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化學氧化(ISCO)修復技術重點與關鍵問題

2020-12-20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一關於原位化學氧化法修復技術(ISCO)需要掌握的技術重點如下:

1.ISCO基本原理:

ISCO是通過氧化劑釋放電子或激發出的自由基(Radical)來進行修復。化學反應一般反應速率較快,當劑量及反應時間充足,最終產物為水、二氧化碳或氯離子(修復含氯有機溶劑的汙染時)。ISCO反應過程中,若氧化劑劑量足夠,且接觸汙染物時間充分,則反應較完全。部份氧化劑需配合催化劑使用。

2.氧化劑主要基本注入方式:

依注入管道分:注入井、Direct Push、抽注井群、地下水循環井(Groundwater Circulation Well)。

依注入型式分:重力注入、加壓注入。

依注入深度分:單深度注入井、多深度注入井。

注意:需根據項目情況,進行不同的組合方式使用

3.影響ISCO 修復成效的主要因子

(1)氧化劑的氧化能力、

(2)氧化劑與汙染物的接觸時間、

(3)氧化劑的施加方式、

(4)氧化劑與汙染物的濃度。

如何把氧化劑均勻的布散於含水層中,仍是執行化學氧化修復最大的挑戰,這也是在執行化學修復過程中,現場操作化學氧化的人員,需有很豐富的經驗,否則會對修復時間、經費,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造成修復的失敗。

4.主要氧化劑及去除汙染物類型

目前主要(常用)的氧化劑種類共有4種:過氧化氫(液態)、過硫酸鹽(固或液態)、過錳酸鹽(固或液態)、臭氧(氣態)。近年來,過氧化氫結合過硫酸鹽、臭氧結合過氧化氫及緩釋性氧化劑有進一步的發展,尤其緩釋性氧化劑可能有助於ISCO會發生的汙染物濃度反彈(拖尾)現象的緩解。

(1)過氧化氫(H2O2)

過氧化氫使用於ISCO有幾種形式:過氧化氫溶液、Fenton、Fenton–like、固體過氧化鈣、過氧化鎂、過碳酸鈉。可處理三氯乙烷、PCE、TCE、DCE、VC、BTEX、MTBE、氯苯、總酚等汙染物,在採用ISCO時,一般過氧化氫注入濃度大約是0.5%-12%。近年來Fenton–like(類Fenton)氧化法也逐漸被應用於部份修復場地。過氧化氫的放熱反應,也協助了揮發性汙染物之修復,所以過硫酸鈉結合過氧化氫的修複方式,目前也正逐漸被利用。因過氧化氫會產生氣體,就實務面而言,有時會在含水層中造成氣栓的情形。有研究指出,SOD(土壤氧化劑需求量,NOD)的範圍約1~20~30g/氧化劑/kg土壤,但仍應做SOD試驗,SOD會因水文地質特性的不同而不同。

(2)高錳酸鹽

高錳酸鹽可處理三氯乙烷、PCE、TCE、DCE、VC、BTEX、多環芳香族碳氧化合物、總酚等汙染物,多應用於多氯乙烯類的修復,很少用於氯烷類修復。常見的高錳酸鹽氧化劑,包括高錳酸鉀(KMnO4)及高錳酸鈉(NaMnO4),一般高錳酸鉀的注入濃度為0.1%-3%,高濃度的高錳酸鉀容易形成MnO2沉澱,堵塞修復通道。

(3)過硫酸鹽

過硫酸鹽可處理三氯乙烷、PCE、TCE、DCE、VC、BTEX、MTBE、總酚等汙染物,一般常用的過硫酸鹽包括:過硫酸鈉、過硫酸鉀。若能提升PH大於10.5的情形下,過硫酸鹽針對一般不容易氧化處理的氯化烷類(TCA、DCA)亦可相對有效處理。採用亞鐵激活過氧化氫時,其添加比例會視汙染物的濃度及汙染場地之水文地質特徵不同而不同,可先進行小試,考慮從1:1開始測試,採用過氧化氫進行汙染物氧化時,需注意氣栓造成的堵塞。

(4)臭氧

臭氧可處理三氯乙烷、PCE、TCE、DCE、VC、BTEX、氯苯、總酚等汙染物。因臭氧的反應性強、不穏定,半衰期只有15–30mins,當汙染場地採用臭氧做為氧化劑使用時,臭氧必需在汙染場地現場由臭氧產生器製造。臭氧的注入方式,可直由臭氧注入井直接注入,或於地表溶解於過氧化氫或水中,再注入地層中。因為目前臭氧產生器大都使用電暈放電(高壓尖端放電),耗能很大,所以臭氧系統的冷卻(降溫)很重要。

5.氧化劑的注入技巧

(1)注入井井頭設計:

注意:建議最好不要採一字頭設計。

(2)攪拌技巧(例如過硫酸鈉的攪拌):攪拌泵可考慮在約45-60轉/mm間,避免轉速太快,會有發泡現象,攪拌棒需耐酸鹼。

(3)注入頻率:最好不要一次(或在短時間內)注完擬注入的總量、採多次注入注意每口井的可接受量。

(4)優勢通道問題:產生原因可能是注入井未設置好、注入井的封填未做好、阻隔不好或加壓壓力未配置好,因此現場應注意,儘量避免過多產生優勢流。

6.在產產業採用ISCO修復的注意事項

(1)對地下管線、設施的腐蝕;

(2)優勢通道產生對地表設備或人為活動的影響;

(3)注入系統對工廠營運的影響(如氧化劑輸送管線);

(4)注入系統的安全維護。

二就以下問題與老師展開討論:

不同深度的注入是如何實現完成的?

