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要體味萬物的自然流變,觀之於眼,會之於心,應之於手!

2020-12-18 美術研究

關於中國古典繪畫的空間問題,不少學者已經作了深入的探討,比如,劉繼潮先生所著《遊觀: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的本體詮釋》一書就以「遊觀」來詮釋中國畫的空間觀察方式,革除了用西方視點來看待中國古典繪畫空間的弊端,作者劉繼潮認為,「觀」是以「天人合一」為內涵的一種觀照方式,即在自然條件下創作主體對自然的觀照,它是中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方繪畫,並形成寫意性繪畫方式的源泉。中國畫以「遊觀」的方式,構建出獨特的繪畫空間結構。

這本著作還觸及到了書畫空間的另一極——書法藝術的空間問題,儘管書中並沒有對書法藝術的空間問題展開詳細的討論,但仍給予筆者以有益的啟發。關於書法藝術的空間問題,因討論較少,亦不太為人重視,相關研究文章不多見。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哲學的立場出發,對其作一初步的論述,並期望引起理論界的注意。

一、書法空間具有鮮明的精神性

中國書法藝術的空間結構極為獨特。它既不同於西方繪畫的那種焦點透視空間,同時也與中國古典繪畫的空間結構不盡相同。從形態上看,書法的空間結構首先顯示出一種音樂性的節奏感,正如唐孫過庭所形容的「像八音之迭起」。這與書法的表現方式有直接的關係。與繪畫不同,書法的表現不能僅停留於物象的呈現上,還需在「取象」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書家眼中之山川草木、行雲流水,不能像畫家那樣直接以具體形象表現出來,而須將眼見之物提煉、概括,從中剝離出內在的蘊涵,再融入到書法的點畫當中。

漢字本身是一個沒有閉合的方形空間,其「殘缺性」為書法表現提供了無窮變化的可能。在書寫過程中,書者通過變化多端的筆法,如中鋒、側鋒、藏鋒、出鋒,在運筆過程中通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再加上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形成的疏密關係,形成書法作品形態的無窮變化,由此造成書法空間的節奏感和音樂性。以王羲之《蘭亭序》為例,從第一個「永」字到最後一個「文」字,不僅每個字結構優美,同時由於其空間的巧妙組合,使全篇氣脈相通,前後相連,筆畫連綿飛揚,「似斜反正」「若斷還連」,清俊瀟灑。讀《蘭亭序》,如同聆聽一首高妙的樂曲,回味悠長。再如懷素的《苦筍帖》 ,筆法圓轉靈活,筆勢連綿,字勢飛揚騰躍,其空間結構安排如交響曲般氣勢磅礴。

在中國古代書家看來,字跡與人的精神氣質是密切相關的的。所以,項穆在《書法雅言·形質》中有言:「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此中行之書也。」將書法形態與人之相貌相比況,在董其昌的書論中亦可見到,不過董氏進一步指出了內蘊於相貌、形態之內的精神:「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

張懷瓘在《書斷》中也將書作與人的性格與精神聯繫起來:「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折規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3]從上述書論可以看出,與繪畫相比,書法的書寫過程與人的精神活動聯繫得更為緊密,書者的情緒會影響書作氣息的呈現,書者不斷微妙地改變著運筆的輕重、速度、方向和節奏,從而造成筆跡的個性化。人們常說的「書如其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的表述。

實際上,書法藝術空間的精神性不僅表現在具體的作品上,還表現在不時同期書法的總體風格上。所謂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書尚意、元書尚態、明書尚勢,固然是指不同時期的書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不同時期書法空間結構方式的不同。

