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查處學術不端行為 嚴厲打擊學術造假——科技部、教育部、衛生...

2020-12-1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7年6月14日下午,學術期刊集中撤稿調查處理工作新聞通氣會在科技部召開


科技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馬連芳主持新聞通氣會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介紹學術期刊集中撤稿事件調查處理工作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司監察專員劉登峰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自然科學基金會誠信辦主任朱蔚彤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副部長解欣介紹有關情況


與會媒體記者

    2017年6月14日下午,學術期刊集中撤稿調查處理工作新聞通氣會在科技部召開。在京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銳科技等十餘家媒體參加了新聞通氣會。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中國科協組織人事部副部長解欣、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李楠、衛生計生委科技教育司監察專員劉登峰、自然科學基金會誠信辦主任朱蔚彤等分別向新聞媒體通報了對撤稿論文調查處理的工作進展和後續工作安排,並回答了媒體記者的提問。通氣會由科技部辦公廳主任馬連芳主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大力營造求真務實、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和鼓勵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此次論文集中撤稿事件雖是個別案例,但影響十分惡劣,嚴重損害了我國科技界的國際聲譽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尊嚴,同時也反映出我國學術環境和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體系和力度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始終堅持眼睛向內,從自身查找原因,正在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按照統一尺度、甄別責任、嚴肅處理,向社會公開,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在通報中表示,撤稿事件發生以來,各相關部門都高度重視。科技部在萬鋼部長、王志剛書記的直接領導下,會同中國科協、教育部、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等有關部門,統一行動,協同推進,全面徹查,取得了積極進展。6月5日,萬鋼部長召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第六次會議,部署處理論文造假工作。科技部牽頭會同中國科協、教育部、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等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制定了徹查處理工作方案,在現行法律法規等的框架內提出了統一的處理規則,組織涉事論文作者所在單位從行政調查和學術評議兩條線,實事求是對論文質量、論文署名情況、撰寫發表過程、代寫代投第三方機構情況、論文使用情況等開展徹查,基本查清了撤稿論文的情況,為下一步開展處理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各部門對涉事論文作者承擔或正在申請科研項目(基金)、基地建設、人才計劃和科技獎勵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排查,對相關科研項目、基金等予以暫停。針對此次撤稿事件中參與造假的第三方中介機構,科技部、教育部、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等部門會同中央網信辦、工商部門,啟動網上網下清理工作,打擊論文造假的「灰色產業鏈」。

    賀德方強調,「撤稿」是學術期刊自我淨化、自我糾錯的機制。正常的撤稿應當是期刊針對已發表的論文,發現問題的,隨時發現,隨時撤稿。但對數年來的論文集中、大規模撤稿則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負責任的。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科技人員堅守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操守,潛心研究、勇於探索、淡泊名利、求真務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湧現了一大批像黃大年、李保國這樣具有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的優秀科學家。絕不能因為個別科研人員違反科研誠信要求、違背科學精神,就否定我們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否定廣大科研人員做出的傑出貢獻。

    科技部、中國科協、教育部、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將以此次撤稿事件為契機,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強化以「品德、能力、貢獻」為核心的人才評價導向,更好發揮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衛生計生委、科技部將在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開展臨床醫生職稱改革試點工作。科技部牽頭的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將更好發揮議事決策、組織協調作用,推動相關學術機構完善學術期刊跟蹤監測機制,加強科研學術領域誠信建設與聯合獎懲,協調各部門力量共同推進科研誠信建設,維護求真務實的科研環境和良好學術生態。

    會上,教育部通報了對高校和高校附屬醫院涉事論文作者調查處理情況。衛生計生委通報了對醫院系統涉事論文作者的調查處理情況。自然科學基金會通報了對涉事論文作者承擔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調查處理的情況。中國科協通報了發揮科學共同體作用,推動調查處理工作的情況。

