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有這些反應是不是生病了?屬於正常生理現象 不用過分擔心

2020-10-24 橘子的媽媽

寶寶從媽媽的肚子裡來到陌生的世界,會有很多自帶的特別的表現,但都屬於正常的,新手爸媽不用過分擔心寶寶是不是生病或者不舒服了。

因此,為了寶寶可以健康的長大,減少新手爸媽不必要的焦慮,我們可以做一下必要的功課。當看到新生兒有這6種反應都是屬於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是生病了。

1、螳螂嘴

新生兒的口腔內部兩頰部會堆積都會堆積有一小堆的脂肪墊,醫學上稱為吸奶墊,俗稱「螳螂嘴」,這個是新生兒都會特有的生理現象,寶寶在用力吸吮時,如果沒有脂肪層的彈性,會使雙頰內陷。所以,「螳螂嘴」不僅不會妨礙新生兒吸奶,反而有助於提高他的吸吮能力。不需要過多的操心。 一般來說,每個新生寶寶都都會存在大小程度不同的「螳螂嘴」,隨著吸吮期的結束,「螳螂嘴」會慢慢萎縮消退,故無需特殊處理。


2、馬牙

嬰兒在4-6周,牙齦黏膜上常有微凸的乳白色或黃白色小顆粒,類似牙齒組織 俗稱「馬牙」,板牙稱為「上皮珠」這是正常上皮細胞的堆積和為黏液囊腫,對吸乳及日後出牙無礙 一般無須處理數周后會自行脫落消失。如不及時脫落則可成為局部刺激物,如有汙染也可能發生炎症,如確有妨礙可用2%紅汞消毒,用消毒針挑破上皮珠,放出白色物質即可。


3、生理性脫髮、發稀

有些新生兒寶寶出生幾周內會出現脫髮的現象,原本烏黑透亮的小毛髮逐漸變得稀疏、色淡。這種屬於正常的生理性脫髮,和寶寶的遺傳有關係。也可能因為寶寶在睡覺的時候頭部不斷摩擦而引起脫髮,寶寶睡覺時僅僅是由於頭部重量產生的壓力,就可以使寶寶的枕部產生大片的脫髮區。這是由於新生兒毛髮的髮根還未能很牢固地附著於皮膚內,因而儘管摩擦並不頻繁,也會引起毛髮的鬆動脫落。,這個也是不用過於的擔心,也不需要去處理的,隨著寶寶月齡長大就會逐漸恢復正常。

4、使勁憋氣

很多的寶寶總是使勁憋氣的,尤其在快睡醒的時候通常會憋得滿臉通紅。新生兒的睡眠要經歷從瞌睡-淺睡-深睡最後覺醒這樣的過程,由於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得還不夠完善,所以睡眠周期較短,轉換周期較快。0-3個月時很多新生兒會在20-45分鐘就轉換一次。在睡眠周期轉換過程中,也會造成哼唧、使勁、哭鬧等,就如同大人夜裡也會伸懶腰,滾動身體甚至打哈欠一般,這些隨著月齡的增大,情況會越來越好,睡的也越來越長。這個是因為寶寶在伸懶腰,活動堅固,並不是哪裡不舒服,所以媽媽不必要驚慌。

5、奇怪的表情

細心的寶媽會發現,新生兒總是會弄出一些奇怪的表情,如皺眉、咧嘴、吸鼻子等,其實並不是寶寶有什麼不適,而是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如果寶寶這些動作過於頻繁就要去醫院檢查了。

6、肢體抖動

由於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外界的刺激缺乏定向力,不能分辨出刺激的來源,當寶寶聽到外界的聲音或者有觸碰的時候,經常肢體會出現抖動,這個也是屬於寶寶的正常生理反應。

為了給寶寶更加多的安全感,讓寶寶更快的適應外界的環境,可以多給寶寶做撫觸來減輕寶寶的不適。撫觸不僅可以減少寶寶的哭鬧,讓寶寶睡覺更加安慰,還可以增強寶寶的自身免疫力。而且有心理研究表明,爸媽給寶寶做撫觸的時候,會讓寶寶分泌更加多的催產素,這個荷爾蒙和我們的情緒有關,可以加深寶寶和爸媽的感情交流。

給寶寶做撫觸的時候要注意:

