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一家百餘人的軟體企業做項目經理,有十多年的技術研發、測試和管理經驗。我問他在不同崗位遇到的常態化痛點是什麼?他的回答是「需求不明晰」和「交付不理想」,在軟體項目管理的一頭一尾,一個是因一個是果。
「需求不明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客戶想清楚了,但是溝通不充分或者項目經理/產品人員理解不到位;另一種是客戶本身就沒想清楚,需求是階段性需求,甚至會推翻。導致的結果是不停的需求變更,哪怕有些時候在需求確認書上已經籤過字,還是要變。
「交付不理想」的結論有些出自客戶、有些出自企業老闆或自身判斷,絕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因為時間緊迫、能力不足、成本控制而導致軟體質量或者需求滿足度不盡人意。
常態化痛點本質是軟體項目管理當中的不確定性決定的,無法規避,只能有效應對,他的解題思路是「敏捷」,包括敏捷的理念和先進的工具。
相比不確定性,中小軟體企業還面臨諸多共性痛點
在軟體以及信息技術行業,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已經到了4萬多家,全國軟體業務收入達7.2萬億元。「規模以上」的標準是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還有很多小企業達不到這個標準。另一份統計數據是,2019 年末,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 673 萬人。這些企業和從業人員面臨著五大共性痛點,艾瑞諮詢在《2020年中國軟體開發行業研究報告》中進行了概況總結:
第一,研發成本增速超過利潤增長,對盈利能力帶來直接性挑戰。成本包含人力成本、溝通成本、運維成本等。數據顯示,2016-2019年,中小企業研發經費複合增速為14.4%,高於利潤總額複合增速的10.7%,成為企業負責人和CTO/CIO首要關注的問題。
第二,開發過程中反覆工作比較多,整體項目周期較長。軟體開發周期包含計劃和需求分析、設計項目架構、開發和編程、測試、部署五個環節,每個環節設計多人,需求偏差、產品複雜度等可能帶來較長的項目周期,影響交付質量。
第三,受制於交付時間或者IT人員水平,軟體代碼質量普遍偏低,為後期運維增加了成本。
第四,支持系統搭建複雜,軟體開發環境受限,尤其是對於沒有雲化環境,效率低、風險高。
總體來看,降本增效是每一個中小企業尤其是軟體企業高層的核心訴求,但可用抓手並不多。敏捷開發平臺是一種選擇,比如OutSystems、Mendix,以及AWS、Google、Microsoft和Oracle等推出各自的敏捷開發平臺。
國內的情況,低代碼平臺的平臺不少。而專注於後端微服務的全自動軟體開發的平臺,目前只有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
讓軟體工程行業作業方式從「人治」變成「法治」
11月17日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發布引發業內廣泛關注。飛算雲智總裁陳定瑋也曾被問到為什麼是自己,以及競爭壁壘在哪裡。對於大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來講,自身可能擁有軟體工程平臺的能力。但真正做到全自動化並對外開放提供SaaS服務的,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是第一個。除了專利,源自人才團隊的使命驅動和創新動力、四年技術積累和實戰經驗以及未來可能帶來的客戶口碑,都將成為壁壘。
陳定瑋在發布會上表示,通過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可以實現「你輸入流程圖,平臺助你實現自動開發、自動測試、自動運維」。當然,當前主要是自動開發,自動測試和自動運維平臺在研發當中,即將上市。
實際上,行業共性痛點背後源於「人治」。而飛算科技的法治邏輯是:主要由可視化開發、平臺組件和經驗積累三個部分組成,項目管理上,最大限度減少軟體開發人員的反覆循環寫代碼、與需求人員的溝通成本,以及降低運維成本。
對於企業降本增效來說,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有效解決軟體工程項目從項目啟動到運維的151個問題,實現降低項目成本、提升開發效率、保證代碼質量、簡化團隊管理。實現效率隨全生命周期核心板塊聯動呈數十倍提升,成本隨項目規模上升呈幾何級縮減。
以某科技公司為例,開發一套國際上流行的管理行為積分體系,通過專業化、體系化、技術化的集成方案,讓企業有效激勵員工。積分系統功能包括:業績積分、文化積分、行為積分、創新積分、成長積分等。
系統應用功能要求:可視化數據分析、功能完善、平臺可配置、按企業需求配置、一鍵式系統搭建,實時更新,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兼容性強、擴展性好等。
系統技術要求達到:智能化、平臺化、全程電子化,並且需要微服務技術開發,其中後端開發達數十項。
基於上述需求,「傳統開發模式」和「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兩者效率對比如下:
如果使用「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進行該項目開發,項目的各項效能提升明顯:
—人力成本大幅降低60%以上;
—開發效率提升4倍,每開發一個接口效率平均提升60%-80%;
—函數、腳本僅為傳統開發代碼量的5%,有效保證開發質量;
—系統穩定性明顯提升十倍以上。
發布會現場還進行了傳統模式開發和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開發的PK賽,讓參會人及觀眾直觀的感受到開發效率的差異:完成一個運動記數項目,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團隊由1位基礎工程師單槍匹馬出戰,挑戰傳統開發團隊——3位已彼此合作多年的高級工程師團隊。現場,來自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的基礎工程師僅輸入流程圖,不敲一行代碼實現快速開發。最終用時28分鐘完成,在效率上領先傳統開發3人團隊,且在抗並發等效能上搶佔優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於其他大部分軟體工程開發平臺,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採用的是微服務架構。在雲中部署應用和服務的新技術,這使得形成大中臺、小前臺形式,更適合軟體企業、科技企業推進敏捷開發。
軟體自身及項目管理理念,讓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價值升華
敏捷開發的理念業內提了很多年,但是在中國落地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偽敏捷」的情況。工具能夠降本增效,開發管理理念的提升,可以實現事半功倍。
在實實在在的成本和效率價值之外,我認為,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背後的使命和思想同樣重要,它決定著這個平臺能夠走多遠、以及下沉多深。
第一,「讓人人都能開發軟體」的使命。體現在「全自動」和「後端可視化」上,這種使命將帶來軟體從業者結構和能力的變化,未來合格程式設計師可能分為兩種,一種基於全自動平臺的程式設計師,一種是在全自動平臺能力之上的程式設計師。
第二,讓軟體工程作業方式從「人治」變成「法治」。我是程式設計師出身,對於開發規則和代碼規範是認同但很少完整執行,為了暫時效率會帶來解耦困難、復用難、不規範、安全和質量隱患等問題,通過工具將規則落地,確實是打造高品質軟體的重要抓手。
第三,垂直模塊化組件眾創。全自動軟體開發平臺是通用性的開發平臺,在垂直行業領域,需要更多的軟體精英共同去開發標準的組件,通過眾創的方式,實現不同領域行業經驗和能力的沉澱,這種開放協作的方式,能夠讓飛算在不同領域更加下沉,獲得更多客戶認可。
該平臺的推出,將給行業帶來較大價值,尤其是在加速中小軟體企業發展方面。同時因為首創研發,也引得業內廣泛關注。包括五位領軍院士出席發布會並點讚支持;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也跨界參與,現場態度鮮明的表示:我是衝著中國原創來的,只有核心技術才能改變我們生活。
當然,新品的價值不宜過早進行定性,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還需要接受用戶的檢驗,正如中國工程院倪光南院士所說,「希望你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為解決軟體工程痛點做出貢獻,如果能通過實踐的驗證,那麼對於軟體行業的發展將很有意義。」
回到文章開篇講的朋友的常態化痛點,敏捷開發理念+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將成為一般企業的IT開發團隊以及個人IT開發者核心競爭力所在,有效應用能夠推動企業經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