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聽障夫婦用棕葉編織動物 創新傳承遠銷海外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解說】振翅飛舞的白鶴、活靈活現的九龍戲珠,這些栩栩如生的棕編作品,均出自長沙一對聽障夫婦周佳霖和黃小平之手。30年來,周佳霖不斷鑽研,創新手藝,不僅成為長沙棕編非遺傳承人,還申請了三項專利,其產品咬指蛇和平衡蜻蜓在海內外備受追捧。

  棕編也被稱為棕葉編,是用中國南方普遍生長的棕櫚樹葉進行編織的一種民間技藝。而長沙棕編往往選用的則是每年三至四月間,最新鮮的嫩葉,採摘後經燙煮、曬乾、熨溼等多道工序方可進行編織。處理後的棕葉有著較強的韌性,彎曲度容易調整,編制而成的作品造型精緻,優美。2011年,長沙棕編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同期】周佳霖的繼父 宋國慶

  長沙棕編是用棕樹葉把它曬乾,再製作的,現在被譽稱為長沙三絕(之一)。它是從清朝時候起,就盛行於長沙街頭了。到抗日戰爭,火燒長沙以後,鄉下做棕編的民間藝人就到長沙市裡面舉個草把,在街頭賣這個棕編。

  【解說】多年前,因藥物過敏,導致未滿一歲的周佳霖聽力神經受損,從此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12歲時,周佳霖在繼父宋國慶的介紹下拜師學習棕編技藝。在數十年研習棕編的日子裡,周佳霖不僅在傳統編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也在這段時間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2001年,周佳霖與同為聾啞人的黃小平結為夫婦,在她的感染下,丈夫也和她一起從事棕編藝術。

  【同期】周佳霖的繼父 宋國慶

  周佳霖是從十二歲就開始學這個,那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什麼東西都創新,周佳霖繼承了傳統的,老師傳授的編法,後來她自己又改進,創新,創造了新的編法,像辮子編法,魚鱗覆羽編法,是最新的編法,像鳥的翅膀、像魚的鱗一樣的,一片一片的蓋上去,那種新的編法。【解說】現場,周佳霖也向記者展示了咬指蛇的巧妙之處。當手指伸進蛇口後,便會被這個小玩意死死「咬住」,而撥動蛇口處的「機關」,手指才可拔出,十分有趣。

  【同期】周佳霖的繼父 宋國慶

  我們第一項專利就是棕編咬指蛇,這個是受了農村裡抓魚蝦的竹編籠子(的啟發),那個魚蝦遊進去就不可以退出來了,就利用那個原理,(周佳霖)自己創造發明了這個咬指蛇,申報了這個專利。 

  【解說】不僅如此,周佳霖夫婦創作的棕編作品還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覽,深受國外年輕人歡迎。 

  【同期】周佳霖的繼父 宋國慶

  平衡蜻蜓是我們小時候玩的一個玩具,我們現在回憶起來,複製並把它(的材質)提高,申報了一個專利,平衡蜻蜓拿在手上,怎麼也不會掉下去。第三個專利(就是利用)普通的松果和棕編結合,一個新的創意。

  【解說】如今,周佳霖已經成為「湖南省編織工藝大師」,棕編承載了周佳霖的夢想,她在長沙開辦棕編傳習所,而耄耋之年的宋國慶則一直從事周佳霖夫婦對外的翻譯工作。周佳霖表示她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要讓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殘疾婦女能通過自己的手藝獲取報酬,打開生活新的篇章。