1、撫觸要在寶寶兩餐奶之間,寶寶睡醒的時候做,剛剛吃飽奶的寶寶不能做撫觸。

2、給寶寶做撫觸的時候把室溫控制在26℃左右,避免寶寶著涼

3、做撫觸前保證手部的清潔衛生,不要帶飾物,避免弄傷寶寶

4、做撫觸的時候塗撫觸油,減少手部皮膚對寶寶皮膚的摩擦

5、給寶寶做撫觸時候寶寶哭鬧要及時停止,觀察寶寶是否有什麼不適

6、給寶寶做撫觸可以給寶寶聊天,這樣子可以促進寶寶大腦神經的發育。

「我是橘子媽媽,一個成長型的媽媽,有關的育兒問題我們可以一起學習和探討,共同進步成長。」

相關焦點

  • 兒科醫生提醒:新生兒這些生理現象不是生病,父母別白浪費錢
    「別急,慢慢說,有醫生在,不用擔心!」兒科醫生安慰著這位年輕媽媽。這時,這位媽媽稍微穩定了一下情緒,傷心地說:「我家寶寶剛出生的幾天還好好的,能吃能睡。但今天我給她換尿布的時候,發現了尿布上有血絲。」這位媽媽邊說邊打開寶寶的紙尿褲,給醫生檢查。
  • 兒科醫生提醒:新生兒這些特殊生理現象,娃不是生病,不要亂花錢
    於是兩婆媳帶著孩子往醫院跑,來到醫院,醫生詳細看了一下寶寶的紙尿褲,並檢查了寶寶的身體後,笑著說:「你們不用太擔心,那些血絲和白色的分泌物是「假月經」。」「醫生,我們都是很愛乾淨的,寶寶洗臉和洗屁屁的盆都是分開用的,為什麼孩子這麼小就有這些東西,怎麼會這樣?嚴重不嗎?」在一旁的婆婆急壞了。
  • 這些不是病!新生兒常見的12個生理現象,新手爸媽不必過於擔心
    新生兒特別容易出現一些非常嚇人的症狀,新手爸媽不了解,經常帶孩子去醫院,浪費了時間,也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下面我們將盤點一下新生兒常見的12個生理現象。等孩子出生後養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所以紅細胞暫時不用那麼多,所以需要分解。一般在出生2至3天後,大概4/5的孩子會出現皮膚、鞏膜黃染的現象,這是比較正常的,幾天後就會消失,爸爸媽媽不用太擔心。不過如果黃疸一周後沒有消退,或者伴有其他症狀,有可能是病理性黃疸,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寶寶的這幾種特殊表現不是生病了,而是正常現象,寶媽不用擔心哦
    嬰兒出生後是一個非常激動的時刻,隨著寶寶的逐漸長大,臉上的表情也越來越豐富,傻笑、皺鼻頭、掉金豆子,簡直萌翻,不少寶媽一天什麼都不做,光看著寶寶就覺得生活充滿樂趣,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身體可能也會出現很多的小變化。尤其是對於首次懷孕的準媽媽來說,會特別的擔心,以為孩子生病了。
  • 新生兒的秘密,這15個異常,不是病!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等等,先別扔,孩子「很醜」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養兩天就越來越好看啦。除此之外,孩子還有很多看起來很異常的情況,其實都不是病,而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天天跑醫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新生兒的秘密吧~1、體重減輕新生兒出生後2~5天,由於母親的泌乳能力和孩子的吸吮能力都不高,孩子不能吸收足夠的水分和營養,加之胎便排出,會有體重減輕的現象。1周以後,孩子能正常進食了,體重就不再減輕了。
  • 新生兒有哪些「正常的異常」,這些特殊的生理現象需不需要治療?
    導讀:新生兒有哪些「正常的異常」,這些特殊的生理現象需不需要治療?新生兒來臨了,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啊。想必這個時候眾多剛成為辣媽的人已經收到了很多祝福了吧。也會從專業醫護人員那裡得知了新生兒剛出生的頭48小時是非常關鍵的時刻。
  • 新生兒這些生理現象不是生病,父母別白浪費錢
    新生兒有很多看似不正常卻是正常的「特殊生理現象」,新手爸媽提前多了解多學習,做到心中有數,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緊張。 新生兒除了皮膚發黃,全身狀態良好,能吃能睡,大小便正常,父母就不必擔心。 △注意事項:如果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黃疸。或黃疸者發展過快,持續時間長,並且伴有其他症狀,如體溫不正常、嘔吐、大小便異常等,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
  • 新生兒護理,遇到問題不要急,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我們那顆激動而興奮的心便隨之而來,恨不得不休不眠24小時看著孩子,稍有哪裡不對勁便緊張的要命,生怕孩子哪裡出了毛病,其實孩子有很多現象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我們大可不必這麼緊張。一、粟粒疹 很多爸爸媽媽會發現,新生兒的鼻頭周圍會呈現淡黃色顆粒狀。
  • 新生兒的10種正常生理現象,經常被誤認為「疾病」表現!
    但是不需要太擔心,大部分血腫在幾周內自然消失,少部分有鈣化情況發生。主要原因是新生兒神經發育不完善,不是因為缺鈣,不要認為這是病,也不要隨便給寶寶補鈣。5、生理性脫皮,被誤認為皮膚病新生兒出生幾天後,或者幾周後,身體會出現脫皮現象。有些比較輕微,像是頭皮屑,有些脫皮則很嚴重。只要寶寶正常吃奶、正常睡覺,一般都沒有問題。
  • 新生兒這些「生病」症狀很正常,家長不必太擔心,管了反而有害
