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勞所譯的《老人與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昨日凌晨4時許,曾翻譯《老人與海》、《馬丁·伊登》的翻譯家吳勞於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歲。吳勞被譽為海明威專家,他身世坎坷,一生未娶,也並無子女,去世時是外甥陪伴左右。
翻譯實在,《老人與海》最權威
吳勞最主要的身份為翻譯家,翻譯作品大多集中於美國文學,其中又以翻譯海明威作品最為知名。吳勞曾翻譯海明威的《伊甸園》、《春潮》和《老人與海》。《老人與海》在國內的中譯本不下30餘種,而吳勞的譯本銷量最大,也被認為最具權威。「他主張全息翻譯,就是作者在書中表達的東西,都要儘量完完全全翻譯出來。」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編輯張建平如是說。他曾擔任吳勞所譯《春潮》和《伊甸園》的責編,「吳老的東西不花哨,很實在。他常常自謙說自己沒什麼文採,其實他的古文根底很深,他當年上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也不是一般的好。」
編輯認真,逐字逐句對照原文
張建平1977年進入上海譯文出版社,吳勞到上海譯文則是1979年的事。「吳老當年被錯劃成右派,平反之後到蘇州大學做老師,『文革』之後我們知道他的經歷,就把他從蘇州大學調到了譯文社來。」張建平說。吳勞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編輯生涯。他在上海譯文編輯了大量外國文學書籍,曾主持編輯過「海明威全集」與「福克納全集」。張建平說,吳勞做編輯極為認真,編稿子會逐字逐句與原文進行校對,一點小小的錯漏都難逃他的法眼。為此譯者常常會和他產生爭執,但過後又很感謝他。
做事執著,熱心提攜年輕人
與吳勞共事多年,張建平覺得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平時卻很謙虛,「社裡的人都是知道他是百科全書,他真的什麼都懂,甚至常常和我們聊足球。」吳勞對外國電影也頗有研究,「文革」結束後上海的《大眾電影》復刊,該雜誌編輯常常向他請教問題。讓張建平印象更深的是吳勞對年輕人的幫助,「他是個很執著的人,有時向他討教問題,我們沒弄懂,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但他會記在心裡,查各種資料,第二天再給你說說。」
張建平感慨,「我當編輯也這麼多年了,在我遇到的人當中能夠真正對翻譯、編輯有研究的,無人能出其右。」
■ 微博追憶
陳子善:他老人家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喜歡聊天,每次見面就拉著你聊天,可以一直聊下去,聊下去,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永遠不愁沒有話題。《書城》舉辦茶座那幾年,他常光臨,高談闊論。他是有名的翻譯家,更是聊天家。翻譯家不少,聊天家又有幾位?
雅鴉湖居士:2010年春天在譯文實習,當時吳勞老身體尚好,每周四來社裡看報罵人。有次他正指著報紙上不知什麼內容罵人,我跟他打招呼,他拉我講話,開篇的那句"Translation is approximation......"至今難忘。
雲也退:他說話滔滔,我能聽懂的不超過十分之一,有一句話卻記得。因為不太願意被他拉著說話,我從他身邊擦肩過幾次。有一天我與他打招呼,他認真地報以微笑,然後說:「我覺得你有點看不起我。」(記者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