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本屆大會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由教育部圖書館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和北大-維普學術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協辦。會議旨在強化高校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意識,加強過程化管理,弘揚誠實守信、創新有為的學術風氣,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創新型國家戰略建設目標。
據了解,本次會議分為線上線下兩個組成部分進行,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的300餘名代表參與研討。會議首次同步在騰訊會議平臺進行全程直播,讓更多學界相關人士以及高校學子、各屆家長有機會一同感受中國教改的浪潮新風,看到中國教育教學的下一站。
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大國崛起和社會進步的必然之路
本屆會議重點面向科研誠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過程管理以及數字信息化時代下的教育教學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發表了富有建設性的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黨委書記兼系主任張久珍教授主持,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餘光、武漢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陳傳夫、北大教師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華以及北大研究生院主任胡曉陽先後致辭。
王餘光教授指出,學位論文要具備獨有的個性化和生命力,要保證在科學研究上的獨創性和創新性,不能被模式化格式化的論文格式所束縛。
陳傳夫教授表示,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德在才之前是共識,而學術規範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當前學術環境面臨著巨大的變化,比如網際網路給學術科研誠信的工作帶來諸多挑戰,但這些不應成為教育評價改革中的擋路石,反而應為我所用,成為改革創新思維的抓手。
孫華主任表示,雖然我國論文發文量高居世界第二,但是撤稿數量也十分可觀。立德樹人,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因此面向學生開展學術規範教育意義重大。同時,也需要對教師進行學術規範教育的責任進行細化。
胡曉陽主任也認為,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需要從考試、教育等諸多方面加強科研誠信的培養,這是推進我國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大計。
開啟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閘門,讓高質量人才如江河般奔湧而出
在主旨報告環節,與會高校領導及科研機構專家圍繞「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這一主題,紛紛獻言建策。
荊林波教授提到,面對社會科學研究中浮躁、作假等各種問題,改革科學評價體系對於科研誠信意義非凡。目前,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的誠信考核已經都在落地實施。
荊林波教授有關《科研誠信的法制化進路與案件查處的法律思維》的主旨報告,則立足法治思維,全面講解了我國現行法律條文對於科研失信行為的定義和處理辦法。他表示,要以明文規定的條文規定為準則,用法治思維去處理科研誠信問題。
王子舟教授具體介紹了由北大編纂的預計2021年正式出版的《學術規範手冊》。他認為,《手冊》內容從概念到應用,針對學術研究者,其本質上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工具書。
南京大學葉繼元教授的《科研誠信與學業、學術質量「全評價「》報告,深度辨析了科研誠信、科研倫理、學術道德、學風、學術規範五個概念,講解了學術研究的基本規範,同時介紹了南大建立的學術「全評價「體系的六大要素,三個維度。
隨後,面向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李曉峰和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項聰立足自身思考實踐,分別從高校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和信息化背景下本科生教學工作規範等問題分享了真知灼見。中國社科院評價研究院科研誠信辦公室副主任鍾慧針對「懲治學術不端,加強科研管理」,重點介紹了2019年6月份七部位聯合發布的《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誠信管理辦法》和未來的任務規劃。
【來源:消費日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