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2020-12-13 春城花草香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2年出版的一篇中篇小說。

1899年出生的海明威,熱愛自然,喜歡冒險,並曾以紅十字會救護司機的身份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鑑於他英勇的表現,被義大利政府授予了銀制勇敢勳章。

海明威與生俱來的這種無謂和勇敢的性格也成為他日後文學作品的底色

海明威善於用高度清晰的視覺化語言,將感官印象予以呈現,以此來直接表達物象的強烈生命力。

同時,他還強調寫作的客觀性與主題思想的含蓄性,這種隱晦和含蓄的表達藝術方式又稱為「冰山原則」,這種「冰山原則」的手法運用,賦予了海明威文學作品豐富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延展寓意

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叫聖地牙哥的古巴老漁夫,連續84天沒捕到魚,在第85天他去遠海捕到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並與馬林魚以及趕來的鯊魚展開輸死搏鬥的故事。儘管最後老人只是把大魚的骨架帶回岸邊,但老人那永不服輸的勇敢精神卻讓人為之動容。

瑞典文學院在給這部《老人與海》頒獎詞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老人與海》是一部異常有力、無比簡潔的作品,具有一種無可抗拒的美

那麼這部作品的「無法抗拒之美」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接下來,我將從小說的簡潔之美,意像之美,以及精神之美三個方面來品味海明威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

小說的簡潔之美

簡潔的語言是智慧的靈魂,冗長的語言則是膚淺的藻飾。 ——莎士比亞

海明威在寫作技巧上,語言簡潔、明快、質樸,修辭乾淨。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複雜的內容,用最基本的詞彙、簡短句式表達深刻含義。他很少使用有修飾作用的形容詞和副詞,文字讀來讓人覺得暢快利索。

下面就列舉小說中比較有代表的兩處情節描寫:

老人和大魚搏鬥時的描寫

「老人放下釣索,把魚叉舉得儘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氣,加上他剛才鼓起的力氣,拼命向魚的一側刺去.....那魚開始折騰起來,儘管已經死到臨頭,它還是從水裡高高躍起,那驚人的長度和寬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展露無疑。」

這段描寫短短的幾句話,卻塑造出了一副形象生動的畫面,把老人動作的連貫,敏捷,力量之美,以及大魚掙扎瞬間暴露出的矯健之美都給讀者呈現在眼前。

從這些質樸無華的文字中,讀者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海明威作品所展現出的獨特的藝術語境和高度凝練的藝術底蘊。

老人第85天清晨出發捕魚的場景描寫

「黑暗中,老人可以感到清晨將至,他一邊划著船,一邊聽著飛魚的顫抖聲,還有它們那直挺挺的翅膀在黑暗中凌空飛離時發出的噝噝聲。他非常愛飛魚,那是他在海上最重要的朋友」

這段描述,用到了表現聲音的兩個詞「顫抖聲」和「噝噝聲」

然而,就是這兩個簡單的聲音詞語,把飛魚在老人小船周圍歡快跳躍的形態體現出來了,同時也勾勒並營造出老人即將孤身前往茫茫大海深處時的一種孤寂氛圍。

海明威這種簡潔、流暢、帶有鮮明節奏感的文字,常常能創造出視覺化的效果,給讀者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感。

海明威會把繪畫藝術中的直觀生動,植入到小說的簡化語言中,使具象與抽象同時呈現在一種語言的表述中,從而讓讀者獲得與眾不同的審美愉悅。

海明威這種語言風格的形成,與印象派大師塞尚不無相關,因為曾經有一段時間海明威經常去看塞尚的畫展。

塞尚是一位藝術風格獨特的畫家,他是憑直覺去捕捉瞬間的藝術感覺。毫無疑問,海明威從塞尚那兒學會了怎樣把讀者的目光引進某一場景,並且牢牢控制讀者的目光

小說的意像之美

文學裡的「意像」作為一種藝術的創作手法,通俗理解是指作者通過對某種具象事物的描寫,以此來象徵或者暗寓某些特殊的現實意義

意像手法的運用不但可以增加作品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更是讓讀者有一種意猶未盡的美感。黑格爾曾說過這種意像美與藝術的關係: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和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

