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在數位化轉型的這場時代浪潮中,軟體服務企業遇到了最好的時代,但同時也是最壞的時代。
順勢而上,伴隨著時代趨勢同步成長,這一點很好理解,可是,「壞」從何來呢?
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通過各種各樣的軟體工程來實現,然而現在的現實是,很少有軟體服務企業會考慮對自身的管理,對軟體工程項目的管理也進行「數位化」轉型,對傳統的「需求分析、設計、編碼、測試和維護」這一套傳統流程進行概念化重塑,以至於當企業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也陷入到與實體企業一樣「剪不斷理還亂」的管理困境之中。
前不久「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全球首發,由於該平臺實現了軟體工程全流程的全自動開發,不需要再重複造輪子式的寫代碼,被程式設計師們大呼為「救星」,更進一步,該平臺在測試與運維等流程也能「自動化」,這也為軟體服務企業苦思不得的「降本增效」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飛算雲智總裁陳定瑋發布會上介紹產品
環環相扣,壓在軟體工程開發上的四座大山
與傳統企業相比,軟體服務企業由於其技術屬性,在架構設計、人才結構、技術選題等多個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這也導致軟體服務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了比傳統企業更多的阻礙,存在項目成本高、開發周期長、代碼質量低、團隊管理難等痛點。
我們可以算一筆帳,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出發點的一個小型團隊,大概需要25人,以人均年薪20萬計算,企業一年在薪資上的成本超過500萬,隨著項目不斷增多,人員需求也會擴充,因而人力成本也會隨之攀升,這也是導致項目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員增多產生的第二個問題在於溝通鏈條加長之後的效能衰減,參與過軟體工程開發項目的管理者肯定會有這樣的經歷:產品提出了A需求,但往往技術展現出來的結果卻是B需求,於是項目經常處於無休止的修改之中,導致整個開發周期無限延長。
除了功能實現,軟體工程項目還會考慮用戶體驗、並發、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以及為適配開源架構,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反覆測試和調試,這也導致開發周期非常長。
在成本與效率之外,關於軟體工程安全性的質量該如何保障?從軟體工程構成的內核來看,就是最基礎的代碼質量。
我們該如何理解?
就好比蓋房子必須用磚累積一層一層往上蓋一樣,當磚的質量不好的話,房子的質量自然不會高,如果用質量不好的磚蓋完了房子,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可能會想很多辦法做其他加固,但這棟房子的「先天條件」擺在那,無論再怎麼「亡羊補牢」,房子還是搖搖欲墜。
軟體工程也是如此,代碼就好比蓋房子用的磚,如果質量很低的話,建造出來的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不能保證,而此時,軟體工程項目會用更多的硬體成本、更多的運維人員來支撐整個體系,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因為代碼質量問題,導致研發過程的成本居高不下。
最後,當我們意識到代碼質量的重要性時,我們該如何對代碼質量進行管理呢?有的公司會想到通過引入資本,導入先進的管理制度和高智商、高能力的管理人員來解決這個問題。
有過管理經驗的管理者都清楚,管理的難題並不在於制度如何,而是制度的執行力,如果光靠堆積管理人員去落實所謂的管理制度,企業仍然無法在整體成本和運營效率上得到本質上的改變。
將上文所述的各種場景串聯起來,我們可以注意到,項目成本、開發周期、代碼治理、團隊管理這四個維度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環環相扣的死結,互為因果,如果不以全局視角從軟體工程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流程的變革切入,是無法將問題全部解決的。
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發布會現場演講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構建了一個怎樣的軟體工程開發樣式?
如是看來,軟體工程開發現在需要的是一套像紅綠燈一樣可以形成規則的管理工具,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出現了。
根據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提供的官方數據顯示,該平臺的效率隨軟體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核心板塊聯動呈數十倍提高,成本隨項目規模上升呈幾何級縮減。
會不會有些好奇,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到底構建了一個怎樣的新式軟體工程開發模式?
