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中長牙的潛水怪鳥堪稱恐龍時代的「企鵝」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圖註:在海中遊泳的黃昏鳥,圖片來自網絡
企鵝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們生活在南半球(特別是南極),肥胖的身體顯得很可愛。儘管在陸地上非常笨拙,但是入水之後卻異常靈活。在80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也生活著一種與企鵝有點類似的潛水怪鳥,它就是黃昏鳥。
黃昏鳥的化石最早發現於美國,時間是在上個上個世紀的70年代,也就是1870年代。當時耶魯大學的科考隊在堪薩斯州發現了一種原始的鳥類化石。美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馬什在看到化石之後判斷這是一種能夠潛水的鳥類,於是將其命名為黃昏鳥(Hesperornis),黃昏鳥的名字可不是黃昏出現的鳥類,它的意思其實是「西面的鳥類」,我們在翻譯這個名字的時候聯想到西面就是太陽落山的方向,正是黃昏之時,因此得名黃昏鳥,這樣看看還挺有詩意的呢。
圖註:編號為AMNH FR 5100 的黃昏鳥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黃昏鳥的個頭可不小,體長可達1.8米,和一個成年人一樣高。黃昏鳥的腦袋細長,角質喙嘴中長有兩排尖細的小牙齒,這樣牙齒非常適合捕魚。黃昏鳥的脖子細長,身體寬而重,身後幾乎沒有尾巴。黃昏鳥的前肢嚴重退化,後肢長而強壯,它的每隻腳上有四個腳趾,這四個腳趾加寬加大變成了腳蹼。
圖註:黃昏鳥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黃昏鳥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黃昏鳥的細長頭骨,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屬於鳥類,但是黃昏鳥並不會飛,它們是遊泳健將。你只要看看黃昏鳥的外形就知道它們在陸地上的行動能力很弱,還不如企鵝呢,不過進入海洋之中就不一樣啦。以兩隻長著腳蹼的大腳划水,黃昏鳥能夠在水中快速前進並且自由的變換方向。黃昏鳥每天都會在海中呆很長時間,因為它們需要捕食,黃昏鳥主要以魚類為食,它們會追逐小魚然後用長有牙齒的嘴巴咬住小魚,最後將小魚吞進肚子裡。
圖註:潛水捕魚的黃昏鳥,作者:勞爾·馬丁,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黃昏鳥的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黃昏鳥只有捕獵的時候才會進入海洋,其他時間會儘量呆在陸地上,難道大海不好玩嗎?答案是肯定的。黃昏鳥生存於距今8350萬至78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當時屬於白堊紀的晚期,也是恐龍時代的晚期。黃昏鳥生存的地球與今天不同,在北美洲中部有一片名叫西部內陸海道的淺海,這片海洋就是黃昏鳥的家。
西部內陸海道並不是天堂,這裡是殘酷的戰場,在這片看似平靜的大海中生活著大量巨大的食肉動物,最著名的就算是海王龍、白堊刺甲鯊、劍射魚了,它們都會以黃昏鳥為食,古生物學家就曾經在一具海王龍的胃裡找到了黃昏鳥的殘骸。儘管自己也是食肉動物,但是黃昏鳥完全沒法和滄龍、鯊魚、劍射魚等相比,它還經常會淪為別人的獵物,西部內陸海道真的是一片危險的海洋。
圖註:一隻劍射魚正在追殺黃昏鳥,來自BBC 《與海怪同行》,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海洋危險,但是黃昏鳥們依然生活在包括北美洲在內的北半球的沿海地區,它們是白堊紀最常見的海洋生物。
圖註:黃昏鳥一生在海岸和大海之間切換,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Keiichi Aotsuka; Tamaki Sato (2016). "Hesperornithiformes (Aves: Ornithurae)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Pierre Shale, Southern Manitoba,Canada". Cretaceous Research. in press. doi:10.1016/j.cretres.2016.03.003.
2.Perrins, Christopher (1987) [1979]. Harrison, C.J.O., ed. Birds: Their Lifes, Their Ways, Their World. Pleasantville, NY,US: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pp. 165–166. ISBN 0895770652.
3.Marsh, Othniel Charles (1880): Odontornithes, a Monograph on the Extinct Toothed Birds of North America.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