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 60 年代託馬斯•庫恩提出了科學界的「範式轉換」概念。如果將之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模式」,在具有普遍性的經驗研究數據支持的基礎上,深化關於經驗的理解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從亞洲國家手工藝文化發展的基本經驗來看,主要有兩種基本範式,一是原生態、聚落化傳承和發展的「手藝農村」範式,二是凝鍊傳統文化元素和精神的「設計產業」範式。
首先,亞洲許多國家是傳統農業國家,農村是傳統文化的天然載體,傳統工藝等往往富集於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展農村手藝產業,不僅具有生態環保、勞動力密集以及循環經濟的特點,以文化為核心驅動,通過整合農村自然和文化資源,拓展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實現文化富民;而且有助於促進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物質保障,促進民族文化傳統的弘揚和發展。以中國「手藝農村」的發展為例,當前,在具體發展形式上形成了三種整合發展機制,包括以農民手藝人獨立生產為主,在區域範圍內形成橫向聯合,實現專一產業的整合效應;以專一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突出輻射效應,實現產業資源優勢疊加;多元產業交叉發展,相互藉助產業優勢,拓展產業空間,實現聯動效應,工藝美術作為一種農業副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就此而言,農村傳統手工藝已不只是代代傳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射著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也不只是新的經濟形勢下,增收致富、惠益民生的經濟項目,而是一個關聯著文化、經濟與鄉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著力點,其潛力在於,以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為驅動,激發傳統文化和農民的創造活力,在引入相關產業理念和機制的同時,形成創意及信息化時代對農村民眾新的啟蒙,使傳統手藝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真正植根生產生活,作為生態的、和諧的、幸福的發展範式,實現傳統文化和農村社會的新生與重構。
臺灣彩虹眷村
臺灣彩虹眷村
其次,就設計產業發展模式而言,亦鬚髮掘和發揮手工藝資源的文化輻射和驅動作用。從當代設計的角度來看,生活不是僅為衣食住行而運動的單一程序,它本身也需要一個內在的價值作為指引和督導,生活要在信仰內才能得到最大的體驗和滿足。近年來,「韓國式發展綜合計劃」,旨在把韓語、韓餐、韓服、韓屋、韓紙、韓國音樂打造為代表韓國的國家標籤,核心在於發揮特色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影響力。中國當前也重視發掘手工藝文化資源的轉化與輻射力,促進地域文化資源與產業對接,如杭州市於2012年作為「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城市,以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等為關鍵點,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正在進行一系列探索和嘗試。當我們越來越重視設計在產業轉型、經濟升級中的驅動作用時,還需深刻發掘設計驅動力的根源,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於「科技創新是通過效率的提高使人擁有更多的自我時間;文化創意是通過內容的創造使人在有限的自我時間中擁有更精彩的體驗」,「科技創新在於改變產品與服務的功能結構,為消費者提供新的、更高的實用價值,或改變生產工藝以降低 消耗和提高效率;文化創意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文化要素,如觀念、感情和品味等因素,為消費者提供與眾不同的新體驗,從而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觀念價值」(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當技術研發到了一定高度和瓶頸後,也更需要「開始在設計上投注更多的心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好設計」必須立足於民族文化,看似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文化,在現代設計師的努力下,以新的設計形式可使其文化價值重新被認識,實現新的發展。傳統手工藝不應定格為歷史檔案,應該在當代設計的發現與轉化中重獲文化的生機。
