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忠臣:畫家應以「天人合一」觀來修身,觀萬物以悟哲學大道

2020-12-12 騰訊網

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高速發展,但畫家的靈性卻越來越差。現在的畫家都處在追名逐利的狀態下,他們基本上都沒悟性,古代的畫家們講究修為,善於修心,他們對自然世界的認知非常深刻。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在中國哲學上,美學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一美學思想是莊子、孟子提出。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書中說「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人感到自己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了,與萬化冥合。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觀點。對於「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念,通俗一點講就是世上萬物與宇宙都是相同,人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以修身悟道來處世。對什麼是「天人合一」,人體有365個穴位,宇宙間是一年365天,人自身有四肢,而宇宙間一年有四季,人體有十二條經絡,而宇宙間一年剛好有十二個月,脊椎有24節,宇宙間一年是24節氣,人有七竅對應一個星期七天,人與大自然剛好吻合!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人本天地之氣而生,然而人體就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變化,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以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這是人與自然的規律。在《黃帝內經》裡,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原理,太陽系裡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運行,和人體的五臟六腑的協作,從本質上講是一樣的,這也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所以人的最高層次是是修身養性,就是把自己融合進萬物運轉的時空循環當中去。而對於修行、悟道就是為了使自身的運行秩序同外界的宇宙天體一致。我們人類都是宇宙天體在世上的一個投影,要修身悟道就要做到忘我、無我。像繪畫本身,古人為什麼要畫畫,就是以畫畫來作為修身,以此觀萬物以悟哲學大道。也就是《大學》裡的「格物致知」,這就是「為道日損」的大智慧。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道家從大自然中頓悟宇宙運行規律,認為宇宙自身是循環的,聖人應該參與到宇宙循環之中。所以畫家要修道,不應存在名利思想,而且古人哲人認為大自然的物質與天地同存,通過自然的物質來作為繪畫材質,採天地日月精華的靈性的物質來繪畫。因此道家認為,畫人如思想不純,境界不高,達不到修身悟道的真境界。所以老子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現在國人的繪畫理念有悖祖宗的精神理念,而且所用材質也不是大自然的物質,而是化學成分的東西,是人為的合成假材料。我們先人的智慧,是建立在中國人的信仰裡,是建立在哲學高度的高級文明上。近百年來我們受西方潮流侵染,把傳統的許多東西都丟棄了。但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定要一路撿回!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傳統中國畫著眼對象是「撮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巔」,積好在心,久則化之,這新的生命潛伏在畫家個人生命之中,為自身的需求而得活升華出的精神境界。這是畫家通過修悟後的個人發現,也是其生命創造的自然。其本身有客觀的藝術性體現,及充實後而發出的主觀藝術理想。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提出「玄冥之境」、「玄同彼我」、「與物冥合」莊子強調「坐忘」、「心齋」。蘇東坡則說李龍眠常作華嚴相,皆以意造而與佛合。中國畫家則屬意天機之所合,有道有氣,心與神會,以達到某種天人欣和的境界。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禪宗青原禪師有一段很有名的語錄,他說未參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系見知識,有個入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後來得過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意思是萬物本然,既各有個性,開始主客萬玄各有獨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力主客對立的世界觀消失,事物的外在對立消解了,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無我」境界。但這種「無我」本身非實體,而「空」或「無」,那個不能客體化成為認識對象的真我。對於這個「真我」並論,萬物皆如其本然,各有個性,有相互圓融。最後,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宋明理學繼承發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王陽明說「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厚天間隔」。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中國傳統哲學在中國傳統繪畫領域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經典理論,是通過大自然的造化意境來體現,這在繪畫上也是「意境」和「意象」。但我們傳統美學是「情景交融」,任何藝術品都要情景交融,「意境」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因佛教禪宗的推動,這個理論得以誕生。劉禹錫說「境」生於「象外」,「境」是無限的,「象」是有限的,「境」突破了「象」的時空關係,它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境」能體現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禪宗「境」的這一概念,進入藝術領域的煥發和推動,藝術家追求形式上本體的體驗,這就是中國畫理論上的「妙悟」禪的境界!