1、流程再造:有別於傳統開發方式的流水線作業
一般來說,軟體工程開發會經歷「規劃-開發-構建-部署-測試-上線」這一整套流程,看似很完備,但其中很多環節都無標準可循,特別是開發環節中的代碼質量管理、資料庫管理等甚至為空白,對人的依賴性特別大。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由於對開發方式進行了創新重塑,不但可以通過拖拉拽的方式輕鬆實現微服務系統的開發,因而其代碼質量由平臺管控得到充分保證,在這樣一套平臺工具之下,軟體工程開發幾乎所有環節的管理方式都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使用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業務人員只要基於項目需求繪製系統流程圖,平臺就可以自動生成經過實踐驗證的微服務打包文件,並可直接部署到伺服器上,大大降低微服務部署運維的門檻,並節省了大量時間和人力投入。
傳統軟體工程開發產品VS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
2、價值再造:降本增效是軟體工程的目的,也是自身需求
軟體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幫助項目方降本增效,就如上文所述,其自身也有降本增效的需求,但這一需求經常被忽視或者難以解決。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由於對軟體工程開發方式進行了流程重塑,大大簡化和降低了軟體工程開發的門檻,從而在降本增效上也取得了突破。
以一個科技公司開發一套國際上流行的管理行為積分體系作為案例,通過一個專業化、體系化、技術化的集成方案,讓企業有效激勵員工,其中需要包括業績積分、文化積分、行為積分、創新積分、成長積分等系統功能。
並且還要滿足可視化數據分析、功能完善、平臺可配置、按企業需求配置、一鍵式系統搭建,實時更新,操作便捷、安全性高,兼容性強、擴展性好等系統應用功能要求。
這樣一個系統大概需要17個人、2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開發完成,如果算上測試、生產的過程,整個項目上線或被拉長到半年時間,但若採用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則只需10個人,30天左右即可保質保量的完成上線,其人力成本可減少60%以上;開發效率提升4倍,每開發一個接口效率平均提升60%-80%;函數、腳本僅為傳統開發代碼量的5%;系統穩定性提升10倍以上。
傳統軟體工程開發效率VS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
3、標準再造:從「人治」到「法治」的概念重塑
上文提到,傳統軟體工程管理對人的依賴很大,代碼質量的把控、管理制度的落實都倚靠高素質管理人才,「人治」色彩濃厚,核心人員一旦離職,輕則對企業的運營效率產生影響,更嚴重的是將他在公司項目中積累的經驗和公司的成果也一併帶走了。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的特色在於可以將項目累積的經驗值沉澱下來。
由於已把所有的標準規範都植入其中,不管是誰來開發程序,只要是使用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這個工具開發出來的東西,就能符合規範的要求,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更為關鍵的是,在平臺的「法治」之下,企業在做開發的時候,就不用再花費精力去關注底層應用和底層技術,而是將思考業務的重點放在頂層設計,這樣通過標準再造在對軟體開發概念進行重塑,以形成良性循環。
新基建與「十四五」規劃下軟體產業的新起點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全國共完成軟體業務收入7.2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達到了9835億元,較2015年分別增長了67%和71%,今年前三季度軟體產業的總業務收入達到了5.8萬億元,保守估計將在年底突破8萬億元,「十三五」期間能夠累計增長實現88%以上。
隨著新基建和「十四五」規劃戰略的推進,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作為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關鍵支撐,而做大做強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也成了我國構建全球競爭優勢,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高點的必然選擇,如今中國的軟體業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風口之上。
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最大的意義在於,一方面推進了軟體行業現有作業模式的改變,提升了行業的整體效率,進而對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產生有益助力;另一方面構建了一個全新的軟體工程開發生態體系,使得軟體人才結構和人才學習體系有了方向性的改變。
在這樣的變革趨勢之下,中國軟體產業不光向前奔跑的速度加快,還踏上了更高臺階,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從而使得民族硬核科技具備了與全球同行較勁的能力。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所說的那樣:「如果能夠把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的開發和智能化的工業軟體結合起來,有望加快我們國家在下一輪競爭中的步伐,我希望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能夠在我們下一輪的國家智能製造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也表示,「針對軟體行業的痛點,非常高興地看到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希望你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為解決軟體工程的這些痛點作出貢獻,如果能通過實踐的驗證,那麼對於軟體行業的發展將很有意義。」
這不光光是院士們的希望,也是全體中國軟體行業的希望。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