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海歸碩士自創漢服品牌:「與子同袍,瑤之光華」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常州10月14日電 題:「90後」海歸碩士自創漢服品牌:「與子同袍,瑤之光華」

  作者 陳愛娣 唐娟

  「知道漢服為什麼這麼火嗎?因為,小時候看古裝劇披床單扮仙女的女孩們長大了!」吳竹逸,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海歸碩士。可她自我介紹時卻說:「我是一名設計師,一名漢服設計師。」14日,面對採訪,1993年出生的吳竹逸笑稱,她就曾是披床單的女孩,只是長大了,這份對漢服的熱愛變成了創業的動力。如今作為「瑤光漢服實驗室」品牌創始人,吳竹逸這個非服裝設計科班出生的「海歸碩士」,卻在專業設計展中大放異彩。

吳竹逸繪製漢服圖樣。 陳愛娣 攝

  與子同袍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吳竹逸說,從一開始和同學去影樓拍古裝,到翻遍學校圖書館裡所有漢服文化書籍,她對漢服也經歷了從「看顏值」到「重內涵」的蛻變。「漢服的袖子皆為圓袖,意為天道圓潤;交領處則成矩形,以應地道方正,代表做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吳竹逸講述著漢服裡承載著的中國文化,她說:「所有愛好漢服的小夥伴們有一個特定的稱謂『同袍』,這不僅是一種稱謂,更體現著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喜愛和崇拜。」

  因為深深的熱愛,在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統計學的吳竹逸,花了半學期自學了繪圖軟體,隨後便開始嘗試設計漢服。2017年底,她畢業回國。擺在眼前的似乎是兩條既定的路:手持海外名校畢業文憑,在北上廣深找一份高薪體面的工作,抑或是,回家幫父母打理家族企業。

  幾乎是沒怎麼思考,吳竹逸就選擇了「第三條路」,她拿著一份詳實的可行性報告,向母親爭取了6萬元創業資金。2018年2月,「瑤光ALKAID漢服實驗室」網店開張。和那些沒有被社會「磋磨」過的年輕人一樣,吳竹逸一頭扎進了「夢想」。

模特展示吳竹逸的設計。 陳愛娣 攝

  瑤之光華

  「瑤光」,北鬥七星之一,古代象徵祥瑞。「『瑤光』裡,還藏著我的家鄉『遙觀』。」吳竹逸說,希望自創的漢服能夠「瑤之光華」

  然而,從紙上設計,到身上成衣,一切,並不如理想中的簡單。

  一件漢服的誕生,需要經歷立意、繪圖、配色、選料、製版、繡花、裁剪、半成品、成品、熨燙、包裝、入庫等10多道程序,再加上請模特拍宣傳圖、網店上新、客服、發貨、售後……「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

  因為量少且「挑剔」,吳竹逸光本地合作的服裝廠就換了三四家。聽說廣東的繡花工廠更有經驗,她隻身一人前往,憑著手機導航裡「繡花廠」三個字,一家一家找上門。

  家境優渥、名校留學,外人眼中的「小公主」,卻在漢服的創業道路上屢屢碰壁。「沒有經歷過創業,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堅強。」吳竹逸笑說,她把店名定為「實驗室」而不是工作室亦或設計室,正是因為「實驗」,意味著「試錯」。

  憑著這份精益求精的態度,吳竹逸的漢服小店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第一期上了3套設計,賣出了80件漢服。一想到有人正穿著我設計的漢服行走在某個城市的街頭,就很開心。」她說。

  願「瑤光」傳遞傳統文化之美

  「漢服作為文化的載體,本身就是承前啟後的。現在設計的漢服,在保留傳統漢服嚴謹形制的基礎上,應該有一些現代的元素。」懷著對漢服文化的敬畏,2018年9月,吳竹逸一邊經營漢服實驗室,一邊赴北京服裝學院進修。一年後的《解碼》畢業設計展上,她設計的5套作品登臺亮相、豔驚四座,是所有畢業生中被選中登臺作品最多的。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一套大袖衫『水彩雲龍』,以西遊記為主題,融入了芭蕉扇、避水金睛獸、龍宮等元素,使用的是手繪水彩和印花工藝結合的面料,還手工縫製了珍珠,寓意『滄海明珠』。」吳竹逸說。

  目前,吳竹逸設計並製作了「風花雪月、宣和遺韻、神話、紅塵四合」4個系列。解春風、鸚鵡洲、夜光杯、暮春令……每一套漢服,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

  「喜歡漢服的人越來越多,表明當下國人特別是年輕人文化自信的增強。我希望通過『瑤光』,把對傳統文化美的理解傳遞給更多的人。」吳竹逸說。(完)

