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問上曾有這樣一則關注度極高的問題,即「你認為愛情應該是什麼樣子?」
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不同,就像有的人喜歡吃酸甜的水果,而有的人更看重水果的軟硬,甚至有的人不在乎水果的其他,拿來便吃之。人們對於愛情的態度,亦是如此。
有的人認為愛情應該是攜手共進,患難與共,白頭偕老,而有的人則認為愛情應該是談笑風生,亦能知音相覓,甚至有人認為愛情就是兩個人能好好過日子,粗茶淡飯,皆可為愛情的見證之物。
中華上下午五千年,誰也沒能對愛情做出一個極為公正且眾望所歸的結果,愛情亦像是浮塵之物,被人樂道而又詬病著。
接下來,不妨讓我們跟隨《錦繡南哥》中那些表達愛情的戲份,結合心理學的知識,看看這令人魂牽夢繞而又念念便揪心的愛情,到底為何物?
《錦繡南哥》中的人物情感關係比較複雜,若論愛情戲份,竟陵王首當其衝。整部劇集都將竟陵王這個人物角色塑造成多情且多義之人,也為他添加的戲份多了幾分揪心。其中最為被人所樂道的便屬募然軒中彈琴作詩的婉兒姑娘。
每當竟陵王心有煩事或心有開懷之時的時候,便會前往募然軒,或聽婉兒姑娘彈奏一曲,或聽婉兒姑娘吟詩一首,或與婉兒姑娘共飲一杯,但是竟陵王自始至終都將婉兒姑娘歸為了知音而非兒女情思。
然而婉兒姑娘並不僅僅是知音之尋,卻是對竟陵王早就生就了愛情之意。
每當竟陵王心有煩事的時候,婉兒就會心有煩惱但又會替竟陵王分憂;每當竟陵王心懷喜悅的時候,婉兒亦會跟著竟陵王相互笑而不語。
可以說竟陵王的一顰一笑都深深埋在了婉兒的心中,每時每刻,婉兒的心中都想著竟陵王,乃至自己家中出了兄長叛亂、父親鋃鐺入獄的事情,她都不自知,可以說婉兒姑娘早已將自己的心歸置給了也許沒有任何結果的愛情。
《情愛論》的作者瓦西列夫說:「愛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瘋狂和理性,是自發性和自覺性,是一時的激情和道德修養,是感受的充實和想像的奔放,是殘忍和慈悲,是溫飽和饑渴,是淡泊和欲望,是煩惱和歡樂,愛情把人的種種體驗融於一爐。」
婉兒便是如此。
她因為愛情而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對於自己的事情從未過問,對於兄長和父親的遭遇從未可知,這與李沁扮演的驪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許有人會說婉兒和驪歌本質上就不是一路人,她們對待愛情的態度自認不同。但即使是對待愛情的態度不同,那也逃不過愛情最深處的本質——心之所依,便心之望了一切。
但愛情就像瓦西列夫說的充滿了歡樂也充滿了煩惱。
婉兒用情至深,但竟陵王對其並無意。
郎情妾意是我們最渴望最奢求的愛情,但愛情往往又伴有殘酷的現實,很多不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的愛情終究逃不過妾有意而郎無情或郎有意而妾無情,然而正是如此,愛情才會被人津津樂道,推崇至高,不是嗎!