答:可以單井,同一個井裡有多個花管,兩個花管間設置packer,然後在不同深度注入;也可以採用不同深度的井注入。

如果沒有packer,多處開篩注入效果會怎樣?packer多深度注入是一個井多根管注入?

答:如果沒有packer,多處開篩注入會有問題,如果沒有packer阻隔,採用加壓的方式注入,氧化劑會向最容易流動的地層流,所以要看花管所在的地層,如果最底層砂質較多,氧化劑最容易流動,可能會造成氧化劑的浪費。一個井多根管注入,可以不需要packer。

前面說的過氧化氫和過硫酸鈉混加,兩種藥劑的反應pH不同,會不會反應效果不好,想調場地的pH,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答:PH是其中一個需要的條件,兩個混加不單單考慮PH,過氧化氫反應比較快,反應過程中會放熱,對過硫酸鈉起到催化作用,雙氧化劑的處理,主要目的是延伸氧化劑在現場的使用時間,注入後初期過氧化氫起作用,後期轉化為過硫酸鈉起作用,pH並不是唯一的考量依據。

用過硫酸鹽殘留的硫酸根怎麼處理?

答:在臺灣或在美國主要是以去除汙染物為主。對於硫酸根國外更多的是注重對現有建築物結構產生的影響。如果不是非常大量的注入,微生物會利用硫酸根,硫酸根會慢慢減少,要控制硫酸鹽不能外擴,跟控制汙染物外擴一樣。

對於TPH超過10000能否用ISCO,用的話是不是要結合表活,或結合生物修復?

答:TPH超過10000ppm,汙染物濃度太高,直接採用氧化劑不划算,需根據場地大小和汙染分布情況分布選擇其他方式進行處理,比如考慮先用物理修復技術將大量汙染物去除,如果濃度降到30-40ppm,可以採用氧化技術,比較經濟,當然要結合時間和經濟綜合考慮。