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海明威明顯的使用了大量的這種意像表現手法,下面我就以小說中最具意像代表的獅子和鯊魚來品味小說中的意像之美:

小說中獅子的意像理解

小說裡有五處提到老人夢到獅子。

譬如文章開頭部分提到「他(老人)如今夢到一些地方,還有沙灘上的獅子,獅子在暮色中像小貓一樣一樣嬉戲。」再比如文章的結尾:「在路另一頭的棚屋裡,老人又睡著了他還是臉朝下趴著,男孩坐在一旁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

海明威對獅子的描寫情節,猶如鑲嵌在一串鏈子上的五顆珍珠,把老人心理變化串連起來;不但使小說的結構嚴謹,而且前後呼應。這對烘託老人的心靈世界,塑造出老漁民生動、豐滿的硬漢形象具有深遠意義。

小說是在「老人正夢見獅子」中結束,足見獅子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大家都知道獅子是萬獸之王,天生帶著威嚴和勇猛,不懼怕任何動物。而在這裡,把老人和獅子聯繫在一起,寓意著老人的精神就像一頭獅子,有著王者之威,有著不懼怕,不退縮的勇敢

小說裡的老人聖地牙哥的身份,雖然是古巴一位普通的漁民,但在海明威的筆下,已經成為人類一種英勇品質的代表

小說中鯊魚的意像理解

小說裡描寫一條又一條巨大而兇猛的鯊魚,尋著血跡而來,老人不但要面臨著鯊魚隨時吃掉自己心愛的大馬林魚的風險,同時也要面臨鯊魚對小船攻擊的風險。老人用自己僅有的幾樣簡陋工具,和鯊魚做著鬥爭

鯊魚」本身就是讓人一提起就不寒而慄海裡的「萬魚之王」。在這裡出現,鯊魚本身寓意著一切破壞性的力量,是阻止人們實現理想和目標的各種邪惡勢力集合體的象徵。

不僅僅是這位古巴老人,在現實社會裡,每個人都會面臨著來自各方的反勢力和破壞力量,這種力量有時會非常強大,嚴重影響著我們目標的達成。

現實裡,一些人會向反勢力低頭屈服,無能為力的看著目標越來越遠;但仍然會有一些像這位古巴老人一樣不屈不撓的鬥士,進行著勢力懸殊的鬥爭,永不言敗。

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有多強大,最好看看他的對手有多強大。海明威把龐大而兇狠的鯊魚作為老人強大的對手,毫無疑問,更加凸顯出了老人頑強勇敢的意志。

海明威在小說中把獅子和鯊魚等動物,作為意像表現的巧妙連接體,與所要表達主題的密切相關,不但為小說增添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同時也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小說的精神之美

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不可以被打敗------ 海明威

無論是小說中提到的獅子,還是鯊魚,海明威都是為了突出和讚美老漁民聖地牙哥一種崇高的精神之美。

那麼這種精神到底是什麼呢?看過小說後發現,那是一種敢於挑戰極限,永不言敗的精神。

從古至今,也正是這種精神在推動者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的障礙,學會掌控未知的領域,從而能夠超越過去,超越自我。

接下裡,我們將通過小說中兩個典型的情節描寫,來看看是小說是如何體現聖地牙哥的這種精神的。

老人與大馬林魚搏鬥的勇氣

老人第85天捕到了「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魚,老人孤身一人,沒有知心的馬諾林作為助手,又是在遠海,作為捕魚經驗豐富的老人來說,他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勝算的機率有多大

