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以來
西安建大在科研領域
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
來看看這份優異的成績單吧!
自主創新 再創佳績 成果產出上新臺階
01
近年來,學校科技成果工作把內涵發展融入到科技成果質量提升中,凝練科研方向,加強頂層設計,精準服務。針對學校高質量獎勵產出難、後備儲量薄弱等問題,學校加強校獎、教育廳獎的前期培育工作,積極拓展、爭取獎勵提名渠道及資格,重點推進省部級獎及重要社會力量設獎的組織與提名。2020年上半年公布的各獎項中,我校共獲準各級各類科技獎勵54項。
上半年獲獎獎項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項
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12項(一等獎3項)
2019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2019年度廣西科學技術獎1項
2020年度陝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20項(一等獎12項)
2019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9項(一等獎5項)
陝西省第十四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7項
陝西省建設工程建設科學技術獎1項
冶金科學技術獎1項
河南省自然資源科技獎1項
02
貫徹落實《教育部 國家知識產權局 科技部關於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堅持質量優先,突出轉化導向,加強高價值專利的培育和布局,努力提高專利質量。我校發明專利申請逐漸由數量增長向結構優化、質量提高轉變。截至目前,我校共申請各類專利453件,其中發明專利302件;授權307件,其中發明專利73件。
03
我校西部綠色建築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築設備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怡教授團隊在建築環境領域國際頂級SCI學術期刊《IndoorAir》(《室內空氣》)上發表題為「Potentialapplication of using vortex ring for personalizedventilation」(「渦環在個性化通風中的潛在應用」)的研究論文。《IndoorAir》是建築室內環境領域的頂級學術期刊,影響因子4.71,這是我校研究人員首次以唯一通訊完成單位在此期刊發表論文。論文針對空氣渦環送風模式展開研究,首次提出並探討了利用空氣渦環在建築室內進行精準高效個性化送風的新模式,對室內通風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論文第一作者為王怡教授,主要完成人為我校碩士研究生翟超,通訊作者為我校師資博士後曹智翔。
04
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雲斯寧教授團隊在國際催化與環境領域權威英文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應用催化B:環境》,期刊縮寫Appl Catal B-Environ,影響因子:14.229)在線發表題為「Efficient dual-function catalysts for triiodide reduction reaction an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using unique 3D network aloe waste-derived carbon-supported molybdenum-based bimetallic oxide nanohybrids」(「利用獨特的三維網絡蘆薈廢料衍生碳支撐鉬基雙金屬氧化物納米雜化物實現三碘化物還原反應和析氫反應的高效雙功能催化劑」)的研究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我校碩士研究生韓鳳,雲斯寧教授為論文唯一通訊作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為該論文的唯一完成單位。
05
我校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金鵬康教授團隊在環境領域著名期刊《Water Research》(IF=7.913)發表題為「The role of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ozone and coagulants (SOC) in the electro-hybrid ozonation-coagulation process」(「電凝聚臭氧耦合體現中的臭氧混凝協同增效機制」)的研究論文。論文第一作者為我校金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謝新月為論文第二作者,金鵬康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整體布局 周密組織 科技項目獲準取得新成績
學校堅持科研工作面向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密切關注和致力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深挖優勢學科潛力,充分發揮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優勢,積極組織策劃重大重點項目。
01
2020年上半年,我校獲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任務)18項,經費合計2081萬元。截至目前,我校教師共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6項,課題(任務)110餘項,經費合計約2.7億餘元。
02
我校申報2020年度陝西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20項,獲批項目128項,獲批資助經費總額達1600餘萬元,申報數量和獲準數量均為歷史最高水平。其中重大重點項目16項,獲準數量位居陝西省屬高校第一。
重點培育 營造環境 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穩步推進
針對我校科技領軍人才儲備不足、高層次人才少的現狀,學校通過前期培育、精心組織、專家預評、跟蹤服務等舉措,重心下移,加強對中青年科技人才及團隊的培育和支持,厚植人才團隊培養土壤,為爭取國家級人才團隊做好儲備。
團隊與人才
周軍教授牽頭的「煤炭高效清潔轉化及增值利用創新團隊」和宋戰平教授牽頭的「隧道與地下工程新技術及應用創新團隊」成功入選2020年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王曉昌教授被評選為2019年度「中國水業人物」。
