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手工藝文化發展的亞洲範式

2021-02-28 潘魯生民藝館
民   藝   館

  上世紀 60 年代託馬斯•庫恩提出了科學界的「範式轉換」概念。如果將之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模式」,在具有普遍性的經驗研究數據支持的基礎上,深化關於經驗的理解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從亞洲國家手工藝文化發展的基本經驗來看,主要有兩種基本範式,一是原生態、聚落化傳承和發展的「手藝農村」範式,二是凝鍊傳統文化元素和精神的「設計產業」範式。



  首先,亞洲許多國家是傳統農業國家,農村是傳統文化的天然載體,傳統工藝等往往富集於農村地區,以農民為創作和生產主體,發展農村手藝產業,不僅具有生態環保、勞動力密集以及循環經濟的特點,以文化為核心驅動,通過整合農村自然和文化資源,拓展具有特色的文化產業空間,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實現文化富民;而且有助於促進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物質保障,促進民族文化傳統的弘揚和發展。以中國「手藝農村」的發展為例,當前,在具體發展形式上形成了三種整合發展機制,包括以農民手藝人獨立生產為主,在區域範圍內形成橫向聯合,實現專一產業的整合效應;以專一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突出輻射效應,實現產業資源優勢疊加;多元產業交叉發展,相互藉助產業優勢,拓展產業空間,實現聯動效應,工藝美術作為一種農業副業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就此而言,農村傳統手工藝已不只是代代傳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投射著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也不只是新的經濟形勢下,增收致富、惠益民生的經濟項目,而是一個關聯著文化、經濟與鄉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著力點,其潛力在於,以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為驅動,激發傳統文化和農民的創造活力,在引入相關產業理念和機制的同時,形成創意及信息化時代對農村民眾新的啟蒙,使傳統手藝及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真正植根生產生活,作為生態的、和諧的、幸福的發展範式,實現傳統文化和農村社會的新生與重構。

臺灣彩虹眷村

臺灣彩虹眷村

  其次,就設計產業發展模式而言,亦鬚髮掘和發揮手工藝資源的文化輻射和驅動作用。從當代設計的角度來看,生活不是僅為衣食住行而運動的單一程序,它本身也需要一個內在的價值作為指引和督導,生活要在信仰內才能得到最大的體驗和滿足。近年來,「韓國式發展綜合計劃」,旨在把韓語、韓餐、韓服、韓屋、韓紙、韓國音樂打造為代表韓國的國家標籤,核心在於發揮特色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影響力。中國當前也重視發掘手工藝文化資源的轉化與輻射力,促進地域文化資源與產業對接,如杭州市於2012年作為「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絡」城市,以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等為關鍵點,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正在進行一系列探索和嘗試。當我們越來越重視設計在產業轉型、經濟升級中的驅動作用時,還需深刻發掘設計驅動力的根源,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相對於「科技創新是通過效率的提高使人擁有更多的自我時間;文化創意是通過內容的創造使人在有限的自我時間中擁有更精彩的體驗」,「科技創新在於改變產品與服務的功能結構,為消費者提供新的、更高的實用價值,或改變生產工藝以降低 消耗和提高效率;文化創意為產品和服務注入新的文化要素,如觀念、感情和品味等因素,為消費者提供與眾不同的新體驗,從而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觀念價值」(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當技術研發到了一定高度和瓶頸後,也更需要「開始在設計上投注更多的心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好設計」必須立足於民族文化,看似即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文化,在現代設計師的努力下,以新的設計形式可使其文化價值重新被認識,實現新的發展。傳統手工藝不應定格為歷史檔案,應該在當代設計的發現與轉化中重獲文化的生機。

韓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韓國釜山甘川洞文化村

  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文化自覺的考量,也經歷著社會發展變化的種種考驗和衝擊。正如「知識經濟」的命題尚處在不斷研討和應用之際,「體驗經濟」、「雲經濟」等概念範疇已經到來。在推陳出新的經濟概念背後,是普遍意義上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深刻改變,這一切給非物質的、無形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以及融入和發展的新的挑戰。如1996年世界經合組織發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正式對「知識經濟」做出定義,研究者發掘這一新興經濟形態的內涵指出,「在一個由知識經濟驅動的經濟裡,消費與其說是行動不如說是一種關係;貿易與其說像交換不如說更像複製;消費將經常包括複製,而消費者將是生產線上的最後一個工人;交換包括金錢,但知識和信息也將雙向流動。成功的公司將吸引住他們消費者的智力以改進他們的產品」,到2002年美國學者B•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提出「體驗經濟」的概念,提出體驗是既產品、商品、服務之後的第四大經濟提供物,「在體驗經濟中,勞動不再是體力的簡單支出,勞動成為自我表現和創造體驗的機會」。在這樣一個整體進程中,手工藝無形的文化價值得到充分重視。


