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2020-12-17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新華網上海11月6日電(記者 孫麗萍)「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著名翻譯家吳勞讓幾代中國人記住了海明威筆下的這句勵志名言。這位90歲高齡的翻譯界長者,已於今年10月30日凌晨在上海因心臟病發辭世。

  吳勞原名吳國祺,生於江蘇蘇州,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1949年入北京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學習。1979年起入上海譯文出版社,歷任編輯、編審,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

  除了擔任大量外國文學作品的責任編輯之外,吳勞翻譯了不少耳熟能詳的美國小說,如《馬丁·伊登》、《鐵蹄》、《盧布林的魔術師》。但他的譯作《老人與海》影響最為深遠,幾乎成為其一生成就的代名詞。

  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室主任張建平對新華社記者回憶起這本書的翻譯經過。他說,上世紀末,「海明威熱」在中國剛剛興起,上海譯文出版社看好這一趨勢,特地委託吳勞出山翻譯海明威最重要代表作《老人與海》。而吳勞也不負眾望,很快拿出譯作,該書一出版就形成轟動。

  吳勞翻譯的這本《老人與海》,已成經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推出該書平裝本首版,到2012年第22次開機印刷,印數依然高達35萬。如果把各種版本加起來,吳勞翻譯的《老人與海》迄今銷量不下百萬冊。

  張建平認為,吳勞的翻譯觀與海明威的文風之間的默契,造就了這一經典。海明威崇尚簡潔有力的文字。吳勞則一貫推崇「全息翻譯」。他反對過分強調辭藻,主張全面忠實、儘可能完整地傳達原作者筆下的信息。兩者「不謀而合」,才形成了吳勞翻譯的《老人與海》經久不衰的影響力。

  淵博的知識和驚人的記憶力,也成就了吳勞在外國文學翻譯界的盛名。上海文藝界人士回憶說,在電腦不夠普及的年代,吳勞基本被大家當成了一部「會走的百科全書」。他擁有照相機式的記憶力,對於西方文化十分博聞強識。上海作家陳子善則盛讚吳勞「是翻譯家更是聊天家,翻譯家有許多,而聊天家只有這一位」。

  在文學翻譯之外,吳勞的人生也頗為奇特。他一生未婚、無兒無女,以文學和翻譯事業為畢生摯愛,永不言退、永不下班。

  據介紹,吳勞出生於蘇州大戶人家,小時生活優越,後來經歷坎坷。早年他以翻譯謀生,曾被錯劃右派,在裡弄加工廠敲洋釘的工作也做過,卻也不以為苦。直到58歲高齡,對別人來說都已是退休光景,吳勞才加入上海譯文出版社有了正式工作。而譯文社也一直給予老先生「特權」,直到他70歲才給辦了退休手續,後來又以「返聘」方式讓他繼續工作。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黃昱寧印象中,吳勞「元氣充沛、永不知老」。黃昱寧剛剛加入譯文出版社之時,吳勞已經是75歲高齡,但依然每天風雨無阻來出版社上班。

  「在辦公室裡,每天總能聽到吳勞沿著木製樓梯拾級而上的腳步聲,走一步,喘一步,嘆一聲,間或還夾雜幾句自言自語。真想像不出哪個單位還會有如此大師級的返聘員工」。黃昱寧在回憶文章中感嘆。

