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金斑犀皮漆梅瓶(漆藝) 甘而可
應力轉換III(漆藝) 李永清
家園系列之貓石圖、唐宮仕女圖(陶瓷) 李雨花
金秋報安(木雕) 陳禮忠
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三重階——中國當代手工藝學術提名展」自9月30日開展以來得到業界積極關注,這次展覽分為「遺所思」「忽如寄」「道無因」3個部分,綜合展示了百餘位當代手工藝家的300餘件作品,涵蓋木雕、石雕、陶瓷、刺繡、家具、首飾、玻璃、剪紙、纖維藝術等20餘種類。視覺與空間設計為韓湛寧、深圳「亞洲銅」設計。
不妨設問幾個最基本的問題,今天的手工藝術是否真的達到優雅古典的高度,是否有所超越?為何作為日用的手工藝在日日萎縮而作為鑑賞的藝術工藝仍在蓬勃發展?在傳承日益成為一種威權的時候,中國有年輕的「現代手工藝」嗎?如果有,它是什麼樣子的?這3個問題,是我們策劃這個展覽的初衷。展覽的標題「三重階」語出《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說的是「偉大」漢代的宮闕境界,在那與浮雲一樣曲簷高聳的「阿閣」中,「人」在一重又一重的臺上行走。詩的意思點出:「弦歌」響了,「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訴說的是永恆的人間理解之悲,不是惋惜歌者唱得多麼苦痛,而是傷感知音的稀少。
今天的手工藝也處在「阿閣」的表面輝煌層樓包圍之中,但正如《古詩十九首》相較於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的落寞,這些最逼近人生人性真意的無名漢代樂府詩人的吟唱,其超越時代的含意,卻少有歷史的知音,傑出的手工藝術就在這喧囂而又巍峨的「阿閣」中彎腰行走。
「三重」在漢語中有特別的意境,「三」作為複數,「三生萬物」,包含了所有的複雜性和可能,這是當代手工藝處境的映照。一方面,在以工業生產為主體的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似乎迎來了曾在農耕社會無限繁榮過的手工藝術新的「黃金時代」,這一年,全國大大小小的展覽有上百個,「大師」「大國工匠」「非遺傳承人」等社會榮譽「鋪天蓋地」,傳統活躍在現代,這是一個「驚喜的悖論」。另一方面,在廉價的懷舊情緒和表面的「文創」策略的推動下,作為日用器皿的手工藝製品逐漸離開實用的初衷,價格越來越高昂,失去了生活的本意;但同時,在收藏市場的促進下,手工藝出現了越來越向純藝術發展的新趨勢,作為「巧奪天工」的「人造物」,它希望與人的關係不僅僅要滿足使用,還要沉浸於精神。
人類究竟通過何種程序和物產生關聯?「把玩」顯現了它原本秘密的「野心」,作為中介物的「把玩」,被哲學家嗅出了「符號」消費的陰謀,認為「人造物」是通過消費實現的具有識別體系的符號,實際上是人慾望的投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終是通過物品自我完成、自我消解展開。所以很多時候,物品的真正意義是一面鏡子。
「把玩」呈現出時代的精神狀態。但我們清楚,變化是手工藝生命的永恆面貌,與手工藝有關的科學技術極大躍進,星外文明和宇宙的認識被不斷刷新,新的工藝被當代賦予更多的心腦手與未來世界的精神關係,「日用之道」早已超越了使用,而走向日常生活審美化,古代「君子喻玉」那樣的超設計正以全新的狀態出現。鑑於此,我們希望通過對全國範圍內現當代手工藝術家作品的學術發現,來體現三部分內容的思想敘述,展開中國當代手工藝術處境和未來發展的思考。
展覽按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依次分為三部分,標題也出自《古詩十九首》。第一部分為「遺所思——傳統的精緻和典雅」,策展人為吳光榮。「遺所思」見「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用作我們對傳統經典的認識新向度。經典固然精緻和華滋,但後人往往「折枝」管窺「其榮」,只見一斑,「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時間過去很久了,時空距離實際是時代審美的變化,在「別經時」的今天,我們應如何重看「經典」?該篇章以「古意」為線索,展出的多為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的作品,他們仍堅持「寄思於物」,將傳統審美、情懷和實用功能再現於器物之上。第二部分為「忽如寄——回到純藝術的『工藝』」,本人擔任策展人,選擇了目前最活躍的手工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已逐漸打破實用藝術與純藝術的界限,成為純粹的造型藝術或時尚的單件作品。「忽如寄」見「驅車上東門」, 詩中叩問的是人類生命的終極命題,「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生命如朝露,人生是一段旅程,是過客,「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即使是金石勒名,也不可能永恆。這樣的追問,正是藝術的內在發源和動力,也是工藝在越過時代技術和材料等的局限後,逐漸離開具體的「功能實現」,而躍向「純藝術」表現的必由之路。第三部分「道無因——工藝當隨『當代』」,策展人是王克震。「道無因」見「去者日以疏」,這首本是感懷滄海桑田的詩,但在後半部分發展為散發著辯證唯物主義光輝的樂觀思索,「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一切的變化都是必然,「思還故裡閭,欲歸道無因」,具象的故鄉是不可能回去的,所有已經過去的都不是原來的道路,「道路」只有向前,而無法向後,這正應了年輕一代的創作狀態,作為當代藝術的工藝,他們不求完美和精緻,他們生氣勃勃打破重組,一心面向心目中的未來。這一篇章主要是「80後」「90後」藝術家,他們廣泛採納3D列印等新技術、新材料,極大延伸了手工的意義,作品注重抽象性、雕塑性,思想和觀念的表現勝過功能性。
展覽期間,我們還將分別與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合作,舉行不同專題的研討會,同時出版書籍《三重階——中國當代手工藝學術提名作品選》。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總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