談起愛情,就不得不說《錦繡南歌》中把控愛情戲份最多的驪歌和彭城王了。
彭城王與驪歌相遇與一場刺殺,彼時的他們還都站在各自的立場成為了對立面。而他們的相識得益於一場共同的利益——除掉《錦繡南歌》中的大反派之一陸遠。船艙的初次見面只是在他們各自的心中留下了一點印記,但愛情的成分相欠太少。
可命運的中軌好似就向兩人傾斜,讓他們在茫茫人海中因為陸遠再次相見。這次相見沒有初見時的不解和不安,相對的多了一絲玩笑,但說到愛情,他們只是有了一點相惜之樣,並無半點愛情意願。
隨著兩人逐漸深知,逐漸靠近,那枚驪歌的釵子和彭城王的玉佩成為了他們愛情開始的見證物品,越來越多的接觸讓他們開始為彼此牽腸掛肚,我們所調侃的「愛情的酸臭味」開始展現在他們之間的關係之上。
棲霞山一舉,驪歌誓要剷除陸遠,但不幸遭致陸遠陷阱,身負重傷,被其師兄救下山去,然而彭城王不知這一切,命人滿世界尋找驪歌蹤跡,著實為心中伊人操碎了心。
心理學家詹姆士曾這樣描述戀人的心理狀態:「戀人是我的骨肉,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對方如果死亡,我的一部分生命將死亡;對方如果做了不體面的事,我亦將感到羞恥;對方被羞辱時,我也覺得身臨其境。」
而彭城王為驪歌時時考慮的狀態正恰是愛情的表現之一——心為伊人,行為伊人,情為伊人。
驪歌之於彭城王儘管沒有更多行為上的愛情表現,但是在細微之處也盡在表達愛情之使然。
當驪歌前往她和彭城王初次相見的小船,看到凌亂的小船室內,吐槽之時也不忘收拾一番,還提上自己的提醒之意。
也許有人會說驪歌對於彭城王只是一時的好奇,但是對從事愛情學術研究的Rubin看來,愛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種特殊的想法與態度,它是親密關係的最深層次,它不僅包括審美、激情等心理因素,還包括生理激起與共同生活願望等複雜的因素。
一個沒有愛情存在於其心中的女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對一個男人產生好奇之心的。
如果當一個女人開始關注一個男人,那麼在她心中的態度雖與愛情相距有些距離,但也已經邁進了愛情的大關,剩下的就是愛情的交往和愛情的心之所依、心之所向、心之所屬。
《錦繡南歌》這部劇對於愛情的刻畫有很多對比之處,就好比竟陵王之於婉兒、竟陵王之於驪歌、驪歌之於竟陵王、驪歌之於彭城王。
驪歌之於竟陵王更多的是一種感激之情,卻無半點愛情之意。竟陵王多次救驪歌於水火之中,但在驪歌看來她與竟陵王只是朋友而非情侶,然彭城王雖未有竟陵王一般痴情至深,但驪歌早就將彭城王心屬於彭城王。
愛情也許充滿了各種複雜的情緒,但終究擁有的模樣逃不過心之所依、心之所向、心之所屬,即心有同歸。
當一個女人或男人心裡有了依戀,與她或他心有了共同的方向,便會慢慢對她或他的心有了歸屬感,這也許不是愛情最美的模樣,但卻是愛情最真實且逃不過的模樣。
有人認為古人之愛與今人之愛還是有區別的。古代女子多繡字閨中,一門不出二門不邁,可當今女子大多思想開放,接受的觀念與古代女子大有不同,《錦繡南歌》中的愛情未必能代表今人之愛情。
接下來,我們不妨學習一下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看看在心理學家眼中,愛情應該是個什麼模樣。
什麼是愛情三角理論了?
斯特伯格認為不論是人類的愛情多麼複雜,都是由三個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即動機成分,情緒成分,認知成分。
在其所認為的三個成分之下也由後來的心理學家延申出了如下幾種當代愛情的模樣:
(1)喜歡式愛情:主要是親密,沒有激情的和承諾,就好比簡單的你喜歡他他喜歡你,沒有任何其他欲望夾在其中。
(2)激情式愛情:主要是激情,沒有親密和承諾,就好比《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和梁正賢之間的那種愛情。
(3)空洞式愛情:以承諾為主,缺乏親密和激情,就好比為了結婚而產生的感情。
(4)浪漫式愛情:沒有激情和親密,沒有承諾,很容易變心或產生喜新厭舊的情況。
(5)伴侶式愛情:沒有情迷和承諾,沒有激情,僅是簡簡單單的過日子。
(6)愚昧式愛情:有激情和承諾,沒有親密。就好比兩個人激情而生情,承諾結婚,但最終因為沒有過多的了解而曲終人散。
(7)完美式愛情:激情、承諾和親密都具有,也是一種比較理想型的愛情模樣。
不論是哪一種愛情的模樣,當今有情感過往的人或多或少經歷過,但還是有人對這樣的愛情模樣充滿了疑慮,認為自己並未經歷過以上七種愛情的樣式,對於愛情又產生了鬱郁而不得解的疑惑。
心理學家海德說:「愛是深度的喜愛。」
不論是哪一種愛情的模樣都逃不過最核心的喜愛,如果連最基本的喜愛都未曾擁有,說愛情就有點天方夜譚。
愛情是一種令人神之嚮往之物,或許等你或他(她)經歷之後,才會懂得,愛情最真實的模樣就是最簡單的牽腸掛肚,即心之所依,心之所向,心之所屬。
文章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即「你們所認為的愛情應該是怎樣的呢?」不妨留下你們的見解,與我一起揭開愛情神秘的面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