  事實上,吳勞的「返聘」生涯一直延續到80多歲,這幾乎是出版界獨一無二的情況。

  「儘管因為時代的原因,吳勞沒有自己的家庭,但他絕對是一位最最熱愛生活、富有情趣的人。」張建平說,吳勞對生命正是抱著「老人與海」式永不言敗、永不服輸的精神。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著名翻譯家吳勞辭世 畢生詮釋海明威堅毅精神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著名翻譯家吳勞讓幾代中國人記住了海明威筆下的這句勵志名言。這位90歲高齡的翻譯界長者,已於今年10月30日在上海因心臟病發辭世。  吳勞原名吳國祺,生於江蘇蘇州,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1949年入北京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學習。
  • 海明威: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的老人
    」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時至今日,讀來依舊備受鼓舞。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就是海明威的經典代表作——《老人與海》。《老人與海》也被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 》(2020年版)。
  •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今天到我們辦公室去尋求安慰的學生不止一個兩個。學校根據我校實際,對班級學生做了適當的調整,一些學生沒能很快適應過來,細心的老師發現了問題在給他們做疏導。上課之前我考慮到剛分了班,學生心裡有些不適應這一現實,思考怎麼跟我的學生見面。按慣常的複習進度,剛好我們複習到必修三教材。我決定用書中的經典課文《老人與海》來與學生溝通。
  • 《老人與海》譯者吳勞去世 身世坎坷一生未娶
    昨日凌晨4時許,曾翻譯《老人與海》、《馬丁·伊登》的翻譯家吳勞於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歲。吳勞被譽為海明威專家,他身世坎坷,一生未娶,也並無子女,去世時是外甥陪伴左右。  翻譯實在,《老人與海》最權威  吳勞最主要的身份為翻譯家,翻譯作品大多集中於美國文學,其中又以翻譯海明威作品最為知名。
  • 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
    新華社上海7月28日專電 題:不做大師,甘為「匠人」——追憶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新華社記者孫麗萍28日13時39分,著名翻譯家、《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在上海病逝。但詞典亦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基石與抵達其它文化的橋梁。正是在這個少人喝彩的領域中,陸谷孫先生投入40餘年,渾然忘我,一生只做一件事——與時間賽跑編詞典,用生命詮釋了何謂學術界的「匠人精神」。人生如海,一葦以航陸谷孫先生最後一次在公眾場合亮相,是在一年前的上海書展上。
  • 【原創】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老人與海》
    用魚叉叉; 用魚叉捕獲; 例句:Then the harpoon was ready and the man in the bow of the boat aimed it at the whale.這個時候魚叉準備好了,在船頭的人瞄準了鯨魚。
  • 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 弟子追憶:為人低調 與世無爭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21日,據多家媒體報導,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因病逝世,享年81歲。其弟子、知名翻譯家朱振武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他畢生從事法國文學的翻譯、研究與教學,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專家。著名翻譯家鄭克魯。朱振武供圖1957年,鄭克魯考上北京大學,學習法語專業。他曾說過,研究與翻譯道路是機遇與努力交織的結果,選擇學習法語完全是偶然的。但是,他從此與法國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 作文好句: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海明威。中考押題
    有了它的陪伴,我們就可以擁有勇往直前的力量,可以心甘情願的無悔付出,熬過一次又一次艱難的時光。 你看,「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這是《老人與海》中對生活的抗爭;「我有一個夢想」,這是馬丁路德金對種族平等的追求;「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這是貝多芬對現實的抵抗。
  • 好作文:《總會想起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學校舉行踢沙包比賽,第一名的獎品是一整張貼畫。那花花綠綠的貼畫深深地吸引了我。可我不太會踢沙包,第一年的比賽,我輸了。傷心、懊惱,可更多的是不甘。我想起了《老人與海》中這句話,暗下決心,要重頭再來。
  •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老人與海》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很喜歡海明威這句話。被毀滅是結果,被打垮是態度。面對失敗,有的人會一蹶不振,有的人卻會越挫越勇。
  • 追尋外國文學的優美足音——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巖
    以精湛優美文筆翻譯泰戈爾文集的著名翻譯家、上海譯文出版社前社長孫家晉(筆名吳巖)於9月8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2歲。孫家晉不僅給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泰戈爾譯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擔任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期間,還組織翻譯出版了《傲慢與偏見》《斯巴達克斯》《簡愛》等一批影響力巨大的外國文學名著,流傳至今已成為經典。
  • 滬上學人追憶董樂山 最後譯著《太陽帝國》發行
    滬上學人追憶董樂山 最後譯著《太陽帝國》發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05日 09:02 來源: 來源大半年過後,心裡還燃著餘焰,偶爾遇到關於思想文化一類問題,還會凜凜然地升騰起來……這個人就是董樂山。"這是學者林賢治在董樂山去世不久後,在自己的博客裡留下的文字。日前,董樂山先生最後的譯著《太陽帝國》中文版的發行儀式在上海舉行,滬上學人陳子善、吳勞、江曉原、何平等拼湊起了關於翻譯家的往事。     董先生生前翻譯了大量文學和社科類經典著作。
  • 曾翻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著名翻譯家張玉書教授去世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宋強)楚天都市報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獲悉,著名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張玉書教授於1月5日在北京離世,享年85歲。著名翻譯家張玉書教授「他為我們翻譯了很多茨威格作品,他翻譯的《茨威格小說全集》正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出版過程中,預計今年4月上市,可惜他無法看到了。」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策劃部主任宋強說。張玉書,1934年出生,上海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
  • 上海翻譯家協會改革開放30年與文學翻譯發展論壇
    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上海翻譯家協會於2008年11月19日在上海文藝活動中心召開了「改革開放30年與文學翻譯發展論壇」,40多位會員出席了論壇。論壇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來文學翻譯興盛的原因,成長的軌跡,探索了今後的發展方向。上海市文聯黨組副書記遲志剛出席論壇並講話。
  •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無法被打敗:《老人與海》的隱喻手法
    簡明凝練的語言、真實樸素的人物,不僅秉承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還通過字裡行間象徵和隱喻的手法讓人深刻地體會到「大道至簡」的深蘊哲理。《老人與海》中的隱喻體現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作者藉助本體和喻體之間某一個方面的相似性進行描述,達到表現事物、傳達情感,進而激發文學魅力的目的。
  • 著名翻譯家朱雁冰逝世
    本報訊(記者路豔霞)著名翻譯家朱雁冰教授於3月2日17時逝世。1933年12月,朱雁冰生於山東茌平,196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外語系,主攻德語語言文學,畢業後即任教於四川外國語學院(今稱「四川外國語大學」)。
  • 10.28聽說 | 但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發音講解+口語表達)
    (元音梯形圖可以很好地幫助大家對比元音)(註:①唇形:嘴角往兩邊咧的越多唇形越扁;②舌高點:指舌頭抬起的最高的地方;前/中/後元音就是舌頭前面/中間/後面抬的最高;③開口度:下巴向下拉的程度,越向下拉舌頭也越低)以上以美音為例1. destroy 毀壞,摧毀,毀滅e.g.
  • 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高莽逝世
    深圳特區報北京10月7日電(駐京記者 李萍)我國著名翻譯家、作家、畫家,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高莽,於10月6日晚10點30分去世,享年91歲。其家人7日凌晨1點33分在微信朋友圈發出消息,「高莽先生在平靜中離開了我們。
  • 廣東中山籍著名翻譯家鄭克魯逝世,譯《巴黎聖母院》自成一格
    據上海市作家協會訃告,廣東中山籍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鄭克魯是第四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譯有《第二性》《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法語名著,主編的《外國文學史》至今為國內眾多高校採用,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