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拍賣行將於5月在倫敦拍賣4本17世紀出版的莎士比亞全集,其中包括極珍貴的「第一對開本」,即最早的莎士比亞劇本合集,於1623年出版。(資料圖片)
談瀛洲
關於莎士比亞劇作的語言,因為時代和文化的隔閡,當代的中國觀眾常常會有許多誤解。
首先就是莎士比亞的劇作「是用十四行詩寫成的」。莎士比亞的劇作,確實是主要由詩寫成的詩劇,但是是由不押韻的素體詩、押韻的詩和散文組成的一個混合體。有學者統計,莎士比亞的劇本70%是素體詩,5%是押韻的詩,還有25%是散文。當然,不是說他的每個劇本裡的語言都是這樣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劇本裡,有韻的詩佔的比例就多一些。
1592年,一位名叫羅伯特·格林的詩人和劇作家在一本小冊子裡攻擊莎士比亞。他這樣寫道:「是的,不要相信他們:有一個用我們的羽毛裝扮起來的暴發戶烏鴉,用伶人的皮包裹了一顆惡虎的心,並自以為能像你們中最優秀者那樣,寫出慷慨激昂的素體詩:他做了無所不為的打雜工,就自以為是全國唯一能『震撼舞臺』的人。」「震撼舞臺」(ShaKe-scene)是影射莎士比亞的名字「揮舞長矛」(ShaKe-speare)。
格林是當時比莎士比亞要先在倫敦出名的四個「大學才子」之一,其餘三個是約翰·黎裡,託馬斯·基德和克里斯多福·馬洛。他們都受過大學教育,所以看不起沒上過大學的莎士比亞,認為他不配寫素體詩。但從格林會出手攻擊莎士比亞這一點,可以看出莎士比亞當時在劇壇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致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這件事間接地告訴我們,莎士比亞用素體詩寫作他的劇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所謂素體詩,就是一種不押韻的詩,只是每行規定十個音節,再用一輕一重兩個音節組成一個音步,那樣每行就有五個音步,這就叫「抑揚五步格」。中文裡沒有相對應的詩體。因為中文裡的每個字有聲調,所以中文的律詩和詞講平仄,英文裡的詞的每個音節沒有聲調,只有輕讀和重讀之分,所以講輕重。中文的傳統詩體都是押韻的,而在西方的詩歌傳統裡,一直有不押韻的詩。
素體詩這種形式,雖然並非大學才子中的馬洛發明,但卻是他把這種詩體在戲劇中廣泛運用,並使之大放光彩。所以格林諷刺莎士比亞是「用我們的羽毛裝扮起來的暴發戶烏鴉」。
至於大家都聽說過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也是用「抑揚五步格」寫的,但跟素體詩不同的是它有幾種複雜的押韻格式。莎士比亞用的格式是「abba cddc effe gg」,也就是說一首詩十四行,前面每四句為一節,第一句和第四句押韻,第二句和第三句押韻,共三節,最後是一個押韻的對句。
莎士比亞的劇本裡人物的對話有長有短,極少有正好十四行的,而且一般也不押韻。只有在他早期的劇本裡,偶爾有一兩段用的是十四行詩的格律。
還有一點誤解,那就是許多人都以為莎士比亞寫的是「古英文」,因此很難懂。
這主要是因為莎士比亞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明朝的晚期,那時中國通行的書面語言還是文言文,也就是「古代漢語」,離白話文,也就是現代漢語在20世紀初成為普遍使用的書面語言,還有很久。因此,有些人就想當然地認為,莎士比亞寫作時用的,也是「古英語」。
但實際上,「古英語」指的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從歐洲大陸遷移到不列顛,也就是公元5世紀,一直到1100年,也就是諾曼第公爵渡過英吉利海峽,徵服不列顛,成為英國國王這一段時間裡面的英文。而「中古英語」,指的是從1100年,一直到1500年左右的英文,寫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 的喬叟是這一時期的偉大英國作家。而從1500年一直到現在,包括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內,那就都屬於「現代英語」的範疇了。
因此,現代英語的歷史,比現代漢語要長得多。
而莎士比亞呢,就是用現代英語寫作的。除了少數中古英語的殘餘,那主要體現在莎士比亞所用的代詞,比如第二人稱單數主格的「你」(you),他常常用thou;賓格,他用thee;所有格,他用thy。他有時也用you和your,但那是對比自己地位高的,和比較陌生的人用的。還有,莎士比亞有時用現代英語在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後面加「s」的動詞詞尾變化方式,而有時他又用中古英語在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後面加「eth」的動詞詞尾變化方式,比如祝福「blesses」,他會寫成「blesseth」。還有「has」,他有時會用「hath」; 「does」,他會用「doth」;「says」,他會用「saith」。
在這方面莎士比亞自己也不統一。有人曾做過統計,發現他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用了409次「has」,2069次「hath」。除此之外,莎士比亞所用的英文,在詞彙、語法上和現在的英文沒有什麼差別。當然,在他生活的時代,英語的許多詞彙的拼法還沒有固定,所以如果我們直接閱讀當時印刷的莎士比亞作品的話,會有一些問題;但現在各個出版社所出的莎士比亞,都是經過編者修訂過的,採用了標準的拼法。還有,他的詞彙量比較大,也常使用複雜的句子結構,這使他比一般的作家要難讀一些。
(作者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