二、書法空間蘊含著強烈的生命感

氣韻,是衡量中國古典繪畫高低的重要標準。一幅畫作缺乏氣韻,如同人沒有靈魂,缺乏生命力,書法也是如此。黃庭堅認為,書畫必須以「韻」取勝。南齊王僧虔《筆意贊》云:「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唐太宗《指意》中說:「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耶?」總的來說,書法之觀物取象不是照葫蘆畫瓢,而需要把握自然萬有中蘊涵的妙意,要體味萬物的自然流變,觀之於眼,會之於心,應之於手,從而創作出心手合一的作品。大自然中本身並無線條,從物象到線條的轉換全憑書家自己的心理體驗和主觀感受,以及對於書法技法的精深把握,因此,在書作中,觀者可體會到書者恆定的精神狀態以及書寫時的瞬時精神波動。如孫過庭所云:「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不同的作品會帶動書者情緒的變化,由此,書法與人的生命狀態也有了密切的聯繫。

漢字源於象形,是取象於自然的,它的形體暗合著某種物象,卻又呈現出一種抽象的形態。在書法萌芽、成長、成熟的過程中,意象總是起著統帥和總攝的作用。漢字的創造過程,也是意象思維的創作過程。意象思維為書法的置陳布勢提供了條件。蔡邕《隸書勢》中說:「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從茲簡易。修短相副,異體同勢。煥若星陳,鬱若雲布。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簴設張,庭燎飛煙;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通過墨色的濃淡和字形變化,與空間組合的靈活運用,使書法作品宛如一個深邃和豐富的靈性空間,從中可以窺見承載萬千風景的大千世界。

而這,必須通過書法點畫的控制來實現。點畫在書法中的運用有利於書家對感性生命的把握,他可以通過書法的點畫痕跡傳達對自然的理解,「體現出大自然的運動之勢,在空間組合中展現出時間流動的特點。」[7]為體現這種運動之勢,書家在運筆中一波三折,一點數轉,一橫有順逆之味,一豎有枯藤之境,一筆有一筆之勢,一字有一字之奇。字與字之間形成一個有生命感的整體,筆畫間血脈通暢,筋骨相連,彼此互補,融為一體。正如笪重光所說:「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

「永字八法」對書法的筆法作了如下解釋,例如,側法如「鳥翻然側下」,勒法如「勒馬之用韁」,啄法如「鳥之啄物」,策法如「策馬之用鞭」,掠法如「蓖之掠發」,等等。這些無不說明,書者的精神狀態和情緒、氣息對於書法創作的重要性,正如宗白華所言:「一條顫動不已的線,就是一條綿延的生命之流。」線條的朝揖、避就、向背、穿插、覆蓋、偏側、回抱、附麗都將原本靜止的漢字空間變為運動的空間,從而體現出強烈的生命感。再進一步者,則有將字與人的血肉之軀相比較的:「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

既然每個字都具有筋骨、血脈,那麼,字形的動態也如有生命的人一樣充滿了生命感,因而,由變化莫測而又形態統一的字跡所組成的空間,就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空間。觀米芾的《多景樓詩冊》,結體展拓跌宕,長肥短瘦,縱逸多姿,其空間跳躍豪爽,生動活潑;看懷素的《自敘帖》,如飛鳥入林,驚蛇入草,縱橫恣肆,生命旺盛。

正因為追求書法空間的生命感,書家在運筆時,必須要「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如果「散」或「結」,則被視作「患」、「病」。在運動的書法空間中,書家使字一氣連貫而又內含衝突,由此形成的張力,使書法作品既有氣勢,又與作者的精神狀態相通相連,從而洋溢出不可遏抑的生命活力。也正因為追求這樣的生命感,書家才會愈發偏愛快速流轉、動靜相間的書法形式,書法也從篆書、隸書,發展到草書、行書。特別是草書,最能體現出書者生命的激蕩與婉轉,而其書法空間也更加能凸顯出生命感。