如果某口井注入不進去,是否能關掉問題井的閥門但繼續注入其他井

答:其他井仍可以注入,但要注意井注入不進去是存在堵塞的問題,要考慮堵塞的情形(氣塞或沉澱),要做洗井處理,通常能解決80%的堵塞問題。

原標題:原位化學氧化(ISCO)修復技術重點與關鍵問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學習心得】原位化學氧化(ISCO)修復技術重點與關鍵問題
    2020年4月11日講授的「原位化學氧化法修復技術(ISCO)」,作為【易修復雲學堂】CEO/CTO特訓營的專業課程之一,由土壤及地下水修復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臺灣黃世傑老師、張魯鈞老師及來自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黃錦樓老師一起講授。
  • 土壤修復技術(一)——原位化學氧化(ISCO)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原位化學氧化  原位化學氧化技術是修復汙染土壤地下水的一項成熟技術,包括處理汙染源和汙染羽。 一項研究評估了70個氯化溶劑化學氧化修復項目在處理前後汙染源區域濃度降低方面的效果。圖1顯示了ISCO處理後,原始化合物的幾何平均值(a)和總CVOC化合物濃度的幾何平均值(b)的變化。每個符號都是特定場地的一個單獨原位修復項目。處理前濃度的幾何平均值顯示在X軸上,處理後濃度顯示在Y軸上。不同顏色的符號代表不同的ISCO技術類型。
  • 場地修復之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汙染土壤和地下水)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原位化學氧化/還原,英文名稱:In Situ Chemical 0xidation&Reduction2技術適用性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和地下水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化學氧化可以處理石油烴、BTEX(苯、甲苯
  • 地下水原位修復材料鑽進注入技術現狀調研
    本文對國內外功能修復材料原位鑽進注入工藝方法和設備進行了調研,重點介紹了直推式鑽進注入、噴射注入、壓裂注入等工藝方法,總結了各種工藝方法的特點、適用性和局限性,並分析了原位功能材料鑽進注入的難點與關鍵技術,可為該項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
    【技術盤點】汙染土壤原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簡介與應用案例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原位化學氧化/還原英文名稱:In Situ Chemical Oxidation & Reduction
  • 石油汙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研究進展
    系統分析了各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的作用機理及研究、應用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動-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微生物燃料電池-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及固定化材料納米粒子的應用是原位生物修復強化技術未來的研究方向。隨著石油勘探、開發、運輸、儲運及煉製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石油煉化企業的搬遷,石油汙染土壤的面積不斷增大。
  • 汙染土壤原位固化/穩定化技術簡介
    土壤修復技術介紹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原位固化/穩定化英文名稱:In-situ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2 技術適用性2.1 適用的介質3 技術介紹3.1 原理通過一定的機械力在原位向汙染介質中添加固化劑/穩定化劑,在充分混合的基礎上,使其與汙染介質、汙染物發生物理、化學作用,將汙染介質固封在結構完整的具有低滲透係數固態材料中,或將汙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汙染物在環境中遷移和擴散。
  • 徵求意見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2019年10月11日附件:「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重點支持相關重要科學前沿或我國科學家取得原創突破,應用前景明確,有望產出具有變革性影響技術原型,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前瞻性、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2020年本重點專項將圍繞製造、信息、能源、材料、地學、生命、數學等 7 個領域方向部署項目。
  • 場地修復之原位生物通風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原位生物通風,英文名稱:In Situ Bioventing2技術適用性適用的介質:非飽和帶汙染土壤;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物;應用限制條件:不適合於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汙染土壤的修復
  • PNAS:陽極聚合物中間體引發的原位類Fenton反應電化學淨水
    有機Fenton類催化劑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用於淨水的催化劑,但氧化還原活性化合物必須異地添加作為氧化劑活化劑,進而造成二次汙染問題。電化學氧化被廣泛應用於汙染物的降解,但由於高阻聚合物中間體的存在,存在嚴重的電極結垢問題。近日,中科大俞漢清教授,Ai-Yong Zhang報導了利用電化學汙染物氧化過程中產生的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聚合物中間體,如苯二酚、對苯二酚和對苯二酚作為過氧化氫的活化劑,開發了一種原位有機Fenton類催化劑。
  • 2018年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評述和2019年發展展望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土壤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2018-2022),2018年國撥經費6.08億元,這將促進土壤修復行業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為行業發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撐。原位加熱修復技術目前基本應用成熟的有傳導式原位電加熱、燃氣加熱和原位電阻加熱技術。目前國內各家修復企業均在著力研發原位加熱及配套的多相抽提和水氣地面處理技術,在工藝參數設置和過程模擬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經驗積累。
  • 我國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及現狀
    ,並針對土壤汙染和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現狀,簡要討論了未來生物修復技術的發展。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經歷3 個階段:第1階段為20 世紀80 年代以前,土壤治理方式為物理修復,主要是土地資源的穩定利用,相關基本環境工程的配套。第2 階段是20 世紀90年代,土壤治理方式為物理、化學和生物恢復,但主要修復技術是土地復墾,選用先鋒植物、耐性植物恢復土壤特性。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據統計,僅石油汙染一項每年全世界就有800萬t進入環境。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2土壤重金屬汙染常用修複方法目前國內外常用的重金屬控制及修複方法有固化/穩定技術、生物修復技術及淋洗技術:化學穩定化處理化學穩定化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比較成熟的一項重金屬土壤汙染控制技術,工程實施比較容易,成本可以接受。
  • 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報告之二:異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異位化學氧化/還原技術2.1 技術名稱技術名稱:異位化學氧化/還原,英文名稱:Ex-Situ Chemical Oxidization/Reduction2.2 技術適用性2.2.1 適用的介質:汙染土壤2.2.2 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
  • 秒針系統與WANdisco達成合作 採用企業級Hadoop大數據方案
    秒針系統將在公司內部及為客戶提供的解決方案裡集成Wandisco專利的Non-Stop NameNode技術, 提供Hadoop基礎架構以達到100%持續可用性。秒針系統CEO祝偉先生表示「宕機風險對我們是不可接受的,我們通過全面調研發現Wandisco是唯一可以提供Hadoop集群100%持續可用性方案的廠商。
  • 原位表徵技術揭示NiS2電催化析氫活性位點技術研究
    【成果簡介】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傅鋼教授課題組與臺灣大學化學系陳浩銘副教授課題組(共同通訊作者)在之前用電化學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XAS)研究鎳-硫醇配位聚合物電催化析氫活性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用電化學原位XAS譜研究了過渡金屬硫化物NiS2在鹼性溶液中電催化析氫的活性位點,加深了對鹼性條件下過渡金屬硫化物電催化析氫反應機制的理解
  • 首屆「鐵環境化學及汙染控制技術研討會」召開
    日前,由汙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的首屆「鐵環境化學及汙染控制技術研討會」在我校舉行,9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業的來自環境化學、地球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工程材料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工程師350餘人參加了會議。
  • 怎麼激發土壤修復市場活力?這篇文說的太好了
    專家建議政企學研聯合起來,形成治理技術落地和推廣的合力。   土壤汙染呈現出交叉性和複合性   土壤汙染一直是困擾耕地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土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重金屬汙染、酸化鹽鹼化、板結硬化等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民。
  • 活化過硫酸鹽氧化法修復有機汙染土壤的研究進展
    最後提出了活化過硫 酸鹽應用於土壤修復領域存在的問題,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過硫酸鹽;氧化;活化;自由基;修復;有機汙染物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布 局和結構有了很大的調整,眾多企業和工廠的搬遷、 關停等產生的汙染場地在二次開發和再利用的過 程中,遺留的土壤汙染問題猶如一顆「定時炸彈」, 對生態環境及人群健康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