相關焦點

  • 教育部:高校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
    新華社北京3月19日電 教育部19日發出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明確高校對本校有關機構或者個人的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負有直接責任,應建立健全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工作機構。    這是我國教育部門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通知指出,高校對下列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進行嚴肅處理。
  • 科技部賀德方: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呂騫)5月19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在發布會上表示,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科技部將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嚴肅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營造導向鮮明、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 科技部、基金委集中公示論文造假,業內人士:該拿造假的學術權威...
    自 9 月中旬至下旬,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下稱自然科學基金委)集中公示了一批學術不端行為。 科技部網站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披露了 9 起涉及購買論文、違反論文署名規範、套取財政科研資金的違規案件處理結果。
  • 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 科技部部長: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已有多位被「拿下」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利益全部清退歸零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利益全部清退歸零5月1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有記者提問:科技界的學風和作風一直都是各方高度關注的問題,請問科技部如何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和學風建設?
  • 科技部:中國科研誠信體系建成十年,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科技部誠信辦相關負責人7月26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誠實守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礎。為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做到對學術不端零容忍,相關科研主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便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 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 中科院:嚴肅查處學術不端 真正起到震懾效果
    (原標題:中科院:嚴肅查處學術不端 真正起到震懾效果)
  • 【「淥水杯」】毛銳《研究生應恪守學術道德、抵制學術不端》
    早在2015年12月9號,中國科協、教育部、 科技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就已經下發了《「發表學術論文「五不準」》通知,旨在弘揚學術規範,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壹) 研究生學術不端的主要表現形式 研究生的學術不端行為主要可以劃分為三種形式:偽造數據、篡改數據、整體抄襲,但有部分學者將「一稿多投」也納入到學術不端的行為之中。
  • 科技部:通報這9起學術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規範科研項目及資金管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懲處違規行為,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近期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對學術論文造假
  • 人民日報:堅持眼睛向內 打擊學術不端
    107篇論文中,101篇提供虛假同行評議專家或虛假同行評議意見涉事作者521人中,486人不同程度存在過錯27日,科技部、教育部、衛生計生委、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科協聯合召開《腫瘤生物學》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按照工作部署、徹查規範、核查程序、處理尺度和工作進度的「五統一」,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甄別責任、嚴肅處理,始終堅持眼睛向內,從自身查找原因,形成「零容忍」的態勢,堅決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滋生蔓延的勢頭。賀德方介紹,這107篇論文的事實情況總體已經核查清楚。
  • 科技部:嚴重學術不端人員相關榮譽...
    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表示: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有兩份重要的文件,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還有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實際上構建了科技界學風作風建設的戰略布局和整體安排。科技部始終把學風作風建設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力推進。
  • 學術不端論文造假傷害了多少人的心靈!
    學術不端論文造假傷害了多少人的心靈!今天,你論文查重了嗎?因為論文查重這件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陷入輿論的漩渦之中。論文查重就像是一把裁決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的公平之劍,然而很不幸,去年年初,「北大博士」翟天臨因為不識知網、學術造假等事件成為「劍下亡魂」,這無疑更使得學術造假問題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 多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涉嫌學術不端,科技部:違規人員,一切歸零
    科技部嚴懲學術不端2020年,多家國內外期刊雜誌紛紛撤稿一些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論文,例如:4月份,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旗下期刊宣布撤稿33篇論文,在此批被撤稿論文的名單中,發現了大量中國學者和高校的身影,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一圖看懂點名了哪些人
    全文1230字,閱讀約需2分鐘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王心科技部網站今天(9月16日)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 為規範科研項目及資金管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懲處違規行為,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近期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對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案件進行了調查,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者。今天,科技部網站通報了部分已完成調查處理的違規案件情況。
  • 「學術不端」怎麼譯?
    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學術不端」如何用英文表達,哪些行為屬於「學術不端」,相關行為又會面臨哪些處罰。   對於翟天臨疑似論文抄襲一事,大多數英文媒體都使用academic misconduct和academic plagiarism來表示。misconduct指不當行為,不端行為,處理不當,行為不檢等。
  • 對科技論文加大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其意義在哪裡?
    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卻不斷湧現出一些學術不端行為,成為了社會進步的「攪屎棍」。科技論文的可信度問題不斷暴露,學術不端事件成為了老百姓茶前飯後的談資。各種「奇形怪狀」的學術不端怪象。一、一稿多投。不斷爆出的學術不端個例,其破壞力非常大。學術不端行為不僅僅破壞了老百姓對於科學的信賴和崇拜,也造成了科研人員對於國家資源和成本的浪費。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治力度。尤其是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懲治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
  • 科技部通報9起論文造假違規案例 7起涉論文購買問題
    【財新網】科技部9月16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關於論文造假等違規案件查處結果的通報》,通報了九起論文造假、學術不端案例,其中七起涉醫院、醫學領域的論文,七起涉論文購買問題。該通報全文如下: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規範科研項目及資金管理,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懲處違規行為,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近期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和單位對學術論文造假、違規使用科研項目資金等案件進行了調查,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者。為進一步強化警示教育,現將部分已完成調查處理的違規案件情況通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