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建議改變英語(高考必考、中小學必修)的地位,將英語學科從高考必考學科改為選考。
李光宇的建議,可以說「一石激起千層浪」,近幾年有關英語學科怎麼改的討論特別激烈。有的認為直接取消;有的說選修;有的說降低難度和高考權重等,說得直白點,就是大多數人希望弱化英語學習。當然,也有人表示反對。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高考取消英語,損失最大的是窮人家的孩子。」他的理由是,越有錢的家庭,越有條件校外「進補」,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學不起。
這真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達成統一意見。按理來說,英語是當代全球最流行的世界語言,大部分學科頂端的文獻也是英文的,哪怕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還是要用英文。從這個角度看,學習英語還真就沒有錯。
那麼,大家為什麼要反對呢?主要原因是:
1、大部分學生畢業後,發現學了這麼多年英語,基本上就沒什麼用。2、英語有時會把一些理化生特別好的人才擋在了重點大學的門外,因為高考時英語權重大,分值比較高。3、學生學的都是「啞巴英語」,實用性差,就是應試教育的一種工具。4、國情不同,沒有必要把英語過高看重。
事實上,英語作為世界最流行語言,如果掌握這項語言技能,能夠更好地加強世界文化的學習和交流,對促進國家發展和進步,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話又說回來,真正能夠達到這個層次的人並不多,絕大多數人是在國內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對於英語用之甚少。
因為最近幾年,各省市都在推進新高考改革,大家也是希望發表一些個人的看法和建議,能夠對新高考改革有所幫助,讓高考更加趨於公平,讓孩子們都能學有所用,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
不過,今年疫情的出現,又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我們看到,在這次疫情防控中,84歲的鐘南山院士和73歲的李蘭娟院士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而我們平常百姓,面對疫情卻有種無助的感覺,這讓我們再次認識到:忽視理化生的學習,也是很可怕的。
關鍵時刻,還要老將衝鋒在前和不被看好的醫務工作者,而科技發達的西方國家,只是隔岸觀火,沒有對我們有實質性的幫助,出國留學的那些高才生,也沒發揮出什麼重大作用。
回過頭,我們再看看這些年,在醫學、生物學、化學領域又取得了多少成就?這既與人為導向有著一定的關係,又說明很多人更看重的是有沒有發展前景。高考志願填報時,有人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而生物學、化學專業又被打入「冷宮」,大家都避而遠之。相反,有「錢途」的專業卻非常火爆,這樣的話,這些專業又怎麼會得到健康發展呢?
反觀這幾年實施新高考的省市,取消文理科後,實行了3+X,X是未知數,選擇權交給了學生。因為在傳統認知裡,大家認為理化生難學,高考時不容易拿高分,這樣會影響到高考成績,有可能增加上不了重點大學的風險。所以很多學生在選擇時,就儘量迴避這三科。這樣一來,學習理化生的人和以前比就會有所減少,這也相當於間接影響到醫學、生物學、化學等專業的發展前途。
所以在這次疫情中,李蘭娟院士說:「從這次疫情以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希望控制娛樂圈所謂的『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的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梁之材。」
李蘭娟院士的這段話,可以說是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更應該成為高考改革思考的一個方向,我們既然知道科教興國的重大意義,就應該利用和發揮好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從而為國家選拔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所以必須把理化生學習重視起來,因為早就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說法,這裡就包括理化,而這次疫情,又說明生物學習也一樣要重視。
至於能不能用理化生作為主科,取代英語學科的地位,這還要一分為二去看。因為英語的重要性也不能被忽視,特別是對於一些高端人才、頂尖人才。國外的先進技術我們還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我們還要借鑑,世界各國之間要加強合作,就離不開交流和溝通。就像疫情期間,美國病毒專家來到中國,鍾南山院士用英語與之交流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要重視理化生的學習,並不是一定要弱化英語,而是要對英語這門學科進行更好地改革,突出實用性的同時,儘量變得簡單易學,減小英語學科拉分的差距,讓需要學習英語的學生學得更好,這樣才更具有價值和意義,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