三、書法空間與「道」的理想

書者把書法看作能與天地相通,道化玄妙的顯現,更由於漢字與易卦有天然的聯繫,所以同易卦一樣,「闡微顯幽,傳遞著宇宙的信息」,「立書法之象就是為了顯現神秘莫測的道」。因而,中國書家將書法的源頭溯之於「易」,後世更是賦予書法以「載道」的功能。唐張懷瓘《書議》認為:「言妙之意,出於萬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所能測? 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無聲之音,無形之相近於老子所言之「大象無形,大音希聲」,似可把握,又難以把握,只有心與「道」合,才可領會其中真義。

與此相似,孫過庭也認為書法同自然之妙。他用充滿詩意的文字寫道:「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書者筆下的點畫組成的空間如同大自然一樣神秘莫測,人的精神與浩瀚的宇宙萬物由此建立了相契相合的聯繫,而「道」的精神也由此體現出來。

「道」的哲學以「逍遙遊」來作為擺脫實用的束縛,達到精神自由的手段,正如徐復觀所言:「尤其是莊子的藝術精神,是要成就藝術的人生,使人生得到如前所說的『至樂』、『天樂』;而至樂、天樂的真實內容,乃是在使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遊」體現出藝術家的逍遙心態和活躍的生命狀態,落實到藝術創作上,則表現為一種活境。不過,莊子認為,若想達到所謂「道」的境界,還必須有一種圓滿自足,與宇宙相通、相諧的狀態,若要達到這一狀態,就必須超越物質的桎梏,實現精神的自由。而超越和自由的重要條件之一是要求空間足夠開闊遠大。

書畫家之所以嚮往「遠」的意境,是因為「遠」可以突破現實的擾煩,脫離世俗的束縛,從而超脫有限的形色,追求無限的生命意境,達到如莊子所言的「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精神境界。因此,意境也是「遠」在書畫空間上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書法藝術追求的不僅是一種活境,也是一種遠境。活境和遠境凝固在千變萬化的書法點畫當中,凸顯出書者內蘊的生命精神。「

右軍如龍」是評價王羲之的書法如龍在飛動,飄逸而灑脫,這是對藝術活境的精闢描述。張懷瓘評價張弘的篆、隸書法時說道:「其飛白妙絕當時。飄若雲遊,激如驚電,飛仙舞鶴之態有類焉。這也是一種活境。評價李斯的篆書,「江海淼漫,山嶽巍巍;長風萬裡,鸞鳳於飛」,則體現出一種遠境。張芝的書法「若清澗長源,流而無限,縈迴崖谷,任與造化,至於蛟龍駭獸奔騰拿攫之勢,心手隨變,窈冥而不知其所如,是謂達節也已」,既是一種活境,也是一種遠境。

莊子《天下篇》中說:「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道」之無形無垠,也昭示著藝術精神的無限性,「若不從現實、現象中超越上去,而與現實、現象停在一個層次,便不能成立藝術。」從書法點畫所組成的空間裡生發出來的意境可以超越現實,甚至生理的桎梏,從而達到精神的自由。無論是活境,還是遠境,都是書家觀照天地、合一物我的境界,它使宇宙生命和書家精神相融合,達到界破虛空、涵攝宇宙空間的最高理想。