小說裡這樣形容老人:「老人見過很多大魚。他見過不少重量超過一千磅的,還逮住過兩條這麼大的魚,不過從來都不是單槍匹馬。」

實際上,老人完全可以選擇放棄這條很難駕馭的大魚,去選擇他可以從容處理的小一些的魚。但是,老人沒有

老人想證明自己,證明自己的勇敢,經驗和能力,以此來堵住嘲笑他那些人的嘴。況且他已經84天沒捕到魚了,生活極其窘迫,老人想孤注一擲的逮住這條大魚擺脫窘境。

老人與鯊魚搏鬥的勇氣

在老人殺死了大馬林魚之後,鯊魚聞著血腥味趕來,老人的魚叉被第一條尖齒鯊帶走後,老人依然用船上僅有的一把小刀和船槳殺死了後來的三條鯊魚。當小刀都斷在鯊魚頭裡之後,老人就用僅有的一根舵柄在夜晚與一群鯊魚混戰

老人自言自語著「跟它們(鯊魚)鬥,我要跟它們一直鬥到死

從表面上看,老人的大魚最後還是讓鯊魚給吃了,是失敗了。但實際上,老人的精神沒有被打敗,他面對一次比一次嚴峻的境遇,始終保有鬥志,哪怕手無寸鐵,哪怕遍體鱗傷。

失敗「原本是形容一個人沒有達成目標,常常用作貶義詞使用。但老人聖地牙哥的「失敗」裡卻透著勝利的榮光

只有一個人失去了繼續鬥爭的信心,主動放下了手中的武器而屈服所造成的失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敗。

相反,那些沒有放下手中武器,還在繼續鬥爭,繼續向限度挑戰的人,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沒有失敗

應該說,是老漁民聖地牙哥重新定義了「失敗」這個詞的含義。不得不說老人是一位「失敗」了的英雄

人們往往遇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就容易退縮,這樣會造成,有些事還沒開始就是失敗的命運,而這種「失敗」是那種徹頭徹尾的失敗

老漁夫在孤立無援,條件有限,勢力懸殊的情況下,勇敢的證明了自己

我們不但從這位老漁民身上看到了詩人般的尊嚴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時還能感受到強烈的藝術美感

結束語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一生中最為成功的作品。小說裡的主人公聖地牙哥取自現實裡一位原型人物,本名叫作雷戈裡奧·富恩特斯的古巴老漁民,他曾經搭救過在海山遇險的海明威。自此,成為朋友的兩人經常一起出海捕魚。

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裡,海明威無論是對老人捕魚技巧的描寫還是對海上各種景物的描摹,無不讓人感覺真實可信,這和海明威豐富的海邊生活體驗密不可分的,有句話說的對「藝術來源於生活」。

《老人與海》整部小說的人物和故事都簡單明了,但就是這樣簡單明了的故事,被海明威訴說得氣勢磅礴,盪氣迴腸

我想凡是看過這部小說的人,對於那位面目滄桑但意志堅定的古巴老漁民聖地牙哥都印象非常深刻吧!不得不說,海明威是用文字作畫的偉大畫家

他用自己獨特的文學藝術手段,和近乎白描的語言,創作出了一副不朽的畫作,展現出了無法抗拒藝術之美。我想,這或許就是這部作品深受人們喜愛的原因吧。

(全文完)

