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章的文化藝術品金融產品的Tokenizatized角度討論了對傳統文化藝術品金融的區塊鏈化,本篇章主要討論文化藝術品的數字資產化,二者的區別是前者先金融化再通證化,還是中心化模式;後者是先數位化通證化再資產化金融化,趨向於分布式。
如果從文化藝術品的資產化入手,直接對文化藝術品本身資產進行Tokenizatized是很難的。
因為從資產結構和交易結構的分析來看,一個是文化藝術品的拍賣交易收益,周期比較長、注水比較大、洗換成分比較高;
再一個是文化藝術品的溯源防偽鑑真,對交易價格沒有增量,只是標的資產的底層數據或者增信數據,並不為藝術品產生價值或者增量;
所以文化藝術品的數位化和資產化,要進行全面的資產結構和交易結構的分析和巧妙的設計。
我在《Token經濟設計模式》書中提到關鍵的原則:預期、未來收入、非產權的用益權等,結合文化藝術品產業的資產和交易結構以及場景等,文化藝術品數位化後的數字資產化有五種模式:
01 青年藝術家的數字資產化
該模式是以一個青年藝術季未來三年的產品產出與預期收益來進行資產化設計。
1.青年藝術家品牌資產,經過品宣推廣和策展等等,是一個優質潛力股;
2.籤約三年,鎖定未來三年產出,籤約費按約定價格,未來上市的零售價可能是5-10倍PE;
3.獨家交易授權,籤約藝術家的作品交易授權到交易平臺,流水貢獻;
4.籤約作品的IP授權,打造和運營IP,進行文創、鑑賞、數字複製品、衍生品等;
5.鏈上藝術品數字金融,基於作品和IP創建鏈上的NFT,通過DeFi、數字資產和數字衍生品實現數字經濟衍生價值;
藝術品數字衍生品與數字金融的創新場景類似有:
數字資產:高清拍攝/掃描,加密打碼,調色,數字策展/數字博物館,打造NFT;
數字衍生品:籤名限量版畫、復刻版畫、印刷海報、企業定製復刻品、文創衍生品開發(T恤、圍巾、口罩等)、快消品牌聯合IP;
數字聯合藝術廣告,閒置資源滾動播放:藝術品展覽+廣告主;
02 文化藝術品金融的準入機制與標準保管箱
如同淘金產業,淘金的收益是不確定的,可能淘到金子也可能淘不到金子;但是淘金所必需的工具—鏟子卻是必需品、有穩定現金流的。
所以,文化藝術品金融的資產化方向之一是將文化藝術品金融的基礎設施進行資產化,這就是文化藝術品的標準存管箱,銀行級別的第三方存管保險箱。
存管箱是文化藝術品質押貸款、發行信託、進行數字資產化等金融行為的基礎設施,只有租用存管箱才有文化藝術品金融的準入,文化藝術品進入到存管才可以進行評估鑑定以及交易、拍賣和金融產品發行,才具有文化藝術品交易和拍賣的會員資格。
核心本質是藝術品保管箱的租賃收益權,類似於不動產的租賃收益,這個文化藝術品「淘金鏟子」的數位化和資產化,基於長租的租賃價格或投資價格,短租的使用租賃價格,年化收益等等,就非常標準和易於理解和推廣。
03 文化藝術品數字資產投資模式
文化藝術品上鏈數字資產化後,僅僅基於拍賣交易形成的收益分紅很容易避實就虛。
結合文化藝術品最核心的策展,比如博物館、畫廊、年展或者藝術展等是文化藝術品升值的最關鍵環節。
所以,數字資產投資模式,要讓不同的策展人參與進來,並有激勵機制。
藝術品上鏈確權形成唯一的數字資產後,通過鏈上的協議或智能合約組合(PST-profit-sharing token),可以為一個唯一的數字資產NFT,通過一定金額或份額的staking對該藝術品進行投注(押注),相當於成為藝術品的特殊的「二股東」,從而積極進行收藏、策展、宣推等等,提升藝術品的價值,最終通過藝術品的租賃收益或拍賣交易的浮動收益中的比例進行分紅分潤。
04 倒三角策展分銷體系的資產化
文化藝術品的交易結構中,除了周期內按次的拍賣、交易之外,周期內最持續產生價值的是藝術年展(及巡迴展)、博物館/畫廊,這些既是策展,也是交易或收藏的核心節點,因此可以通過一個倒三角模式將「年展+巡迴+博物館/畫廊」設計為數字資產化的合伙人節點,對文化藝術品的整體收益通過倒三角來進行結構分享設計,相當於一個完整策展周期內的大的Profit-sharing Tokenizatized。
05 文化藝術品IP特許授權資產化
按IP特許模式進行數字資產化,這個對文化藝術品的IP打造和品牌宣推要求很高。
當建立起IP和粉絲群體後,圍繞IP的文創、衍生品等的IP特許授權和收費模式,可以參照成熟的IP特許資產證券化的模式,進行IP數字資產的資產通證化(ABT)。
設計的核心是IP特許授權是有相對穩定的未來現金流,預期收益和現金流回報相對比較容易量化,結合增信、託管等方式,可以標準化。
文化藝術品進行資產通證化(ABT)時有兩個核心點:增量和流動性。
第一是要做增量,存量都是傳統金融產品,要通過數字資產實現增量才可能打動藝術家或者持有者,增量包括兩個:
1.藝術品買賣之外的增量交易,文創、衍生品等
2.藝術品投資之外的增量客戶群體,消費者,數字投資者
第二是要做流動性,傳統模式下文化藝術品的流動性是比較弱、周期比較長的,要結合數字資產的設計增加數字資產的流動性:
1.傳統證券化比如上市公司證券化與數字金融的數字資產互通
2.創新模式的文交所、文化藝術交易(在線競拍、競價商城等)
3.專項資產計劃或收益產品的金融資產交易所
4.數字資產交易所,如合規的ST交易所、頭部大所的文化藝術品板塊等
綜合來看,文化藝術品的ABT可以分為幾個層面:青年藝術家的籤約未來收益、藝術品保管箱的租賃收益、文化藝術品數字資產投資/策展/特許授權的用益分紅模式。
另外,基於產業發展的角度,可以繼續擴展到文化產業基金、文化藝術園區,文化旅遊景區,基於文化藝術品,擴展打造主題文化的文旅景區的大資產包。比如包括:文化古建民宿+文化藝術資產化,進一步盤活文旅景區,實現專項資產計劃和相關資產證券化或者資產通證化,最後可以結合上市公司定增或併購等整合計劃,實現某個區域或特色主題的文化藝術品產業的資產化和金融化。
繼續深入產業區塊鏈,歡迎拋出感興趣的行業場景和問題。同時,我們在籌備發起defi開放金融和ABT資產通證化的研究小組和課題DAO,葉老師親自傳幫帶和指導,系列論文報告和書,歡迎金融專業碩博出身或行業資深金融小夥伴來報名:yekai359 。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