柳編衍生品設計


剪紙衍生品設計

  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廣泛互聯的智能終端格局正在形成,永不中斷的雲服務和彼此連接的人群與海量設備,包括PC、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遊戲主機等常見的計算終端、不斷研發形成的智能汽車、智能電視等新興的無所不在的智能終端,以及數以百億計的機器、企業、個人隨時隨地都在獲取和產生的新數據,正在消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化網絡。手工藝作為過往時代積累生成的精神文化財富,在非物質的、無形的價值受到重視和發掘的同時,又面臨新的發展契機。這將有別於以往數位化保護的轉化與存儲,而是深度的信息、數據分析與應用,所謂「將信號轉化為數據,將數據分析為信息,將信息提煉為知識,以知識促成決策和行動」,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數據的有效分析與處理,獲得新的洞察力和價值。具體而言,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手工藝負載文化信息、文化母題的數據化、信息化將成為大眾互聯時代活躍的文化因子,對其海量文化數據與信息的計算與利用將成為設計創新重要的文化根基和平臺,對其數據關聯性的有效利用將成為當代人文需求與歷史文化傳統對接的突破口。



  這也將帶來手工藝資源轉化範式的創新。從「範式」意義上看,在自然科學領域,科學家吉姆•格雷(Jim Gray)在2007年提出了「科學研究的第四範式」的圖景,即基於數據密集型計算的科學研究,具體包括數據採集、管理和分析,僅數據分析環節及包括建立資料庫、建模和分析、數據可視化等。就手工藝文化而言,充分獲取、存儲和保護「手藝」數據信息;實現數據豐富,進一步發現不同數據間的相關性;以及增強「工藝」數據洞察力,「通過分析、呈現與決策工具,獲得洞察力,並最終通過付諸行動,產生價值」,都將是新的技術條件和文化語境中,手工藝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相關設計轉化工作也將在這一基礎上實現更大的跨越和提升。


傳統工藝融入當代設計


數據可視化設計成為新興產品

  總之,亞洲國家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認定和立法保護手工藝資源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引領性的探索和嘗試,結合經濟發展,以當代設計觀念轉化「手工藝」資源的傳統文化樣式,用當代設計語言轉化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當代設計創意產業轉化傳統文化產業,以及通過當代設計創意產業發展轉化傳統文化產業,取得了一系列經驗,從「解決問題的模式」角度看,形成了原生態、聚落化傳承和發展的「手藝農村」範式和凝鍊傳統文化元素和精神的「設計產業」範式。當前,在雲計算、大數據以及廣泛互聯的智能終端格局正在形成和發展,可進一步解決手工藝文化在雲計算條件下的數據化、信息化及其廣泛的互聯傳播與應用問題。應該說,重視手工藝文化的認定與保護是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實現手工藝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則是對文化創造力的新的考驗。亞洲國家有自身的文化歷史和現實,在歷史進程中也有過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導致國力日衰的教訓, 當前要以開放合作的視野和胸懷,促進豐厚文化資源的轉化與發展,以文化為紐帶,以文化為動力,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實現富民強國的理想。

按:原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的亞洲經驗與範式》發表於《民俗研究》2014年第2期。2013年11月19日,第二屆「亞洲文化論壇」在昆明開幕,潘魯生出席論壇活動並發表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的亞洲經驗與範式建構》的主題論文。