  莫凡 湖南長沙報導

責任編輯:【劉羨】

相關焦點

  • 北川黃強用棕葉竹絲 編織出人生新維度
    從2004年辭職,以草鞋編織入手,黃強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十多年來,他研發的草編、竹編系列產品達10大系列1500餘個種類,遠銷歐美、東南亞地區,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非遺生產性保護之路。門店裡陳列的編織工藝品,都是用農村常見的棕樹葉、秸稈、玉米殼、瓷竹等編織而成。這些編織工藝品,見證了黃強從事以草編、竹編為載體的非遺傳承保護之路。草編工藝品擺件2004年,黃強從企業辭職,選擇了並不被人看好的草編,準備開始新的人生。那段時間,他四處拜師學藝,收集草編樣品。
  • 棕葉編織傳承人張建林:一雙巧手編出萬千世界
    這是張建林的另一個身份:寧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棕葉編織技藝的傳承人,也是浙東地區的唯一傳承人。棕編是一門傳統手工技藝,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織。古時,許多農家的蒲扇、草鞋等生活用具皆由棕櫚葉編織而成,但先人的創造力不局限於此,他們鑽研編織各種自然形態,供孩童玩樂。「江南棕編與其他棕編不同,江南棕編以出神為上佳,而其他棕編則以出形為主。
  • 一代「棕」師 用棕櫚葉編織出「動物世界」
    一代「棕」師 用棕櫚葉編織出「動物世界」「工作室」兼臥室,只見房間裡面放置著一張小小的方桌上,擺滿了各種雜物,剪刀、細鋼絲、縫衣針、未剪完的棕葉、一桌的棕葉屑末,還有擺放著棕葉編製成型的花鳥蟲蛇,這些作品黃中帶青,清新樸實,神態迥異,讓人不敢想像這竟是用簡單的幾片棕櫚葉編織出來的手工藝品。
  • #溫暖長沙#德國夫婦在長沙的「無聲」西點屋,幾乎不盈利,不裁員...
    #溫暖長沙#德國夫婦在長沙的「無聲」西點屋,幾乎不盈利,不裁員,至今已開9年…… 2020-08-11 0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沙聽障小夥帶領「無聲團隊」創業,用巨幅3D牆繪向世界發聲
    2014年,從小因病失聰的湖南長沙小夥胡士群自主創業,開了一家繪畫工作室,之後招募了和自己一樣的聽障人士,教授他們壁畫的繪畫技巧。如今,團隊有固定成員8人,包括畫師和行政負責人員,同時還有兼職畫師百餘名。今年復工以來,團隊三個多月畫了4000多平方米的牆繪。近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聯繫到胡士群,他說:「失去聽力,讓我面對自己人生的時候,有更多的平常心。
  • 老手藝人竹篾編二維碼 傳統編織走俏海外市場
    【解說】年逾六旬的謝世仰,從13歲開始學習竹藤編織工藝,迄今已有五十餘個年頭。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廠房的一角和同事張偉忙碌著。早在兩年前,謝世仰就開始嘗試著進行竹編二維碼的創作。【同期】永泰竹編藝人 張偉最大的難度,黑白要分明嘛,不然的話就不能識別,這樣做好了以後拿手機能識別的時候,就是好的嘛,就是成品,如果不能識別的話,就是失敗品,失敗了要重新拆了再做。
  • 江永桃川糯米粿走上大市場 遠銷深圳、長沙等地__永州新聞網_永州
    「長沙、冷水灘有幾個客戶明天要300斤糯米粿,今天請了三個工人幫我炸粿子。」12月10日,家住桃川街上的章年華、何戊姣夫婦開心地和工人們和面、撒芝麻、切割、編花,等粿子初具規模,就拿到油鍋裡進行翻炸。房屋裡瀰漫著菜籽油的香味,不一會兒熱騰騰的粿子就出鍋了。
  • 河北衡水:傳承地毯傳統編織技藝(圖)
    新華網圖片 牟宇 攝    新華網衡水10月29日電 衡水地毯傳統編織技藝起源於清末,最早以家庭作坊為主要經營模式,1981年成立衡水市地毯廠。當地技藝傳承人欒向鋒接任衡水市地毯廠負責人後,帶領一批老手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開拓創新,開發出一批圖案新穎、附加值高的高端手工地毯產品,將衡水市地毯廠打造成為大型手工地毯生產出口企業,產品遠銷歐美、中東、澳洲等地,年創匯300多萬美元。2013年,衡水地毯傳統編織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 長沙15歲聽障少年的四聯漫畫 超越了10萬同齡孩子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獲得年度總冠軍的畫作《車窗外》出自一個聽障孩子之手。他叫嚴金鑑,今年15歲,來自長沙特殊教育學校。從來沒有系統地學過畫畫,僅花5小時構思創作的畫作卻從數10萬作品中脫穎而出,並在總決選投票時獲得了壓倒性的多數票數,奪得了總冠軍金獎。 這個少年的成長背後有什麼樣的經歷?他的教育之路有何不同?
  • 手工地毯編織 用彩色毛線堅守傳承
    編織地毯所用的工具。  這樣一張地毯動輒上萬元,但手工費卻少得可憐。    文/圖 記者 李波  「這上面的數字代表了毛線的顏色。」一張如同樂譜的圖紙,掛在45歲的董秀英眼前。從17歲開始學習地毯編織,董秀英坐在這條編織地毯的長凳上,轉眼間快30年了。
  • 河北河間:工藝玻璃遠銷海外市場
    近年來,河間市積極引導企業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推動工藝玻璃製造產業提檔升級,產品遠銷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河間市擁有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240餘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產值達20億元。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12月18日,河間市一家工藝玻璃製品生產企業工人在車間加工工藝玻璃器皿。 河北省河間市工藝玻璃製造行業起步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當地一大傳統支柱產業。