文/陳明 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陳永正談劉逸生書法 | 以詩人之心觀詩,以詩人之心作詩,以詩人之心書詩
    執筆為書,書寫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詩詞,純任自然,自得其樂,並沒有想到要製作一幀書法作品。這也是先生作書時的心態。其嘗言,自己十八九歲時,偶然書風一變,就此延續至老而無所改易。雅與俗,是傳統書學中常見的審美觀念。雅俗之別,對於文人書法來說,幾乎就是藝術上的優劣之別。記得在去年中山劉氏父子書法展上,我說,四家中,我最欣賞的還是劉逸老的書作,那文人的氣息,高雅的情調,斷非其諸子所能及。
  • 客廳沙發背景牆掛畫 書法裝飾客廳 與眾不同
    中書協會員萬富永行書書法《靜水流深》作品來源:易從網 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水,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 有人這樣論書法——《書法美學》之二
    今人茹桂《書法十講》中說:有造詣的書法家他們靜觀默察,意隨心到,筆隨勢生,手提造化顯神功。其神奇之妙使之曲盡其美。有素養的欣賞者則觀之於字,會之於意,神馳字外,於無形中見有形,從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活潑飛舞的動勢,獲得一種餘味回甘的美感享受。
  • 青年書法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
    所以,青年書法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努力做到「凡是教別人的人所具備的一系列品質,也是學校教師應當具備的」。青年教師還要具有高尚的家國情懷。《禮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因為千萬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 林曦全新零基礎直播課即將開始:發現書法之美
    12月5日晚8點,林曦老師準備的全新零基礎直播書法課將要開講。第一堂課《從書法之美到生活之美》——林曦老師的零基礎直播書法課在開課前,為大家準備的上課錦囊:關於如何上課,關於種種準備,關於曾經也如你一樣,從零基礎開始寫字的師兄師姐,一路的領會。都是大家在課前想要知道的。
  • 書法臨摹精要和方法,絕對值得品讀收藏!
    南朝王僧虔有言,「神質為上,形質次之,書之妙道也。」當臨摹到一定水平時,更需要注意揣摩所臨寫的單字、整頁字乃至整篇法帖/作品的章法、氣韻、風格等,形具而神生,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摹寫還是臨習,筆畫應一筆寫成,而不能因一筆寫不到位採取反覆描字的做法(有時會看到有的書法家寫作品時會有個別筆畫補筆的情況。
  • 書法之草書
    要使靜止的字活起來,就必須講「勢」。勢是發展的、流動的、變化的,所以蔡邕認為筆勢應來去自然,不可遏止。這「勢」就是「血脈」、「筋脈」,是章法氣勢形成的根源,也是草書章法形成的原因之—。清梁同書說「氣須從熟中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欹正,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
  • 厚德載物書法含義 大地擁有好的德行 才能滋養萬物
    厚德載物書法含義 大地擁有好的德行 才能滋養萬物 2020年05月18日 17:4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大地就是因為寬廣渾厚的胸懷和德行,才能容納百川,滋養萬物,化糞土為春泥,化腐朽為神奇,容糟粕而生萬物,利萬物而不爭。
  • 「無聲之音」與「無形之象」,淺談書法藝術之美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從「無聲之音」與「無形之象」聊聊書法藝術之美。書法藝術,在我國文明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書法藝術的美感從何來書法怎麼能給人以美的感受呢?這要從書法的音樂美和抒情性談起。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議》中把書法藝術稱為「無聲之音」和「無形之象」。將書法比之於音樂是很貼切的。
  • 以芝蘭之心 化禪意之境——品讀澤宇君
    近年他又深入到蘇軾的文化世界之中,精研蘇軾之書,他融「蘇」於「王」之中,以「王」為底、為韻,以「蘇」為修飾,將蘇軾書法的重按、重轉與輕連、快帶融於王羲之書法平穩結體、平實行筆、細膩抒情之中,實乃匠心獨運。觀澤宇兄近年之書,似「王」又似「蘇」,「王」之結體中往往靈感乍現地,來一筆「蘇」之點畫,浪而不漫,麗而不豔,如此結合,非深厚功底與創新精神無可為也。
  • 為什麼說漢字的演變豐富了書法藝術