潘魯生民藝館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民族民間藝術

微信公眾號

ID:art086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 ↓  ↓  點擊"閱讀原文"登錄潘魯生民藝館微站,查看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家鄉丨潘魯生:黃河故道走出來的民間文藝守護人
    這種經線和緯線交織的一種藝術的創造,其實就是一個手工藝的一種歷史的傳承。我想格子布記錄著經緯線,也記錄著齊魯文化源源不斷的一個文化種子的傳承。我記得有一年全國美展徵集作品,我的作品是《保護母親河 全國一盤棋》。因為黃河的文化我感覺是一種內在的氣質,它是一種奮鬥拓展創新的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氣質。
  • 來寶山看一場天馬行空的手工藝展吧
    原標題:來寶山看一場天馬行空的手工藝展吧紙藝作品《水姑娘的繁衍計劃》 新民晚報記者 肖茜穎 攝影  傳統手藝加上當代設計等於一場天馬行空的手工藝展。  在這場國際手工藝邀請展上,無論是極富個性的漆器擺件,還是精美絕倫的花絲首飾,背後的支點都是正在恢復生機的中國工藝美術。不少業內專家都清晰地看到了工藝美術與生活美學精神的復興、互補、交融。  工藝美術的本質是生活的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源性的傳承與發展。
  • 春之瀑——潘魯生《報春》作品賞讀
    這幅題為《報春》的巨幅作品,是著名藝術家潘魯生先生專門為大眾報業集團繪製的,高6米,寬3米,是迄今為止潘魯生創作的尺幅最大的紙質作品。  這幅作品,凝結著潘魯生先生與大眾報業集團相知相交多年的濃厚情誼。而創作緣起,來自於他半年前的一個承諾。當時,作為集團總部的大眾傳媒大廈剛剛落成使用,寬敞明亮的大堂裡四壁空白,潘魯生環視四周,最後望定迎賓臺後面的牆壁,很認真地對集團領導同志說:「我來給報社畫張大畫吧,就掛在這裡,讓進進出出的人們,都能夠感受到濃濃的春意。」
  • 「中體西用」文化範式的哲學思考
    「中體西用」範式具有多重優越性,最終發展為近代中國不可逾越的文化選擇模式,有力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為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合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究其原因,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性質的「體」「用」體系,在人文層面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兼容性,但這並不影響器物層面的普適性,這一點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邏輯,也是近代思想發展演進的一大重要特徵。「中體西用」範式具有多重優越性,最終發展為近代中國不可逾越的文化選擇模式第一,「體用」內涵具有可發揮性和模糊性。
  • 創新文化哲學研究範式
    將哲學研究引向更加開放的視域  文化哲學產生於17世紀,是在批判近代理性主義哲學中發展起來的哲學傳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何萍表示,這一哲學傳統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的創造活動及其產品為研究對象,以一定時代、一定民族的文化為經驗原型,揭示人類文化發展的規律和不同民族的發展道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的出現、世界話語霸權作用的凸顯,使文化問題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國際事務活動等方方面面。
  • 河南大學生返鄉尋覓傳統文化,見證家庭手工藝
    中國青年網商丘7月28日電(通訊員 林錦秋 張志峰 高希希 慕志軒)民間手工藝本身就是文化的瑰寶,它身上賦予的經典不會因思想原則、輿論的變遷而過時,更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所遺忘,為了解鄉村手工藝文化,增強大學生對紅色經典文化的理解,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
  • 日本手藝人帶著京都風物,共同審視當下中日手工藝發展狀況
    中國或可將日本的手工藝發展之路作一塊「他山之石」,審視當下中國手工藝發展狀況。京都府指定無形文化財產「友禪」(織染工藝)保持者羽田登工作室雖然,日本關西地區因惡劣天氣耽誤了行程,布展直至開幕前一晚才完成,但此次展覽依舊有10多位京都手工藝人出席,通過展覽作品以及和他們的交流,可以管中窺豹式地看到日本傳統手工藝在當下的傳承、發展和變化。
  • 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行亮相英國倫敦
    「第五次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活動亮相英國倫敦。活動籤約儀式現場  據了解,作為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活動不僅將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帶到英國,使中英兩國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深入、形式不斷擴展,更以時尚為契機紐帶,促進了中英兩國之間的民心相通,為中英關係深入發展的「黃金時代」增添更多「黃金成果」。
  •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專程到訪山西麵食博物館參觀
    12月17日,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山西省民協主席李榮鋼等一行剛下高鐵,冒著嚴寒,在零下16度的天氣蒞臨位於陽曲縣山西會館古民居展示基地進行參觀。高館長介紹「晉商商號」牌匾文化山西會館館長高紹軍為潘主席講述在30年走遍山西119個縣市,搜集和整理山西古民居文化、牌匾文化、磚雕文化等,搶救保護在異地移民搬遷中,瀕臨滅絕的300
  • 情境教育:核心素養的發展範式
    李吉林的發展告訴我們,要成為優秀教師,必須培育與發展自己的核心素養,必須在教育情境中,將執愛、追求、專業、審美、研究等整合起來,成為一種綜合形態。    中國兒童情境學習範式的三塊基石,讓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紮下根李吉林建構中國兒童情境學習範式是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但她很快樂,因為她尋找到了這一範式建構的幾塊基石。
  • 「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開幕 開啟亞洲各國美食文化的對話
