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譯者吳勞去世 身世坎坷一生未娶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老人與海》譯者吳勞去世 身世坎坷一生未娶

吳勞所譯的《老人與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

  昨日凌晨4時許,曾翻譯《老人與海》、《馬丁·伊登》的翻譯家吳勞於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歲。吳勞被譽為海明威專家,他身世坎坷,一生未娶,也並無子女,去世時是外甥陪伴左右。

  翻譯實在,《老人與海》最權威

  吳勞最主要的身份為翻譯家,翻譯作品大多集中於美國文學,其中又以翻譯海明威作品最為知名。吳勞曾翻譯海明威的《伊甸園》、《春潮》和《老人與海》。《老人與海》在國內的中譯本不下30餘種,而吳勞的譯本銷量最大,也被認為最具權威。「他主張全息翻譯,就是作者在書中表達的東西,都要儘量完完全全翻譯出來。」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學編輯室編輯張建平如是說。他曾擔任吳勞所譯《春潮》和《伊甸園》的責編,「吳老的東西不花哨,很實在。他常常自謙說自己沒什麼文採,其實他的古文根底很深,他當年上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英文也不是一般的好。」

  編輯認真,逐字逐句對照原文

  張建平1977年進入上海譯文出版社,吳勞到上海譯文則是1979年的事。「吳老當年被錯劃成右派,平反之後到蘇州大學做老師,『文革』之後我們知道他的經歷,就把他從蘇州大學調到了譯文社來。」張建平說。吳勞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編輯生涯。他在上海譯文編輯了大量外國文學書籍,曾主持編輯過「海明威全集」與「福克納全集」。張建平說,吳勞做編輯極為認真,編稿子會逐字逐句與原文進行校對,一點小小的錯漏都難逃他的法眼。為此譯者常常會和他產生爭執,但過後又很感謝他。

  做事執著,熱心提攜年輕人

  與吳勞共事多年,張建平覺得他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平時卻很謙虛,「社裡的人都是知道他是百科全書,他真的什麼都懂,甚至常常和我們聊足球。」吳勞對外國電影也頗有研究,「文革」結束後上海的《大眾電影》復刊,該雜誌編輯常常向他請教問題。讓張建平印象更深的是吳勞對年輕人的幫助,「他是個很執著的人,有時向他討教問題,我們沒弄懂,自己就打了退堂鼓。但他會記在心裡,查各種資料,第二天再給你說說。」

  張建平感慨,「我當編輯也這麼多年了,在我遇到的人當中能夠真正對翻譯、編輯有研究的,無人能出其右。」

  ■ 微博追憶

  陳子善:他老人家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喜歡聊天,每次見面就拉著你聊天,可以一直聊下去,聊下去,古今中外,天南海北,永遠不愁沒有話題。《書城》舉辦茶座那幾年,他常光臨,高談闊論。他是有名的翻譯家,更是聊天家。翻譯家不少,聊天家又有幾位?

  雅鴉湖居士:2010年春天在譯文實習,當時吳勞老身體尚好,每周四來社裡看報罵人。有次他正指著報紙上不知什麼內容罵人,我跟他打招呼,他拉我講話,開篇的那句"Translation is approximation......"至今難忘。

  雲也退:他說話滔滔,我能聽懂的不超過十分之一,有一句話卻記得。因為不太願意被他拉著說話,我從他身邊擦肩過幾次。有一天我與他打招呼,他認真地報以微笑,然後說:「我覺得你有點看不起我。」(記者江楠)