    護士說沒事,很正常。後來又陸續發現了幾個我們以為的生病症狀,都被護士否定了。寶寶剛出生,做爸媽的自然很緊張,因為不了解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常常會把正常症狀當成病,導致虛驚一場。這些症狀不管還好,有些爸媽因為過於擔心,自作主張給寶寶治療,反而傷害了寶寶的健康。那麼,哪些我們眼中的病症其實是正常症狀呢?
  • 新生兒這些生理現象都很正常,寶媽寶爸不用太過擔心
    寶寶出生後爸媽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寶寶身上,寶寶身上只要出現一點點異常就會非常擔心,下面幾種情況,都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無需擔心。2.粟粒疹粟粒疹最多見於新生兒的鼻尖,其他像面部和軀幹上偶爾也會看到,但往往比鼻尖上的大。粟粒疹主要是皮脂腺分泌不暢,形成黃白色針尖大到粟米大的小點,毋需治療,會慢慢消失。
  • 【原創】新生兒身上出現這5種症狀,是正常現象,寶媽不用太擔心
    寶寶出生後,媽媽對寶寶的一切都特別關心,也少不了一些亂七八糟的奇怪事情,一些常見的還能應付,但是對於一些很少聽人提及的,真是都嚇壞這些新手爸媽了,那麼,今天就根據這些新手媽媽給我們提供的些既覺得常見但是又挺少人提及到的新生兒的生理現象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接下來當媽媽的你有點心理準備,不用太擔心。
  • 新生兒這些特殊的生理現象,嚇到你了嗎?
    剛出生的寶寶,非常的嬌嫩,皮膚粉粉的,身體軟軟的,讓人有一種想保護她的衝動。寶寶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每當寶寶出現什麼狀況,媽媽都會特別擔心,覺得是不是寶寶出了什麼問題了。新生兒有些特殊的生理現象,看似異常,其實都是正常的,說明寶寶發育的很健康。
  • 出現「蛋白尿」一定是生病了嗎?3類情況屬於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以至於讓多數人都認為出現「蛋白尿」一定是生病了,今天就來和大家說說這件事。「蛋白尿」是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蛋白尿,主要是指在尿液中,檢測中蛋白質含量較多,呈現出陰性的一種反應,通常用普通的尿常規便能檢測出來。在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解,認為當排尿後回過頭看一眼尿液有明顯泡沫就是蛋白尿。
  • 新生兒前兩周特殊的生理現象及處理方法
    型,下肢呈現M型,寶媽寶爸不用擔心,這是新生兒健康正常的表現。馬牙不是真正的牙,其大小、形狀及結構都與正常牙齒不同,也不具有咀嚼功能。馬牙是牙齒生發過程中伴發的現象,馬牙病一般沒有明顯的症狀,而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也不會引起疾病,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完全屬於正常生理過程,數周內會自行消失,寶媽寶爸完全不用擔憂。
  • 新生兒出生一周內,出現以下這些,不必過分擔心
    出生1周內的新生兒會有哪些特殊生理現象?就拿我們家兩個寶寶來說吧!在他們身上就發生了以下這些:出生後第 1 周.新生兒會出現臍帶脫落.排胎便,體重減輕等特殊生理現象,然後才會進入平穩發展期,開始正常的生長發育進程。弟弟在出生後的第二天,經皮黃疸值已到達13點多。後來抽血化驗血值更是到達了220之多。在第二天就住進了新生兒ICU。
  • 新生兒有哪些正常的異常?這7個生理現象不需要治療,寶媽放心
    新生兒有哪些「正常的異常」,這些特殊的生理現象需不需要治療?新生兒出生後,媽媽們都很緊張寶寶,對於寶寶的一切表現都非常關注,哪天便便顏色不對、臉上長東西了、體重變輕了等等都會很害怕。實際上,有很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一個月內常見,出了月子基本就消失了,我們可不要大驚小怪。[燈泡]生理性體重下降
  • 新生兒臉上長痘痘,家長不要擔心,這是正常生理現象
    告訴跟這位媽媽,寶寶臉上長的這種小痘痘,醫學上稱為「新生兒痤瘡」,大多在寶寶出生後兩周至3個月齡出現,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可以不用擔心。新生兒痤瘡明顯感覺這位媽媽鬆了一口氣,但言語中還是帶些疑惑,小孩也會長痤瘡嗎?
  • 新生兒有這些情況,別慌張,根本不是病!
    新生兒有這些情況,別慌張,根本不是病! 寶寶出生後,家長都會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很緊張,尤其是發現孩子出現一些異常。其實,對於新生兒來說,有些「異常」其實很正常,大家無需緊張:
  • 新生兒特有的20個生理現象
    黃疸:也稱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新生兒出生72小時後,可能出現暫時性黃疸。這是因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特殊性引起的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足月兒血清膽紅素一般不超過12毫克/分升,出生後一周左右出現暫時性黃疸,發生率為50%左右。早產兒血清膽紅素一般不超過15毫克/分升,暫時性黃疸發生率在80%左右,出生7~10天後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