    此次美食節面向全球吃貨,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含開幕式、系列論壇、美食文化公園(展)、「香」約亞運、美食文化之旅等六大板塊活動。 「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以文化為核心,以美食為載體,依託杭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數字經濟發展優勢,積極展示杭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促進杭州美食、中華美食與亞洲各國美食文化的交流互鑑,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的風採魅力。
  • 2018女性公益可持續發展·媽媽製造手工藝創新展在英國劍橋大學展出
    為了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及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了解,提高中國女性公益慈善組織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中國非遺手工藝文化的國際化認知,英國時間6月9日下午,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主辦,北京螞蟻力量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中心承辦,唯品會特別支持的「2018女性公益可持續發展·
  • 【理論研究】張海英:關於文化建設與文化思維範式的思考(上篇)
    而能夠慰籍人類靈魂,安撫人類精神,為人類社會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只有人類自身用勇氣和智慧所創造的、屬於人類自身的文化!所謂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歸根結底是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遠山泊書院置身於以「文登學」為標誌,有著悠久傳統文化積澱的威海市文登區耕讀小鎮·大水泊。
  • 布依繡娘驚豔倫敦,「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在英國舉行
    倫敦時間9月11日,由中國駐英大使館和中英企業家俱樂部聯合主辦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英國行——慶祝中英建交45周年」主題活動,在中國駐英大使館舉行。值此中英文化交流的「黃金時期」,藉助依文•手工坊攜手黔西南布依——「繡夢」主題時裝秀、B&H創意平臺發布及中國傳統手工藝靜態展等系列活動,傳承了上千年的中國布依文化,首次以時尚的方式,走進倫敦,登上世界舞臺。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先生就「編織夢想,共創中英互利合作美好明天」這一主題,發表講話:「這是時隔五年,中國駐英大使館第二次舉辦文化時裝秀活動。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為進一步探索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向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研究的先行者李歐梵先生致敬,12月8日、9日,由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主辦、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系、上海大學中國當代研究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思南書局協辦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復宣酒店召開,參加會議的包括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美國
  • 陳老表手工掛麵:在傳承創新中推廣手工藝文化
    一邊是打拼已久的事業,一邊是快要失傳的傳統手工藝,陳小餘作出了自己的選擇。「以前做掛麵都是小作坊,而且受天氣等原因,生產周期很短,一年僅有三、四個月製作時間。」陳小餘發現在不製作掛麵的時間裡也時常有人找來要買掛麵,「我們的掛麵這麼受人喜愛,我也更加堅定將手工藝傳承下去的決心,同時呢,我也在想辦法延長生產周期。」
  • 西安石油大學師生赴銅川開展傳統文化及手工藝的發展調研
    ,8月1日至8月4日,西安石油大學計算機學院赴同官「傳統文化及手工藝的發展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指導教師王天航的帶領下,前往銅川開展了為期四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一攤攤手工藝品的陳列,說明了同官豐富的傳統文化。一行人便在這個手工藝品的街頭留影一張,記錄我們的足跡。
  • 百年大變局下中國發展範式轉變的雙重使命
    中國沿襲傳統發展範式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快速提升,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如空氣汙染、水質汙染、土地汙染等。同時,鑑於中國規模大,與世界緊密連接,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巨大。因此,轉變發展方式,不僅是中國自身最為緊迫的任務,也是世界發展所需。  由此,中國的發展範式轉變肩負著雙重使命,既為自己,也為世界。
  • 課程思政優秀案例 | 「文化傳承、感恩教育」之《服飾手工藝》課程
    一、課程簡介《服飾手工藝》課程是一門專業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處於重要的地位。具有專業的廣度是時裝學院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這要求學生既要有手工藝技能的拓展和支持,也要有服飾手工藝文化的底蘊。二、設計思路《服飾手工藝》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以中國結為代表的優秀文化遺產,從而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礎之上,要求學生結合節日文化進行多元化設計。1.
  • 義大利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影像中國核心閱讀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義大利政府還常年聯合博物館、行業協會等機構舉辦各類手工藝品展覽,例如一年一度的佛羅倫斯全國手工藝創意作品展、米蘭國際手工藝品展銷會等。這些展會促進了該國手工藝企業對國內外市場的開拓,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義大利人工成本高昂,傳統手工藝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經濟實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