相關焦點

  • 同袍、穿山甲?隨著漢服的流行,這些詞語被賦予新的含義
    這不是穿越,也不是表演,這是真實生活中的漢服出街。是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漢服已成為當下最火的一種時尚,不論是網絡裡還是現實中,它的身影隨處可見。尤其是在成都、廣州這些大城市裡,人們對漢服已見怪不怪了。而隨著漢服的流行,一些「暗語」也悄然興起,什麼同袍、山正、穿山甲、魏晉風,很多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只有喜歡漢服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秘密。同袍借用於《詩經》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 文殊坊蜀風秋日季 漢服同袍的首選匯集地
    中秋國慶雙節歡慶,成都的漢服同袍們該怎麼玩?  做桂花糕,做月餅,畫燈籠……名為「九星捧月」的主題遊戲分布在文殊坊的各個角落,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與身穿漢服的同袍們,一起玩的不亦樂乎。來自四川漢服產業聯盟的青年非遺傳承人的作品,與古老的工藝一起熠熠生輝。來自成都畫繢手繡工作室的作品,讓前來參觀的同袍紛紛感慨:一條蜀繡的漢服馬面裙,驚豔了整個中秋的時光。  中秋走月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來源於古人呼朋喚友一起外出賞月的習俗。後來演化出祈福的美好寓意。與精心裝扮的漢服小哥哥小姐姐們一起祈福,願花好月圓,國泰民安,也算這個國慶的美好記憶了吧。
  • 帶著漢服去旅行
    西塘: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嫋嫋升起,隔江千萬裡。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強烈的畫面感、濃厚的中國風,獨樹一幟的文字,使方文山成為華語歌壇「音樂文學」的創作才子,各種音樂獎項的常客,很少人知曉他亦是西塘漢服文化周的發起人。西塘古鎮屬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
  • 華裳九州漢服秀,火上熱搜卻寒了同袍們的心
    整個過程商家與模特們都按要求配合退出,即便是退到了馬路邊,不少同袍們都仍在為即將開始的秀展練習。一直到了晚上八點多鐘,主辦方宣布彩排取消。大家不得不各自回到住所,而在3號凌晨一點多時主辦方發布了一則通知,原定於當天上午八點就位的時間提前到六點,上午彩排也是各種混亂。下午原定於二點開始的第一場秀被延遲半小時。在第一場走秀結束後不久,活動方華裳九州卻宣布第二場走秀活動取消。
  • 90後海歸碩士辭職開搬家公司 自己當工人(組圖)
    90後海歸碩士辭職開搬家公司 自己當工人(組圖) 2015年08月18日 09:42   來源:人民網
  • 漢服圈子爭議最大的幾家漢服店,都是萌新的最愛,你踩雷了嗎?
    隨著漢服圈子的不斷壯大,喜歡漢服的同袍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隨之而來的便是漢服市場份額在服裝市場當中所佔有的份額不斷增大,蛋糕一旦大了便會出現很多覬覦蛋糕的人,與此同時,在漢服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不良商家」,打著復興傳統文化,傳承漢服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以此誆騙消費者。
  • 同袍穿漢服去面試,在自我介紹時還念了一段古詩,HR都無語了
    今日,綿綿就收到了一位漢服同袍的投稿。她表示自己就是把漢服當成日常裝來穿的,所以,當她收到期待已久的面試通知時,她也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漢服作為面試服裝。這位同袍表示,在參加本次面試之前,她一直覺得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而且她也從未懷疑過自己這樣的做法存在任何問題。
  • 漢服銷量暴漲,何不開家屬於自己的漢服體驗館
    近年來漢服因為年輕人的喜愛和推崇重新煥發活力,隨著「華服日」、「漢服節」等活動的舉辦,漢服逐漸從年輕人的愛好變成越來越大眾的習慣。其產業規模甚至已經達到了100億元。原本小眾的「邊緣文化」逐漸變成主流,喚醒著對傳統文化的振興。
  • 復興之美漢服歸來 誰在傳承傳統服飾文化?
    在文天祥祠,漢服北京同袍集體誦讀正氣歌。 北京漢服協會/供圖復興之美漢服歸來「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又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同袍」攜手弘揚傳統楊娜介紹說,漢服的復興者們,彼此之間互相稱呼為「同袍」,該詞出自《詩經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句,原意是指戰友、夫妻、兄弟、朋友間的情誼,「怎麼會說沒有衣服呢?我和你穿一樣的衣服啊。」自2004年,同袍們逐步開始在線下聚會,一起穿著漢服宣傳古典文化。
  •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90後成為海歸主體