我是春城花草香,聽風賞雨,採菊南山,希望送你一段輕鬆有趣的時光

相關焦點

  • 語絲:海明威與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小說藝術手記(13) 文/楊爭光 就形式來說,海明威並不「現代」,更偏向傳統,尤其是它的長篇小說。他的中短篇可能更精彩。他對小說藝術的貢獻也在他的中短篇——《老人與海》也屬中短篇的話。 就閱讀的感受來說,似乎有一個「海明威模式」。閱讀契訶夫卻沒有「契訶夫模式」感。契訶夫的小說藝術世界比海明威更開放,更顯「從心所欲」,自然自如。海明威的「硬度」則顯人為的努力。 但,《老人與海》是偉大的藝術經典。
  • 《老人與海》太有正能量,海明威這十句話,樸實無華充滿大智慧
    記得在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曾為我們介紹過《老人與海》這本書,當時還不知道作者是誰,他有多高的文學地位。當時只是被書中的故事深深所吸引,於是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看這本書。進入大學終於借一本《老人與海》,一口氣看完,真的是愛不釋手。
  • 《老人與海》:世上有一頭豪豬,因為愛上藝術和女人變成了海明威
    他是美國歷史上最耀眼的傳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是真正的男子漢,給我們講述了《老人與海》的故事,七萬字的小說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他是海明威,是偉大的作家。01 海明威是怎樣的人作家榜推薦詞這樣定義他:世上有一頭豪豬,因為愛上藝術和女人而變成了海明威。
  •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原型是他自己,還是別人?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原型是他自己,還是別人?海明威讀過《老人與海》的小夥伴們對那位硬漢「桑迪亞哥」一定記憶深刻,這個永不言敗的老頭子,用行動告訴我們一個珍貴的道理:「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你可以摧毀他的肉體,但是無法打敗他的精神」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就是主人公桑迪亞哥
  • 中學生語文閱讀必讀書目,海明威《老人與海》
    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太陽照常升起》,《老人與海》是最著名的作品,標誌著海明威創作的頂峰。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是美國作家斯泰因對海明威作品的評價,後來成為以海明威為中心的文學流派的名稱。他由一些美國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後來影響到歐洲其他國家。
  • 老人與海· 海明威 |「讀」
    【看世界】【聊無聊】【讀萬卷】【老人與海 · 讀 · 六】老人與海,一個簡單而家喻戶曉的故事。海明威說: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能夠寫的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許能代表更多的其他事物。
  • 海明威小傳:老人與海的勇氣,也無法忍受病痛和電擊
    (萬象特約作者:老驥伏櫪)【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小傳:老人與海的勇氣,也無法忍受病痛和電擊【不上大學去當兵】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於美國芝加哥的郊區。此外流感、牙痛、痔瘡、腎病等等,對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擾。1940年(41歲),他與這位女記者結了婚,並出版了《喪鐘為誰而鳴》。(1939年的海明威)【老人與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 親子劇《老人與海明威》上演,拉開北京東城「四合院閱讀生活節」序幕
    據介紹,親子劇《老人與海明威》是斑馬戲劇主打「遇見文學」系列的其中一部,其創意源自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通過戲劇創作的創新手法將這樣的一部厚重的文學作品實現了文學作品與觀眾的直接對話,讓在場的觀眾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沉浸在了角色參與的樂趣和文學藝術的享受中。
  • 海明威: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的老人
    記得30歲時,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的前一夜,忐忑不安,前途未明,但這一步又非走不可,不然對自己無法交代,為了獲得勇氣與安寧,那晚再看了一遍《老人與海》。說起來有些矯情。但當時就是如此。感謝海明威,我現在還在捕魚。
  • 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漢」與「準則英雄」的借鑑與演變
    後來又在《國外海明威研究》一文是指出,「《老人與海》是他許多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說所表現出來的硬漢子精神的概括和升華」。此後「硬漢子」一詞在國內廣泛使用。中國評論者分析聖地牙哥這一角色時,將其視為「硬漢子」的代表,如劉文榮把聖地牙哥看作是「鮮明地、集中地、強烈地表現了『硬漢性格』的幾乎所有特點。」