  • 如何用稻草編織鳥窩 給動物送去冬日溫情
    昨日,在上海動物園舉行的今年最後一期自然課堂上,孩子和家長們走進動物園觀察那些冬日裡的溫情:兩棲爬行館內,揚子鱷在暖氣房裡冬眠;鵜鶘島上,鵜鶘正用飼養員送去的稻草築巢,準備繁衍後代;大猩猩則在空調房裡舒服地吃吃睡睡耍耍。
  • 「凡人故事」榆林有位「手工編織達人」,巧手編織堅守20多年
    幾顆珠子,一根魚線,在她手裡一會兒就能變成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這便是王愛蘋堅守了二十多年的事業,她用一根根線、一顆顆珠編織出自己的美好生活。,嘗試獨立製作創新編織工藝品後,就喜歡上了手工。「身為榆林本地人,我就想把榆林特色推廣出去,想到榆林城北的鎮北臺,就試著用串珠編。也用十字繡秀出榆林六樓騎街的作品,我們陝北人愛唱民歌《蘭花花》,我聽著聽著就琢磨著設計一種花樣,編織成衣,能體現我們陝北風情。」王愛蘋說,「這些都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做出來的東西好看又實用,大家看了肯定也喜歡。」
  • 戴口罩也能讀唇語 印尼夫婦制透明口罩幫助聽障者
    中新網4月28日電 據法新社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人們為了防範病毒遮住口鼻,使得聽障人士難以通過唇語進行日常交流,印度尼西亞裁縫師為此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製作透明口罩。近日,蘇拉威西省省會錫江(Makassar)的一對夫婦開始製作中間為透明塑膠片的布口罩,來幫助聽障人士解決無法判讀唇語的困境。52歲的柏德路丁說:「自疫情暴發以來,每個人都戴著口罩。對聽障人士來說,我們無法了解他們在說什麼。因為我們看不清他們的嘴唇,無法判讀唇語,從而產生了許多誤會」。
  • 戴口罩也能讀唇語 印尼夫婦製作透明口罩幫助聽障者
    當地時間4月28日,據法新社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人們為了防範病毒遮住口鼻,使得聽障人士難以通過唇語進行日常交流,印度尼西亞裁縫師為此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法——製作透明口罩。近日,蘇拉威西省省會錫江(Makassar)的一對夫婦開始製作中間為透明塑膠片的布口罩,來幫助聽障人士解決無法判讀唇語的困境。52歲的柏德路丁說:「自疫情暴發以來,每個人都戴著口罩。對聽障人士來說,我們無法了解他們在說什麼。因為我們看不清他們的嘴唇,無法判讀唇語,從而產生了許多誤會」。
  • 暨南大學推進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
    「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郭軍 攝中新網廣州12月5日電 (記者 郭軍)12月5日,「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推進會和中華文化傳承傳播高端論壇在暨南大學舉行。
  • 遇見你丨德國大叔的「無聲麵包店」 夫婦長沙開店培訓聽障學員烘焙...
    一對說著流利中文的德國夫婦吳正榮和杜雪慧在中國的湖南長沙已經生活了18年。當地人認識他們倆,是緣於他們在長沙開福區湘春巷經營的一家麵包店。這家店的名字很獨特,叫「吧赫西點」,很多來光顧這家店的人,不只衝著正宗德式麵包而來,也是衝著做麵包的人。
  • 臨沂魯美達:創新動物類純手工編織產品 出口額實現600萬美金
    編者按:十指上下翻飛,一根根柳條相互交織,一件件柳編作品活靈活現,勤勞智慧的臨沭人奏響「柳編之都」的美好旋律,編織臨沭人的幸福新生活,更串起了臨沭「巨龍騰飛」的新篇章。今年的柳博會上,臨沂魯美達工藝品有限公司將帶著創新研發的動物類純手工柳編產品亮相。走進臨沂魯美達工藝品有限公司樣品展館,收納類小筐、果盤、燈籠等各種產品琳琅滿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火烈鳥、小烏龜、小蜜蜂等造型可愛的純手工編織小動物以及向日葵、椰子樹等家居裝飾類植物。
  • 新媒:新加坡華人夫婦送自製半透明口罩 助聽障人士讀懂唇語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一直擔任義工的夫婦,在阻斷措施期間發現聽障人士和年長者與其他人的交流,受戴口罩限制。兩人因此特製「半透明口罩」,讓聽障人士能夠讀出唇語。「上網找資料後發現外國多個組織都提出透明口罩的重要性,也從中了解到聽障者在這期間,同樣無法讀唇語來了解別人說話的內容。」郭盛南上網參考口罩設計後,了解到製作半透明口罩首先要在帆布口罩中間剪開一個四方形洞口,再縫上透明塑料。他與妻子在母親的協助下,使用家中舊縫紉機製作半透明口罩。
  • 湘版聽障兒童康復訓練教程出版 用遊戲打開語言之門
    7月7日,《聽障兒童聽覺言語訓練五大領域康復教學遊戲活動集——聽能發展》新書推廣培訓會在長沙舉辦。紅網時刻7月8日訊(記者 李慧 通訊員 劉亦苗)聽覺言語訓練是聽障兒童康復訓練的核心內容,為了更好地指導、幫助康復教師及家長有趣、有效地開展聽障兒童聽覺言語訓練,由湖南省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教研團隊歷時兩年多編寫的《聽障兒童聽覺言語訓練五大領域康復教學遊戲活動集——聽能發展》一書於2018年1月正式出版。7月7日,新書推廣培訓會在長沙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