    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90後成為海歸主體 新聞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20日 10:16 A-A+ 報告顯示,90後成為新生代海歸的主體,佔比高達55%。
  • 全球漢服出行日 濰坊40人穿漢服街頭授禮儀
    11月22日是全球漢服出行日,當天城區雖然下著雨,天氣較冷,但40名漢服同袍依然身穿漢服走向街頭,向市民展示漢服、講解漢服文化。眾多市民駐足觀看、學習,還有市民受此啟發,準備給將要結婚的兒子辦傳統婚禮。
  • 少年遊35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一根藍絲帶挽住前世今生
    魏子墨握拳掩嘴,輕咳兩聲,旋即理直氣壯說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跟羽塵是知己好友,共穿外套算啥?」「哦哦哦,好吧好吧,你倆關係真是夠鐵!我呀,羨慕嫉妒不恨。」張文杰笑著將傘遞過來。當時藍羽塵依舊一手執傘,一手搭著魏子墨的肩,魏子墨便自然而然將張文杰手中的傘接了過來。
  • 進擊的 「漢服圈」
    在與一位30多歲的同袍交流時,我刻意將國風圈和漢服圈分別提起,而他的反應似乎和我一樣驚訝。我也不知道這兩個圈子怎麼會玩到一起了,可能是因為科技發展吧?遊戲、視頻什麼的,我們做漢服運動的時候都還沒有。漢服圈的主力很多是80後,國風……應該是00後吧,我覺得。
  • 漢服資訊|大咖齊聚平樂古鎮 為創建「中國漢服第一鎮」新名片出謀...
    論壇現場,邛崍市平樂鎮人民政府鎮長郭好波、成都旅遊產業投資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楊鑫、四川師範大學副教授張金玲、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禮學中心副主任吉恩煦、微博知名歷史博主吳空、匠聯漢服工廠創始人冷月、都城南莊創始人桃花以及漢服商家代表、漢服社團同袍,以主題演講和互動問答形式就「漢服復興與文旅融合」、「漢服的商業價值」、「漢服與古鎮融合發展」等話題展開探討,圍繞漢服產業發展對民族文化精神復興的價值意義
  • 漢服【款式圖&結構紙樣】合集!(附漢服通用詞彙百科)
    同袍  不管是在社交平臺上還是生活中,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把穿漢服的人稱之為「同袍」。「同袍」來源於詩經《秦風 無衣》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為了適應現代化的消費流程,很多商家都是製作分碼漢服。但是漢服因為剪裁特殊,想要穿著合身,通常需要量體裁衣,所以一些對服飾要求較高的同袍,會自己聯繫漢服商家,提供自己的身體數據,甚至提供布料、形制,來製作漢服。  魏晉風  很多人可能還比較疑惑,以前魏晉風是非常流行的,為什麼現在被稱為「魏晉風」?
  • 菏澤小夥自創漢服品牌,一件原創漢服賣3萬!
    戚永自2013年起就開始在網上從事演出服飾飾銷售,經過7年來的發展,已經從帶貨銷售發展到打造自己的品牌,並建立了自己的逸貝漢服工作室打造原創漢服,而且淘寶店鋪等線上月銷售額平均達到六七十萬元。一件漢服賣3萬5千元 自學設計打造原創漢服品牌對於有從事兩年演出服飾經驗的戚永來說,轉到漢服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戚永不想從代工廠進貨售賣別人設計的漢服,而且代工廠的漢服款式少且單一,代貨的人還多,低端的款式容易重複,高端的成本又太高,戚永索性就想著獨立自主設計漢服,做原創打造自己的漢服品牌。
  • 同袍將漢服變成婚紗,回眸一笑百媚生!網友直呼:嫁給我吧!
    而近期漢圈新起了新的穿法,同袍將漢服改成婚紗,使之具有東方的古典美又有西方的浪漫美,如此奇妙的組合,真的太美了。回眸一笑,就是人間百媚生。方法一、選擇一款紡紗質地的漢服紡紗質的漢服不僅輕薄飄逸,易於打造仙氣飄飄的感覺,同時也非常貼合婚紗的材質。
  • 同袍們:日常漢服除了繁瑣的貴族復原款,不妨試試便捷平民風!
    隨著漢服復原運動開展的盛況,相信大家生活中都出現了許多身著漢服的小哥哥和小姐姐,然而不論是各大社交媒體上所展示的美圖,還是小編親眼所見的同袍們,往往身著復原古代達官貴人們的款式,如長及拖地的六米擺齊胸襦裙、袖長過膝的大袖衫等等,加上層層疊疊的三層衫襦,穿著熱不說還容易拖髒裙擺!
  • 十裡、璇璣、小豆蔻、蟈蟈、十音,誰是真正的漢服推廣者?
    漢服發展到現在,那些在漢服同袍中擁有話語權和營銷能力的人,貢獻了巨大的影響,從璇璣、春梅狐狸等第一代漢服同袍,到蟈蟈、十音、芸豆等二代漢服同袍,從司音兒、當小時等第一代漢服模特,到十裡等第二代漢服模特,誰才是你心中真正的漢服推廣者。
  • 漢服之殤——店員:你們民族服飾真美!我:你也是這個民族的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還是漢服哦!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相信很多人都曾看到過這句詩,卻不知道為什麼那些人老是刷這句,還自稱同袍。其實,這些都是漢服愛好者之間的行話。因為很多漢族的朋友都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飾是什麼樣的,所以這句話就被挑出來了:怎能說我們沒有民族服飾呢?我跟你一起穿著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