  • 《老人與海》——低谷中的抗爭
    《老人與海》的熟知度要遠遠高於海明威的其他作品,一方面是跟他的文學才華和寫作的風格有關,另一方面與他的創作時間有關,當時的海明威已經不是一個硬漢,而是一個滿身傷病的老人,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的他,改變風格,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老人與海》與之前作品的巨大差別。
  • 諾貝爾文學獎x電影:海明威改編影片失意、福克納更適合做編劇?
    鮑勃·迪倫靠吉他贏來銀幕角色、海明威小說出色但改編影片失意、福克納更適合做電影編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眾多作品都被搬上過大銀幕,雖然眾多改編之作良莠不齊,甚至是不如意者居多,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文學和電影在形式上的區別,但文學和電影永遠互相影響;無論是原著改編還是參與編劇,各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文學史青史留名之餘也在電影史中留下了自己個性鮮明的印記。
  •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無法被打敗:《老人與海》的隱喻手法
    《老人與海》在1952年一經問世就被學界和公眾視為海明威「最偉大的不朽之作」。他始終堅持的「冰山理論」創作原則在這部小說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簡明凝練的語言、真實樸素的人物,不僅秉承了他一貫的創作風格,還通過字裡行間象徵和隱喻的手法讓人深刻地體會到「大道至簡」的深蘊哲理。
  • 中國版的《老人與海》——讀報告文學《山神》
    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命運的無常,痛得戰慄卻咬緊牙根的隱忍……猶如閱讀到了中國版的《老人與海》。而這樣的報告文學作品正是多年來我們所期待與追求的。  閱讀過程中,總會不由自主地將作品中這位貴州大山深處名叫黃大發的「硬漢」形象以及他的故事,與海明威的那部《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聯想到一起。如果去掉作者「何建明」的名字,相信許多讀者和我一樣,會認為這是一部虛構小說。
  • 習近平「點讚」過的古今中外文學作品
    月27日,習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時表示,「讀法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律的思考。讀蒙田、拉封丹、莫裡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也提及了他所喜愛的法國作家和作品,他說,最受震撼的是雨果的《悲慘世界》和《九三年》。
  • 喝最烈的酒、釣最大的魚,在今天,我們紀念海明威|歐內斯特·米勒爾...
    海明威誕辰120周年之際,一條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這套「海明威誕辰120周年」紀念禮盒,並為之發起眾籌。精選了以《老人與海》、《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為代表的39篇小說,做成作品集,其中不乏許多初次和中國讀者見面的作品。圖書的責任編輯馬愛農老師是英美文學專家,曾翻譯《哈利·波特》。
  • 諾貝爾獎得主,《老人與海》作者海明威,顏值竟不輸湯姆·克魯斯
    今天我們來聊一本人人都聽說過的書——《老人與海》海明威是諾貝爾獎和普立茲獎得主,而《老人與海》是他主要的獲獎作品。海明威的名作很多,聞聞老師之前也在群裡給大家分享過其他書中的片段。不過,就像道金斯寫過很多書但大家永遠只記得《自私的基因》一樣,《老人與海》似乎也成了海明威的標籤,還是過了塑的。海明威的文筆簡潔有力,能用一個詞就不用兩個詞,能用小詞就不用大詞,在這方面十分「吝嗇」,所以作品裡出現了大量短句。為了強化他的硬漢形象,我們在教材上一般見到的是老年海明威的照片。
  • 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最接近桑迪亞哥原型的現實人物,都有誰?
    海明威《老人與海》中,最接近桑迪亞哥原型的現實人物,都有誰?海明威小編每一次讀《老人與海》的時候,都在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海明威創作的這個硬漢人物桑迪亞哥,在現實世界中有沒有原型,或者說他就是按照哪個現實人物的人生故事去創作的,如果沒有完全對應的人物原型,那麼與海明威有關的,最接近這個硬漢人物形象的
  • 高二語文教案:《老人與海》教案一
    在他的作品中,失眠的人處處出現。《太陽照樣升起》中的傑克?柏尼斯,《永別了,武器》中的弗瑞德裡克?亨利,涅克?阿丹姆斯,《賭徒、修女和無線電》中的弗萊才先生,《吉力馬札羅的雪》中的哈利和《清潔、明亮的地方》中的老年侍者,都患失眠症,害怕黑夜。
  • 品讀經典,海明威如何在《老人與海》中用極簡的詞彙展現語言魅力
    《老人與海》故事簡介《老人與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紀中葉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聖地牙哥的老漁夫,配角是一個叫馬諾林的小孩。風燭殘年的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不肯認輸,而是充滿著奮鬥的精神,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身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