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來寶山看一場天馬行空的手工藝展吧
紙藝作品《水姑娘的繁衍計劃》 新民晚報記者 肖茜穎 攝影
傳統手藝加上當代設計等於一場天馬行空的手工藝展。這場正在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上演的「巧奪天工——國際手工藝邀請展」由紙藝、漆器和首飾三部分組成,涉及19個國家和地區67位藝術家的百餘件作品。
在紙藝板塊裡,中國發明的紙被「玩」出千變萬化的藝術樣態:有的如同打開的書頁,有的變身昆蟲、樹葉,也有的被塑造成石膏質感的人像。其中最奪人眼球的當屬中國臺灣藝術家邱雨玟創作的紙藝作品《水姑娘的繁衍計劃》。一片片白色剪紙作品「匯成」7米高的「瀑布」,又猶如從天而降的白色詩句,浪漫唯美。「水姑娘」在閩南語中意指美好的女性。邱雨玟欣賞水具有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特質。於是,她用剪紙作品傳遞水的精神和母性。她也意識到剪紙藝術能夠產生更多的表現形式,「我們可能習慣給傳統技藝貼上標籤,而我要打破這些固有印象」。
翁紀軍的《山水》 新民晚報記者 肖茜穎 攝影
漆藝藝術家翁紀軍的作品則在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中找出最佳平衡點。他的《山水》作品外形極不規整,毛面和光面肌理形成視覺衝擊。常年習書法的他介紹,「這並非習以為常的山水畫,而是我心目中的山水。觀眾看了作品甚至看作品之前會有自己的山水印象。不同人的觀察角度差異、彼此心靈互動也是我作品的一部分。」為了參觀者進一步了解漆器複雜的工藝,現場複製出一間翁紀軍的工作室。而這個空間同樣是一件裝置藝術品。
現場複製了翁紀軍的工作室 新民晚報記者 肖茜穎 攝影
首飾展品來自青年藝術家的設計。琺瑯工藝、皮影元素等都成了靈感來源。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師李桑賦予水波狀的銀制項圈流暢的線條與不對稱幾何圖案。這件名為《歸·謐》的作品採用了花絲工藝——將金銀等抽成細絲,並運用堆壘編織等技法製作成工藝品。李桑介紹,2011年邂逅花絲後,她便著迷於這門古老技藝。為了原汁原味地展現花絲技藝,她深入雲貴高原,尋訪合適的苗族手藝人。「如果要趕時間,那麼肯定無法做出完美的花絲作品,因為這會導致紋樣線條不流暢、細節模糊、部件間不吻合使表面難以平整等問題」。她指出,《歸·謐》便是希望都市人在快節奏中尋回內心的平靜和靈魂的安寧。
李桑的花絲作品《歸·謐》 新民晚報記者 肖茜穎 攝影
用紙塑造成石膏質感的人像 新民晚報記者 肖茜穎 攝影
【記者手記】中國工藝美術的文化底氣又回來了!
在這場國際手工藝邀請展上,無論是極富個性的漆器擺件,還是精美絕倫的花絲首飾,背後的支點都是正在恢復生機的中國工藝美術。不少業內專家都清晰地看到了工藝美術與生活美學精神的復興、互補、交融。
工藝美術的本質是生活的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源性的傳承與發展。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日前指出,曾幾何時,快速的工業化發展、生活方式轉變、文化自信缺失等,使傳統工藝美術遭遇重創。它從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舞臺的中央走向邊緣,「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傳承和工藝文脈模糊零落,還面臨斷層危機」。
不過令人鼓舞的是,近些年工藝美術的命運有所扭轉,因為國家重大文化戰略對於工藝美術的引領;相關教育逐步發展,專業院校優化學科布局,注重對接社會需求;工藝美術的創意發展思路進一步拓展,融入新材料、新工藝、新需求,並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家居生活和公共藝術中……
參觀展覽後,潘魯生更堅定了工藝美術將擁有美好的未來,因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傳統造物原則正逐漸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