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無法被打敗:《老人與海》的隱喻手法

2020-12-13 文化的理想國

《老人與海》在1952年一經問世就被學界和公眾視為海明威「最偉大的不朽之作」。他始終堅持的「冰山理論」創作原則在這部小說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簡明凝練的語言、真實樸素的人物,不僅秉承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還通過字裡行間象徵和隱喻的手法讓人深刻地體會到「大道至簡」的深蘊哲理。

《老人與海》中的隱喻體現

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作者藉助本體和喻體之間某一個方面的相似性進行描述,達到表現事物、傳達情感,進而激發文學魅力的目的。作為一個現實主義的作家,海明威總是將抽象的事物、深刻的含義,藉助隱喻的手法進行集合化或整合化的表現,這就使得故事充滿了情感的張力與感染力。

主人公形象的隱喻

《老人與海》的主人公名叫桑迪亞哥,他是一個鬥志昂揚、頭腦靈活的「硬漢」,同時也是一個生活貧窮、黴運纏身的悲劇英雄。如果是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價桑迪亞哥,他的確不能算是成功,但是作為一個漁夫,用捕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最恰當的。

他認為「這正是我生來該幹的行當」。這種看似固執的想法,讓桑迪亞哥抵禦住了連續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的困厄:生活上的貧窮和被人們認為是厄運象徵的精神壓力。在第85天,他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這是一條比他的船還要大的魚,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經過兩天一夜的搏鬥,他終於制服了這條魚。

在這期間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與黑人掰手腕的事情,也表現出了對這條魚——他此時的對手以最大的尊重:「魚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魚啊,我愛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

此時,捕魚已經不是一個生存的手段,而是桑迪亞哥用以證明自己的尊嚴與價值的載體。當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時,又引來了許多鯊魚的爭奪,他不得不繼續搏鬥,即使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武器,他還是擊敗了這些鯊魚。

很多學者認為,桑迪亞哥是海明威自身經歷的縮影,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海明威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作為戰士的他身心俱損。在創作《老人與海》之前,公眾對他的創作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質疑聲,桑迪亞哥的脆弱與滄桑正是海明威當時狀態的真實寫照。

這也促使海明威下決心創作一部小說,反擊現實的質疑。果不其然,《老人與海》在問世後,得到了普立茲獎,第二年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中桑迪亞哥表現出的堅忍不拔的精神被美國人民提煉為美國精神,海明威也被美國人認定為美國精神坐標。

大海形象的隱喻

大海是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角,它和桑迪亞哥相伴相生,是桑迪亞哥實現人生價值、獲取生命尊嚴的一個重要場所。這個「場所」給予了桑迪亞哥並不充足的生存條件,但卻為他帶來了不可預測的危險。

正如人生中的很多經歷,有時仁慈、有時兇險,變化莫測。從他84天在海上一無所獲到忽然釣到一條足夠大的馬林魚,若是用國人的哲學體系解釋,那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桑迪亞哥在大海上捕捉獵物,也像獵物一樣被自然考驗著。

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大海在這裡隱喻的是強權者。它本身是兇狠的,而在比它更廣大的自然中,要想獲得更多的生存機會,它又必須變得更加兇殘和橫暴。

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說,大海也象徵著「二戰」結束後美國的社會狀況。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的猖獗橫行讓民主與進步的力量遭到瘋狂的迫害,整個美國社會都被恐怖和疑懼籠罩,海明威作為一個敏銳的新聞工作者、富有正義感的作家、堅定的反法西斯戰士,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是極為不滿的。他希望去戰鬥,不畏強權主義,並堅定地將戰鬥精神貫徹到底,這種對於黑暗現實的控訴,是他戰鬥精神的體現,也是文學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對語言的運用是獨樹一幟的,既體現了文學創作的風格,更充分地展現了他的人格特質。他結合社會現實、個人經歷運用諸多隱喻,為文學史貢獻的不僅是一部載譽飽滿的作品,更是深遠的文學精神和人生精神。