劉超教授、王登甲教授、顧清華教授、鄧明科教授獲得2020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高然教授、王文高級工程師、於金光副教授入選2020年陝西省「科技新星」。
顧清華教授入選2019年度「西安之星」。
引領行業 獻策政府 服務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01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了《關於公布國家技術轉移機構考核評價結果的通知》,全國最終45家技術轉移機構考核為優秀,我校技術轉移中心位列其中。我校技術轉移中心是科技部國家科技轉移示範機構、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先進集體、陝西省首批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陝西省首批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試點單位。中心成立以來共促成技術轉移項目8000 餘項,成交金額達17 億元以上,為我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02
日前,水利部發布的2020年度成熟適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廣清單中,我校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黃廷林教授團隊成果「循環造粒流化床高效固液分離技術」入選,成為本年度全國19項節水領域成熟適用水利科技成果推廣清單成果之一。該成果已成功應用到西安市第四水廠濾池反衝洗水回用工程、鶴崗南山煤礦礦井水淨化處理、西安市草堂水廠排泥水處理等水質提升工程,並在西安、河北、青海等多地用於農牧區農村飲用水淨化工程,研究成果曾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03
「西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供暖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2019年度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一等獎。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太陽能建築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西藏大學、西藏自治區建築勘察設計院等單位持續開展青藏高原建築室內熱環境提升、被動式建築高效節能技術、太陽能精細化供暖系統等方向研究,面對青藏高原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大需求,針對高原藏區地域氣候極端嚴酷,常年低壓、乾燥、缺氧,冬季寒冷漫長,但常規能源匱乏、運輸供給困難,生態環境保護苛刻的特殊條件,不斷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提升青藏高原建築宜居環境水平、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質量。在我國統一標準外的高原室內設計參數體系、地域建築文化與被動太陽能技術融合設計原理與方法、主動式太陽能供暖全鏈條高效節能設計原理與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以主被動太陽能為主的區域性近零能耗建築技術體系。
04
李志華教授團隊助力貧困地區解決用水及治汙難題。我校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李志華教授團隊針對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具體用水實際問題,直面困難,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助力環縣解決用水及治汙難題。針對飲用水水源問題,李志華實地考察了環縣的備用水源地,讓團隊為環縣自來水公司制定了備用水源地水質淨化方案,同時結合汙水處理廠工藝調試、智慧運行改造等優化設計,實現「淨水」和「治汙」雙管齊下,從而保障了環縣飲用水水源的水質。解決了水源地的水質問題,再提升供水的水質標準。
05
5月30日,我校鄧明科教授團隊開展的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雲南傣樓振動臺試驗圓滿成功,有力地驗證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可大幅度提高該類結構的整體性和抗震性能。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強度、高韌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損傷能力,拉伸性能可達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也被稱為「可彎曲的混凝土」,用高延性混凝土對房屋加固改造,可節省工期70%,節省材料70%,節省造價30%,而且不會改變外立面。此前,此項技術已成功應用於房屋加固、建築結構等領域,獲得70餘項相關國家專利,經陝西省科技廳鑑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陝西、安徽、甘肅、河北、雲南等10餘個省份立項編制標準,成功應用於全國28個省市數千棟房屋加固,尤其是在中小學校舍加固、危舊房改造、歷史風貌類建築、文物保護及軍民融合等方向。
06
我校宋戰平教授團隊參與的E60高速公路F3標項目獲喬治亞總理高度讚揚。受中國路橋喬治亞辦事處委託,我校宋戰平教授團隊承擔了「喬治亞E60高速公路隧道群施工技術諮詢和科研服務工作,為E60公路隧道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持。喬治亞總理格奧爾基·加哈裡亞、副總理瑪雅茨基季什維利到喬治亞E60高速公路項目F3標段視察工作,充分肯定了疫情期間奮戰在施工一線的技術人員和參與現場技術服務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隧道技術服務團隊,感謝中方項目人員對喬治亞E60公路建設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07
《高硫鋁土礦懸浮態預熱焙燒脫硫-快速冷卻工藝》通過單一技術來源採購審核,以工程總承包模式實現與大型央企的合作,總包合同額暫定為5984萬元。該成果成功轉化應用,將突破低品質鋁土礦資源利用的瓶頸,對緩解我國氧化鋁行業資源匱乏意義重大。
科研攻關 共同戰「疫」 獻智獻策助力疫情防控
01
光明網報導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多項科研成果助力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