相關焦點

  • 《老人與海》譯者去世 同事:他活得非常真實
    記者 陳謀   10月30日凌晨4時許,曾翻譯《老人與海》的資深翻譯家吳勞於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0歲。  吳勞被譽為海明威專家,是《老人與海》在內地發行最早、群眾基礎最深的版本的譯者。  「在大路另一頭老人的窩棚裡,他又睡著了。他依舊臉朝下躺著,孩子坐在他身邊,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
  • 《老人與海》譯者去世 曾被評"會走的百科全書"
    老人正夢見獅子。——《老人與海》」  直到吳勞去世,我們才突然想起他就是《老人與海》的譯者。  這位90歲高齡的翻譯界長者,已於今年10月30日在上海因心臟病發辭世。  吳勞原名吳國祺,生於江蘇蘇州,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英國文學系,1949年進入北京勞動大學外文訓練班學習。
  •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追憶著名翻譯家吳勞
    但他的譯作《老人與海》影響最為深遠,幾乎成為其一生成就的代名詞。  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室主任張建平對新華社記者回憶起這本書的翻譯經過。他說,上世紀末,「海明威熱」在中國剛剛興起,上海譯文出版社看好這一趨勢,特地委託吳勞出山翻譯海明威最重要代表作《老人與海》。而吳勞也不負眾望,很快拿出譯作,該書一出版就形成轟動。  吳勞翻譯的這本《老人與海》,已成經典。
  • 張愛玲譯《老人與海》盡顯譯者譯筆風採
    本報訊 寫作之外,女作家張愛玲其實在文學翻譯上亦頗有心得,近日,張愛玲所譯海明威經典名著《老人與海》簡體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令讀者有機會重讀這部歐美小說經典的同時領略張愛玲譯筆的魅力。該書除張譯《老人與海》外,還收入張愛玲翻譯的瑪喬麗·勞林斯《鹿苑長春》及華盛頓·歐文的《睡谷的故事》。
  • 張愛玲版《老人與海》稱「第一」被指宣傳誇張
    然而,書商宣傳時使用所謂「學術界公認的第一中文譯本」的宣傳語,還將其他《老人與海》譯本與之對比,以自抬身價的做法,引起了其他譯本譯者的不滿。現在不少圖書宣傳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事實上已對讀者構成了誤導,這引發了業界和讀者的普遍憂慮。
  • 《老人與海》封面
    9年前,他以 《水煮三國》為開端,開創了管理文學的寫作流派,9年後,他用兩個月的時間,翻譯、出版了經典名著《老人與海「大部分人在翻譯《老人與海》時,都是主題先行,僅僅局限於人生成敗、勵志這個層面。引用得最廣的一句話就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日前,成君憶對記者說,「但我認為,除了表面上的人生成敗之外,這個小說還有更深的意義,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複雜。如果說人生是一片蒼茫的大海,那麼你我就都是久經滄桑的老人。《三國演義》主題歌這麼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 張愛玲譯作<老人與海>出版 因迫於生計才翻譯本書
    前天,由張愛玲生前翻譯的海明威經典名著《老人與海》簡體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推出上市。書中還收錄了張愛玲翻譯的瑪喬麗·勞林斯《鹿苑長春》及華盛頓·歐文的《睡谷的故事》。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這部經典著作至今有海觀、吳勞、黃源深、余光中等多個中譯本。
  • 9旬老人一生省吃儉用,靠吃鹹菜度日,死後家裡現金6人清點3小時
    今天所說的9旬老人是驚為天人的隱形富婆:她一生省吃儉用,以吃鹹菜辣椒為主,去世後,後人清點她所儲藏的現金就花了三個小時,這個老人是誰?所存錢財從何而來?命運多舛、身世坎坷,老人家徒四壁這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老人的身世,她叫王添彩,王添彩並非大眾想像的那般大富大貴,相反她的人生幾近坎坷。她正值青春年華之際,她的丈夫不幸去世;隨後,她的兩個女兒也不幸夭折。
  • 張愛玲譯版《老人與海》內地上市
    張愛玲譯版《老人與海》內地上市 發表時間:2012-04-2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由張愛玲生前翻譯的海明威經典名著《老人與海》簡體版已在內地上市。
  • 現實版袁湘琴38歲意外逝世,江直樹一生未娶孤獨終老!
