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在生產完後,不管是順產還是剖宮產,子宮一般需要40天左右的時間來恢復回原狀。一旦照顧不周,就很可能出現子宮收縮不好、無法恢復到最初模樣、褐色出血持續不斷等子宮復原不全的情況。原本被撐大了快20倍的子宮,怎樣才能恢復得又快又好呢?
【1、不要憋尿
產後,醫生常常會囑咐媽媽要儘早排尿,一般在產後4小時小便。因為在分娩過程中,膀胱受壓、黏膜充血、肌肉張力降低、會陰傷口疼痛。不習慣於臥床姿勢排尿等原因,都容易發生尿瀦留,使膀胱脹大,妨礙子宮收縮而引起產後出血或膀胱炎。
【2、給子宮部位做個按摩
醫生一般會在產房內為新媽媽做子宮按摩,並使用子宮收縮藥物。在產後初期經常按摩子宮底,讓子宮肌肉受刺激收縮,也是刺激恢復的方式。把手放在肚臍周圍,做順時針環形按摩,以此幫助、促進子宮收縮。
【3、母乳餵養其實是最好的方法
產後應該哺乳。因為寶寶的吮吸刺激,會反射性地引起子宮收縮,從而促進子宮復原。
【4、中藥足浴燻洗
目前有些醫院的產後康復科有對產婦採用中藥製劑浸泡雙腳的方法,比如益母草有活血化瘀、促進瘀血、惡露排出的作用,當歸具有補血活血功效,既可補產婦產後之虛,也可祛除產後之瘀。
【5、服用生化湯進行調理
為了預防產後大量出血,醫生通常會用子宮收縮劑。除了西藥以外,中國民間自古流傳的生化湯也可以去瘀活血,幫助子宮恢復。
【6、產褥期適當動一動
產褥期應避免長期臥位。產後6-8小時,媽媽在疲勞消除後可以坐起來,第二天應下床活動,以利於身體生理機能和體力的恢復,幫助子宮復原和惡露排出。如果子宮已經向後傾屈,應做膝胸臥位來糾正。
子宮是孕育胎兒的溫床,隨著生產時胎兒和胎盤被不斷的收縮擠出體外,子宮內還有惡露需要通過持續的收縮慢慢排空,約4-6周後子宮體積會恢復成原來的大小,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定要時刻關注子宮的恢復情況,做好日常的護理工作,還可以做一些「小動作」來幫助子宮恢復,避免感染、出血,減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