韓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韓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文化自覺的考量,也經歷著社會發展變化的種種考驗和衝擊。正如「知識經濟」的命題尚處在不斷研討和應用之際,「體驗經濟」、「雲經濟」等概念範疇已經到來。在推陳出新的經濟概念背後,是普遍意義上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變,這一切給非物質的、無形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以及融入和發展的新的挑戰。如1996年世界經合組織發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正式對「知識經濟」做出定義,研究者發掘這一新興經濟形態的內涵指出,「在一個由知識經濟驅動的經濟裡,消費與其說是行動不如說是一種關係;貿易與其說像交換不如說更像複製;消費將經常包括複製,而消費者將是生產線上的最後一個工人;交換包括金錢,但知識和信息也將雙向流動。成功的公司將吸引住他們消費者的智力以改進他們的產品」,到2002年美國學者B•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提出「體驗經濟」的概念,提出體驗是既產品、商品、服務之後的第四大經濟提供物,「在體驗經濟中,勞動不再是體力的簡單支出,勞動成為自我表現和創造體驗的機會」。在這樣一個整體進程中,手工藝無形的文化價值得到充分重視。
柳編衍生品設計
剪紙衍生品設計
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廣泛互聯的智能終端格局正在形成,永不中斷的雲服務和彼此連接的人群與海量設備,包括PC、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遊戲主機等常見的計算終端、不斷研發形成的智能汽車、智能電視等新興的無所不在的智能終端,以及數以百億計的機器、企業、個人隨時隨地都在獲取和產生的新數據,正在消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化網絡。手工藝作為過往時代積累生成的精神文化財富,在非物質的、無形的價值受到重視和發掘的同時,又面臨新的發展契機。這將有別於以往數位化保護的轉化與存儲,而是深度的信息、數據分析與應用,所謂「將信號轉化為數據,將數據分析為信息,將信息提煉為知識,以知識促成決策和行動」,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的有效分析與處理,獲得新的洞察力和價值。具體而言,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手工藝負載文化信息、文化母題的數據化、信息化將成為大眾互聯時代活躍的文化因子,對其海量文化數據與信息的計算與利用將成為設計創新重要的文化根基和平臺,對其數據關聯性的有效利用將成為當代人文需求與歷史文化傳統對接的突破口。
這也將帶來手工藝資源轉化範式的創新。從「範式」意義上看,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吉姆•格雷(Jim Gray)在2007年提出了「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的圖景,即基於數據密集型計算的科學研究,具體包括數據採集、管理和分析,僅數據分析環節及包括建立資料庫、建模和分析、數據可視化等。就手工藝文化而言,充分獲取、存儲和保護「手藝」數據信息;實現數據豐富,進一步發現不同數據間的相關性;以及增強「工藝」數據洞察力,「通過分析、呈現與決策工具,獲得洞察力,並最終通過付諸行動,產生價值」,都將是新的技術條件和文化語境中,手工藝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相關設計轉化工作也將在這一基礎上實現更大的跨越和提升。
傳統工藝融入當代設計
數據可視化設計成為新興產品
總之,亞洲國家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認定和立法保護手工藝資源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引領性的探索和嘗試,結合經濟發展,以當代設計觀念轉化「手工藝」資源的傳統文化樣式,用當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當代設計創意產業轉化傳統文化產業,以及通過當代設計創意產業發展轉化傳統文化產業,取得了一系列經驗,從「解決問題的模式」角度看,形成了原生態、聚落化傳承和發展的「手藝農村」範式和凝鍊傳統文化元素和精神的「設計產業」範式。當前,在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廣泛互聯的智能終端格局正在形成和發展,可進一步解決手工藝文化在雲計算條件下的數據化、信息化及其廣泛的互聯傳播與應用問題。應該說,重視手工藝文化的認定與保護是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實現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則是對文化創造力的新的考驗。亞洲國家有自身的文化歷史和現實,在歷史進程中也有過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導致國力日衰的教訓, 當前要以開放合作的視野和胸懷,促進豐厚文化資源的轉化與發展,以文化為紐帶,以文化為動力,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
按:原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的亞洲經驗與範式》發表於《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2013年11月19日,第二屆「亞洲文化論壇」在昆明開幕,潘魯生出席論壇活動並發表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的亞洲經驗與範式建構》的主題論文。
潘魯生民藝館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民族民間藝術
▼
微信公眾號ID:art086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 ↓ ↓ 點擊"閱讀原文"登錄潘魯生民藝館微站,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