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永遠是社會發展邁入新時期的重點關切和重要抓手。面向十四五,面向中華民族復興進入新階段給教育體系帶來的新課題和新目標,如何讓「時代新人們」更具衝擊力、凝聚力、創新力、自驅力,這些都賦予了本輪教改更加深刻的戰略價值和歷史意義。日前,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夯實高質量育人體系」為主題的第四屆「科研誠信與學術規範」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圓滿落幕。大會通過學界專家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入探究,意在把穩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盤,賦能高質量人才培養輸出全過程。
賦能「時代新人」,學界盛會展教改宏圖
據悉,本次學界盛會由教育部圖書館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辦、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研誠信與負責任創新專業委員會和北大-維普學術大數據應用實驗室協辦,有來自學界領導、專家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等各界人士參加。
新時代高校教育評價改革:把穩方向盤,一腳油門踩到底!
一、信息技術為杖,以「四新」重塑本科教育形態
武漢大學本科生院副院長李曉峰,通過《新形勢下高校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思考》的主題報告,從溯源到展望,全面深刻解讀了新形勢新要求下,我國高校評估體系改革的整體思路。
李曉峰談到:「高校本科教學工作面臨著以下四個新形勢,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邁入普及化時代,高校需要分類發展,凸顯辦學特色;高校本科教育進入新時代,以『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重塑高校本科教育形態當是要務;新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本科教育需要突出專業教育,發展專業特色;而隨著新一輪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方案的出臺,高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更需要積極面對,適應新變化。」
以武漢大學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工作的改進升級來看,首先要以「明確考察要點、強化引導作用」為主導改進評估指標體系;其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改進評估工作方式,提高評估工作管理水平。當前,武漢大學通過搭建學校自身的本科教學狀態資料庫系統,為院系本科教學狀態評估提供了豐富的數據支撐,實現了以數據考核為主,結合專項檢查與現場實地考察為一體的先進評估體系。
二、信息化融入過程管理,讓學術誠信成為本科生的自覺行為
華南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項聰以《信息化背景下本科生教育探索實踐》為報告,通過華南理工的改革實踐,詮釋了高校本科學術誠信、學術規範及教育過程管理的先進經驗。項聰指出,當前我國大學校園學術不誠信現象不在少數,華南理工通過將「忠於學術」的理念引入根植到校園建設和課堂當中,結合學院、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制度建設,逐步花清了學術誠信的界限。
更重要的是,華南理工從2010年開始啟動了本科畢業設計檢測服務試點,將查重系統引入校園,按10%進行抽檢。到2016年,畢業論文(設計)展開分階段過程管理,進行重點監控;2017-2018年,啟用作業系統,加強學習過程管理,打擊「水課」,同時開展畢業論文(設計)自建庫建設,實現縱向查重。截至目前,其畢設自建庫與作業系統自建庫已打通實現共庫,進一步擴大了內部自檢範圍,且在疫情的推動下,實現了以秒為「截點」提交作業,滿足在線開卷考試需求。真正做到了讓學術誠信成為本科生的自覺行為。
三、教育教學資源的大數據聯通,數位化照進研究生教育新思維
面向數位化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與關隘,南開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蔣雅文在《數位化背景下雙一流高校研究生培養的探索與實踐》報告中,闡述了三個重要任務:1、完善開放共享的育人機制——師生共同體;2、重點工作著眼於數據驅動的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3、實施博士生研究生的學業學位分離,嚴格把控人才質量。
當前,南開大學已實現集「教務管理信息系統、智慧教室、多種資源共享共建、數據分析平臺」為一體的教育教學資源的大數據聯通。其次,蔣主任談到:「當前國內各大高校在人才入口和出口端都有著嚴格的管理體系,因此,以培養環節管理為抓手,不斷強化培養過程管理當是串聯好出入口路徑的關鍵所在。我校從2020級開始博士生學制四年;做好教學檢查、抽檢和評估;加強信息公開,接受師生監督,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在學期間考核評估制度、分流制度、完成科研成果公示制度、論文答辯公告制度等。」
結束語:
新人也好,舊人也罷,本輪深化教改的指向性已經表明,中國的發展不再是基於前七十載的韜光養晦,而是要以砥礪前行的姿態,高質育人為先,衝破思維、體系的枷鎖的樊籬,謀求大國文明的世紀復興!既然此番已經握住了方向盤,何不一腳油門踩到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