指論文抄襲、一稿多投。
  • 什麼是學術不端檢測系統?
    什麼是學術不端檢測系統?隨著畢業季浪潮的掀起,身為大四的老臘肉們就要和學校說再見了,這時候同學們一邊為了工作奔走,另一邊又為了自己的畢業論文而發愁,在寫論文的時候最大的難關就是論文查重了,在寫論文的時候有很多同學問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是什麼,那今天就針對這些問題為大家解答一下吧。
  • 高校校長因自我抄襲被指學術不端!如何避免出現相同情況被退稿?
    學術不端,對於處於科研圈的學者來說,這是件嚴肅的事情,往往當一個人的學術經歷上沾染汙點,那麼未來可能很難在此道路上大展身手,走通一條光明前途了。然而,我們不排除在一些自己容易忽視的情況下,發生一些學術不當行為,導致最終被判定為學術不端,這是需要我們再三了解及警惕的!
  • 天津大學教授學術造假被解除合同。我並不想勸誰自殺
    (11月20日新京報)教育部2016年發布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明確的六種「學術不端」情形包括:剽竊、抄襲、侵佔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偽造數據或捏造事實,不當署名,提供虛假學術信息,買賣或代寫論文等。同時授權高等學校可以結合學校實際,自行規定六類之外的學術不端情形。
  • 國家正式出臺學術不端行為界定
    大家都在反對學術不端,何為學術不端?如何界定學術不端行為?其實,此前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2019年5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署才正式發布我國首個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CY/T 174—2019)》(以下簡稱《標準》),2019年7月1日正式實施。
  • 人民日報談學術誠信:對學術不端決不能包庇縱容
    網絡圖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科技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是發展形勢所需、大勢所趨。科研誠信則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
  • 論文剽竊案頻發,豈能任由學術不端「秀下限」?
    無論是誰剽竊誰,誰抄襲誰,類似的論文剽竊案時常發生,這不由得讓人深思,論文剽竊、抄襲現象為何屢禁不止?如此學術不端之舉豈能一直「秀下限」? 此前,社科院發布的2018版《反腐倡廉藍皮書》中,曾收集了64個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