相關焦點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燦道人:達到平衡和融合以後,自然進入天人合一狀態,應該向這個方向鍛鍊和發展。道家認為自然就是天人合一。天字寫法就是頭頂天、腳踩地,中間站著人,三者不是分開的,是融為一體的。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錢穆在臨終前三個月最後一篇文章中談到:「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唯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將「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觀念,是很多治中國哲學學者的共同看法,但是,對於何以「天人合一」可以並且能夠作為中國哲學的根本觀念,論證卻缺乏系統性。
  • 什麼才是天人合一?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
    天人合一在儒道修身中,效法天道是重中之重。但什麼是天人合一?如果我們如同古代的儒道高人一般效法天地能給自己帶來什麼轉變呢?天人合一,為哲學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
  • 習近平: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時代,《繫辭下傳》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世界是「人與天地參」。「三(參,即叄)」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機統一和諧發展。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國學丨天人合一: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思想來源:道家 提出者:莊子 發展者:董仲舒 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表現: 人天同構、人天同律、人天同象 案例:中國古代建築、古典音樂、舞蹈藝術、茶道 天人合一的意義 意義: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中國人說「天人合一」,是指人應順天的意思嗎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之一。一般而言,這種精神狀態指的是與自然契合為一的一種修行狀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想,「天」在古代不是指神話嗎?那麼「天人合一」豈不是指人應順從天意,故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嗎?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明白自然的作為,是懂得事物出於自然;了解人的作為,是用自身智慧所通曉的知識,來領悟自身智慧所未能通曉的知識,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首先源於對天地生化萬物而生發的感恩之情。萬物乃天地所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繫辭下傳》)此謂陰陽二氣相交而化生萬物。自其形體謂之天地,自其才性謂之乾坤,以氣謂之陰陽。
  • 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第一集:一念靜心之以信仰統御行為
    而作為華夏族締造出龍圖騰的文化融合觀以及更深層次的天人合一觀,一經形成,便作為華夏民族生存史、成長史的應變之道與精神瑰寶,為華夏兒女永久繼承。這些都是哲學信仰,是系統的、智慧的解決方案。二十世紀海峽兩岸傑出大師錢穆、季羨林一先一後對中國文化作出了同樣的判斷:天人合一文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的最大貢獻!錢穆先生更是以他對中華國學近百年的苦心領悟明確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而實現文化與自然的合一,則是中國人的最高理想!」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一理念認為,人體小宇宙,宇宙大人生,小宇宙中藏大宇宙。「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人類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與天地萬物息息相通;人與天地和諧統一,主觀與客觀渾然一體。
  • 謝遐齡:「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這一思想不但對我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我們今天立身行事也有借鑑價值。  西漢董仲舒系統地闡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他以乾的性質為仁,認為帝王必須行仁政;以五行論證孝為天經地義,闡述官制與官德的根源。宋代張載首創民胞物與的思想,把天人合一提升到新的高度。
  • 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生命哲學,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參悟良多
    所謂道教生命哲學就是指道教在長生信仰的追求過程中形成的對人體生命的解讀和感悟。道教的生命觀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性觀念,強調人體生命與宇宙大化的息息相通以及身心陰陽的對轉與互補。道教的生命觀是建立在先秦老莊道論的基礎之上,將「道」視為宇宙生命的來源,萬物皆由道而生成,並把人的生命與道相聯結,將人的長生不死與得道成仙聯繫在一起。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合一就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互相感應,陰陽激蕩,合發共振,渾化一體,和合統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天關係普遍聯繫整體觀念的哲學凝鍊。《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就是說,宇宙是一個與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關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縮影的「小我」。那麼天又是如何影響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