最後,用他在小說中的這句話結尾,或許是最恰當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海明威: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的老人
    記得30歲時,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的前一夜,忐忑不安,前途未明,但這一步又非走不可,不然對自己無法交代,為了獲得勇氣與安寧,那晚再看了一遍《老人與海》。說起來有些矯情。但當時就是如此。感謝海明威,我現在還在捕魚。
  • 【原創】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老人與海》
    用魚叉叉; 用魚叉捕獲; 例句:Then the harpoon was ready and the man in the bow of the boat aimed it at the whale.這個時候魚叉準備好了,在船頭的人瞄準了鯨魚。
  •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我決定用書中的經典課文《老人與海》來與學生溝通。由前一次大考考查的「冰山理論」入手,讓理想照進現實,怎樣由考點到課文,由課文到考試。分析海明威的小說特點,送給學生幾句話與之共勉。分享的第一句話: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 好作文:《總會想起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學校舉行踢沙包比賽,第一名的獎品是一整張貼畫。那花花綠綠的貼畫深深地吸引了我。可我不太會踢沙包,第一年的比賽,我輸了。傷心、懊惱,可更多的是不甘。我想起了《老人與海》中這句話,暗下決心,要重頭再來。
  • 作文好句: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海明威。中考押題
    有了它的陪伴,我們就可以擁有勇往直前的力量,可以心甘情願的無悔付出,熬過一次又一次艱難的時光。 你看,「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這是《老人與海》中對生活的抗爭;「我有一個夢想」,這是馬丁路德金對種族平等的追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這是貝多芬對現實的抵抗。
  • 《老人與海》:我不相信所謂的命運,人不是一生下來就要被打敗
    而《老人與海》會為你照亮前方的人生之路。影片中桑迪亞哥的堅強令人佩服,一個無依無靠的老人,從來沒有想生活低過頭。因為年齡大了,連續八十多天沒有捕到過魚,但是他沒有向困難低頭。他一直以「能夠被打敗的只有身體,一個人的意志是永遠不能被打敗的」這樣的信念,讓他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努力奮戰。
  • 天潤世紀圖書介紹《老人與海》讀後感
    世界名著《老人與海》講述一個老人獨自在海上捕魚,接連幾個月沒有收穫,後來他釣到一條很大的旗魚,跟它纏鬥了兩天兩夜,用魚槍把它刺死;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鯊魚的襲擊,缺乏幫手和工具的老人雖然殺了幾條鯊魚,但旗魚被其他鯊魚吃光了,等他進港時,旗魚只剩下一副骨頭。
  •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原標題:「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新華網上海11月6日電(記者 孫麗萍)「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著名翻譯家吳勞讓幾代中國人記住了海明威筆下的這句勵志名言。這位90歲高齡的翻譯界長者,已於今年10月30日凌晨在上海因心臟病發辭世。
  • 老人與海,值得推薦
    《老人與海 》讀後感 我讀過許多書 ,它們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有一本書讓我體會很深 ,他就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寫的《 老人與海
  • 希臘攝影圖集:重溫《老人與海》經典名句
    ——海明威 《老人與海》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海明威 《老人與海》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海明威 《老人與海》每一天都是新的日子。走運當然是好的,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準備了。
  • 《老人與海》:老人最後拖回一具骸骨,這是勝利,人們還是嘲笑他
    ,而且只用一隻腳站著,因為只有這樣,時刻提醒自己用耐力和恆心,才可以感受到老人與海的激情,小說才有說服力。老人與海在《老人與海》裡,我們看到老人最後只拖回一具骸骨,心裡是萬般震撼,難受壓抑,百感交集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在給這部《老人與海》頒獎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那麼這部作品的「無法抗拒之美」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 《老人與海》讀後感,你學到了什麼?
    輕輕的合上《老人與海》,靜靜的閉上眼睛,腦海裡全是老人與鯊魚搏鬥的驚心畫面,我恐懼這些血腥的畫面,但又被深深的吸引,被老人的自信、頑強、勇敢、不怕輸、勇於拼搏、努力捍衛自己生命的高貴品質所吸引。老人已經很蒼老了,他所有的身體器官無一不告訴他已經很老了,有些事他已經做不到了,可又是什麼原因讓他決定孤身一人去很遠的地方打魚?是因為84天沒有打到魚了還是因為別人的眼光?我覺得這時的老人就像是一個在夢想的路上獨自行走的旅人,是那麼的孤獨,那麼的脆弱,但他又是不孤獨的,因為他的意志是那麼的強大。
  • 7-9年級春季班:英文原著The Old Man and the Sea《老人與海》在線閱讀寫作課
    而這正是許多中國學生出國後面臨的主要挑戰:無法完成海量閱讀及論文撰寫,難以有效參與課堂討論。老人沒有水和食物,也沒有武器和助手,經過兩天兩夜的纏鬥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但在返回的途中遇到鯊魚的搶奪,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筋疲力盡的老人只能拖回一副魚骨頭。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這個看似悲劇的故事,實際上透露著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人們的鬥志。文中名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也充分體現出這一精神。
  • 解讀英文版老人與海課程
    課程名稱:崔萬龍解讀英文版老人與海課程描述:當你愛上閱讀,你將同時學會愛的方式內容簡介: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文譯名為《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二十世紀中葉的古巴。主角人物是一位叫桑迪亞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男孩。
  •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老人與海》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很喜歡海明威這句話。被毀滅是結果,被打垮是態度。面對失敗,有的人會一蹶不振,有的人卻會越挫越勇。
  • 《老人與海》的50句經典語錄
    海明威一生當中寫過很多部作品,他的《老人與海》是一部嚴格的中篇小說。1953年,海明威憑藉《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的身影、腳印一點也不比他的作品遜色。他當過記者,打過仗,打過拳擊,做過間諜。
  • 【文林•課程】六年級課外閱讀推薦《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生動塑造出桑提亞哥的硬漢形象,更通過這一硬漢謳歌了人類永恆價值,「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剛毅的性格、精湛的釣魚術等勾勒出他已不僅僅是條硬漢,從他身上看到了各種不同的、讓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樂觀、單純、孤寂及睿智。
  • 米粒媽讀世界經典名著 | 《老人與海14》: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傳世...
    歡迎來到「米粒媽讀世界經典名著」時間米粒媽為大家準備了100本世界名著今天讀《老人與海》點上方 綠標 聽米粒媽故事 親愛的,戳下方二維碼 加米粒媽個人吧 拉你進群, 我每天會在群裡分享 更多好聽的故事音頻 跟孩子一起聽吧,麼麼噠《老人與海1》《老人與海2》
  • 《老人與海》: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老人與海》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彼德洛夫1999年執導的一部動畫短片,短片由厄納斯特·海明威、亞歷山大·彼德洛夫擔任編劇,高登·平森特、松田洋治、三國連太郎、Kevin Delaye擔任主演 。一個叫做馬洛林的孩子卻把他當作自己心中的英雄,常常聽老人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和紐約揚基隊的傳奇。84天沒有捕到魚了,對於一個靠打魚為生的老人來說,這意味著沒有了活下去的基礎。老人又出海了,為了捕到魚,他遠離船隊,自己到了一個陌生的水域。忽然船舷上的繩子動了,根據多年的經驗,聖地牙哥馬上就知道這是個大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