    多田薰對西川茂一見鍾情,並開始倒追西川茂,兩人經歷了無數荊棘坎坷後,終於走到了一起。兩人在一起不久後,多田薰母親因病去世。不出三年,多田薰臥病在床多年的父親也因突發疾病去世。親人的相繼離世給多田薰帶了不可磨滅的傷害,那時候多田薰的天都塌了,是西川茂不離不棄陪伴多田薰走過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 李宗仁75歲高齡,娶27歲小嬌妻,3年後他去世妻子結局怎樣了?
    建國後,1965年輾轉回到了國內,當時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他的夫人郭德潔,可是短短一年後,郭德潔就因病去世了,年過七旬的李宗仁在四個月後,又娶了一位小嬌妻,這個女子當時只有27歲,名叫胡友松。胡友松的身世比較神秘,有人說她是胡蝶的女兒,也有人說她是遇難者遺孤,養母是軍閥張宗昌的小妾。不管哪種說法是對的,胡友松長得很漂亮,不可否認。為什麼會這麼說?
  • 李商隱:困頓不得志的一生,情路坎坷,一直在錯過
    李商隱:捲入「牛李黨爭」,一生困頓不得志李商隱是河南人。他的祖籍是懷州河內,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沁陽市,出生地是鄭州滎陽,也就是現在的滎陽市。詩歌寫得非常好,和杜牧合稱為「小李杜」,能和杜甫媲美,可見其詩歌的造詣之深,同時也說明其詩歌受到世人的認可。
  • 南師大教授楊昊成去世:曾翻譯《老人與海》,遺體捐給南醫大
    南師大教授楊昊成去世:曾翻譯《老人與海》,遺體捐給南醫大 蔡心軼 徐翎 王贇 蔡蘊琦/揚子晚報 2018-10-29 09:11
  • 作家重譯《老人與海》:譯出《三國演義》味道
    記者 鍾潤生  實習生 王蘇蓉 文/圖  9年前,他以 《水煮三國》 為開端,開創了管理文學的寫作流派,9年後,他用兩個月的時間,翻譯、出版了經典名著《老人與海  「大部分人在翻譯《老人與海》時,都是主題先行,僅僅局限於人生成敗、勵志這個層面。引用得最廣的一句話就是: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日前,成君憶對記者說,「但我認為,除了表面上的人生成敗之外,這個小說還有更深的意義,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性的複雜。如果說人生是一片蒼茫的大海,那麼你我就都是久經滄桑的老人。《三國演義》主題歌這麼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 她畢業於輔仁大學,一生坎坷
    只有拿起我笨拙的筆,用蒼白的語言,回憶母親坎坷的人生,傾吐內心的思念來聊以自慰。母親在常人眼裡也許很普通,但在我們子女眼裡,是一位偉大而堅強的母親,她熱情、開朗、善良、正直、豁達,一生坎坷,卻總是樂觀地面對人生,堅強地闖過一關又一關,終於在晚年迎來了安祥與幸福。
  • 73歲盲人獨自住深山一生未娶,自幼眼睛看不見,卻被別人說裝瞎
    73歲盲人獨自住深山一生未娶,自幼眼睛看不見,卻被別人說裝瞎在這個生活當中,有的人能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長大,身體沒有任何的病痛和磨難,而有的人生下來卻有殘疾,比如眼睛看不見,或者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在這樣的人群身上,我們看到的只有無盡的悲哀。
  • 他是近代史上若隱若現的國學大師,結髮妻子去世後,終身未娶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馬一浮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或"新儒家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學校歌》的詞作者,對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曾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
  • 《老人與海》讀後感
    是驚叫的「哎」,而不是嘆息的「唉」,於是老人又開始戰鬥了。他用刀子與鯊魚搏鬥,刀子斷了就用木棍,他琢磨著該以怎樣的姿勢如何攻擊鯊魚才能獲勝,他知道殺不死它們,他在想年輕時他一定可以殺死那些鯊魚。可是,現在殺不死了。他自言自語地問自己「要是今晚它們來了,你會怎麼做呢?你能怎麼做呢?
  • 張臨生老師終身未娶,把學生當孩子,去世後百萬遺產全部捐學校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有一位老師就是這句詩的真實寫照,他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為了學生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無怨無悔,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在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