    從甲骨文契刻的形式上看,也已經具備了我們現代所說的書法三要數(筆法、結構、章法)。但總體來講,文字之初的結構以象形為主,線條也較單一。隨著社會發展,人們交往的複雜性和審美要求不斷提高,以及使用工具的改進,字體發生了自然演變,形成了多種字體,即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隸、楷、行、草。正是這些多樣字體才顯示了漢字的蓬勃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才能承載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化。
  • 攝影愛好者徐寧:用「天使之眼」觀蘭州之美
    攝影愛好者徐寧:用「天使之眼」觀蘭州之美徐寧說:「身在蘭州,鍾愛蘭州,請隨我一同通過『天使之眼』觀蘭州之美!」  1 兩年前結緣航拍  徐寧,43歲,祖籍安徽,因為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平涼,而母親又是蘭州人,所以他認為自己是一個甘肅人、半個蘭州人。在蘭州市無人機拍攝的圈子裡,他是屬於「達人」一級的人物,也是抖音、今日頭條雙平臺「蘭州天使之眼」無人機航拍作品的創作者。
  • 是非審之於己,得失安之於數|炒股日記
    是非審之於己 毀譽聽之於人 得失安之於數,昨天無意中聽到樊登講這句話,很有道理。也許只有這句話才能自圓其說。 現在在股市只能做一下力所能及的事,至於得失安之於數。在炒股模式方面,基本成熟了,按照操作就可以。有時需要等機會。正確等待,學會打發無聊時光。 是非審之於己,這句還是很好的。做得對和錯,在於自己的判斷。
  • 有人這樣論書法《書法美學》之一
    中國書法美學理論有悠久的傳統和極為豐富的遺產。漢揚雄認為「言」與「書」都是心靈感情的表現,書法能動情,亦可區別出作者的不同情趣。漢蔡邕認為「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魏鍾繇提出」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沒見萬類,擇而象之,即書法美是人感受萬物形象之後所產生的審美感情的表露。
  • 中國書法的中和之道
    我們更多的時候談「書法」而不是「書道」,體現出一種對於「書道」的敬畏。如果書法創作時有一種「制器尚象」的意識,欣賞書法時懷著一種「格物致知」的心態,這就是「書道」意識。沒有理論,就沒有「書道」;沒有書道,「書法」就只是寫字。  「立象以盡意」,盡的是什麼「意」呢?是「聖人之意」,是天人合一的「天地宇宙之心」,這就是書法蘊含的最高層次的「道」。
  • 心理學家:心之所依,心之所向,心之所屬
    然而婉兒姑娘並不僅僅是知音之尋,卻是對竟陵王早就生就了愛情之意。每當竟陵王心有煩事的時候,婉兒就會心有煩惱但又會替竟陵王分憂;每當竟陵王心懷喜悅的時候,婉兒亦會跟著竟陵王相互笑而不語。二、驪歌之於彭城王:愛情總歸有牽腸掛肚的一面——心理學家: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心之所依、心之所向、心之所屬
  • 密教之數息觀
    凡習定修觀之法。結跏趺坐。或半跏坐。端直其身。不反不僂。不傾左右。頭亦端直。唇齒俱合。眼不全開。開則散亂。不全閉。閉則妄念起。坐定心寂。可以入觀。若坐定後。心猶散動。卒難攝者。先宜數息。若初數出息。則終亦數出息。初數入息。
  • 成忠臣:畫家應以「天人合一」觀來修身,觀萬物以悟哲學大道
    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書中說「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人感到自己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了,與萬化冥合。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觀點。對於「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念,通俗一點講就是世上萬物與宇宙都是相同,人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以修身悟道來處世。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雖然遍觀一切,而主要還是著重自我心身。在大乘經中,往往從自我身心的觀察,推擴到外界的無邊有情,無邊剎土,萬事萬物。〔1〕這種觀境,如《般若經》曆法明空所表現的意義,較之二乘當然廣大多了。〔2〕菩薩的悟證法性,也要比聲聞徹底。 二乘的四諦,是有量觀境,大乘的盡諸法界,是無量觀境,所以大乘能夠究盡佛道,遍覺一切,而小乘祇有但證偏真。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是詳細的觀看和揣摩字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神韻等,將它們觀之於眼、銘記於心,然後進行書寫的一種學習方法。讀帖是比臨摹更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讀帖是可以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字帖上的字入於眼、記於心、才能在書寫時出於手、顯於紙。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很難進行表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