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高速發展,但畫家的靈性卻越來越差。現在的畫家都處在追名逐利的狀態下,他們基本上都沒悟性,古代的畫家們講究修為,善於修心,他們對自然世界的認知非常深刻。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在中國哲學上,美學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一美學思想是莊子、孟子提出。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一書中說「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人感到自己與整個宇宙合為一體了,與萬化冥合。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學觀點。對於「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念,通俗一點講就是世上萬物與宇宙都是相同,人要遵循宇宙運行規律,以修身悟道來處世。對什麼是「天人合一」,人體有365個穴位,宇宙間是一年365天,人自身有四肢,而宇宙間一年有四季,人體有十二條經絡,而宇宙間一年剛好有十二個月,脊椎有24節,宇宙間一年是24節氣,人有七竅對應一個星期七天,人與大自然剛好吻合!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人本天地之氣而生,然而人體就必須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變化,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以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這是人與自然的規律。在《黃帝內經》裡,古人早就發現了這個原理,太陽系裡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的運行,和人體的五臟六腑的協作,從本質上講是一樣的,這也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所以人的最高層次是是修身養性,就是把自己融合進萬物運轉的時空循環當中去。而對於修行、悟道就是為了使自身的運行秩序同外界的宇宙天體一致。我們人類都是宇宙天體在世上的一個投影,要修身悟道就要做到忘我、無我。像繪畫本身,古人為什麼要畫畫,就是以畫畫來作為修身,以此觀萬物以悟哲學大道。也就是《大學》裡的「格物致知」,這就是「為道日損」的大智慧。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道家從大自然中頓悟宇宙運行規律,認為宇宙自身是循環的,聖人應該參與到宇宙循環之中。所以畫家要修道,不應存在名利思想,而且古人哲人認為大自然的物質與天地同存,通過自然的物質來作為繪畫材質,採天地日月精華的靈性的物質來繪畫。因此道家認為,畫人如思想不純,境界不高,達不到修身悟道的真境界。所以老子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現在國人的繪畫理念有悖祖宗的精神理念,而且所用材質也不是大自然的物質,而是化學成分的東西,是人為的合成假材料。我們先人的智慧,是建立在中國人的信仰裡,是建立在哲學高度的高級文明上。近百年來我們受西方潮流侵染,把傳統的許多東西都丟棄了。但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定要一路撿回!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傳統中國畫著眼對象是「撮景於煙霞之表,發興於溪山之巔」,積好在心,久則化之,這新的生命潛伏在畫家個人生命之中,為自身的需求而得活升華出的精神境界。這是畫家通過修悟後的個人發現,也是其生命創造的自然。其本身有客觀的藝術性體現,及充實後而發出的主觀藝術理想。魏晉時期的玄學思想提出「玄冥之境」、「玄同彼我」、「與物冥合」莊子強調「坐忘」、「心齋」。蘇東坡則說李龍眠常作華嚴相,皆以意造而與佛合。中國畫家則屬意天機之所合,有道有氣,心與神會,以達到某種天人欣和的境界。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禪宗青原禪師有一段很有名的語錄,他說未參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系見知識,有個入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後來得過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意思是萬物本然,既各有個性,開始主客萬玄各有獨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力主客對立的世界觀消失,事物的外在對立消解了,所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無我」境界。但這種「無我」本身非實體,而「空」或「無」,那個不能客體化成為認識對象的真我。對於這個「真我」並論,萬物皆如其本然,各有個性,有相互圓融。最後,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宋明理學繼承發展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王陽明說「仁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欣合和暢,厚天間隔」。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成忠臣作品(真材實料)
中國傳統哲學在中國傳統繪畫領域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經典理論,是通過大自然的造化意境來體現,這在繪畫上也是「意境」和「意象」。但我們傳統美學是「情景交融」,任何藝術品都要情景交融,「意境」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因佛教禪宗的推動,這個理論得以誕生。劉禹錫說「境」生於「象外」,「境」是無限的,「象」是有限的,「境」突破了「象」的時空關係,它是象外之象,境外之境。「境」能體現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禪宗「境」的這一概念,進入藝術領域的煥發和推動,藝術家追求形式上本體的體驗,這就是中國畫理論上的「妙悟」禪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